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周代之五史:一曰大史、二曰小史、三曰内史、四曰外史、五曰御史,前已略论之矣。五史之秩以内史为尊(中大夫),大史次之(下大夫),外史又次之(上士),小史、御史为下(中士),此皆诸史之长属于春官者也。《礼记 玉藻》、《汉书 艺文志》皆谓古有左史、右史之官:一则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一则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两书所记,既有歧异,而左史、右史之名,何以不见于《周礼》 宜一为考释之。按《大戴礼 盛德篇》云:“内史大史,左右手也。”卢辨注云:“大史为左史,内史为右史。”熊安生申之云;“周礼大史之职云,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左氏襄二十五年传曰:大史书曰,崔杼弒其君,是大史记动作之事,在君左厢记事,则大史为左史也。《周礼》内史掌王之八柄,其职云,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僖二十八年传曰: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是皆言诰之事。是内史在君之右,故为右史。《酒诰》郑注亦云:大史内史,掌记言记动,是内史记言,大史记行也。”(熊说见《周礼》孔疏)。清贤黄以周本其说论之云:
《盛德篇》:内史大史,左右手也。谓内史居左,大史居右。《覲礼》曰:大史是右,是其证也。古官尊左,内史申大夫,尊,故内史左,大史右。《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左右字今互讹。《汉 艺文志》、郑《六艺论》并云,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可证。熊氏谓大史左史,内史右史,非也。其申《酒诰》大史内史掌记言记行,谓大史记行,内史记言,是已。郑注《玉藻》云:其书《春秋》、《尚书》具在,谓右史书动为《春秋》,左史书言为《尚书》也。荀悦《申鉴》云: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朝有二史,左史记言,右史书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与郑注合 (《礼书通故》三十四) 。
依此所论,则古之左史即《周礼》之内史,右史即《周礼》之大史。《玉藻》之左右字,以互讹而异,宜从《汉志》作左史记言,或言则左史书之;右史记事,或动则右史书之,其论辨至为明晰矣。熊氏所说,虽于大史何以为左史,内史何以为右史之故,未能质言。而内史记言、大史记事之旨,则由其说而证明,盖其所释,亦仅一间之未达耳。
至章学诚则不信记言、记事由史官分任之说。其论有云:
记曰,左史记言,右史记动,其职不见于《周官》,其书不传于后世,殆礼家之愆文欤。后儒不察,而以《尚书》分属记言,《春秋》分属记动,则失之甚也。夫《春秋》不能舍传而空存其目,则《左氏》所记之言,不啻千万矣。《尚书》典、谟之篇,记事而言亦具焉。训、诰之篇,记言而事亦见焉。古人事见于言,言以为事,未尝分事与言为二也(《文史通义 书教上》)。
章氏所论,诚当于理,然考之《周礼》,内史掌书王命,同于唐宋之知制诰,即左史记言之谓也。大史掌建邦之六典,同于魏晋六朝之著作郎,即右史记事之谓也。《尚书》之《酒诰》、《顾命》,即內史所撰之王命,《春秋》为事典,《周礼》为政典,《仪礼》为礼典,即大史所掌之六典,所记之言,不必限于《尚书》,而其体必近于《尚书》,所记之事,不必限于《春秋》,而其体必近于《春秋》。如黄氏所释左史即内史、右史即大史之说为不误,则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亦渊源甚古之记载也。章氏虽未释左右二史当于《周礼》之何史,而于《周礼》之书则深信不疑,则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亦不得谓为无据矣。然记言者未尝不载事,如内史所撰之王命,必以事为依据是也。记事者未尝不载言,如大史所掌之六典,其中亦言事兼载是也。不过一重在言,一重在事,非谓言中无事,事中无言,《汉志》举《尚书》、《春秋》为喻,亦举其大者言之耳。
古代史官表

