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陈氏幼科秘诀
陈氏幼科秘诀
脉法
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
慢惊慢脾
慢惊因久病之后,诸经已虚,又过用凉剂,致脾胃微弱,四肢无力,身体倦怠,面 白,眼不开,似搐不搐,时时,精神昏慢,唇口俱白,脉或浮或沉,身或温或凉,本无热或壮热,本无痰而喉如拽锯,一团虚热痰也。
脾胃虚弱,土受亏而木来侮,亦见惊搐,诸症俱渐缓,故名慢惊。以怯弱之儿大病之后,或外感风冷,脾胃益虚,风乘而入,逐风不可,驱惊不可,只宜温补,无汗下之理。若错用下痰药,痰随气降,气随痰绝矣。温补宜用:茯苓 陈皮 天麻 防风 山药 扁豆 白朮 全蝎 僵蚕 白附子 姜制半夏弱甚加人参,不食加莲肉,寒甚加木香、丁香。纵急惊传来,用胆星化痰,白朮调胃,勿用凉药。
慢脾惊多泻而得,胃虚惊久吐而成。脾肺子母也。脾胃一虚,肺气先病,则先顽痰。痰者,肺内所流,作小鸡声,时后 ,眼偏开,由惊入也。宜用:人参 白朮 山药 肉蔻 木香 僵蚕 全蝎 天麻 丁香 白附子有痰加半夏、胆星、贝母,甚者可用黑附子。
暑日热甚吐泻,亦成慢惊病。原药具吐泻门,寒甚可加附子。
儿月内温壮,翻眼,握拳,噤口,切牙,身腰强直,涎潮呕吐,搐掣惊啼,腮缩囟开,或颊赤面青,眼上视,不可误作慢惊脾风,妄用温药,要视其眉间红赤鲜碧色者可用。
防风 黄连 枳实 胆星 全蝎 天麻 甚则牛黄丸、小红丸,猪乳化结。
风毒惊瘫鹤膝候
四肢痿痹不伸,胀痛不能忍者,风毒之气。宜:防风 半夏 枳壳 羌活 天麻在上用升麻、桔梗,在下用牛膝、木瓜。儿心悸不常,及偏身肿痛,或手足不随,为惊瘫。
若治稍缓,臂腕膝胫骨节之间流结,项核或膝肿,而肉消骨露如鹤膝状,并宜发汗,使腠理开通,则风热可治,而湿亦可去,使风不生而痰不作。莫作疮痈论,用黑牵牛半生熟为末,加入五苓散内酒调服。
痫
其症与惊风相似,血滞心窍,积惊成痫。外症神气怫郁,瞪目直视,面目牵引,口噤流涎,腹胀手足抽掣,似生似死。或有声无声,或背项反张,或腰脊强直,发而时醒者,为痫。若强硬终日不醒,为 痉矣。要分阴阳,先发热惊掣啼叫为阳痫,大便实,小便赤,脉浮。病在脾在肌肤易治,勿用温药。反是病在脏在骨髓难治,为阴痫,勿用寒药。亦当于仰覆卧参看,惟利惊却风化痰为要。有犬羊牛鸡猪之异。儿有热痰,一不饮乳,眠睡不稳,常时惊悸,即用小红丸,减其盛气为妙。风痫者,汗出解脱,风乘虚入,初屈指如数,是有热生痰。惊痫者,震骇恐怖或打坠。积惊初时,精神恍惚大叫。食痫者,食时得惊,停宿结聚,初时吐乳不食,大便酸臭,先寒后热。三者具用小红丸下之,后以:胆星 半夏 神曲 天麻 防风 枳实 苦杏仁 苏子(或叶) 陈皮 全蝎 青黛 黄连 僵蚕 天竹黄白附子风痫加羌活、蝉蜕、独活,惊痫加远志、茯神、石菖蒲,食痫加青皮、芦荟。
