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地理
- 山东通志
山东通志
五曰别异同 详略之审已定而同异之辨又有违众而独立者如旧志有圣贤而无阙里又以雅乐另为一志彼固谓阙里自有专志也殊不知东省之异于他省者正以其为圣人之乡而我
朝
列圣之崇儒重道又高出于汉晋唐宋元明之上则彚辑一志似不可少惟以礼乐□其中正不必以雅乐另为一志也此与旧志似异而实同者也至于人物一志则旧志实多可议者嘉靖志分六府为六巻则一国之善士亦同于一乡其所推之量不广然地以人重不过稍存拘墟之见尔至康熙甲寅志则六府人物之外又分隠逸孝义儒林文苑诸名色岂以隠逸为非人物乎又岂以孝义为人物外另一标榜乎抑人物内竟无孝义者乎至于雕龙绣虎艺苑峥嵘立言之重次于功徳儒林文苑何所分别即有本末轻重之见亦不可谓非人物也夫四科之目十哲竝崇七十二子之徒身通六艺若非阙里另为一志势必屈顔闵为隠逸进游夏于林苑也谓之人物定评几何不与马迁之货殖游侠同其不伦也哉夫人物之分门别例起汉书厥后唐宋操觚之家奉为成式此在国史则可非通志可效之颦也今上自两汉以迄于今以时为先后而叙之使后之尚论者于诵读之下自具心各出手眼正不必过为区别以滋拟议也此人物一志其人同其事同而书法之似同而异者以此
六曰信古而择 语云择之不精则説之不详通志所取材于古者大约什居六七然而信古之难也纪载所传惟六经无可拟议子史所言辄湏采择子多寓言失之诬史多深文失之凿而况文人学士偶不及检相沿防昧诬者愈诬凿者且安其故矣如呉门白马之诞妄出于祖庭广记而泰山之上遂有越观峯因越观而周观秦观相因而起跖为盗于东陵展禽之弟也禽食邑栁下在僖公二十六年是时孔子未生焉得与展氏弟兄徃来问答尸子矫诬之谈荒诞已极而章邱乃有栁将军墓登其传于志旧志仍之此不当择而去之乎至于阳货则事见鲁论春秋其人其迹无可疑者然而货乃鲁之盗也于盗而取之薰□同器矣乃一坏之土与尼防竝列可不锄其非乎凡此皆旧志所择焉而未精者也他如五大夫松之为爵级无字碑之是汉而非秦先喆已有成言不敢剿为己説也随志辨明概难枚举择善而从讵敢自附于知之次也哉
七曰随俗而迁 麻冕而纯俭则可从也猎较而祭众不可违也盖无闗纲纪之大则因革损益之宜虽破觚为方亦时势所不免志中今昔异名前后异辙者指不胜屈然相沿成习猝难遽改则亦不得不仍之以狥一时之耳目兹凡一名一物一邱一壑之微不具论如小清河之为济水故道自宋熙宁以后乃行漯渎而后有大小清河之名歴城以东为小清河为古济歴城以北为漯渎为今之大清河自济行漯渎之后大清之流日盛小清之流日微而日淤至明成化间有言小清发源于泺水者矣因金刘豫曾泺东行而遂谓此刘豫所开也至今日则小清河又源于章邱之獭水矣因獭水见在奔流横溢而小清其首受也盖就目前之形势而论之则观者易晓听者易受此古河而被以今名不得泥古以变今也至如九河故道湮塞已乆先儒聚讼终无确指然居今稽古必以近古之言为可据谈川流者桑经郦注即指南也乃今则以笃马为马颊矣以漯水为徒骇矣徒骇之上流不五十里又名鬲津矣其下流不百里又名钩盘矣邑志各自不同而折迄无定论今将以古河之名改而易之则敷奏既有成言章程已非一日虽桑郦不能起大禹而证之于今日也庄岳虽专其能敌众楚人之咻也哉此不得不比而同之者俭也吾从众也然涤源之要重在利害之有无而不在称名之今古则以今河而被以古名亦无不可但后世博雅君子不能无鹿马之嫌为前人罪也故今昔之辨于水志独详而随俗改移之故如斯二水者可推之矣
