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福州府志乾隆本
福州府志乾隆本
附:五纬星占验
《史记·天官书》:“吴、楚之疆,候荧惑,占鸟衡。”鸟衡,柳星也,亦南方星。
《汉书·天文志》同。
《续汉志注》:“荧惑主扬、荆、交。”
《通鉴·地理通释》:“荧惑主楚、越。”
按此,福州纬星主荧惑。张衡云:“荧惑为执法之官,其精,风伯之师,或童儿歌谣嬉戏。”晋灼曰:“荧惑常以十月入朝太微,受制而出行,宿司无道、出入无常也,二岁而周天。”《隋·天文志》:“荧惑有礼。” 附:北斗七星占验
北斗九星:二常隐,七常见,故曰七星。 《春秋纬·文耀钩》:“徐扬之州属权星。”
按此,福州属北斗第四星。
《唐书·天文志》:“杓以治外,故鹑尾为南方负海之国,魁以治内,故陬訾为中州四战之国。”
按权属杓、魁之交。
《通鉴·地理通释》:“扬、徐主权。”
按北斗在太征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与二十八宿之斗不同。乃二十八宿之斗,亦称北斗者,以次于元武北方也,而其实为南斗者,盖以秋见南方,非如北斗之常见不隐也。故晋、隋二书俱云:“北方南斗六星,天庙也。”此语最明。南斗六星,北斗七星。未可因星纪、分野,斗星而误。
附:十干十二支占验
《史记·天官书》:“丙、丁,江、淮、海岱。”
《汉书·天文志》:“吴、越亥。”
《淮南子》:“癸越。”
按《汉书》所云:“甲齐,乙东夷。”《淮南子》所云:“甲齐,乙东海之类,不以干、支,南、北方位分部,故吴、越本东南,而以为癸亥北方也。”
附:云汉占验
《唐书·天文志》:“东南负海为星纪。”负海者,以其云汉之阴也。南斗在云汉下流,当淮海间为吴分,牵牛去南河寝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
按此,则福州当云汉可知,盖分野之说,先儒疑其南北不伦。唐贞观中,李淳风撰《法象志》,因《汉书》十二次度数,以唐之州县配焉。一行谓:分星有山河脉络之两戒,云汉升沉之四维。宋郑樵深取之,盖不以星之南北,分地之南北,维视云汉贯注,得其精气之所至分之耳,此天官家所深韪者。
附:三台星占验
《论语摘辅象》:“九州系于三台。”
按:三台为天柱,三公之位,西近文昌二星曰上台,司命为太尉。次二星曰中台,司中为司徒。东二星曰下台,司禄为司空,即星家所指福州主星。然此亦指其精气所系,非分野也。
附:分野节候占验
蔡邕《月令章句》:“星纪斗六度至须女二度,月令为大雪、冬至,分野为越。”
附:《周易》卦位占验
《隋书·经籍志》:“《五行周易分野星图》一卷。《唐·艺文志》同。”盖祖费直分卦星野之说。《唐书·天文志》亦云:“云汉自坤抵艮为地纪,北斗自乾携巽为天纲。”遂分乾维,巽维内外。
按:福州在巽维内。
又有以街南、街北占之者:《汉书·天文志》:“毕主街南,于四海内,东南为阳,昴主街北,西北为阴。”是也。有以风候占者,《纬书考异邮》:“巽为清明风,离为景风,故有东南四维之风。”测福州者占之。有以云气占者,《吕氏春秋》:“越云如龙。”福州云气得龙之脊,多垒块也。有以丁巳日占者,《后汉书·天文志》引《星经》:北斗第六星主扬州。此又与权星之说稍异。以五巳日候之,丁巳为吴郡、会稽也。有以山占者,《后汉书·天文志》注:“荧惑主霍山、扬州。”是也。有以海占者,《汉书·天文志》:“海中二十八宿,国分、民分之说也。”有以潮占者,卢肇《海潮赋》:“图取浑天为法。”是也。说俱谬悠,不足征信,聊附以资博考。
按杜氏《通典》:“凡国之分野,上配天象,始于周季,定其十三,其地可辨。”《唐书·天文志》:“方战国未灭时,星家之言屡有明效,今则同在畿甸之中,而或者犹据《汉书·地理志》推之,是守甘、石遗术,而不知变通也。”又古之辰次与节气相系,各据当时历数与岁差迁徙不同。今按:国朝兼用西法,最为缜密,然西法谓分野不甚足据,此笃论也。且星纪自斗十一度至女七度,周、汉迄今,未之或改,而西法星纪宫、赤道,自箕三度七分至斗二十四度二十分,黄道自箕四度一十七分至牛一度五分。苍龙之宿,且入元武,析木之次,且越星纪。唐虽用岁差之法,而宫与星仍不易。今西法以中气过宫,恒星有岁进之差,故宫无定宿,而宿可以递居各宫也,其法一变矣。又西法,斗宿中之鳖十四星,今十三天龠农,丈人俱无,牛宿中之罗堰三星,今二天田九星俱无,女宿中之赵、周、秦代各二星,今各一扶筐;七星今四,离珠五星今无;是星之变动隐见,即斗、牛、女三星其不可据如此。是福州之牵牛一度,其然乎?其不然乎?
