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端公年谱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一日。
 
雍正八年上谕

  洪惟太祖、太宗创业垂统,厥有一德佐命之良;世祖抚绥万邦,实多奋庸熙载之彦。圣祖临御六十余年,其间良臣硕辅,后先相望;据朕所深知者,举其一二:如大学士公图海、公赖塔、大学士张英、尚书顾八代、马尔汉、赵申乔、河道总督靳辅齐、苏勒、总督杨宗仁、巡抚陈璸等持躬正直、奉职公忠,或垂节钺之勋、或励水霜之操,俯仰无愧,为朝野所共钦;终始不渝,无瑕瑜之可指。似此等靖共尔位,不愧古大臣之风者,正不乏人。既树羽仪于一世,宜隆俎豆于千秋;且使世世为臣者观感奋发,知所慕效。群以皋、夔、稷、契共相期待,则明良喜起之盛,朕于斯有厚望焉!着于京城白马关帝庙之旁,选择吉地,特建庙宇,命名「贤良祠」,春秋以时展祀。其应入祠之员,着内阁会同该部确查本朝满、汉文武大臣才德着闻、完名全节者,详慎开列具奏请旨;将来继起之臣,亦并得沾被恩光,永为盛典。钦此。
 

赐入京师贤良祠致祭文

  皇帝制曰:翊熙朝之泰运,端重良臣;稽册府之鸿猷,宜崇元祀。盖成劳懋着,生平之风概如存;斯盛烈昭垂,奕世之宠荣益笃。载申纶綍,式荐牲醪。

  尔陈璸秉志清严,禔躬廉介。始膺墨绶,循声早着于花封;旋晋枢曹,雅望尤彰于画省。历文衡而作藩翰,树模楷于百寮;秉节钺以统封疆,保初终于一节。于戏!流芬竹帛,卓然一代之完人;树范岩廊,尤矣千秋之茂典。列豆笾于祠宇,渥泽攸隆;布筵几于里闾,湛恩迭沛。灵其不昧,尚克歆承!

  雍正十年十月初八日。
国史列传(乾隆十八年修辑)

  陈璸字文焕,广东海康县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授福建古田县知县;以廉能调台湾,内升主事,历迁郎中。

  四十八年,充会试同考官,擢四川提学道。璸性清介,私居常御布素,食无兼味。督学二载,杜绝苞苴;一切陋规,纤毫不取。上闻其廉,谕廷臣曰:『近闻四川官员横行恣肆者多,操守清廉者惟学道陈璸耳』。

  寻调福建台厦道;旧例有应得银三万两,璸悉屏不受。五十三年十二月,特升偏沅巡抚;陛见,奏云:『贪官不在多取,取一钱即为伤廉。臣初任县令,便不穷苦;即一文不取亦可足用』。上谕大学士曰:「朕召见陈璸,察其言语举动,实系清官。且璸生长海隅,非世家大族、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谓其清;非实行,曷克臻此!洵为国家祥瑞,宜加优异以励清操』。

  五十四年十二月,命改抚福建。璸益励清节;为治举大纲,不尚烦苛,百姓安之。五十六年二月,疏请将巡抚公用银两拨充兵饷;上以非正项所关,且恐开不肖者分外索取之渐,未允行。署督篆,规例尽却不受。初,广东雷郡之东有洋田万顷,堤岸逼近大海;潮汐吞噬,倾圮甚多。璸请筑之,即以前所存公项及所积俸钱为兴修费,堤工自是永固。

  五十七年九月,因病乞休;上慰留之。十月,卒于任。上悼惜,谕廷臣曰:『陈璸居官优、操守洁,朕所仅见;恐古人中亦不多得也』。追赠礼部尚书,予祭葬如尚书礼;荫一子入监读书。赐谥「清端」,立碑墓道。雍正十一年,世宗宪皇帝追念旧臣,特诏入京师贤良祠,春秋享祀。
 
