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而吾身之阳气外固。虽有贼邪。勿能为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调养者也。故圣人传运其精神。餐服苍天之清气。以通吾之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逆苍天清净之气。则九窍内闭。肌肉外壅。

  卫外之阳气散解。此不能顺天之气而自伤。以致气之消削。盖人气通乎天。逆天气。则人气亦逆矣。)阳气者。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上节言顺苍天之气。以养吾身之阳。此复言人之阳气。又当如天与日焉。若失其所居之位。所运之机。则短折其寿而不能彰着矣。夫天气。清净光明者也。然明德惟藏。

  而健运不息。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天之藏德不下。故人之阳气亦因而居上。天之交通。表彰于六合九州之外。故人之阳气。所以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夫阳气生于至阴。由枢转而外出。风寒之邪。皆始伤皮毛气分。是故因于寒。而吾身之阳气。当如运枢以外应。阳气司表。邪客在门。故起居如惊。而神气乃浮出以应之。

  神气、神藏之阳气也。莫仲超曰。此节运枢照应后之开阖。太阳主表主开。而本于下焦之寒水。故欲从枢而后出。又曰。

  按伤寒始伤皮毛气分。得阳气以化热。热虽盛不死。此能运枢而外应者也。如太阳病。发热头疼。脉反沉。当救其里。

  此神气不能运浮于外。故急用干姜附子。以救在里之阳气而外出焉。夫在天阴寒之邪。藉吾身之阳气以对待。故因于寒者。欲其阳气如此而出。所谓阳因于上。卫外者也。)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天之阳邪。伤人阳气。气伤外弛。故汗出也。气分之邪热盛。则迫及所生。心主脉。故心烦。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也。如不烦而静。此邪仍在气分而气伤。神气虚。故多言也。脉要精微论曰。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天之阳邪。

  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若燔炭。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按伤寒论曰。病常自汗出者。此卫气不和也。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故因于暑而汗出者。暑伤阳而卫气不和也。汗出而散者。得荣卫和而汗出乃解也。)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 音软此言湿伤阳气。而见证之如此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因而上者也。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除病者。下行极而上。阴湿之邪。上干阳气而冒明。故首如裹也。湿伤阳气。则因阳而化热矣。阳气者。柔则养筋。阳气伤而不能荣养于筋。故大筋 短。小筋弛长。盖大筋连于骨节之内。故郁热而 短。小筋络于骨肉之外。故因湿而弛长。短则缩急而为拘挛。长则放纵而为痿弃。此言寒暑湿邪。

  伤人阳气者如此。)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此总结上文而言。因外淫之邪。有伤于气。则为肿矣。阴阳别论曰。结阳者肿四肢。盖阳气伤而不能营运。则荣血泣而为肿矣。四维、四肢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气为邪伤。是以四肢之阳。交相代谢。而阳气乃竭也。朱济公曰。四维、四时也。至真要大论曰。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盖手足三阳之气。旺于四时。有盛有衰。如四时之代谢。故曰四维相代也。又问曰。六淫之邪。止言三气者何也。

  曰。六气生于五行。暑热总属于火。阳气与卫气各有分别。风伤卫而兼伤阳。故另提曰风客淫气。经曰。燥胜则干。燥淫之邪。伤人血液而不伤气。)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 音骨此言烦劳而伤其阳气也。按金匮要略云。劳之为病。其脉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盖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烦劳则阳气外张。阴不得阳之温固。则精自出而绝于内矣。秋冬之阳气。内而收藏。夏则阳气张浮于外。故益虚而煎厥也。精气虚故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也。(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而又属太阳之腑。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伤。则坏其腑矣。溃、漏也。言其州都之坏。而不能藏精。

