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彰化县志
彰化县志
彰化县志 清 周玺 纂辑
●序号 篇名
李序
自序
例言
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
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
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
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
命于台湾建福康安等功臣生祠,诗以志事
福康安奏:大剿诸贼,开通诸罗,并进攻斗六门,贼势溃散。信至,诗以志慰。昨改赐诸罗县名为嘉义。合县士民守城之忠,实堪彰善也(丁未嘉平月之中澣御笔)
福康安奏:攻克大里杙贼巢,诗以志事(丁未嘉平下澣御笔)
福康安等奏:攻剿小半天山贼匪,并围截贼首情形,诗以志事(戊申新正御笔)
福康安奏报:攻克斗六门,诗以志事(丁未嘉平御笔)
集集埔之战(己酉新正上澣御笔)
福康安摺奏:生擒贼首林爽文信至,诗以志事(戊申仲春御笔)
大武之战(己酉孤春上澣御笔)
枋寮之战(戊申新正御笔)
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至,诗以志喜(戊申仲春下澣御笔)
大埔林之战(己酉新正御笔)
福康安奏报抵厦门登岸,并巴图鲁,侍卫等皆平安渡海,诗以志事(戊申季夏上澣御笔)
赐凯旋将军福康安、参赞海兰察等宴,即席成什(乾隆戊申孟秋)
纂修职衔
彰化山川全图
彰化县城图
彰化县志目录
彰化县志卷一 封域志
建置沿革
星野
疆域
山川
形胜
海道
潮汐
风信
气候
彰化县志卷二 规制志
城池(寨附)
官署(公庙附)
仓廒
街市
保(庄社附)
津梁
水利
驿传
蠲政
养济
义塚(封茔附)
彰化县志卷三 官秩志
文秩
列传
政绩(殉难附)
彰化县志卷四 学校志
学宫
崇祀
祭礼
泮额
书籍
书院(社学附)
彰化县志卷五 祀典志
坛祭
祠庙(寺观附)
彰化县志卷六 田赋志
田赋
户口(番丁番饷附)
杂饷
耗羡
支运兵饷米榖
存留经费
彰化县志卷七 兵防志
兵制沿革
营制
陆路兵制
水师兵制
军官
列传(殉难附)
屯政
彰化县志卷八 人物志
选举
行谊
封荫
耆寿
军功
义民
隐逸
流寓
技术
列女
彰化县志卷九 风俗志
汉俗
番俗
彰化县志卷十 物产志
榖之属
蔬之属
蓏之属
果之属
木之属
竹之属
花之属
草之属
药之属
畜之属
毛之属
羽之属
鳞之属
介之属
虫之属
货之属
币之属
彰化县志卷十一 杂识志
兵燹
灾祥
丛谈
彰化县志卷十二 艺文志
奏疏
札牒
书
议
序
告示
引
文
说
纪
记
诗
书后
●李序
邑之有志,所以正封域、纪山川、述政教、详人物也。邑之建置,百有余年矣;而志乘未有成书,是亦守土者之责也。
辛卯、壬辰间,余承乏兹邑,适临桂周君卸县事,来主白沙讲席,于考课余闲,辄相与广搜遗典,博采旧闻。凡有裨于政治者则书之,有关于风化者则书之,有以资他日之掌故者则书之。书既成,凡为卷一十有二。总纂者若而人,分纂者若而人。周君前序详言之矣。抑余尤有感焉:修志难,修邑之志尤难。盖他郡之为是书也,率数十年而一举。为时既近,耳目较真,故其书卒少遗议。兹则事经创始,谘访颇难,且自建邑以来,历年久远,闻见不无异词,遗漏在所不免。惟识者有以谅之。彰邑负山跨海,秀异攸钟。文治之兴,振振日上。所愿守土诸君子有以作某气而励其材,安知下邦文献不足媲美于上国也哉。是为序。
奉政大夫、福建台湾府鹿港同知、前任彰化县事、加三级,滇池李廷璧拜撰。
●自序
县之有志尚矣。彰邑于台郡虽宪纲居台、凤、嘉之末,然山川之磅礡、物产之富饶、户口之殷繁、人文之蔚起,不惟足与三县相埒,抑又过之,夫岂可以无志哉?顾自当日伪郑归诚,台地始登版籍,分为南北两路,更设郡县。北路自茑松溪以上,直亘鸡笼,统属诸罗县所辖。迨雍正元年,以地方窵远,首尾不能兼顾,乃割虎尾溪以北、大甲溪以南,另为设县。而大甲至鸡笼则置淡水厅焉。此彰化有县所由始也。迄于今百余年矣。草昧既开,文明渐启,凡经制规画,土俗民风,大非昔日可比,是乌可不志以备輶轩之采哉?
