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人列传

清代学人列传 佚名

目录
  包世臣
  鲍康 鲍廷博(附秦恩复)
  毕沅
  陈昌齐 陈芳绩 陈澧 陈逢衡
  陈厚耀 陈奂 陈黄中
  陈介祺 陈景云 陈立 陈启源
  陈乔枞 陈诗庭、陈瑑 陈寿祺 陈玉树
  陈鳣 陈志襄
  成孺
  程恩泽 程际盛 程廷祚 程瑶田
  褚寅亮
  崔述(东壁)
  戴望 戴煦 戴震
  丁杰 丁履恒 丁取忠 丁晏
  董士锡 董祐诚
  段玉裁
  方恮 方申 方以智 方中通
  冯登府 冯桂芬
  凤韶
  傅山
  龚自珍
  谷应泰
  顾栋高 顾广圻 顾櫰三 顾炎武
  顾祖禹
  桂馥 桂文灿
  杭世骏
  郝懿行
  何秋涛 何焯
  洪榜 洪钧 洪亮吉 洪齮孙
  洪饴孙 洪颐煊 洪震煊
  侯康
  胡秉虔 胡承珙 胡承诺 胡从简
  胡匡衷 胡培翚 胡世琦 胡澍
  胡渭
  华蘅芳 华世芳
  黄丕烈 黄汝成 黄生 黄式三
  黄仪 黄以周 黄宗会 黄宗炎
  黄宗羲
  惠栋 惠士奇 惠周惕
  纪昀
  江潘 江声 江永 江有诰
  焦廷琥 焦循
  金鹗 金榜 金日追 金锡鬯
  柯绍忞
  孔广森(附广铭、广牧) 孔继涵
  雷学淇
  李惇 李黼平 李富孙(附超孙、遇孙)
  李赓芸 李塨 李潢 李锐
  李善兰 李文田 李贻德 李颙
  李元 李兆洛 李佐贤
  厉鹗
  梁履绳 梁廷柟 梁玉绳 梁章钜
  林伯桐 林春溥
  凌堃 凌曙 凌廷堪
  刘宝楠 刘凤浩 刘逢禄 刘恭冕
  刘衡 刘师培 刘寿曾 刘台拱
  刘文淇 刘熙载 刘喜海 刘献廷(继庄)
  刘湘煃 刘毓崧
  柳兴恩
  卢文弨
  陆桴亭 陆稼书 陆耀遹
  罗士琳
  马瑞辰 马骕 马宗琏
  毛奇龄(西河)
  梅文鼎(附仲弟文鼐、季弟文鼏、子以燕) 梅瑴成 梅毓
  苗夔
  缪荃孙
  莫友芝
  钮树玉
  潘耒 潘柽章 潘祖荫
  庞大堃
  皮锡瑞
  浦起龙
  齐召南
  祁隽藻
  钱大昕 钱大昭 钱东垣 钱坫
  钱林 钱泰吉 钱侗
  钱熙祚 钱绎 钱仪吉 钱墉
  秦蕙田
  全祖望
  任大椿 任兆麟
  阮元(附次子福)
  邵晋涵 邵庭寀 劭懿辰
  沈炳震(附沈炳巽) 沈钦韩
  沈涛 沈彤 沈默 沈垚
  盛世佐
  施国祁
  师范
  宋保 宋绵初 宋世荦 宋翔凤
  孙兰
  孙奇逢 孙星衍 孙诒让 孙沅
  孙志祖
  谭莹
  谈泰
  汤鹏 汤球 李铭汉
  唐甄
  田宝臣
  屠寄
  万经 万斯大 万斯同
  汪绂 汪莱 汪龙 汪士铎
  汪廷珍 汪喜孙 汪远孙 汪中
  王昶 王夫之(船山) 王闿运 王懋竑
  王鸣韶 王鸣盛 王念孙 王聘珍
  王绍兰 王锡阐 王熙震 王先谦
  王懿荣 王引之 王源 王筠
  魏源
  温睿临
  翁方纲
  吴东发 吴大澂 吴嘉善 吴凌云
  吴其濬 吴骞 吴任臣 吴荣光
  吴式芬 吴廷华 吴炎 吴颖芳
  吴玉搢 吴云
  武亿
  夏鸾翔 夏荃 夏燮
  项名达
  谢启昆
  邢澍
  徐承庆 徐乾学 徐时栋 徐松
  徐同柏 徐文靖 徐文范 徐养原
  徐有壬 徐元文
  许桂林 许瀚 许梿 许宗彦