  、流貌。言其阴寒精出。而不可止也。)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菀于远切此因怒而伤其阳气也。阳气者。通会于皮肤腠理之间。大怒则气上逆。而形中之气。绝其旋转之机矣。菀、茂貌。血随气行而茂于上矣。薄、迫也。气血并逆。而使人迫厥也。阳气者。柔主养筋。血脉者。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阳气伤而血逆于上。则有伤于筋矣。筋伤而弛纵。则四体有若不容我所用也。前节论外因而伤其阳气。此因劳伤大怒。而亦伤其阳气焉。)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沮音疽痤才何切。坐平声 音费 织加切音柞丁即疔沮、湿也。痤、小疖也。 、如疹之类。 、面鼻赤瘰也。此言阳气者。外卫于皮肤。充塞于四体。若天气之运用于六合九州之外。而为阴之固也。如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如汗出见湿。湿热郁于皮肤之间。则生痤 矣。高粱、浓味也。

  味浓伤形。气伤于味。形气伤则肌腠虚矣。高粱所变之热毒。逆于肉理而多生大疔。盖肤腠虚而热毒乘之。有如持虚之器而受之也。劳汗当风。寒湿薄于皮肤之间。则为 为痤矣。夫 与痤 。乃血滞于肤表之轻证。盖言阳气外卫于皮肤之间。为邪所薄。则淡渗于皮毛之血而为病矣。故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者。言阳气之若天与日。宜普遍于九州也。

  乃生痤 。寒薄为 者。言阳气之外卫。而在于皮毛之间也。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者。言阳气之通会于腠理也。朱济公曰。经云。微者冲气疏。疏则其肤空。又曰。腠理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夫形食味。形气虚。则高粱之味毒乘之。故曰受如持虚。)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承上文而言阳气者。内养五脏之神。出而荣养筋骨。非只通会于肌腠。

  外卫于皮毛。盖有开有阖。有出有入者也。本经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于五脏之神。柔者。少阳初生之气也。初出之微阳。而荣养于筋。是以少阳之生筋也。莫子晋问曰。首论神气本于天真。奚又属五味之所生养。曰。精气神。皆有先天。有后天。先天之神气。又藉后天水谷之所资生而资养。故曰。两精相搏谓之神。两精者。天乙之精。水谷之精也。)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开者。一日而主外。阖者。

  暮而收引也。如失其开阖之机。则寒气从而内薄矣。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而形体为之俯偻。金匮所谓痹侠背行是也。如阳虚不能为荣血之卫。邪陷于脉中而为 。留连于肉腠之间。金匮所谓马刀侠瘿是也。如经俞之气化虚薄。

  则传入于内。而干及藏神矣。心主脉。神伤则恐惧自失。肝主血。故其病发惊骇也。金匮要略云。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邪入于经俞。故内干脏气也。如邪逆于肉理气分。而阴阳不和。则生痈肿。经曰。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此言阳气不固。致邪薄于所养之筋而为偻。内及于所养之神而为惊为畏。重阳气之外卫也。济公曰。外卫者。首重皮毛。皮毛不固。则入于肉理脉络矣。莫子晋曰。高粱之变。逆于肉理。乃生大疔。

  外淫之邪。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皮毛肉理。皆阳气之所主。故曰。清净则肉腠闭拒。邪弗能害。如肌腠固密。即邪伤皮毛。止不过痤 之轻疾耳。)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上二俞字并音输此言表气与邪气。并陷于肌腠之间而为疟也。肺主皮毛。魄汗未尽。表邪未去也。形弱、肌腠虚也。腠理空疏。则表阳邪气。同陷于其间。

  寒邪在表。则随阳而化热。故气烁也。邪虽陷于肌腠。而表气不入于经。是以穴俞以闭。风疟。但热不寒之疟也。表阳之邪。与卫气相遇。则发热也。夫表气者。太阳之气也。肌腠之气者。五脏元真之气也。金匮要略曰。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又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灵枢经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盖三焦之气。通腠理。太阳之气主皮毛。是以表气邪气。陷入于肌腠。则伤元真之气。而太阳之气仍在外也。如肌腠之邪留而不去。则转入于经俞。盖五脏经气之相合也。此节论表气实而肌气虚。是以表气同邪并陷于肌腠之间。太阳之气与五脏之经不相合。故穴俞以闭也。此注当与伤寒论注疏合看。)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此重调养元真之气。而肌腠之宜闭密也。夫寒暑始伤于皮毛。风邪直透于肌腠。风者善行而数变。入于肌腠。则及经脉。