癫痫狂 四症,皆始于心。心者,神明之舍,常欲安静。内邪、外热,脾胃虚而不能制肾水,遂精神失守,恍惚多惊,四症作焉。重阴则癫,重阳则狂。痫则身软而醒, 则身强而温,癫则悲喜歌哭,狂则谵语不食,弃衣而走。
痫则卧地,嚼舌吐沫或作诸兽声, 则反弓痰壅,皆风涎流滞心胞络也。失治则伤心,心伤则神去而死,宜清心消痰顺气为要。
贝母 胆星 紫苏 枳实 陈皮 黄连 青黛 远志 茯神 半夏曲 石菖蒲
腹痛
食积痛,面黄腹胀,夜热日凉,宜小黑丸,甚则备急丸。饮食乍伤脾而痛,大便去而痛止,亦宜用小黑丸、备急丸下之。食得寒则凝,得热则散,更宜行气。有虫宜追虫散,又有痰痛,痰因气聚而滞,阻碍道路,气不通脉,小便不利,先宜小红丸,后服枳实、朴硝、石碱、半夏导痰开郁。若痛有常处而不移,是死血,宜归尾、桃仁、蓬朮、枳实、青皮、砂仁、红花。腹鸣作痛,是水欲下而火欲上,宜二陈东加黄连、山栀。脏寒有水而鸣,宜分三阴部分:中脘太阴,脐腹少阴,小腹厥阴。儿只是伤食,食积与虫宜消食止痛,开郁行气,先用小黑丸,备急尤妙,后用本方。
消食止痛本方
浓朴 苍朮 制半夏 香附 枳实 青皮 陈皮 槟榔 砂仁 山楂 甘草 茯苓痛甚加木香,食积加彭朮、三棱,伤食轻则本方去槟榔,虫加川楝、鹤虱,痰去浓朴、苍朮,加见论中。死血用论中药,可加大黄;水下火上,本方去苍朮、槟榔,加论中药;脏寒本方倍青皮、枳实,加木香、丁香或浓朴、干姜;热痛不宜本方;血虚腹痛白芍药汤治。
虫
脏腑强盛,诸虫不为害,惟虚怯则湿热生虫,虫行求食作痛。上唇有疮,曰惑虫蚀其脏;下唇有疮,曰狐虫下食其肛。胃热则虫动,动则往来上下,心腹痛,面 白,叫哭仰体扑手,心神闷乱,吐涎沫或清水,沉沉默默。贯心者,心痛甚死;不贯心亦死。上半月虫头向上,可投药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若病急,先以肥肉汁或糖蜜引转其头,然后用追虫末药。
面黄上有白团印是虫症,好吃布是肺虫,吃桴炭是肝虫,吃盐是肾虫,吃茶叶是心虫,吃酸物是胆虫,吃土是脾虫,各随本脏施治。脉当沉,若弦,今反洪大是虫;虚小者生,紧急者死;寸脉沉滑是寸白虫。
陈皮 半夏 枳实 青皮 槟榔 蓬术 鹤虱 芜荑 雷丸 使君子 川楝根(以上虫药可选用)
心痛
心属少阴君火,为脏腑之主,精神之舍,邪不能干。干之则伤心而神去,必面目俱黑,手足青至节,为真心痛,旦发夕死。今之心痛乃胃气当心作痛,治之痛止。若食后痛,治法须分新久。初起时明知受寒伤冷物,可用温散,如草豆蔻、枳壳、枳实、山栀等,丹溪用麻桂。若脉坚实用温利药,如备急丸,丹溪用陈气汤。稍久则成郁热,若更用温散,宁无助火为痛乎,古方多用山栀为主,佐以姜汁。痛无补法,勿用人参、白朮。此症不过痰火与食积耳,若大吐大泻尤妙。痛攻腰背,发厥呕吐,诸药不纳者蛔虫,用鹅翎探出痰碗许而痛止。总宜消其痰、降其火。新者温散之。
降火消痰本方
枳实 枳壳 山栀 黄连 川芎 陈皮 白桔梗 花粉 香附 姜制半夏新者去黄连,加麻黄、浓朴,痛甚加元明粉、石膏;火加青黛,痰甚加海石、胆星。喜食热物,必有死血停胃口,宜桃仁承气汤下之。一方:元胡索(一两) 浓朴(五钱) 滑石(五钱) 红花(五钱) 归梢(五钱) 红曲(五钱) 桃仁(三十粒)
