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史藏
- 别史
- 国朝献征录
国朝献征录
国朝献征录 (明)焦竑 编辑
●目录
献征录序
卷之一 宗室一
卷之二 宗室二
卷之三 戚畹
卷之四 驸马都尉
卷之五 公一
卷之六 公二
卷之七 侯一
卷之八 侯二
卷之九 伯一
卷之十 伯二
卷之十一 中书省
卷之十二 内阁一
卷之十三 内阁二
卷之十四 内阁三
卷之十五 内阁四
卷之十六 内阁五
卷之十七 内阁六
卷之十八 詹事府一
卷之十九 詹事府二
卷之二十 翰林院一
卷之二十一 翰林院二
卷之二十二 翰林院三
卷之二十三 南京翰林院
卷之二十四 吏部一
卷之二十五 吏部二
卷之二十六 吏部三
卷之二十七 南京吏部
卷之二十八 户部一
卷之二十九 户部二
卷之三十 户部三
卷之三十一 南京户部一
卷之三十二 南京户部二
卷之三十三 礼部一
卷之三十四 礼部二
卷之三十五 礼部三
卷之三十六 南京礼部一
卷之三十七 南京礼部二
卷之三十八 兵部一
卷之三十九 兵部二
卷之四十 兵部三
卷之四十一 兵部四
卷之四十二 南京兵部一
卷之四十三 南京兵部二
卷之四十四 刑部一
卷之四十五 刑部二
卷之四十六 刑部三
卷之四十七 刑部四
卷之四十八 南京刑部一
卷之四十九 南京刑部二
卷之五十 工部一
卷之五十一 工部二
卷之五十二 南京工部一
卷之五十三 南京工部二
卷之五十四 都察院一
卷之五十五 都察院二
卷之五十六 都察院三
卷之五十七 都察院四
卷之五十八 都察院五
卷之五十九 都察院六
卷之六十 都察院七
卷之六十一 都察院八
卷之六十二 都察院九
卷之六十三 都察院十
卷之六十四 南京都察院
卷之六十五 道御史
卷之六十六 南道御史
卷之六十七 通政司 南京通政司
卷之六十八 大理寺
卷之六十九 南京大理寺
卷之七十 太常寺 南京太常寺
卷之七十一 光禄寺 南京光禄寺
卷之七十二 太仆寺 南京太仆寺
卷之七十三 国子监
卷之七十四 南京国子监
卷之七十五 顺天府 应天府
卷之七十六 鸿胪寺 南京鸿胪寺
卷之七十七 尚宝司 南京尚宝司
卷之七十八 太医院
卷之七十九 钦天监
卷之八十 六科都给事中 左右给事中 给事中 南京六科给事中
卷之八十一 中书科中书舍人 行人司司正 行人司行人 都督府断事 锦衣卫经历
卷之八十二 直隶
卷之八十三 南直隶
卷之八十四 浙江一
卷之八十五 浙江二
卷之八十六 江西一
卷之八十七 江西二
卷之八十八 湖广一
卷之八十九 湖广二
卷之九十 福建一
卷之九十一 福建二
卷之九十二 河南一
卷之九十三 河南二
卷之九十四 陜西
卷之九十五 山东一
卷之九十六 山东二
卷之九十七 山西
卷之九十八 四川
卷之九十九 广东一
卷之一百 广东二
卷之一百一 广西
卷之一百二 云南
卷之一百三 贵州 交趾(附)
卷之一百四 行太仆寺 苑马寺 盐运司
卷之一百五 藩府僚
卷之一百六 都督府一
卷之一百七 都督府二
卷之一百八 都督府三
卷之一百九 锦衣卫
卷之一百十 都司
卷之一百十一 各卫
卷之一百十二 孝子
卷之一百十三 义人
卷之一百十四 儒林
卷之一百十五 艺苑
卷之一百十六 隐佚
卷之一百十七 寺人
卷之一百十八 释道
卷之一百十九 胜国羣雄
●献征录序