  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或成积聚。或入腑而生。或干脏而死。邪气淫佚。不可胜论。故曰。风者。百病之始也。人能顺苍天清净之气。而调摄其元神。则肉腠固密。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顺养者也。夫肌腠之气。乃五脏之元真。故宜顺四时五行之气而调养。要略云。若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使形体有衰。病即无由入其腠理。前节论寒暑湿邪伤其表阳。故毋烦劳而伤其阳。此论风邪直伤于肌腠。又当固密其元真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勿为。故阳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病久者。邪留而不去也。传者。始伤皮毛。留而不去。则入于肌腠。留而不去。则入于经脉波俞。留而不去。则入于募原脏腑。化者。或化而为寒。

  或化而为热。或化而为燥结。或化而为湿泻。盖天有六淫之邪。而吾身有六气之化也。久而传化。则上下阴阳。不相交并。虽有良工。勿能为已。故病在阳分。而蓄积至死者。以其病久而传化也。故病在阳分。而良工当亟助阳气。以隔拒其邪。勿使其传化。隔者当泻却其邪。更勿使其留而不去也。若不急用此正治之法。皆粗工之败乃事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

  形乃困薄。(总结上文而言阳气之有开有阖。然又重其卫外而为固也。灵枢经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夕则人气始衰。夜半人气入脏。是故暮而收敛其气。隔拒其邪。无扰筋骨。无烦劳也。无见雾露。宜清净也。若反此。而欲如三时之动作。则形体乃为邪所困薄矣。气门、玄府也。三时、平旦日中日西也。)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生之本本于阴阳。阳生于阴也。故帝先论阳而伯复论其阴焉。亟、数也。阴者主藏精。而阴中之气。亟起以外应。阳者主卫外。而为阴之固也。数音朔。)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气为阳。血脉为阴。阳盛而阴不能胜之。则脉行急迫也。阳盛则狂。阳甚而自亦为病。故曰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五脏为阴。九窍为水注之气。乃精气所注之门户。如阴甚而阳不能胜之。则五脏之气。交争于内。而九窍为之不通。盖五脏之气。出而为阳。在内为阴也。夫脏为阴。精血为阴。气为阳。九窍为阳。内为阴。外为阳。五脏主藏精者也。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表阳之气。生于膀胱之精水。肌腠之气。乃五脏之元真。是阳气生于阴精也。故曰。

  生之本。本于阴阳。阴者。藏精而起亟也。下经云。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盖阳气出而卫外。内则归阴。一昼一夜。有开有阖。如四时寒暑之往来。是为阴阳之和平也。)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

  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陈、敷布也。阳气者养筋。阴气者注脉。少阳主骨。少阴主髓。气为阳。血为阴。圣人能敷陈其阴阳和平。而筋脉骨髓气血。皆和顺坚固矣。内为阴。外为阳。如是则外内之阴阳调和。而邪勿能害。精气注于耳。血气注于目。邪不外淫。则阴气内固。是能耳目聪明。气立如故也。本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

  命曰气立。又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惟圣人敷陈其阴阳。使升降出入。外内调和。是以气立如故也。)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此复申明阳者卫外。而为阴之固也。风为阳邪。客于肤表。则淫伤于气矣。阳气伤。则阴寒精自出矣。风木之邪。内通肝气。肝主藏血。肝气受邪。则伤其血矣。此言阳为阴藏精血之固。)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肠 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承上文而言。阳气伤而不能为阴之固。致精血有伤。而复饱食强力。故见证之如此也。夫肝主血而主筋。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邪伤肝而复饱食。不能淫散其食气。而筋脉横解于下矣。食气留滞。则湿热之气。 积于阳明大肠而为痔。盖肠胃相通。入胃之食。不能上淫。则反下 矣。夫饮入于胃。脾为输转。肺气通调。肺主周身之气。气为邪伤。而复大饮。则水津不能四布。而气反逆矣。夫精已亡。而复强用其力。是更伤其肾气矣。高骨、腰高之骨。腰者肾之府。高骨坏而不能动摇。肾将惫矣。此言外淫之邪。伤人阳气。复因饮食劳伤。而更伤其阴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总结上文之义。而归重于阳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