研如泥蒸饼丸,湿流胃脘作痛,宜小胃丹。有虫攻心作痛,论见虫门。寒邪客心胞络作痛,又有痞癖上攻心作痛,为抱心顺气理中汤。
乌药 香附 苍朮 甘草 干姜或用枳壳、青皮、木香、蓬朮、半夏,或枳实亦可,丹溪用草豆蔻。寒热俱宜,治九种心痛:石菖蒲、赤芍、木通、五灵脂。
咽喉
喉痹是风毒之气客于喉间,与血气相结而成肿塞。水浆不可下,甚者脓溃,名缠喉风。
毒攻心腹而死,攻心则闷懊,闷懊则死矣。或为单双乳蛾,最为急症,多属痰热。先用吐法,甚者针刺去毒血,服甘桔汤。
甘桔汤
甘草 桔梗 元参 连翘 防风 荆芥
暑
小儿脾胃虚弱,腠理开疏,暑气乘虚而入,有似惊风者,宜香薷饮,黄连解毒汤俱可,六一散调服。
脱肛
夫肺与大肠为表里。肛者,大肠之门。肺经实热则秘结不通,肺若虚寒则肠头出露。有因泻痢久,脾土虚,不能生肺金,故肛门脱而不收。宜补脾温胃,使金受母之益而气实,次则内投固肠之剂,外用敷洗之药。
敷肛散
龙骨( ) 赤石脂( ) 诃子肉(各三钱)
共为末,每用四五分敷上,每日敷三次即愈。先用荆芥穗、香附煎汤洗之。
又方 五倍子灰、鳖头灰,敷妙。用净旧鞋底烘热托上。
热
小儿禀赋纯阳,血气热,易生热。有五脏热,五心烦热,四肢壮热,痰涎壅盛,目涩多渴。若上冲咽喉则与气血相搏结成喉闭,宜凉膈散。
凉膈散
山栀 薄荷 黄芩 连翘 元参 桔梗 陈皮 花粉 甘草 石膏 竹叶甚者朴硝、大黄可加,或止加大黄。
黄胆
此皆湿热蒸于脾胃,如合面相似。脾胃象土,其色黄,故发于外。生下黄名胎疸,母脏有热熏蒸于胎故也。若黄胆变黑疸,难治。治疸以利小便为主,小便利则黄自退,从食积来者亦可行,方内加食积药。
赤茯苓 陈皮 猪苓 泽泻 木通 茵陈 黄芩 黄连 枳壳 山栀 山楂 苍朮重加大黄、槟榔。
淋症(附白尿)
诸淋皆肾虚所致。心为火,肾为水,水火平永无此疾。水火不平,心火燥肾水,肾虚小肠膀胱皆生热,故诸淋之症生。淋有五:有膏淋,如脂膏浮于水上,此肾虚不能制其肥液而不行也。有热淋,下焦有热,热传于肾,流入于胞,其溺黄涩热极,或出鲜血,茎中痛甚,甚至令人闷乱,遍身有汗而后流出,治法并宜行滞气,利小便,解邪热,平心火。心清则小便自利,而血不妄,切不可用补药。气得补而愈胀,血得补而愈涩,热得补而愈盛,愈痛也。亦有肾虚受寒,为冷淋。其症先寒战而后热,宜微温。
五淋主方
赤茯苓 陈皮 甘梢 山栀(化肺气) 车前子 木通 莲肉 黄连 块滑石 猪苓 泽泻 瞿麦 灯心升麻(炒) 柴胡(炒)
膏淋加黄柏,冷淋加沉香、木香,热淋宜本方加淡竹叶,血淋加蒲黄、地榆,石淋加生淡竹叶,利小便药内少加升麻、柴胡,不然气不行也。
儿溺白尿,由饮食不节,致伤脾胃,胃中浊气渗入于膀胱,故清浊不分,尿白如米泔也,宜燥中宫之湿。用:浓朴 苍朮 半夏 枳实 青皮 山楂 香附 茯苓 陈皮 甘草亦有心膈伏热者,宜清心利水。以:黄连 莲肉 茯苓 甘草梢 陈皮 浓朴 猪苓 车前子 滑石 泽泻 灯心
眼目赤肿