氏名
时代
职名
出处
附考


仓颉

黄帝


《说文叙》、卫恒
《四体书势》


沮诵

黄帝


《风俗通》、卫恒
《四体书势》

大挠
同上

《世本》宋衷注

隶首
容成
史皇

同上



同上


孔甲
黄帝或
夏初


《史通 史官篇》
又注引《归云集》


伯夷

虞舜



《大戴礼》
又尧舜时之
历官有重、黎、羲、和四氏,且世其职,亦史官也


终古

夏桀
大史令

《吕览 先识》

迟任
商盘庚
大史
《书 盘庚》郑注


向挚

商纣

内史
《吕览 先识》。
《通典》、《通考》
俱作高势


尹逸

商末


《周书 克殷》、
《史通 史官》


辛甲

商末
周初

大史

《左》襄四、《晋
语》、《韩非 说
林》
《汉书 艺文志》谓:辛甲,纣臣,七十五谏而去,周封之


史佚

周武王

内史

《史记 晋世家》
疑与尹逸为一人,《晋语》作大史


史扃




《文选》注引
《六韬》


周任



大史
《左》隐六、
《论语 季氏》


‘‘。。r

大史
《周书 王会解》


戎夫



左史
《周书 史记
解》,汲冢古文亦

《汉书 人
表》作右史,
疑误。



右史
宋衷《世本注》


史豹

周穆王

左史
《文选 思玄赋》
注引
原文称曰左
史氏

史良
同上
左史
古文《周书》


史籀

周宣王

大史
《汉 艺文志》、
《说文叙》

史角


《吕览 当染》


史伯





《郑语》韦注
《史记 郑
世家》称大
史伯






内史
《左》庄三十二、
《周语上》


叔兴



内史
《左》僖十六 二
十八、《周语上》、
《说苑》

叔服

内史
《左》文元


大玻 周 史
《庄子 则阳》
《人表》有周史大■当是一人

柏常骞




《晏子春秋 内
篇 问下》



大史
《酒诰》



内史
同上


伯阳父



大史
《周语》、《史记
周本纪》

或谓即老聃


辛有



大史
《左》僖二十二、
昭十五、《晋语
四》

棸于

内史
《汉书 人表》
一作掫之


州黎



大史
《左》襄七、《说苑
君道》


苌弘




《左》昭十一、《国
语》、《淮南子}
《汉志》称为
周史


蔡公



大史

《晋语》
原作咨于蔡
原、访于辛
尹。蔡蔡公、
原原公、辛
辛甲、尹尹
佚、注:皆周
大史

原公

大史
同上

阙名

大史
《左》哀六
时居楚

阙名

内史
《左》桓二、襄十


老聃


守藏


《史记 老子传》



大史
同上






大史

《左》文十八
《鲁语》作里




大史
《左》哀十一


阙名



大史

左昭二
韩宣子观
《书》于大史


左丘明

大史
《汉书 艺文志》

掌恶臣

外史
《左》襄二十三


阙名



大史
《左》襄三十、昭

《说苑》有史
叟,亦郑人


阙名



大史

《左》襄二十五
兄弟三人,
其中二人为
崔杼所杀


南史




同上
《左传序正
义》谓南史
为大史之
副,应是小
史之官。


柳庄



大史
《檀弓》、《韩诗外
传》


华龙滑



大史

《左》闵二
又有史朝、
史鱼、史狗,
皆卫人

礼孔

大史
同上

伯◆



《左》昭十五
司典籍之史


辛有二




董史
大史

同上
董史即董典
籍之史。董
狐,其后也


史赵




《左》襄三十、昭
八、哀九

史龟



《左》哀九

董狐


大史
《左》五十二

屠黍

大史
《吕览 先识》、
《史通 史官》
《说苑 权
谋篇》作屠


史苏



《左》僖十五
《晋语》

阙名

左史
襄十四
左史谓魏庄
子云云


史墨




《左》昭二十九、
哀九、襄二十作
史黯
赵简子之史
时,三家尚
未分晋


倚相



左史
《左》昭十二、《楚
语》



史皇





《左》定四
楚又有史
疚,战国时


史■


《晋语二》

阙名


《说苑 君道》








《国策》
宋康王使占
雀生麒



内史
《史记 秦本纪》
缪公时


阙名



御史
《史记 廉蔺列
传》

阙名

御史
同上

周含


《说苑》

阙名

御史
《韩策》


史起
I




《吕览 乐成》
魏襄王时人,有民歌为邺圣令史公之语


田齐
大史
《国策》


阙名

田齐

侍史
《史记 孟尝君
传》


胡毋敬

秦始皇
太史令
《汉 艺文志》、
《说文叙》

司马谈

太史令
《史记 自序》

司马迁
汉武帝
太史令
同上


甲骨文、金文中时见古史官之名,兹不具引 。按此即黄帝以迄汉武之史官,所可考见之大略也。兹更取表列周代史官,分为王室史官、列国史官二类,将其官名人数,综计如左。
王室史官
人数
列国史官
人数