陈清端公年谱卷上

  同里后学丁宗洛编次

  顺治十三年(丙申)闰五月二十三日巳时,公生(本「陈氏家谱」)

  「陈清端公家传」(顾镇撰):『公讳璸,姓陈氏;字文焕,一字眉川。海康人;去雷城东洋之十五里,实家焉』。「雷州府志」:『陈璸,海康东湖村人』(按「陈氏家谱」:『村名又称南田。雍正二年,移居郡城东门内;在府县城隍庙之前。庙旁旧有钟楼,故今咸曰「钟楼陈氏」』)。

  按公先世高州府电白县人(吴川进士林莘山(联桂)为余言:『电白县东南有陈村,盖公故居。时当鼎革,洋匪滋扰,公生而父客于外;母挈之流离转徙,遂入雷境。今电白、吴川二县之耆宿,尚能道其详』。窃谓此语未确。考公跋「感应篇赘言」,有「予小子,雷产也」一语。又上祖坟诗曰:『万顷归怀抱』;夫「万顷云连」,乃雷州八景之一。祖坟在雷,则迁雷已久;公非生于电白而长于海康矣)。

  「家传」:『世族单寒,祖、父皆潜德弗耀』。「雷志」:『陈宁以子璸贵,赠奉政大夫、福建台湾厦门道:妻郭氏、继妻林氏,赠恭人』。

  丁酉、己亥、庚子、辛丑

  按「雷志」:『先是,壬辰、癸巳间,土寇充斥,民断耕种。岁饥瘴发,死者阖室。至丙申之春,总兵栗养志剿贼,斩渠魁彭兆龙、陈选、曹玉数名;巡按御史张公纯熙广行招抚。既定,疏于朝云:「雷境三面环海,一望旷莽荒凉之状,臣不能悉也。每夜宿,即与贼邻,时闻炮火之声;又与虎为伍,时闻喊号之声。又飓风暴雨,揭瓦翻屋。臣夜坐不寐,各兵枕戈披甲。幸于七月十五日始到雷州郡城,城中茂草侵天、瓦砾满地;城外新招残黎皆编草为窝,苟延残喘:触目伤心,非复人境」云云。然自丁酉四、五年来,颇有还定安集之乐」。时公父母遂卜宅于东湖村。康熙元年(壬寅),七岁。

  初从本邑黄瞿滟先生受「四书」(见「文稿」「廖太母寿序」)

  二年(癸卯),八岁。

  三年(甲辰),九岁。

  按「雷志」:『元年迁海滨居民,令徙内地五十里。三年,再迁东边,自遂溪石门迄于徐闻之海安所』。「江起龙传」:「顺治十三年任水师参将,驻札白鸽寨通明港。时地方初开,营署俱圮,又无城堑可守。起龙视白鸽当雷州入海之口,为府城左臂要地,无白鸽寨则府城单弱,所系非小;乃出己资创建营寨,广招居民,屯聚为市,商贾辏集、舟车络绎,声势与府城相联络,遂为一方雄镇。康熙三年迁海,起龙升副将,移驻海安口而白鸽寨遂墟』云云。是时抢掠之害,蔓延府城肘腋;公随父母播迁靡有宁居。四年(乙巳),十岁。

  母郭氏卒。

  五年(丙午),十一岁。

  通「五经」后应试,专习「尚书」。

  六年(丁未),十二岁。

  初,从吴先生学举子业,吴先生目为大器。「文稿」「吴先生墓铭」:『予自少小出就外传之年,即师事予郡东皋吴先生。先生为郡着姓,家世诗礼。虽卜居附城东偏,绝迹不入城门;岁以授徒为业,郡人子弟远近负笈者岁以百数。予时以童子厕其中,先生每心异之;对众称叹曰:『是能背诵「说文」不差一字者,尔勿轻若少也』云云。时功令以论策取士,吴先生举二苏以为法;公熟诵之颇不喜。其才气纵横,而于宋文独好曾子固。