余于道光丙戌权篆斯邑,未弥厥月,即值闽、粤分类,被参罢职,濡滞侨寓,得就郡伯邑侯聘主讲崇文、白沙两书院,如是者有年。每与邑侯李君筠轩,公余之暇,谈及时事,谓台郡四县,台邑有志,凤邑有志,嘉邑虽无志,然从前诸罗旧志犹有存者,亦尚可考;独彰邑缺如,岂不亦海外巨区一大遗憾乎?李君曰:唯唯。维时郡伯邓菽原先生,亦以续修郡志,驰檄来彰,议捐剞劂之资,遂毅然以纂修县志为己任。寻奉省宪委署噶玛兰别驾,旋又署嘉邑,托君秋枰来莅兹土,欣然乐成其事;而又虑学宫年久倾圮,亟宜兴修,爰集绅耆于署而剀切商之,筹所以资经费者。倡议劝捐,该地绅耆及殷实有力之家,亦颇知大义,俱各欢欣鼓舞,不数月即得数若干。未几而筠轩李君回任,其有各保庄未及题捐者,复为晓谕,更加踊跃,又得数若干。计可以鸠工庀材矣。乃开局于明伦堂后之静室、重修学宫、创修县志,两事并举;而以余谬膺总纂志事,余滋惧焉。
夫志难而志彰化则尤难。以煌煌大邑,前未经名人之游览,后未闻学士之品题,百余年来,无有为之撰述而编辑之者;欲征文无文之可征,欲考献无献之可考,而欲从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草莱荒芜之余,勒为成书,以储掌故,岂不大可惧哉?幸也共襄其事者,有本学司铎吴君廷香,本县孝廉曾君雨若,编纂分辑有拔贡生廖君淡如,博士弟子员食廪饩杨占鳌,增广生杨奎等,学究典坟,业精邱索,广蒐博采,远引旁嵇,俾天文星野之分,地理广轮之数,官师武备之设,农田水利之经,与夫选举科名,忠孝节烈,以及蔬果草木,鸟兽虫鱼之细,无不征其名而核其实,分门别类,纲举目张。虽其间或词意之所未该,或体例之有未当,不免贻讥于大雅;然在昔郑之为命,我孔子犹以草创予裨谌。此志亦特其草创焉耳。若夫讨论、修饰以迄润色,踵事增华,不能不重望于后之君子也夫。
署彰化县事临桂周玺撰。
●例言
一、志者,纪也。纪其地之山川、人物,俾后之君子因时立政,因地制宜,得所稽考;而藉以观感而兴也。然不衷诸实,则无以信今,其何以传后?台湾海外荒徼,职方之所不载,禹迹之所不经,沿波讨源,百不获一。全台且然,何有于彰。兹欲纂成彰志,草创于始,不能不规抚前人。查郡志及诸罗旧志,考据精核,论列详明。是编悉依二志作准;但诸罗志创自康熙五十四年。郡志续修,至乾隆二十九年以后都无可考。惟于见闻之确有足信,采辑之实有足凭,始行纂入。否则宁缺不录,无致疑以传疑。
一、志之体例,各有不同。或以邑里、山川、事物、词章,作四大部;或以天、地、人、物,作四大部;又或以土地、人民、政事,作三大部。而郑君六亭、谢君退谷两学博,合修「台湾县志」,则又分地志、政志、学志、军志,四篇为正志,其他遗蹟、寺观等事为外编,着述奏疏等事为文艺。义例固各有短长,要皆纲维在握,语不外散。兹编一本郡志诸罗志作则,而折衷其间,仍分十二门,而以封域冠其首。其规制、秩官,以次序列焉。惟郡志秩官之后,即列赋役,而典礼、学校继之。诸罗志秩官之后,继以祀典、学校,而赋役后之。以崇儒重道,推尊文庙学宫之例而论,诸罗志较为得体。又郡志兵防之后,继以人物。诸罗志则继以风俗,而后及人物。以习俗成于人,风尚因乎物而论,似应人物在先,风俗在后。郡志较长于诸罗志,特从其长,以为编次。
一、山川形势,凡郡县志乘,所必详载者,非以夸一都一邑之名胜也。山有险易,川有阻深,何处易于藏奸,使不详加考核,备列志乘,将莅斯土者,茫然莫辨其方隅,其何以思患豫防乎?兹编于郡志、诸罗志所已载者,纂辑一仍其旧。所未载者,或耳目之所及,或舆论之所传,博采旁征,据实补入。某山某水为某方之扼要,某薮某泽为某地之保障;其讹舛者亦加考订,俾后之君子,展卷披阅,灿若列眉。或于因时制宜之义,不无稍助云。
一、规制,经前人硕画,凡城池、衙署、街市、乡保、祠坛、庙宇、津渡、桥梁之类,相度机宜,经营创建,可谓井井有条矣。顾时地之废兴不一,今昔之情形不同。昔之所无,或为今之所有。昔之所有,或为今之所无。如城池昔不过莿竹周遭,今则崇墉言言,崇墉仡仡,居然栖橹相望,雉堞参差也。亭台,昔有镇亭晴云,为县治八景之一,今则萧萧故垒,云自去留,无从辨其亭之何在也。寮望山,俗名八卦山,其寨垛近瞰城闉,远临全境,则又昔之所无,今之所有也。如此等类,不一而足。倘不分晰详志,不几鲁豕鲜所折衷乎?是编于创始必溯其原,更张必稽其代,务使增置改建,各归其实。虽年湮代远,咸晓然前人规制之遗意,不致泯没不彰云。