内史
六人
大史
十四人

大史
十二人
左史
二人

左史
三人
内史
一人

右史
一人或二人
外史
一人


六人
御史
三人

守藏史 一人 史 十一人
董史
一人

侍史
一人


《周礼》所载五史,即所谓王室史官也。兹则有内史而无外史,有大史而无小史,何也 据黄以周所考,内史为左史,而大史即为右史,是则戎夫、史豹、史良三人之称左史者,即为内史之异称,而右史仅见名武者一人,即为大史之异称,此可推而知之也。外史小史秩卑,故无可称之人,或只称为史,所见史六人,其中或为外史小史之官。孔颖达《左传序正义》云:“齐大史书崔杼弒其君,南史闻大史尽死,执简而往。明南史是佐大史者,当为小史。”此其所说,虽为列国史官,正可借喻王室之有小史。五史中有御史,而王室史官中则不之见,亦以秩卑故耳。列国史官是否备有五史,颇有疑问。内史秩尊于大史,为王室所专有,孔颖达谓诸侯无内史,其说颇谛,于是有大史兼掌内史之说。然内史一称左史,而列国又有左史,何也 考春秋时,左史凡二见,一为晋左史,失其名,一为楚左史倚相。左氏哀公六年《传》,谓有周大史之在楚者。以此例之,安知非周内史之在晋楚者乎 藉令列国备五史之官,而改称内史为左史,亦以明其不敢同于王室之义,虽有左史无碍也。或谓鲁为周公之后,故得备立其官,韩宣子观书于大史氏,谓周礼尽在鲁,是也。惟鲁有无内史,则不可考,而有外史之官。左襄二十三年《传》,季孙召外史掌恶臣而问盟首焉,孔氏释以史官之居外者。盖诸侯有外史,自必有内史与之对立,孔谓诸侯无内史,则无外史可知也。然《史记》谓秦有内史廖,而晋楚二国皆有左史,左史即内史也。内史或为秦左史之别称,否则为秦之僭制。夫列国既有左史,则有外史,亦无碍也。至其所见之史十一人,疑为外史、小史、御史之简称,以其秩卑,不为分别,亦与王室之史同。或疑晚周之御史之见于秦、赵、韩三国者,在君左右,职司记事,高于《周礼》掌赞书之御史,因而疑其不根于周制 。然秦汉以后,御史之官,且副丞相而为三公矣。其职司因时而变,又何足异。至其官名,必原于《周礼》之御史,不待问而知也。大抵列国之制,大史之官,在所必设,故见于记载者有十一人之多。至于左史、外史,则或有或无,小史则虽有而只称为史,如南史之为小史是也。若夫守藏史、董史,皆由董守典籍而名。而侍史则下比于周官之诸史,更不得与外史、小史、御史比伦矣。《汉书。张苍传》云,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师古注云,居殿柱之下,若今侍立之御史,故《十三州志》,谓侍御史周官,即柱下史(《后汉纪》注引)。是则周之御史,又一名柱下史。《史记。老子传注》引《张苍传》,因谓老子为柱下史,柱下者即藏书之柱下也。然御史所主之方书,方谓版也,记事于版,本为官府之档案,亦犹《周礼》掌赞书之谓,非老聃所守典籍之藏也。取以比附,恐未得实,应如《史记》称为守藏史,斯已可矣。此吾所释周代史官之大略也 。
周代以前之史官,其可考者,已具列于表。昔者班彪谓唐虞三代,世有史官,以司典籍 ,即指记事之史而言。宋衷《世本》云,沮诵、仓颉为黄帝左右史,其语盖不足据。谓其时有记事之史则可,谓有左右史之名,则尚失之过早也。终古为夏之大史令,向挚为殷之内史,似夏殷之世已有大史、内史之称,而周因之。然大史称令,为秦汉以后之官,周有大史而无令,由是推之,夏或有大史,而未必有大史令之称。近年在殷墟发见之甲骨文字,上刻贞人之名甚夥,凡甲骨上所刻之文字,悉为殷代之卜辞。其文中贞字之上一字;皆为人名,称之为贞人,贞人即为某事而贞卜之人,亦即当代之史官也。殷墟发见之卜辞,武丁之世最多,有所谓■贞宾贞者,■宾二字为贞人之名,亦即武丁时代之史官。依近年发见之甲骨,分为三期:一为武丁时代之贞人,二为祖庚祖甲时代之贞人,三为廩辛康丁时代之贞人。依其贞人之名,即可断言甲骨属于某一时代,贞人记其所贞之事于甲骨之版,正为记事者之所司,故称贞人为当代之史官,其说甚确,此近人董作宾之所考定者也 。由此可知,周代以前凡职司记事之人,皆谓之史;其为帝王记事者,其位稍尊,故亦谓之内史大史;究之其职司记事则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