  「广东通志」「本传」:「璸幼颖异好学,为人清介简重』。「胡殿撰(任舆)「文集」:『彤光先生系出八闽,弱冠为诸生,及长,深于濂洛之学。隐居不仕,二子即济之及受之,俱以明经登仕籍』。「雷志」「吴马期传」:『马期字克济,海康人,由岁贡生,任始兴训导。生平清厚重,尤宏奖士类。为诸生时,设帐于家,一时学者从之,如华阴之有市;陈璸,其高足也。璸故贫,马期教而兼养迄于大成,士林至今犹能言之』。「吴先生墓铭」:『自先生之门造就成材者,指不胜屈;予则尤从游最久,而受知最深之一人也。先生性宽和,无疾言遽色;遇人无贤愚,不设城府:一时有「忠厚长者」之称。寿届古稀,端坐而逝』(据「墓铭」,吴先生无出仕之事;「志传」言任始兴训导,乃吴公次子而字济之者也。「墓铭」云:『先生以年渐高,谢讲席。趋庭受之、济之两先生嗣秉铎,予偕郡子弟负笈请业,一如先生之旧』;则「雷志」当传其父,不必传其子。虽因公于济之每称为师,然亦只宜于父传中连及之。盖济之代其父主讲席,已在公进学后,铭内已有「不恒及门」之语;「志传」中「教而兼养」等语,恐非济之之父不能当也。按吴先生名日赞,字彤光;胡状元为公作吴彤光先生冥寿文,其言曰:『眉川已成进士、为令尹,犹谆谆不忘其学之所自出,思有以颂其师;而济之又谆谆念其先人,思以人之颂己者颂其亲』。观此,可见相传公凡过吴先生之庐,必下舆步行里许;虽成进士后犹然。按「墓铭」云:『予膺岁贡时,先生及一见;既而叨乡荐、捷南宫,已在先生作古后数年』。据此,则公之尊敬其师,没齿不忘也)。

  七年(戊申),十三岁。

  父续娶林氏。

  本年展复迁民海界,而东海为贼渊薮,犹在禁内。公随父母在城东僦屋以居,由是执经吴先生之门数年。

  八年(己酉),十四岁。

  「文稿」「赎旧宅记」:『余世居东湖、自儿时出就外傅,因结茅城中。岁在己酉,易之以陶;盖先严手拮据焉』。

  时复以八股取士,吴先生使公诵习成、宏诸先辈,又参以隆、万数家,则理法双到(洛少时曾见公文,颇近荆川。其「庚午场后戏笔」云:『词经磨琢声多响,意取萧疏味更深』;盖所得力然也)。

  九年(庚戌),十五岁。

  举业成,初应童子试。

  十年(辛亥),十六岁。

  春,兄瓘进学。「赎旧宅记」:『落成之岁予孟兄即补邑庠弟子』。

  十一年(壬子),十七岁。

  公益肆力于「史」、「汉」、八家,而文日进。

  十二年(癸丑),十八岁。

  又应童子试;县尊余振翰、府尊吴盛藻俱拔列前茅;大加器重。

  十三年(甲寅),十九岁。

  「家谱」:『二月,迟学道岁考入学;四月,科考补增』。「家传:『公少贫窭,茹苦力学。年十九,补郡学生』。「吴先生墓铭」:『愧予姿禀钝甚,下笔累墬。每课文,先生必加圈点,亦必涂抹一两行,未能得一篇全文通顺可观。如此者数年,直至十五岁以后,始略能去其累字、累句。应童子试,列府案第二名者再。先生犹以入泮为予虑,是科道试,幸进府庠;时康熙甲寅岁也,予时年十有九矣』(相传公苦学,冬不炉、夏不扇。每日夜支颐而读,所凭之几,左右肘迹积久洼然)。

