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县志

苗栗县志 清 沈茂荫 纂辑

 ●譔辑姓氏
  纂辑:同知衔特授苗栗县知县沈茂荫(槐堂。浙江萧山人)。
  采访:举人谢锡光(耀卿。本县人)、举人谢维岳(崧生。本县人)、生员黄文哲(仲明。本县人)、生员李钟萼(祥甫。本县人)、恩贡生杜式珪(棠南。本县人)、附贡生曾肇桢(荩臣。本县人)、生员郭镜清(谋澄。本县人)、廪生黄肇儒。本县人)。


  ●苗栗县志目录
  卷一图考
  苗栗县全图(一)
  苗栗堡图(四)
  吞霄堡图(六)
  大甲堡图(八)
  沿山形势图(一0)
  沿海形势图(一二)县治图(一四)
  卷二封域志
  沿革(一七)
  疆界(一八)
  道路(一九)
  星野(二0)
  山川(二一)
  卷三建置志
  城池(三三)
  廨署(三四)
  义仓(三五)
  铺递(三五)
  街市(三五)
  村庄(三六)
  番社(四九)
  水利(五一)
  义塚(五四)
  桥渡(五五)
  卷四赋役志
  田园(五七)
  钱粮(五九)
  户口(六一)
  叛产(六三)
  杂税(六三)
  经费(六四)
  盐课(六五)
  厘金(六五)
  卷五物产考(六七)
  卷六古蹟考(寺观、园亭附)(一0九)
  卷七风俗考(番俗附)(一一三)
  卷八祥异考(人瑞、兵燹附)(一二七)
  卷九学校志
  学额(一三七)
  规训(一三九)
  章程(一四六)
  租息(一四九)
  义塾(一五0)
  卷十典礼志
  庆贺(一五三)
  接诏(一五三)
  迎春(一五四)
  耕耤(一五五)
  祭社稷(一五六)
  厉坛(一五六)
  救护日月(一五七)
  乡饮酒(一五七)
  乡约(一五八)
  祠祀(一五八)
  祠庙(一五九)
  卷十一武备志
  兵制(一六五)
  军装(一六九)
  海防(一七三)
  卷十二职官表
  文职(一七九)
  武职(一九一)
  卷十三选举表
  文(一九五)
  武(一九七)
  卷十四列传
  文职(一九九)
  武职(二00)
  先正(二0二)
  流寓(二0五)
  义民(二0六)
  孝友(二0六)
  列女(二0七)
  卷十五文艺志(二一三)
  卷十六志余
  纪人(二四九)
  纪事(二五一)
  纪地(二五四)
  ●苗栗县志卷一
  图考
  苗栗县全图、苗栗堡图、吞霄堡图、大甲堡图、沿山形势图、沿海形势图、县治图、县署图(略)、捕厅署图(略)、大甲巡检署图(略)、大甲守备署图(略)
  三台叠翠图、双峰凌霄图、银锭绮霞图、玉山霁雪图、马陵小海图、蛤市浮岚图、磺窟响泉图、吞霄渔艇图(均略)
  苗栗县全图
  苗栗一堡图
  吞霄二堡图
  大甲三堡图
  沿海形势图
  沿海形势图
  县治图
  苗栗县全图
  