八曰正讹而传信 沿袭之误自古有之然明知其误而沿袭之则又不可旧志所载颇多纰戾其无闗要者不具论论其大者如尧陵现在曹濮间歴代史书可证成阳灵迹尚存明初秩祀于东平者仍元之旧也夫礼失而求之野有司不能救正而学士大夫更从而附和之则巍焕文章不及二陵风雨矣齐梁二萧乃南服之雄兰陵即今武进也乃误为沂峄之兰陵而尊为帝迹与高阳少昊弁冕东邦人则杰矣恐非地之灵也又何怪乎琅邪王氏东莱吕氏因其祖父而及其子孙罗而致之论世之谓何此等讹谬俱已随志辨明厘而改正非好辨也亦就其心力之所知而已又其甚者如以今日之济阳目为唐宋之济阳而山川易位矣以复旧之新泰疑为两设之新泰而建置游移矣此固非亲厯其境不能真知而灼见之也他如无闗要者如安民亭不夜亭等乃王莾改县为亭即古之乡亭也而旧志尽以台榭目之列于宫室此千百世之周郎皆欲起而顾之者也既已刋其三豕何容更置一喙
九曰阙疑以慎言 郭公夏五春秋所书虽以大圣人笔削尚难慎如此故史之阙文三代之直道也东省相沿误谬已约略言之矣至有明知其似是而不敢妄为异説者如舜耕之歴山载籍所书睹纪非一河东无论矣即以东省而论一在曹濮一在济南凡诸冯负夏河濵雷泽各有其证山各有庙庙各有井即事命名处处无异近又郯费之间因妫亭山而疑漏泽为雷泽彰于邑志然景仰圣贤不得云过彼此互见存以备考此博物所原谅者也又如夏后氏斟灌斟鄩莱潍等处确有遗迹而汉书与杜注则主平夀路史与竹书又主巩洛汤居于亳尹耕于莘不待他求者而今滕县有汤陵有尹墓或又以北亳南亳解之至歴城之南山有太甲陵章邱有赫胥氏陵昌邑有仓颉墓濮阳为帝邱则既闻之矣而聊城之东亦有颛顼墓然此犹可以世逺年湮为解至七十二子则阙里有志主鬯有人而闵子之墓有二冉子之墓有三曾子之墓有二又宋之蕉花孝女定陶有其墓表长清有其祠庙胶州又有其里居而推之中都之即为平陆縁陵之即为营邱此等疑义辨之难正之亦不易也然圣贤过化存仁原在人心目间则无妨以似者为真故各本所见而两存之其亦郭公夏五之义云尔
钦定四库全书 史部十一
山东通志目録 地理三【都会郡县之属】巻一
典谟
巻二
星野
巻三
建置
巻四
城池
巻五
疆域
巻六
山川
巻七
形胜
巻八
圻封
巻九
古迹
巻十
巡狩
巻十一
阙里
巻十二
田赋
巻十三
盐法
巻十四
学校
巻十五
选举
巻十六
兵防
巻十七
驿递
巻十八
河防
巻十九
漕运
巻二十
海疆
巻二十一
秩祀
巻二十二
桥梁
巻二十三
风俗
巻二十四
物产
巻二十五
职官
巻二十六
公署
巻二十七
宦绩
巻二十八
人物
巻二十九
列女
巻三十
僊释
巻三十一
方伎
巻三十二
陵墓
巻三十三
五行
巻三十四
经籍
巻三十五
艺文
巻三十六
杂记
【臣】等谨案山东通志三十六巻
国朝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岳濬等撰初明嘉靖中山东巡按御史方逺宣始属副使陆钺等创修通志四十巻为目五十有二附目十
本朝康熙十二年巡抚张鳯仪布政使施天裔因旧本修辑増巻二十为目三十附目八大抵仍旧者什之八九新添什之一二而已此本乃雍正间岳濬奉
诏重修延检讨杜诏等开局排纂以乾隆元年始告成而后任巡抚法敏为之表进者也中间体例于旧志多有改革如宦绩人物旧志于列国卿大夫缕载无遗此则以经传所有者概从刋削而断自汉始又田赋兵防旧志疎畧不具运道海疆则并阙如此本悉为补辑又人物之外旧志别分隠逸孝义儒术文苑诸名目此则悉从删削而以人物一门概之又如以北兰陵为南兰陵以今之济阳为唐宋之济阳以复旧之新泰为两设之新泰皆沿讹之尤甚者志中均为辨明于考证颇为有禆焉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臣】陆 费 墀
钦定四库全书
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舆图>
山东通志
<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东通志>
