-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莲峰志
莲峰志
莲峰志
王夫之
总序
王子曰:岳为峰七十二,莲居其一。为岳西偏,为郡东北,为邑西为上湘东侧,又南为中湘南址。地从岳而去者,渐上三十里级嵩。从函口发者,以次上八十里。萦一宿河源上者,直登二十里。二道稍夷,顾游者从峻级者,多略二道。至其千壑万嶂,两脉坟聚,奔乎莲之一峰。自予观之,形胜表里,可谓奇绝之尤者矣。不显于宋以上,显于乾道中,又湮隔至正嘉间,者君子乃益至,增吟咏,集翰墨,讲艺兴教,以迄于今百二十年所。然而搜微洗邈,追已往之令徽,嗣来者于未洎,则兹山之明灭升降系于一日,未可不慎以当之也。
夫峰裔于岳,其有志也,与岳存亡。乃旧长兹山者,吏率俗。又正嘉间侈尚排比,不得记叙遗法,如海南邓公修全志,属者非人,以故不驯雅。而安成、宛陵别编翰墨,亦殉时流,又简略不及林泉之胜、烈庙初,峰志毁。壬午十二月,郡谯楼火,全志又毁。议者乃归之序志之咎,不以流散漶漫为惜。则后起者之不可仍袭苟简以增陋,而不知所休戒,其亦明矣。癸未十月,予自郡西八十里,逢寇钩索,草屏莽枝,奔命于峰之下。趾泥头雾,啮菜烧叶,而心翕然喜之。甲申春,出自峰下,心不能忘,无岁弗至,碣石流濑,得尽拾其古茜幽翠之迹。自期兹山与往贤之流揽者,几有遇焉,而不我去。乃穷山址,溯名寓,省裸焫,简物类,采遗音,推衲宿,上断南宋,下止于今,且嘉山僧之不以离乱而废好事,编栉次序,作志十二卷,为言二万二千七百六十有奇,庶俾将来增美有级,区分简撰,渺意缮之,不敢有属。唯先贤残节未即过删。序记诗歌以人存者,或未娴雅。若徇同游,媚名贵,取泽一时,则余痛焉艾之,其不遑已。而昔之游者,自蔑而明,自明而益著,如山斯埤,功或寻尺,千岁悠悠,我不敢知来者之何辞也。
神祖烝孝,寿母锡经。匪梵斯呗,春晓雷霆。我钦王言,火不敢坏。配禹九鼎,辑南荒怪。恭述敕谕第一。
不有先者,我则畴知。安成宛陵,叹咏隆口。名山千古,大文不作。予保断编,其忍荒落。述原志序第二。
眺奇多感,谁守幽茜。彼游斯名,此抱其静。天监以前,莫有知者。我拜惠海,是大喜舍。作沿革第三。
山之悦目,唯人自遇,靓歆岩石,聊寄晨暮。至其蜿蜒,有归有奔。寻支测奇,游者之门。作形胜第四。
尊者坐石,其下临池。洲雪鸿踪,师自不知。寄慨后来,谁可欣对。松皴镬紫,映此葱薆。志古迹第五。
奇人孤坐,有万夫想。奇山僻居,百峰精往。我观此峰,雅称为莲。南北东西,茎叶田田。作附丽第六。
在宋中叶,天步已艰。孰俾哲人,于此投闲。扪萝对歌,不改其度。后来余子,谁实能悟!作名游第七。
灵虫修供,不爱雷雨。永新感之,涓其豆脯,彼涓者人,而况废剟。敬告司笾,勿羞豺獭。作祀典第八。
岩花无言,岭云自横。为动为静,讵可意迎?注昔诸师,以此得度。嗣者无人,荆榛塞路。作禅宿第九。
虎吟必暮,猿势在枝。丹鹍素鹇,飕猬力狉。冬花雪紫,春果涧落。无云晴荈,带泉香乐。作物产第十。
一石或传,千峰不宝。自非寒河,白云腐草。前自二贤,后有湛张。大雅千古,不废嗜菖。纂序记第十一。
或存其人,或惜其群。宁我抱罪,不俾坠闻。苦吟高唱,雅道今昔。青山劳劳,阅人无极。删诗第十二。