  
  苗栗一堡图
  
  吞霄二堡图
  
  
  大甲三堡图
  
  
  沿海形势图
  
  
  沿海形势图
  
  
  县治图
  
  
  ●苗栗县志卷二
  封域志
  沿革疆界道路星野山川
  国家虽无分民,而未尝无分土;画疆定界,封域所由着也。自台湾改设行省,添建府、州、厅、县,截长补短,东剖西分,各治管辖界址,翻然一变。苗栗初设县治,其地从新竹划分;综核方舆,尚未满乎其半。然东尽青山、西临大海,北底中港渡、南至大甲溪,地虽未甚辽阔,而其中田原膏腴、山川形胜,亦卓然有可观焉。志封域。
  沿革
  疆界
  道路
  星野
  山川
  沿革
  苗栗,即从前之猫里社。雍正元年,北路设淡水厅;猫里隶厅治,为淡南二堡,距城五十里。后北路添设台北府,将厅治改设新竹县;猫里隶新竹。至光绪十五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奏准台湾改设行省,中路添建一府曰台湾府;将新竹界内中港渡以下划为苗栗,设县于猫里街北之梦花庄(旧名黄芒埔),与台湾、彰化、云林各县同隶于台湾府。
  疆界
  全治疆界
  苗栗在新竹之南、台湾之北,县治面南背北。东至内狮潭,二十五里(大横岗外番界);西至白沙墩,十五里(边大海);南至大甲溪,五十六里,与台湾分界;北至中港溪,二十二里,与新竹分界;东南至大湖竹桥头面上公山,四十里(大阙外番界);东北至接隘仔,二十三里,过溪西里与为新竹县界;西南至大安港,六十里(边大海);西北至溪洲港,十七里(边大海)。大约东南一带为内山番界,西北一带为大海。罗经方位,由东而西,自震至兑;由北而南,自坎至离。统计东西相距四十里,南北相距七十八里。以形势论之,北狭而南广也。
  各堡疆界
  苗栗一堡:东以内狮潭山为界(山后番地),西以过港庄为界(临海),南以帚把崎直透东拐仔湖八柜山,与吞霄堡分界,北以中港溪与新竹分界。堡内东西相距四十里,南北相距四十二里。
  吞霄二堡:距城南三十二里。东至鲤鱼潭为界(山后罩兰,台湾界),西至吞霄港为界(边大海),南以房里溪与大甲堡分界,北以高涧山与苗栗堡分界(山北帚把崎)。堡内东西相距三十二里,南北相距二十二里。
  大甲三堡:距城南五十六里。东以七块厝与台湾县分界,西至大安港为界(边大海),南以大甲溪与台湾县分界,北以房里溪与吞霄堡分界。堡内东西相距三十七里,南北相距十三里。
  道路
  县南道路
  县城由南门一里至猫里街,五里至平顶岭茶亭,分为二岐:一由茶亭西南七里至高埔,十八里至吞霄堡,十里至苑里街,二里至房里,十三里至大甲堡(大甲溪南台湾县界);一由茶亭南行七里至铜锣湾,十五里至三叉河,十里至土地公坑口,五里至新店庄,八里至后里庄,三里至枋寮(与台湾县交界),七里至葫芦墩(台湾县界内),十二里至三十张犁,五里至台湾府郡。
  县北道路
  县城由北门三里至大田庄(俗名田寮),分为二岐:一由大田庄二里至员潭仔,四里至牛屎凹,三里至乳姑岭,三里至造桥庄,五里至南港溪(溪北新竹县界址),五里至中港田寮(新竹县界内),二十五里至新竹县城;一由大田庄二里至弸山溪,三里至新港仔,七里至山仔顶,七里至中港溪(溪北新竹县界),二十七里至新竹县城。
  外路原定官站
  新竹城二十五里至中港街,尖站(新竹界);三里至中港溪南沙仑(苗栗界);十二里至后壠汛,宿站;二十里自白沙墩;十里至吞霄堡,尖站;十里至苑里街;十五里至大甲堡,宿站(大甲溪南台湾县界)。
  星野
  斗十二度至须女七度为星纪,于辰在丑。福建分野属扬州,台湾属福建,苗栗属台湾,分野从同。溯分野之说,起于班固取「三统历」十二次配十二野;先儒多有疑之者。按「天文志」,自危至奎为卫,分野属并州o卫本封河内,后徙楚邱,乃冀州地,其他邑皆在东郡,属兖州,于并州无干;而并州所列郡名若安定、天水、陇西,又系梁州。自毕至井为魏,分野属梁州。魏分晋北、河内、河东,与梁无涉;而雍州为秦所封,云中、太原、上党诸郡又属并、幽州。谬乱如此,可见占星文术,渺而难凭;不若善政之行,实而有据。宰治者能实心而行实政,则尽人即以合天,岂致星占之有变哉?