  薛传均 薛凤祥 薛寿
  严长明(附子严观) 严可均(附弟章福) 严元照
  颜元
  阎若璩
  杨丕复 杨守敬
  姚际恒 姚配中 姚文田
  叶昌炽 叶奕苞
  余萧客
  俞樾 俞正燮
  袁廷梼
  岳森
  臧礼堂 臧琳 臧寿恭 臧庸
  查继佐
  迮鹤寿
  翟中溶
  张成孙 张弨 张尔岐 张符骧
  张惠言 张履祥 张穆 张澍
  张廷济 张文虎 张燕昌 张宗泰
  张作楠
  章学诚 章宗源
  赵坦 赵绍祖
  赵翼 赵一清 郑元庆 郑珍
  郑献甫
  钟褱 钟文蒸
  周春 周济 周嘉猷
  周寿昌 周永年 周中孚
  朱彬 朱次琦 朱珪 朱鹤龄
  朱骏声 朱为弼 朱文藻 朱一新
  朱彝尊 朱右曾 朱筠 朱之瑜(舜水)
  庄存与 庄逵吉 庄绶甲 庄述祖
  庄有可




 ○包世臣
  包世臣,字慎伯,安徽泾县人。
  幼从其父郡学君读。甫龀齿,读《孟子》至"五亩之宅",即问:"今日制民产何以不如此?"郡学君奇之。少长,虽亦习为举子业,而出语咸识本原。父寻卒,遂孤露,且家极贫。弱冠乃奔走四方谋衣食。客芜湖,会天大旱,为宋兵备作祷雨文,稿流传于省中,巡抚朱文正公询知出君手,召致门下。始遍攻群经注疏,与张皋文、沈小宛、李申耆、黄乙生、钱献之诸先生游,学日以进。时楚匪狓猖,上乡兵之议,文正叹绝,谓为"贾、晁复生",于是名益噪。六赴秋闱,始获一遇。其座主陈、周两侍郎返命,都中冠盖莫不以得君为贺。既十三上春官,复遭摈于有司。最后,道光乙未,乃用大挑,试令江西。摄新喻年余,坐事被诬劾以归。寓居江宁,布衣翛(xiao)然,每作书,自署曰"白门倦游阁外史"。咸丰癸丑,避粤寇乱,卒于途。
  先生生值乾隆末叶,见当时百为废弛,贿赂公行,民治汙而民气郁,殆将有变,思所以禁暴除乱,故学兵家。又见民生日盛,一逢水旱,则道馑相望,思所以劝本厚生,故学农家。又见齐民跬步即陷非辜,奸民趋死如骛而常得自全,思所以饬邪禁非,教学法家。既已求三家之学于古,而饥驱行役者数十年,验之人情地势殊不相远,斟古酌今,恒与当事论说所宜,罢官后,隐于鸡筠山麓。裒集生平著述:曰《中衢一勺》者七卷,言水利漕运也;曰《艺丹双楫》老九卷,论文论书也;曰《管情三艺》者十卷,诗赋词也;曰《齐民四术》者十二卷,辨兵农礼法也。统称《安吴四种》。凡宇宙之治乱,民生之利病,学术之兴衰,风尚之醇漓,补救弥缝,百端具设。为文本荀卿、韩非、吕览,诗则导源陆、谢。别编《倦游阁集》三十卷,未刊。尤工书法,备得古人执笔运锋结体分势之奇,故推为书家正宗焉。
  ○鲍康
  鲍康,字子年,安徽歙县人。
  以内阁中书,官至四川夔州知府。生平癖嗜泉币。在京师,与吕佺孙尧仙、李佐贤竹朋、刘师陆青园诸人有同好,弆藏甚富,多前人所未见。流寓秦中时,与刘燕庭晨夕过从,互出所藏相质证。著《泉说》、《续泉说》各一卷。并裒其金石题跋成《观古阁丛稿》初二、三集若干卷。刊燕庭遗槁,为《海东金石苑》一卷。《论泉绝句》一卷。又为青园刊其《虞夏赎金释文》一卷。竹朋撰《古泉汇》,亦恒倚之襄助云。
  ○鲍廷博(附:秦恩复)
  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号渌饮,安徽歙县人。家于浙江。
  事祖若父以孝闻。以父性嗜读书,乃历购前人书以养志。历久所得益多且精,遂裒然为大藏书家。寻补县学生。