与岳患难,唯岳知余。残梦不忘,我报灵墟。始以宸章,迄于韵藻。天地闭塞,文之归老。作总序第十三。
莲峰志卷一
敕谕
神宗皇帝谕敕壹道
皇帝敕谕方广寺住持及僧众人等:朕惟佛氏之教,具在经典,用以化导善类,觉悟群迷,于护国佑民不为无助。兹者圣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命工刊印续入藏经十一函,并旧刻藏经六百三十七函,通行颁布于本寺。尔等务须庄严持诵,尊奉珍臧。不许诸色人等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特赐护持,以垂永久。钦哉!故谕
之 宝 万历二十二年月
原志序
莲峰翰墨志序
南山之留,余与师泉刘君、讷溪周君时对床。方广住僧真定持所藏晦庵、南轩二先生暨当时诸贤先后所遗题咏欲为山志,以传山中。曰:“无俾兹山,遭名贤多而守之者,顾落寞也,亦蕲子有续焉。且将持此为高客款也。”余曰:“可也。”岳之胜也,高则祝融,深则莲华。或曰,高不可以久居,深可探焉。高览而深探,岳之胜也。斯志也,盖具见乎深林窈壑为深栖之胜者矣。然在今距宋乾道,盖三百余年,何倏如昨日也!宇宙寥廓,俯仰今昔,不有感于游人者乎?二翁遗响,至今日诸贤可以指计焉,何踪迹希阔也?岂曰花源路迷,石梁云隔者类邪!言之可诵不一也。而固有厌尘鞅者,抒幽愤者,适恬旷者,肆遐览而寄闳谈者,深探邃论,皇皇焉,身若营乎千古者。知言者之于斯也,察性情矣,区人伦矣,其道污隆,其时升降,可以观,可以兴然者矣。然则君子之至于斯也,可以资德矣。登高而作赋,独云乎哉!兹山僧款客,奚止于茗具蔬盘,亦奚止清泉白石,烟树云萝,毕供其所有者哉!亦奚止乎其岩栖堪寄,为不落寞也哉!因书其简,且为正其次第,题咏之后,志二贤祀典祠田,并其寺业修复之迹云。嘉靖壬子冬十一月长至前七日,三峰山人前监察御史安城刘阳序。
壬子之夏,余求师友于安城,与师泉、三峰二君子聚讲数月。秋,复同入南山。至是过莲峰下,谒晦庵、南轩两先生祠。祠在方广寺,云两先生尝宿此,故祠之。感仰兴怀,旬余不能去。寺僧真定辈裒集今昔诸吟咏,刻梓以永兹山胜事。三峰刘君为次第而序之详矣。余于兹抑有感焉,恒言曰“地灵人杰”,是以人之贤不肖责之地也。人亦有言“人杰地灵”,是亦地之暗系于人也。观兹集焉,辨矣。南岳之莲花峰,在崇岗绝洞中,深入而幽潜,八峰矫好,若青莲出水,蜕埃壗立,净明奇丽,岳之一胜也。禅修寂学者,往往择而栖焉,宜其人之高洁远俗,世缘不能染也。然惟传梁之时有高僧惠海,迹似影响。嘉靖初有洁空者,坚志苫行,复兴法门,是兴废由夫人也。名贤贵客,选胜搜奇,游观必至,然惟宋之两先生及近代诸君子数篇,其胜已晔然增辉,视和璞白珩有光焉,是章暗由夫人也。观兹集焉,辨矣。兹集诚兹山之墨宝乎!寺僧能世修其师之志行不替,兹山之兴而章也,其有既乎?两先生不远千里,会友问学,风雨冰雪,淬志弥励,笑谈咏歌,箴规斯存,其一游一息一话一字,人皆爱慕敬仰之不置也,固宜。后来君子,遐心苦志,时发泄于吟咏间,非徒寄兴于山水者。兹集也,可以尚友,可以考德,可以稽往,可以知来,览者将有取焉。余过时荒学,仰止前修,负良朋而愧山灵也。谨题末简,用记永怀云。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冬腊月八日,宛陵周怡书。