古之良史欲纪一代之事必先储其林以偫之龙门兰台之史毋论家有世业绪而成书所取林于世本国策秦史记与夫中垒父子东观诸儒之述作何具备也近代若丰城之列卿纪琅琊之弇山别集琬琰录皆有意宪章博之地虽未能如海塩之拓征吾今言为全书然传诸□林蔚称秘典若举一代王侯将相贤士大夫山林瓢衲之□巨细毕收母患堙薆实未有□澹园先生之献征录者先生天授异才几邻殆庶知通圣统上比素臣自首廷对领史官毅然思有以自举其軄□毫相视薄而不为诚所谓业传二正才擅三长者矣会陈文宪公议修 国朝正史与王文肃公共欲以此事颛先生先生谓盖众独贤固辞不可遂与词臣分纪其事然而先生胷中实具有成书即文宪所建议矢见画大氐皆发端于先生者也于是取累朝训录方国纪志与家乘野史门分类别采而缉之自禁中之副名山之藏通都大邑之传毕登于简一代史林犂然大备兹录固其一尔当是时使先生从容禁林次苐茟削日月不刊唾手可冀而为时所忌归卧东山广内之储匮而在笥岂不惜哉然先生意不忍忘时为雠校绪成其业多至百二十卷盖其目广于列卿者什五其人多于琬琰者什七至折衷是非综校名实阙疑而传其信斥似而采其真所谓其义则某窃取之先生于此实有独鉴异乎徒事网罗靡所澄汰爱奇好异滥情实者矣学士大夫向往此书借观至于简渝传写为之纸贵乃从友人茅生之请取畀之梓然每类间为梓者有所裁避先生意虽饪之而成书具存异日发其大全固可竢也此录出而一代之□林政事如指□堂览□□之为政鉴作者资之为史林如先生自谓者所裨岂其微哉余尝观古来作者后先相踵史才实难其人昌黎文起八代之衰至为顺宗实录何阔略也又以避祻守默重为柳州所讥眉山才气从横俯视千古友人用史事□之以才非当家逊不敢任退而处于庐陵之后史之难其人也如此当吾世而有先生岂非□事国朝之史有专官无专业自会要辍编木天诸儒不领著作簪茟纪言起居章奏而外未有闻也史之难其书也如此当吾世有先生而为此书又岂非盛事余诚愿上一日大关金匮石室征先生此之绪成立史垂诸万世执此以往先生得无意乎即不然而诏赐茟札录副禁中私家所藏褒进为公史如班书故事固东汉以来作者之殊遘也昔刘子玄手着史通掎摘古人不遗余力至身为史官以作非一人诒书僚长徒抱汗青无日之叹如先生与众共业退矣而犹思储一代之史材以信今传后人之度量相越不亦远哉天下事何不可为也予□乃益信贤者之有益于人国矣
万历丙辰同里晚学頋起元撰
夫自虞夏书诰以来龙门而下涑水而上有一代之人必有一代之事而勒一代之史故史以征事以征人夫史非徒侈词藻夸闻见而已大而国体隐而民瘼赜而世务殽而材品当时治乱□衰得失之林诫覆辙标芳车丸于是乎在故曰文武之政□在方册史之不可以已也 夫士大夫戋之者趣富贵如骛安事诗书即有□伦之姿爱奇矜慱注之高视千古之上迂谈六合之外而问以当代行事与人物材品高下代谢之数则舌举目睬莫能置对阙文残简谁与正之故殷夏之礼正于杞宋文献不足孔子所喟然而叹也 明兴高皇帝辟草昧而经纶□巍荡之业宇宙一新 列圣踵接显承同条垂三百年其间纲纪风俗文□将相内外职司之略与夫林间之秀方外之逸簇万品而雄百代固不在虞夏殷周之下而历世既久长年晨星最着广如吾学征吾实而未详宪章鸿猷略而不徧豊诚之列卿纪未萃羣流弇州之琬琰录且多挂漏彼寥俊野老目不窥金匮石室之藏而一方一技之士井底窥观欲其讨□典搜家乘采稗官樵说林稽故实精鉴裁以勒成一代全史不亦难乎天牗斯文弱侯焦先生独禀宏才通道略物兼有三长遐览万古自首对大廷诸馆阁长老举莫能出其右岁在甲午会陈文宪王文肃两公深知先生以国朝正史事议请肩荷之先生稽首三让不能得因请与词林分曹别数诸词林有就有否先生殚日夜之力取累朝训录及海内碑铭志状表传之属尽录之下及齐谐小说靡不诠择自曹分而外并有结撰纪志诸编稍稍就绪我明不朽之业且观厥成矣而道之丧世王公归里陈公下世绪业未竟而忌才者至踬先生成东山之高讵不痛乎然先生即归田若而年不忘其初凡所覩闻佥命掌记时为缵辑自同姓诸侯王传文臣武臣以及四夷等传凡百二十余卷万有一千余叶录名献征其迹谈其幽阐其是非辨而折衷严所谓国体民瘼世务材品犁然而具 明主所与文武将吏行事之实庶几无垂夬后王法之羣工遵之则太平之略也名山副之金匮藏之则良史之材也不其盛哉嗟乎初使陈□朱谢圣主坚于□重优以元老领袖羣□出入中秘从容岁月扬历所至听以书局自随若治平司马氏之任令先生淂毕其长用左氏编年法贯串二百余年之事□兼史迁之纪传窃取春秋之义岂惟史材竟成全史斯不亦昭代之大业千秋之永鉴乎而柰何其以东山老也叹乎道之不行而托诸史史之不竟而修之家韫国宝为家珍发藏山于通邑即后有作者奉为蓍蔡凛若衮金戊无能没先生素臣之功而使先生抑而就是谁当其咎盖想昔人吐握之风咏缁衣之篇而不能不为之太息也