  乾隆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采访天下遗书,乃集其家所藏书六百余种,命子监生士恭由浙进呈。既著录,复诏还其原书,赉以《古今图书集成》、《伊犁得胜图》、《金川图》。其中《唐阙史》及《武经总要》,并御制诗题之。嗣刊《知不足斋丛书》,即以《唐阙史》冠首,志一时之荣遇焉。"知不足"者,故廷博藏书斋额。嘉庆十八年,方受畴抚浙,以续刊之第廿六集进,奉旨赏给举人。时年逾八十矣。
  居恒好学耽吟咏,不求仕宦,天趣清远。每遇人访问古籍,凡某书美恶所在,意旨所在,见于某代某家目录,经几家收藏,几次抄刊,真伪若何,校误若何,莫不矢口而出,问难无竭。既因进书受知两朝,名闻当世,谓"诸生无可报称,惟有多刊善本公诸海内,使承学之士,得所观摩"。年八十六,丛书至二十七集未竣,遽卒。尚遗命子士恭继志续刊今存者共凡三十二集。秘册孤编,率赖以传云。
  附:秦恩复
  秦恩复,字近光,号敦夫,江苏江都人。乾隆癸卯举人,丁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丁内艰,将起复,疽发于背,家居几十载,构屋三楹,颜曰:"五笥仙馆",藏书极富。嘉庆丙寅,入都供职,逾岁回里。阮元抚浙,延主诂经讲席。壬寅,两淮盐政又聘主乐仪书院。寻复任校刊钦字全唐文。既乞假归,自号猾翁。所蓄书画法帖洎磁钢玉石之类,鉴别精确。尝刊行唐卢重元注《列子》、梁陶弘景注《鬼谷子》、晋李轨注《扬子法言》唐赵元一《奉天录》、宋刘球《隶韵》,均海内孤本;骆宾王、李元宾、吕衡州三唐人集,亦根据宋刻,加以考证,号《石研斋八种》。喜填词,著有《享帚词》三卷。复刊《词学丛书》。卒年八十四。
  ○毕沅
  毕沅,字湘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人。
  少颖悟,十岁审声韵。稍长,从沈文悫、惠松崖治经史词章,学业益邃。弱冠后,游京师,中乾隆癸酉顺天乡试,用内阁中书,为大学士博公恒所器,令入直军机处。庚辰会试,名在第二,上亲擢第一。授修撰。馆中经进文字,多出其手,典重有体。累迁至左春坊,左庶子。出为甘肃巩秦阶道。历陕西按察布政诸使,寻升任巡抚。在陕六载,兼署将军者再,总督者一。丁母艰方及一年,仍起原官。久之,调河南。擢湖广总督。左迁山东巡抚。会湖南苗疆有警,再任湖督。运兵筹饷,红苗甫得荡平,复接办湖北教匪,昕夕不遑宁处,以积劳卒于辰州军营。有旨加太子太保,赐祭葬。享年六十有八。
  公识量闳远,喜愠不形于色。遇僚属以礼,不执己见,人人皆得尽言。苟遇大疑难,众莫识所措者,则又沈机立断,虽万口莫能夺。久莅方面,职事修举。不以察察为明,亦不以煦煦要誉。独军旅非所长,且驭下太宽,未免蒙蔽,卒坐是被累,身后遭籍没,论者惜之。生平笃于故旧,尤好汲弓后进。人有一艺长,必驰币驰请,惟恐其不来,来则厚资给之。一时名儒才士,悉为罗致幕下。每值公馀,诗酒酬唱无虚日。