莲峰志卷一终
莲峰志卷二
沿革
古莲花峰,其地潭也。数峰相逼,自山西北溷水于是曲流三百余里,至一宿河口入于湘潭。逼水初派,瀑为纾流。传萧梁时惠海尊者旉法于此,磬烟际举,五丈夫集焉。尊者已心亿之分别同异,不起于心。法已,五丈夫辞去,尊者讯之,具以龙告,且云:“闻师威仪,以何为供?”尊者曰:“以地大供。”良久,没去。有顷,雷电振簸,左绕潭,右林樾,籁响夜不停音,迟明视之,迤峰斥潭,平沙如夙洽洽者。居人、山衲俱诧异之。时梁武帝方隆佛教,天下翕然称之,故其说不中隐,以闻于朝,则惠海尊者鼻祖之自来也。或曰:惠海尊者为方广开山,盖海印双僧之流也。
寺以尊者故建,今寺后拜经台乃其址,始于天监二年岁癸未,历陈、隋、唐、宋、元,或革或沿。然此山以龙立,以法沿,由梁以前未显,实为潭始基之故出梁始。既历陈、隋、唐、宋、元,明兴,寺盖未绝。年湮久渐圮。嘉靖二年癸未,僧洁空德蕴、义天德仁修之,板屋铁瓦。洁空者,即偈所谓七十三年老洁空之禅悦也。
又历九十六年所,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火。僧少庵如峰、安然性柱再建。
又历甫九年,崇祯元年戊辰,火。己卯,督学使迁治郧中丞昆山王公永祚、澄川属僧凝然、性翰。壬午,学使梁溪高公世泰汇旃益命之。性翰出其衣钵、资粮,以隆武元年乙酉十一月十二日再造。与其役者,楚抚义兴、堵公胤锡、仲缄。衡阳王介之石子、管嗣裘冶伸、夏汝弼叔直、王夫之而农襄之也。
呜呼!山岂不以人哉?则朱张二夫子最矣。匪徒峰也,自唐元和韩子登南岳,望蓝岭挥涕焉,嗣宋三百年矣,非二夫子谁可与登岳者?况峰之岧峣一隅,多荒岁月者哉!又非尹子、湛子、刘子诸人之兴起于二百年后,则两夫子不传。二贤祠者,祠两夫子者也。湛子若水、尹子台、刘子阳初建,亡岁月。田与祠,尹子所捐也。
嘉会堂,湛子所命也,以命祠。
祠与寺废未兴,高公世泰问其址,乃立五楹,骈立,窈然幽邃。弘光元年夏,堵公胤锡隘之,作前宇,王介之、夏汝弼、王夫之实经营之。
始火,仪部曾凤仪舜卿迁祠主于集贤,礼也。《记》曰:“庙火,三日哭。”寄主于别宫,古之道也,不旷食。
祠成,奉主于故宫者,衡山知县董公我前受于、衡李朱公子觐永、李吴公晋锡。董以癸未殉节死。名祀煌煌,援贤益彰,非其人弗翔,董令协也。
形胜
凡峰胜不系于峰者,弗缀;不倚于峰者,弗缀:小苗裔于峰者,弗缀。故云峰形之胜,自天台来,南迤径妙高,折入寺。寺径菁幽,泉鸣履下,洑出林间,耳不绝潺湲,日穷于苍翠,到恋响台下,乃复见妙高以北坟起蜿蜒,其一支也。
自观音峰来,西援径数小峰,入寺,有三巘壁立,若倚傍屏护之。错落口垂,矗为万叠,而山得不俭,此又其一支也。
自国清东来,径朝阳,上为潭,水绝潭而东,水气白,隔山不能壁立,湃腾未息。径数邱或林麓,或頳冈,峰之水又注焉。又绝,水桥争接之。入寺,则西峰援大坳以迄乎北,周匝若罗,画溪绣谷,咸在其中,此又其一支也。