附:福州北极出度
西法测得北极出地度分,福建省二十六度,福州府二十五度。
按:极度与晷影常相因,宣城梅文鼎云:“知北极出地之高,即可知各节气午正之影,得各节气午正之影,亦可知北极之高。今西法有地半经差之加,有清蒙差之减。地半经差,至天顶而无,清蒙差至北极四十五度而无也。今北级出地至高者为直隶四十度,至低者为云南二十二度,福州渐近于低,而未低之甚也。
附:福州东西偏度
西洋人汤若望曰:“欲定东西偏度,必须两地同测。一月食,较其时刻,若早六十分时之二,则为偏西一度,迟六十分时之二,则为偏东一度,福建福州府偏东一度。
按东西偏度,以京师子午线为中,而较各地所偏之度。凡节气之早晚,日食之先后,胥视此。福州与南京江宁府同偏东一度,无零分如此。
卷之二
建置沿革
福郡,古闽中地。其称郡也自秦始,其领郡也自晋始,其称福州也,自唐开元始,其名福州,而因名福建也,亦自开元始。先福州,而后福建,盖福州之名近古矣。自唐后,大府俱治福州。我朝丕承式廓,有昔所隶之地,而今升为府者,福宁是也。有昔所合之界,而今分为县者,古田、屏南是也。盖自太平既久,同其贯利,几忘畴曩之形,方华离矣。因次厥先后,复表而列之,庶粲如星布乎?志建置沿革。
福州府
《禹贡》扬州之域,周为七闽地。按《周礼》:“职方氏掌七闽八蛮。”郑玄注:“闽,蛮之别也。”《国语》史伯曰:“闽,芉蛮矣。七八,周所服国数。”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其子孙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考《史记·楚世家》韦昭《国语解》,叔熊为楚子鬻熊之后十四世,其避难居濮,在周宣王时。如贾氏说,则七闽不应先掌,于《周官》疏与注微异,当从注。春秋以后为越地。越王勾践六传至无疆,灭于楚,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又七世,至闽越王无诸,姓驺氏。《史记》徐广《音义》“驺”一作“骆”。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无诸从诸侯灭秦,又率越人佐汉击楚。高帝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汉书》颜师古注:“地名,即侯官县是也。”《史记·东越列传》作“都东冶”。元鼎五年,闽越乱,元封初,平之,徙其民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HT6SS]案《汉书·地理志》,会稽郡统县二十六,其一冶。师古曰:“本闽越地。”《后汉书·郡国志》:“会稽郡,统十四城,其一章安。”本注曰:“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三国·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曰:“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冶,并属于此。”《宋书·州郡志》“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杜氏《通典》“后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地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后汉改为侯官都尉。”王象之《舆地纪胜》:“武帝平东越,闽中郡不复再置,第置冶县以抚其遗民。”据诸书,则两汉冶县之始末了然矣。乃淳熙《三山志》本《旧唐书·志》云:其逃亡者自立为冶县,以为县非汉置,不统于会稽郡。前汉会稽所统之县,是治非冶。今台州临海是其地,非此也。与诸书不合,不足据。属会稽郡南部都尉。”[HT6SS]按:《三山志》云:“置会稽南部都尉于塞上,以禁治之,治回浦县,汉边县有障塞尉,掌禁备羌夷犯塞者。”其说尤非。考《前汉书·百官志》云:“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景帝更名都尉。”是当时都尉之设,原不为禁备羌夷也。且前汉郡国百有三,置都尉者九十,岂必其尽有羌夷之地哉?若障塞尉,见《后汉书·百官志》,前志无之,自是后汉之官,今乃以当前汉之都尉,误矣。后汉改为侯官都尉,属会稽郡(冶县省)后分冶地为会稽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都尉。张勃《吴录》:东部临海是也。按《晋书·地理志》、《通典》、《文献通考》诸书俱云,后汉改为侯官都尉。检《后汉书·郡国志》无之,疑是冶县既省,遂置都尉以治之。迨后分冶地立东、南二部都尉。而侯官都尉亦从省欤?汉末侯官名县,盖昉于此。建安初,有侯官等县。三国吴永安三年,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侯官县属焉。《方舆纪要》、《三十国春秋》云:孙策攻会稽太守王朗,朗战败,浮海至东冶,策追击,大败之。侯官长商升为朗起兵,策寻遣兵讨平之。是建安初已有侯官县也。侯官盖即冶地矣。吴孙休永安三年,黜其兄会稽王亮为侯官候,是年置建安郡,县属焉。按《吴书·贺齐传》齐代韩晏领南部都尉,讨商升,侯官既平,而建安、汉兴、南平复乱,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是岁献帝建安八年。