  公性好著书,逮官至极品,铅椠迄未去手。谓:经义当宗汉儒,故作《传经表》二卷。谓文字当宗许氏,故作《经典文字书》五卷,及《音同义异辨》一卷。谓:编年之史莫善于涑水,续之者有薛、王、徐三家;徐虽优于薛、王,而所见书籍,若《旧五代史》、李焘《长编》之类,犹未备,且不无详南略北之病。乃合幕府诸君,博稽群书考校正史,手自裁定其义例,始宋终元,为《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仍仿温公别撰考异附于本条之下,凡四易稿乃成。谓:史学当究流别,用会稽章学诚说,纂《史纂考》一百卷。谓:史学必通地理;故校《山海经》十八卷,补正《晋书地理志》五卷,并辑《晋太康三年地记》一卷,《王隐晋书地道记》一卷。谓:金石可证经史,宦迹所经,搜聚颇备,作《关中金石记》八卷,《中州金石记》五卷。--除《史籍考》未就,《续通鉴》别刊外,馀均刻入《经训堂丛书》。
  公在秦中,暨督修《西安府志》八十卷,更参考咨询,作《关中胜迹图志》三十卷。诗文下笔立成,不拘一格,率皆白运性灵,要无违大雅之旨。有《灵岩山人诗集》四十四卷,《经训堂文集》四十卷。其他稿尚多,散佚弗传。

  ○陈昌齐
  陈昌齐(1743-1820),字宾臣,一字观楼,广东海康人。
  少有神童之目,十六补弟子员。乾隆庚寅举乡榜,联捷成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累官至中允。历充三通、四库、国史诸馆纂修官,转河南道监察御史。嘉庆丙辰,升兵科给事中。辛酉,补刑科。疏言:粤东洋匪会匪相为狼狈,苦濒海民,若不及时惩创,诚恐酿患日深。上韪之。寻出为浙江温、处逆。因事罣误,部议降调,遂解纽归。
  先生生平博极群书,自经史子集,以及乾象神舆之奥,六书入声九赋五刑之属,星算医卜百家众技之流,靡不贯穿于胸中。戴东原应诏至京,一见辄心折,所校《水经注》,为指正其讹舛,缘限于官书,未能更正,东原每引为憾。邵二云编修著《尔雅正义》,取以相质,亦为驳正三十余条。归里后,阮文达督两广,聘任通志总纂,兼掌粤秀书院。卒年七十八。
  先是,尝取《汉书》《史记》《十三经注疏》,凡陆氏所未备者录之,为《经典释文附录》。又著《历代声韵流变考》,不戒于火,存稿被毁。馀书已利者,有:《吕氏春秋正误》二卷,《淮南子考证》六卷,《楚辞韵辨》一卷,《测天约术》一卷,《临池琐谈》一卷,《赐书堂集》六卷。未刊者,有:《大戴礼记正误》,《老子正误》,《荀子正误》,《天学脞说》,《营造约旨》,《天玉秘旨别传》,高邮王念孙序其书,许为皆有以发前人所未发云。
  ○陈芳绩
  陈芳绩,字亮工,江苏常熟人。
  生当明季,甲申国变后,即弃举业,隐居教徒,日以著述为事,究心天文地理之学。既著《天下郡县舆图》,复博观二十一史,广搜天下志乘,按其山川城郭形势位置,究其历代渊源,慨焉有志创《舆地沿革表》。以有虞之十二州,秦之四十郡,汉之千四百五十县为纲,而取汉以下诸史地志为目,旁参唐宋以来舆地书及各省郡县志经纬之,成书四十七卷。表分三等,曰部表,曰郡表,曰县表。自古迄今,凡一郡一邑之置废分并迁徙升降,虽在六朝之分裂、十国之割据,莫不博考详稽,条分缕析,千枝万叶,而使统归一本;俾阅者开卷了然,搜古则知今,寻分则见古。凡说有不同者,皆明辨而备注之,庶后人不执两端之惑;其未能确然者两存之,以俟将来。诚绝业也!初,其大父名梅,为顾亭林所倾服,故少与亭林游从有素,学具根柢,盖基于此。稿旧藏邑中屈氏。道光中,邑人黄廷鉴精加雠校,张大镛为刊之,始传于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