一、星野之说,原本术家。纷纷聚讼,毫无确据。惟诸罗志所引,原原本本,不敢臆断,甚合圣人存而不论之旨。今仍阙疑,以俟博雅。
一、学校、田赋、祀典、兵制,落落数大端,原属经邦要务,诸罗志于历代沿革源流,旁推曲证,允为详赡。是编但撮其要,归于切近之旨,不尚繁称博引。
一、人物一门,所登行谊各传,即为乡先生,亦乡贤之亚也。盖其人已往,不为据实立传,恐代远年湮,泯没不彰耳。如其人尚在,则仿史志旧例,留以有待。
一、军功技术之类,惟就见闻所及,不论其人存殁,概为据事直书,不敢过为文饰。
一、烈女一门,亦附于人物之后者,以事关伦纪之大,非秉乾坤之正性者,必不能守志立节,以树坊表;故闺阃之中一节,自堪千古。虽妇女亦不敢没其善也。
一、诸罗志风俗一卷,内分汉俗、番俗、杂俗,而附以方言。是编于汉俗、番俗、杂俗,仍依其例。但于方言则从略。
一、诸罗志于岁时记内,收入迎春一条,似属未当。盖迎春劝农而省耕以示惠,犹霜降讲武而大猕以示威。二者本属政典,不可混入风俗。
一、诸罗志以兵燹合于菑祥,不别分类。以寺观附于杂记,聊足成编。是编兵燹,别为一门,不系灾祥之内。寺观附于祠庙,不列杂记之中。体例虽殊,义各有当。
一、那志于选举之末,并列例贡。是编独略而不载。盖恩、拔、副、岁、优,各有科分可查。若例贡随时报捐,殊难稽考。邑治开辟百余年,其湮没不传者多矣。且兵燹屡经,嘉庆以前之案卷,焚毁殆尽,与其举一漏百,何如概置弗书。倘其人有行谊可传,耆寿、军功、技术堪纪者,别门登载,不至遗珠。
一、昔人修志,比于作史。非有才、学、识三长者,未敢率尔操觚。况邑治开关百余年,兵燹屡经,销磨殆尽。既文献之无征,亦传闻之失实。惟霖小子,又何敢谬参纂辑,从煨烬之余,网罗放失,以勒为成书乎?所赖就正者,有前署县篆琢堂周老夫子,本学司铎廷香吴老先生,又得邑人司训罗小山先生,明经曾卓家族兄,选拔廖君澹如,廪生杨君腾六,增广生杨君君颖,相与赞襄纂辑,以匡不逮,故不揣浅陋,姑为草创成编。若引绳削墨之任,谨俟大雅。
●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
近着「台湾剿灭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以为伊犁、回部、金川三大事,各有专文;王伦、苏四十三、田五次三事,不足芗其功。若兹林爽文之剿灭,介于六者间,虽弗称大事,而亦不为小矣。故其次三,讫未纪勳图像;而兹福康安、海兰察等,渡海搜山,竟成伟勳、靖海疆。吁!亦劳矣,不可湮其功而弗识。故于紫光阁纪勳图像,一如向三大事之为。然究以一区海滨,数月底绩,故减其百者为五十。而朕亲制赞,五十者为二十。余命文臣拟撰,如上次之式。
夫用兵岂易事哉?昔汉光武有云:每一发兵,头须为白。况予古稀望八之年,须鬓早半白;而拓土开疆过光武远甚,更有何冀而为佳兵之举?诚以海疆民命,不得不发师安靖,所为乃应兵、非佳兵也。然亦因应兵非佳兵,幸邀天助顺而成功速,此予所以感谢鸿贶,不可以言语形容,而又不能已于言者也。昔人有言,满洲兵至万,横行天下无敌。今朕所发巴图鲁、侍卫、章京等才百人,已足以当数千人之勇。绿营兵虽多,怯而无用。兹精选屯练及贵州、广东、湖广兵,得近万人,统而用之,遂以扫巢穴、缚逆首。是绿营果无用哉?亦在率而行之者,为之埋根倡首,有以鼓励之耳。若福康安未渡海以前,台湾绿营已共有四万余兵,何以不能成功?则以无率而行之者,岂不然哉?且台湾一岁三收,蔗薯更富,朕若微有量田加赋之意,以致民变,天必罪之,不能如是成功之速也。后世子孙,当知此意,毋信浮论「富国」之言。爱民薄敛、明慎用兵,庶其恒承天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