  山川
  山(岭附)
  苗邑环而皆山,难以枚举;惟即其山之著名者而志之已耳。
  笔架山:俗名尖山,又名五鹤山。城东四里。高近百丈,峰峦挺秀如笔架之罗列左右焉。其山下有村庄,环而居者计数百家。
  墨砚山:俗呼托盘山。城东三里。高数十丈。其山之高顶平而方,远望之髣似砚,故以为名。旧「厅志」所云桶盘者是也。
  东河山:城东十三里。
  南河山:城东十四里。
  北河山:城东十里。
  大坪顶山,在隘寮脚东片。其山顶甚平,多种茶树。
  二江坪山:城东六里。
  竹仔阁山:在崁头厝之北,距城东六里。其山下有村庄街市,居民计百余家。
  老田寮山:城东十二里。其山上多种茶,所产茶叶较别处味尤良。
  北坑山:城东十里。
  剑潭山:城东二十里。
  牛斗口山:城东二十四里。
  内狮潭山:城东二十五里。
  下捞仔山:城东二十五里。
  三台山:俗名嘉璃山。距城东五、六十里。其山高数百丈,在内山;溪东生番居之,人不可到。
  玉山:一名雪山。在八角林东南隅生番界内。高数百丈。距城东约五、六十里。此山之上下,四、五月犹见雪;人皆异之。
  八角林山:城东南二十五里。
  桂竹林山:城东南二十三里。
  南湖山:城东南三十里。
  大湖山:城东南三十一里。
  鹿湖山:城东南二十八里。高近百丈。其山从前多鹿,因名之。
  鹰嘴山:在大湖,城东南二十八里。
  枕头山:在大湖,城东南三十五里。
  公山:在大湖罅西坪竹桥头面上,城东南四十里。山之大阙外番界。
  鸡冠山:俗名关刀山。在百二份,距城南三十余里。高百丈。
  石峎仔山:城南二十五里。
  磺油山:城南二十里。其山上有火穴;每见烟不见火,以草引之,其火即发。山下有矿油窟,矿油层出不竭,现既封禁(互详古蹟「矿案」)。
  鸡笼山:城南二十里。
  河头山:城南十三里。
  芎蕉湾山:城南六里。树林阴翳,内有数十人家,好植果木。其山上之果,四时不绝。
  龟头山:在内麻溪头,距城南五里许。其形首昂尾矮,故名之。
  牛屎崎山:一名赤崁山。城南二里。即猫里街南之山也。
  较力凸山:距城南八里。
  铜锣湾山:城南十四里。其山下铜锣湾街人烟稠密,计有数百家。
  双峰仔山:在樟树林南片,距城南十七里。两峰并峙,比立云霄;至新竹之凤山崎望之,犹可及:真悬绝也。
  竿草湖山:城南二十六里。
  三叉河山:城南二十九里。其山之左右多种茶,此处所出茶叶不少。
  拐子湖山:城南三十二里。
  八柜山:城南三十三里。山南即鲤鱼潭庄,为吞霄二堡地界。
  帚把崎山:城南二十里。山南高涧山,二堡界。
  鲤鱼潭山:在二堡,距城南三十四里。山下有潭甚深广,多产鲤鱼,尝有十余斤者;后其地即以此名。
  火焰山:在二堡土地公坑口,距城南三十五里。凡早晨,有浓雾由北起;散至火焰山,雾即倒回;山南并不见雾。
  芎蕉坑山:在二堡,距城南三十五里。
  高涧山:在二堡,距城南二十四里。
  虎头山:在吞霄街北,距城南三十二里。
  五里排山:在二堡,距城南三十七里。
  印斗山:在二堡苑里东,距城南四十二里。
  枕头山:在二堡房里东,距城南四十四里。
  日北山:在二堡,距城南四十六里。
  日南山:在二堡,距城南四十八里。
  墩仔脚山:在三堡,距城南四十五里。
  旧社山:在三堡,距城南四十七里。
  月眉山:在三堡,距城南五十里。
  牛栏窝山:在三堡,距城南五十三里。
  后里山:在三堡,距城南五十二里。
  铁砧山:一名银锭山。在三堡,距城南五十里。高数十丈。山上有井,当日郑成功举兵于此,水多毒;以剑插地,得甘泉,今相传为国姓井。光绪十一年,大甲巡检余宠、监课委员林锵、幕宾盛鹏程、生员郭镜清、职员谢镜源、张程材等鸠资建庙祀之,立有碑纪。每逢重九登高之会,而文人、学士到此庙饮酒和诗者不少;亦一方之名胜也。
  水尾山:又名弸头山。在三堡大甲溪头,距城南五十六里。
  黄草岗山:城西南二十里。
  乌眉坑山:城西南十四里。
  鸭母坑山:城西十四里。
  五湖山:城西九里。