南仪部郎武林黄汝亨譔并书
●焦太史编辑国朝献征录卷之一
宗室一
◆宗室一
懿文太子传(郑晓)
秦王传
秦愍王
秦简王
秦定王
汧阳安裕王诚洌
晋王传
晋庄王锺铉
庆成端顺王奇浈
西河恭定王奇溯
周王传
周定王
周宪王有炖
镇平恭靖王有爌
博平恭裕王安戌
南陵庄裕王睦木英
鄢陵四辅国将军同
勑赐崇孝祠碑奉国将军安河(张时微)
明周藩宗正镇国中尉西亭公神道碑
楚王传
楚昭王桢
武冈王显槐
齐庶人槫
潭王传
赵王传
鲁王传
鲁藩靖王肇辉
辅国将军当濆
奉国将军健根
鲁潘辅国将军毅斋公曁配夫人王氏合葬墓志铭(于慎行)
蜀王传
蜀献王椿
蜀定王友垓
湘王栢
代王桂传
灵丘端懿王
大明灵丘荣顺王墓志铭(赵敔)
肃王传
辽王传
庆王传
宁庶人传
宁献王权
宁靖王奠培
弋阳端惠王拱樻
乐安端简王拱椤
石城恭靖王奠堵
弋阳奉国将军多煌
奉国将军拱枘
奉国将军拱摇
奉国将军多煃
奉国将军多炡
辅国将军拱概
岷王传
大明南渭庄顺王神道碑(吕调阳)
谷庶人
韩王传
韩恭王翀火或
襄陵庄穆王翀秌
渖王传
安王传
○懿文太子传(郑晓)
郑晓
懿文太子标母 高皇后元乙未九月生于太平陈廸家上吴王立王世子从宋濂受经吴元年年十三矣 上遣世子及弟谒临濠墓谕曰世称商高宗周成王守成令主高宗旧劳于外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其在位勤俭不敢骄逸儿生长富贵习于宴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小民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又命中书省择官辅行凡所过郡邑城隍山川之神皆祭以少牢过太平访廸家赐白金五十两至泗豪以 上意告祭祖考妣考妣及兄姊墓是冬从上观郊坛令左右导之农家徧观其服食器具又指道旁荆楚曰古用此朴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念之洪武元年正月立皇太子带刀舍人周宗上书乞教太子 上嘉纳中书省都督府放元制请以太子中书令不许曰儿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宜尊礼师傅习经传博古通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务重皆令启闻何必中书令乃选勋德老成旧人动有典则及新进之贤者兼领东宫官于是左丞相善长右丞相达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遇春兼太子少师少傅少保右都督冯宗异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廷瑞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傅瓛兼詹事丞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兼同知左右率府事佥大都督府事吴桢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愈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基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谕之曰朕东宫不别设府僚而以卿等兼领者葢军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监国若设府僚卿等在内事当启闻太子或听断不明与卿等意见不合卿等必谓府僚导之嫌隙易生朕所以特置宾客谕德等官辅成太子德性且选名儒之宾客昔周公教成王克诘戎兵召公教康王张皇六师此居安虑危不忘武备盖继世之君生长富贵泥于安逸不谙军旅一有缓急罔知所措二公所言不可忘也是年 