钦定四库全书
山东通志巻一之一
典谟一【帝典圣谟文思光被不敢以小序弁首谨附识言于后】
世祖章皇帝登极恩诏【顺治元年】
奉
天承运
皇帝诏曰我国家受
天眷祐肇造东土
列祖迈图鸿绪
皇考弥廓前猷遂举旧邦诞膺
新命迨朕嗣服虽在冲龄缔念绍庭永绥厥位顷縁贼氛洊炽极祸明朝是用托重亲贤救民涂炭乃方驰金鼓旋奏澄清既解倒悬非富天下而王公列辟文武羣臣暨军民耆老合词劝进恳切再三乃于今年十月初一日祗告
天地
宗庙
社稷即皇帝位仍建有天下之号曰大清定鼎燕京纪元顺治缅维峻命不易创业尤艰况当改革之初更属变通之防爰乃酌今凖古揆天时人事之宜庶防吏习民安彰
祖功
宗德之大所有合行条例胪列如左【各条欵不能备载】
人臣儆心録序【顺治十二年】
朕惟人臣立身制行本诸一心心正则为忠为直众美集焉不正则为奸为慝羣恶归焉是故心者万事之本美恶之所由出也顾事有殊涂心惟一致一于国则忘其家一于君则忘其身如此者不特名显身荣邦家亦允赖之矣若夫奸邪之流树党营私怙权乱政卒致身名俱丧为国厉阶盖縁居恒无正心之功一当势利遂昬迷瞀乱狂肆骄矜上昧王章下乖臣谊或作威而联羽翼或比匪而效奔趋如谭泰石汉以累世旧臣久叨
恩遇不思图报逞臆横行跋扈自恣目无纲纪陈名夏则一介竪儒骤防显防倚任深重赐赉优隆而乃背德植交蔑法罔上此皆自作罪孽以致陨厥身家朕歴稽往古宵人误国代代有之观诸近事复炯鍳昭然足为永戒恐后之为臣者或仍蹈覆辙负主恩而渝素志至于身罹刑宪悔悼无由故推原情状而论列之録成一编以为人臣儆心之训云
植党论
自古国家太平之治率由大小臣工协力和以熙庻绩乃能久安长泰流誉靡穷顾为臣之道其不一大约不植党与不爱虚名不营己私不贪贿利敬以饬躬诚以事上耿介自立勤慎莅官其至要者矣若此则品行以端学术以正而功业以成称曰纯臣庶防无媿彼邪臣则不然其作慝也多端而要莫大乎植党当其始进每以小忠小信矫饰身名乘人主鋭意图治之时巧售其术以邀知遇人主推诚以任待之不疑幸据要津事权在握于是假王朝之刑赏逞一己之威灵广树私朋以为羽翼阳托举直错枉之名隂行党同伐异之计附己者誉而援之跻于通显逆己者毁而攻之陷于罪戾其意将使蹇谔之士尽去朝端凡析圭担爵之人必皆出其门而后已浸淫日久而匪渐滋国事渐坏流祸可胜道哉或曰植党之祸既如此矣将踽踽凉凉独立无耦而后可乎古人之言达道终及朋友之交则又何也曰不然亦各权其重耳夫人平居里闬则重友谊比肩事主则重臣节重臣节即不复得论交情是以君子之事君也不茍为同不求为异其心祗知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而已故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亦何植党之有如虞廷二十二人或都或俞或吁或让其时师师济济庻尹允谐夫岂无朋而后世不得目之为党若唐之李逢吉秉政擅权引用张文新李训李续之李虞刘栖楚姜治张权舆程昔范之徒分布要剧势震朝野倾陷正直李宗闵恶李德裕则引用牛僧孺等以排摈之而德裕亦与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致使其君兴叹于去河北贼易去朝中党难而唐祚因之以不振矣宋之章惇罔上行私引用蔡卞林希张商英黄履米之邵周秩上官均等居要地任言责协谋朋奸报复仇怨而蔡京蔡攸至于父子为敌各立门戸宋亦以衰嗟乎以终身之心力不用之致君泽民而用之呼朋树党不用之服官行政而用之怙奸嫉贤究乃毒酿一时秽流万世势权有尽唾笑无穷夫何益哉彼有国者亦奚利有此臣哉此植党之风人臣所当深戒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