自大小坳来,通天一栝,北下鸟道危崖,乃得泉石,青葱幽咽,宜游者之乐憩乎!此峰径之胜,莫妙于两坳。然自寺望之,仅见出道,不见胜处,其一支也。
凡入莲峰,观其簇立,叠瓣堆根,知名之自立也。凡入莲峰,四山向拱之,天台揖之,两坳奔之,观音翼之,前旷后窈,知形之自来也。凡入莲峰,亭午见日狂,飚见风,或屏或障,或控或扶,坦焉中开,知寺之自基也。凡入莲峰,山见幽,水见咽,林见未得之树,驯不畏人见猿鹿。人静道生,知两夫子之有乐于此也。山胜盖备矣。
谭子曰:“方广宜自为记。”夫自岳来者,目淫于能仁,心醉于福昌,渡北斗岭,登亲生坡,固知岳之不穷也。得方广而后餍焉,而且得不系之岳。岳之有方广,天地之有蜀也。蚕丛道尽,是有锦城。今割蜀而委之,是昔者小宜有五丁之辟也。然奇险幽异,观于蜀者浅天下。谭子曰:方广宜自为记,大辞也。
雨光初霁,林樾洗洁,若碧若萦,蜿其北峙者,湘乡之荆紫也。山不尽荆紫,荆紫最映。下为平田,中间数十里若一畦,此又一大支也。
古谚曰:“湘随峰转,望衡九面。”由衡阳下者,西见白百岣嵝,南见荆紫。由衡山下者,昭潭之间,高或见祝融,或见天柱,未有见莲花者。湘为岳镜,峰匿其英,殆山之隐逸者与?
峰雪最绝,晓云时口,弥望森白,人立其中,天与四映。春晴之夜,月檐闻响,萧瑟噌吰,困泉初细。虽非赏者,凄感肌魂,果不复信有人间世矣!
《衡岳志》曰:“莲花峰。方广导居其下,四水萦绕,山如莲瓣。”
名迹
嘉会堂 两夫子同三山林用中唱和迹也。(后毁,今建)
天下名山 宋徽宗御书,降于方广,立坊。(后毁)
古镬 寺有千僧镬。(今毁)
娑罗泉 寺后,传有娑罗树覆其上。
洗衲石 石平向,泉水逸其上,薄流清驶,如可洗濯,即惠海尊者洗濯处也。太守海南李焘斗野镌其上。
补衲台 寺右,惠海尊者补衲处,一石鼎立,林樾幽集。一曰啸台。
啸台 补衲之别。粤人张博读书其上,岳和声镌之。
恋响台 谭友夏元春以易啸台也。
车辙亭 寺右,相传百八阿罗议运粮于此,憩力分餐,以为灵迹。
岳游碑记 竞陵谭友夏元春撰,朱菊水司马时分帅郧子,命衡倅陈允问镌之。树阴泉上,乃谭子所自择处。记见后卷。貌云响水,诚一时之绝构也。
古马迹桥 平田流水,上此即岳矣。张南轩记云登马迹桥即此。
飞来钟 相传飞来。凡寺多托之。此钟鸣异常钟,知非人间金火物,信寺宝也。
卓锡泉 高禅飞锡地,或双僧之流卓杖于此。
灵源阁 誉禅师所居,以馆洪觉范。宋以上名刹也。
甘露灭斋 灵源阁之别,觉范有铭,见《禅宿志》。其去甘露灭者,万法未起,本无甘露,而何有灭?万法既起,乃知甘露,于是费灭。传谓范少罹忧患,隐衡岳,乃立此斋,则其早年未离文字而得魔,固非禅觉之夙达也。
潭字 黑沙潭三字,大径三尺。苍藓剥白,游者或见之。
峰字 妙高峰。寺右。镌县岸上。
涌几 王夫之镌。诗叙曰:“大坳而下,平桥丛石间觉有异。已忽两石临水,下石承上石,旁壁顶覆,可度可登。予命人为级,穿折于肩肘之间,搀度裂处,顾其逼郁,尚以翔移为苦。造形以来,悠悠者谁望而目之?则经此者,又可知矣。举酒酹石,貌以涌几。今往后来,游览相积,风雨苔藓之所不忌,则此石其传也已。时崇祯甲申阳月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