上命选国子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余人侍读书禁中琦等入对谨身殿姿状明秀应对详雅上喜因谓殿中侍御史安庆儒士郭渊友等曰吾观诸生于文艺素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养其德性庶不流于浮靡太子之德亦当有助因厚赐之未几以梁贞王仪太子宾客秦镛卢尔德明张昌太子谕德先是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充伴读□上时时赐宴赋诗商确古今评论文字无虗日命诸儒作钟山龙蟠赋置酒欢甚又自作时雪赋赐东宫官服令三师宾客谕德朝贺东宫东宫答拜二三年命东宫及王府官编辑经史古人行事可鉴戒者训谕太子诸王四年春制大本堂玉记赐太子十年六月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后奏闻因谕曰人君治天下一日万几自古创业之君历涉勤劳达人情周物理故处事咸当守成之君生长富贵若非平昔练达少有不缪者故吾特命尔日临羣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惟仁不失于疏惟明不惑于邪佞惟勤不溺于安逸惟断不牵于文法凡此皆心权度凡人虽有明敏之资自非历练临事率意而行未免有失知悔而改亦巳晚矣吾自有天下以来未尝暇逸于诸事务惟恐毫发失当以负上所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寝尔所亲见尔能体而行之天下之福吾无忧矣时令儒臣太子讲太学衍义二十二年置詹事院上谕吏部侍郎侯庸曰辅导太子必得忠正贤良之士以兵部尚书唐铎兼詹事二十四年八月勑太子廵抚陕西上意欲都陜西遣太子相宅也既行使谕曰尔自幼至长未尝远出今命尔廵行陜西方渡江天道赫然有变雷起东南尔征西北以造化言之雷天威也尔前行雷后从威震之兆也然一旬之间久阴不雨占法主阴谋事尔宜慎举动节饮食严宿卫亲君子远小人务在存心养性施仁布惠以回天意雷之嘉兆未可恃也尔其慎之比还献陜西图遂病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二十五年四月丙子卒上恸哭命礼官议丧礼戊寅 上御东角门召谕廷臣吾老矣太子不幸命也大哭而退既公除 上不忍礼官请之始鸣钟鼓朝京耆老上香恸哭 上亦哭谕曰尔念太子意良厚顾农事方兴诸父善勤生亟归勿失时诸未至者谕朕此意八月庚申祔葬孝陵东谥懿文册曰朕惟先王之典生既有名殁必有谥名所以彰德谥所以表行故行有大小则谥有重轻此古今通义虽在至亲不敢废也尔皇太子标居位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神赞弘多今焉永逝特遵古典从公议赐尔谥曰懿文呜呼德以名彰行因谥显公论所在朕何敢私建文元年追尊孝康皇帝庙号兴宗靖难后复称懿文皇太子太子元配常氏开平王女太子既立 上念王有大功早卒遂册其女皇太子妃先太子数年卒谥懿敬建文君即位追尊孝康皇后靖难复称懿敬皇太子妃太子继妃吕氏生建文君妃父本寿州人仕元元帅府都事丙午归附中书掾史累官吏礼二部尚书出都转运盐使终太常卿本无子洪武中卒建文君即位尊妃皇太后靖难兵入金川门遣人迓太后太后至 成祖述不得巳起兵之故太后还未入宫宫中火起建文君逊去建文四年七月随其子敷惠王允熙居太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