  是岁,娶妻吴氏。按吴氏,本邑许产村人。初封恭人、后以孙子恭贵,晋赠一品太夫人。「文稿」「祭岳父文」:『亿婿当古人入学之年,翁一见以远到相识,纳之东床』。

  十四年(乙卯),二十岁。

  父卒。「赎旧宅记」:『乙卯,先严见背。予乃言归东湖,竟典今宅』。

  十五年(丙辰),二十一岁。

  公穷年绩学,文名甚盛。时遂溪洪垂万先生(泮洙)自新安任归,卜寓府城外西南隅之古楼巷;见公文,大加赏识。自是,过从无虚日』。「雷志」「洪泮洙传」:『尝与海康陈璸讲举业,赠璸诗有「岁月频催前辈老,江山留待少年雄」之句;其期许于璸者甚笃(按今人皆谓公为洪先生弟子,但公诗中称曰「洪先生」、文中称曰「洪先辈」,似非师弟之分)。

  十六年(丁巳),二十二岁。

  服阕。

  先是,东湖之田稍足自给。迨寅、卯之际,祖泽清煽乱,东洋一带无地可耕;生计窘促。翁公孝绪延公于家,教其子与义;且为之多致生徒,束修所入仅以自活(与义字宜之;见「诗集」)。

  时汪学师(澄清东莞人)体恤贫士,珍爱名流;于公更加笃挚「文稿」「祭汪师母文」:『某辱居门下,最荷恩施。少游泮水,面命耳提;修脯常礼,破格相携』。

  长子居隆生。

  十七年(戊午),二十三岁。

  授徒翁与义家。

  公少与谭毅相(宏略)相契洽;毅相家颇饶,而素重公学行。本年,欲助资乡试;公以学浅未必能售,且屡承厚惠,心不自安辞之。越后毅相往来益密,佽助无间。按公于丙戌年自京寄毅相书曰:『世间荣华富贵,一切皆如电光泡影。惟学问一事,或见施为或藏名山,无往不可;但不日进则日退,断无中立之理:先儒固已谆切言之。我辈聚散不常,至以学业相期,则万里犹如握手;惟贤台勉之』!可见二人心心相印,数十年如一日。「雷志」「谭宏略传」:『宏略,贡生,海康人。生平轻财乐施,尤勤于缁衣之好。陈璸微时,一切读书应试之资,皆所慨助;璸尝题其书室曰「寻乐斋」。璸通籍后,扬历中外,犹时有书札往复。及巡抚福建,作长联寄之,有「识取孔之思、颜之卓;将同见在田、跃在渊」之语。其期许如此』(按丙戌所寄书有云:『公交车友人入京,得知吾兄近履详悉;兼闻太翁亦已作古,曷胜痛惜』!据此,则慨助之举应属毅相之父。窃谓「雷志」宜为其父立传而带叙毅相方合。相传公精于星平;成进士后,自念无可以报谭公者,乃授其学于谭公之子;故谭家数世犹通命理)。

  「家谱」:『十二月,按察司兼管学政王科考一等一名,食饩』。

  十八年(己未),二十四岁。

  按「雷志」:『十四年夏,高州总兵祖泽清叛,雷州副将谭捷元、白鸽寨土官陈大有应之,全雷俱陷;纵兵劫掠,沿海村落屠戮尤惨。十六年,泽清方杀谢厥扶以赎罪;而十七年春,又叛。是时贼党杨二、梁羽鹤等阻府南作乱,进逼郡城;南方消息不能达。额将军帅师来讨,战于杨家墟、南渡等处,官军败绩。迨冬、春之交,潘协镇拱宸镇雷,剿抚兼施,而乱始稍定』(并见洪垂万「平雷功绩记」及「徐飞传」)。先是,公侍父母侨寓府城东湖故居,不过时为来往;乙卯既乱,戎马骚扰,而又连遭大故,遂终年不出里门。「文稿」「代寿王学宪文」:『曩者甲寅之变,高实煽之,雷为其所胁;兵马之骚动、疆宇之蹂躏,至上烦王师为之绥靖者四、五年。尔时学宫鞠为茂草,士子方东奔西窜以图宁息之不暇,遑论乎诗书哉』!读此,可见当日扰攘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