汉兴,即今浦城;建安,即今建宁;南平,即今延平。是汉末东冶有四县。又《吕岱传》:“东冶五县乱,孙权以岱为督军校尉讨之,五县平定。”四县当即侯官、建安、汉兴、南平,其一未详。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晋安郡,领县八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属扬州刺史。元康元年,隶江州,宋因之,领县五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省新罗、宛平、同安三县。泰始四年改晋平郡。按宋、齐二书《州郡志》,只云:晋安郡,不载曾改晋平,惟《宋书·明帝纪》泰始四年,以晋安郡为晋平郡。《齐书·武帝纪》:“封江陵公子懋为晋安王。”是岁尚为高帝。建元四年。自宋泰始中至齐建元,历十余年,而晋平仍为晋安,当是改后未几即复也。史缺书其复故之年耳。齐仍曰晋安郡,领县如旧,亦隶江州。梁天监中,析晋安地置南安郡。普通六年,以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属东扬州。按《梁书·高祖纪》普通五年,分扬州、江州置东扬州。《三山志》云:“宋孝建元年置东扬州。至是遂以三郡属之。”非是。陈永定初,增置闽州,领晋安三郡。天嘉六年,州罢,晋安仍属东扬州。光大二年,以郡为丰州。按《陈书·废帝纪》光大二年,割东扬州晋安郡为丰州。诸志俱作元年,误。隋开皇九年平陈,改为泉州。《太平寰宇记》:以泉山为名。《三山志》:废建安、南安二郡为县隶属。大业初,复曰闽州,三年,又改建安郡,领县四。(闽、建安、南安、龙溪,闽为治所)。唐武德初,改建州,(四年移置建州于建安县)六年,复为泉州。《元和郡县志》:八年于州置都督府。贞观初,隶岭南道,《唐六典》云:属江南道。景云二年,改为闽州都督府,景云初,移置泉州于晋江县,置中都督府,督闽、泉、建、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又改为福州都督府。《元和郡县志》:因州西北福山为名。按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二十一年,置福建经略使,治福州。《唐书·方镇表》:“开元二十一年,置福建经略使,领福、泉、建、漳、潮五州。二十二年增领汀州,漳、潮二州,隶岭南道经略使。天宝元年,复领漳、潮二州。十载,漳、潮二州仍隶岭南。天宝元年,隶江南东道,又改为长乐郡。乾元元年,复为福州《方镇表》:“是年改福建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三山志》:“置防御使以治军事,刺史兼之。”领县十。闽、侯官、长乐、福唐、连江、长溪、古田、梅溪、永泰、尤溪。乾宁四年,号为威武军。《方镇表》:上元元年,升福建都防御使为节度使,大历六年废,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乾宁四年升团练观察使为威武军节度使。唐末,地为闽王氏所有。梁贞明六年,升为大都督府。唐长兴四年,闽王王延钧升为长乐府,领县十四闽、侯官、长乐、福清、连江、长溪、古田、尤溪、永泰、闽清、罗源、宁德、德化、顺昌。晋开运元年,王延政号为东都亦作南部。领州七、县十三是岁析出顺昌。三年闽灭,属南唐。汉乾祐元年,地为吴越所有,复为福州威武军,领县十一,是岁以尤溪隶剑州,三年,以德化归泉州。周广顺元年,改彰武军。宋太平兴国三年,钱氏纳土,仍曰福州威武军。亦曰长乐郡。领县十二闽、侯官、福清、古田、永福、长溪、长乐、罗源、闽清、宁德、怀安、连江。属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属福建路《三山志》:大观元年升为帅府,四年罢,建炎三年,复升为帅府。景炎初,升福安府。以端宗即位于此。元至元十五年,为福州路,领县九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州二福清、福宁领二县宁德、福安。属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后属江浙行省。《元史·地理志》:“至元十五年,迁泉州行省于福州。十九年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杭州。明洪武元年,改为福州府,领州、县如旧。二年,改福清、福宁二州为县,领县十三,属福建行中书省。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属福建布政使司。成化九年,升福宁为州,仍以福安、宁德属之,不隶郡。万历八年,省怀安,并入侯官,领县九。闽、侯官、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国朝仍为福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领县九:闽、侯官、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雍正十二年,析古田地增置屏南,领县凡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