暴眼赤肿,此肝热也。初起必因风,不可用寒凉之剂,四五日方可用。当先羌活、柴胡,散风后用当归、黄连等。
川芎 当归 黄连 山栀 连翘 防风 元参 陈皮 羌活 甘草 赤芍 龙胆草有医加木贼、决明、蝉蜕、蔓荆子。
痧疹
痧疹,腑病也。发独藏肺经,虽是胎毒,多带时行。大抵冬温宜发痧,与发痘相类。痧则变多,比痘尤重,稍感寒或食生冷,疹则隐于肌肤而喘,遂致不救,非若痘症有色可验,有朝数可据也。发必身无毫缝,红肿方为发透,不然而喘作矣。其初发必极热或寒热兼发,形类伤寒,目泪咳嗽,烦躁,鼻流清涕。以火照之,隐隐于皮肤之中;以手扑之,磊磊于肌肉之内。乍隐乍见,随出随没,没而复出,现而复隐。根窠若肿是兼瘾也,皮肤若赤是夹斑也。
锦纹明润为顺,紫黑暗惨为逆,若略现复隐,此又逆之甚者也。治宜微汗以疏其气热,清利以泄其邪。鼻衄则热解,肺开窍于鼻也。泄泻毒下,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所畏干热,不妨咽痛。出太迟宜发表,太密宜解毒。衣被不宜过热,大忌清凉,疹则隐矣。方书用黄芩、黄连、人参,谬矣。余家治此名称独步,旧用升麻汤,当归腻膈,芍药酸寒,皆所不宜。余家世用防风汤。
防风汤
防风 荆芥 贝母 鼠黏子 桔梗 枳壳 干葛 地骨皮 川芎 木通 天花粉未透用麻黄,色太赤用连翘、黄芩,甚则用石膏、山栀、元参,色白淡用当归,嗽甚用桑白皮、杏仁,或加麻黄。始发而嗽,肺气泄也,不治无妨;疹后而嗽,尤宜泄肺。喘甚倍加杏仁、麻黄、苏子,或紫菀、马兜铃、款冬花,甚则倍生甘草、桔梗、鼠黏子。小便涩用黄芩、山栀、木通。余家不拘时候,专主前方,稍加酒以助药性,人尤不知也。或疹时而吐泻大作,发喘或身汗不止而喘,黄 与防风并用。防风泻肺实,得黄 而功益神效也。前此症发一周时,今有十日半月者,必眼红脚底赤,方为发透,不然则为凶症。
出用温和,透用清凉,不易之定论也,亦必尽退方免后患。
痧疹后四危症
其一肌肤壮热,是毒入诸脏,肉消骨立,发枯肤悴,此名痧疳,十难救一。用:黄芩 黄连 山栀 龙胆草 芦荟 当归 郁金 干蟾头甚则用银柴胡、胡黄连。余家肥儿丸用之颇效,又名芦荟丸。
其一咳嗽胸高气喘,是毒留肺经,或不禁酸寒所致。用:葶苈 杏仁 天冬 麦冬 石膏 知母 苏子 马兜铃如面青声嘎不治。
一其走马牙疳,口齿生疮臭烂,若黑色如老酱,画碎无血出,与走入咽喉者不治。
一其痧痢赤白,治如痢法,加防风、连翘。赤痢用扁豆、柏叶、荆芥穗、樗皮、滑石,又外用芫荽煮酒,苎麻和酒遍身括之。令毛孔开,疹易透也。凡痧不得透,用绵纱煮浓汤,饮之立透。又有一种疑痧,世人不知,儿生月内外,斑驳如疹,而不咳嗽。此是胎中受热,血气热凝,一吃后天乳汁,气冲而血未和,乃有此症。切莫认为痧子,余家遇此,亦移是疹,乃迁就之说也。
凡疹方出已出,俱忌:猪肉、胡桃、荸荠、橘子,一切生冷之物。
已出后又忌:鸡、鱼、盐、酸,辛辣。
食鸡令再出,食盐、酸令咳嗽不止,食五辛令生惊。得此诀者,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