  高埔山:城西十里。
  四湖山:城西十二里。
  雷公崁山:城西八里。
  三湖山:城西十三里。
  打那叭山:城西十四里。
  白沙墩山:城西十五里。此山在吞霄二堡,与苗栗堡分界。
  猫里山:在猫里街西,城西二里。
  西山:城西二里。
  仙人岛山:俗名营头凸。城西北五里。
  都督坪山:一名武督坪。城西北九里。
  溪洲山:城西北十三里。
  弸山:城北五里。
  新港山:城北七里。
  后垄山:城北十里。
  风炉阙山:城北十里。
  马陵潭山:城北十一里。
  山仔顶山:城北十五里。
  沙岭山:城北二十二里。在中港溪南;踰溪,新竹界。
  牛屎凸山:城北十里。
  造桥山:城北十二里。
  滚水仔山:城东北十一里。
  沙坪山:城东北十七里。
  赤崎仔山:城东北十八里。
  双合湾山:城东北二十里。
  外大坪山:城东北二十三里。
  接隘仔山:城东北二十四里。过溪溪北西里兴,新竹界。
  平顶岭:城南六里。其岭上平原数里;建有茶亭,以为挹爽迎薰之所,行人颇有利焉。
  乳姑岭:一名双岐岭。城北十二里。
  南势岭:在吞霄堡南势庄,距城南三十六里。
  地理形势说
  苗邑之山,参差不齐;非逐条订着,难以明悉。前「厅志」所志山名,俱以各山错落,串纪远近方位,似易混淆。兹分东西朔南,又别之以乾坤艮巽、左右上下,似可举目了然。第分而不合,则山之支干与县治来龙结穴之处,无所稽考。列地理形势于左:县治坐北朝南,与祖山两相对照;所谓「回龙顾祖」者,此也。其祖是百二份之鸡冠山,由内山番界东南来;层峦叠嶂。西北行五里许,为石峎仔山、双连潭山。又行四里,曰竿草湖山。转北五里,曰鸡笼山、竹围仔山;低伏过峡,一缕纡徐。五里许,顿起两峰,高百丈,曰双峰仔;为少祖山。又三里,曰樟树林山。由樟树林北行三里,为铜锣湾山。复北七里,曰平顶岭;平原广衍,一望无际。五、六里,始有起伏巍然高耸者,曰牛屎崎山、猫里山;其西下屋宇参差、烟火相望者,为猫里街。在城南隅盘西而下,纡徐不迫,直趋梦花庄;此县治来龙结穴之处,是即山之干也。由鸡冠山之第二峰分支逶迤而西八里许,曰拐子湖山。自西而北五里,为三叉河山。又五里,为黄草岗山。复北行四里,为员潭仔山。由员潭仔山稍西四里,曰乌眉坑山:此治之左肩也。由鸡冠山之第三峰斜迤而东八里,为南湖山、大湖山。又东五里,为鹰嘴山。由东而北五里,为桂竹林山。又四里,为八角林山:此治之右肩也。由铜锣湾山西折而北五里许,为五湖山。再行七里,为三湖山。稍东五里,曰雷公崁山。复西六里,曰西山:此治之左砂也。由八角林山北行四里,曰北寮山。又北五里,曰河头山。由河头山北行五里,曰隘寮脚山。又六、七里,为南河山、东河山、北河山。稍西四里,曰笔架山。复北四里,曰墨砚山、二江坪山:此治之右砂也。由员潭仔山北行六里许,曰高埔山。稍西五、六里,曰四湖山。又十里,曰十八坑山;有小峰错落者,曰打那叭山。转北行三里许,曰溪洲山:此治左砂之外护也。由八角林北行十里,曰下捞仔山。又六里,曰内狮潭山:此治右砂之外护也。由内狮潭北折而西七里许,曰暗潭山、剑潭山。稍北七里,曰外大坪山。复西五里,曰滚水仔山。又八里,曰新港仔山:此治之后缠也。由新港仔山迤北五里许,突起两山圆如覆金者,曰乳姑岭。又北五里,曰造桥山:此治北之镇山也。以上皆一堡之山,固本堡发祖;即二堡之山,何莫非一堡所分支也。有如鲤鱼潭山,由鸡冠山下之拐仔湖山而来。鲤鱼潭山西南行五、六里,为火焰山。南折而西三里,为■〈缶用〉仔坑山。又四、五里,曰石头坑山、芎蕉坑山。再西四里,曰十坑山。由十坑山西行十里许,突兀峥嵘者,为虎头山。由西而南沿海五里,为五里排山。又五里,曰印斗山。稍东二里,曰枕头山:此二堡之山一堡分支,即一堡发祖也。踰房里溪东南十七、八里者,为三堡之牛栏窝山;由台湾之石壁坑山、坡头山而来。西行五、六里,曰墩仔脚山。又十余里,曰铁砧山。转南六、七里,曰铁头山:此皆治南之朝拱山也。苗邑地理,其形势略约如此。特纪此说,庶山之支干举目即得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