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钩玄
金匮钩玄
火气浮于肺者,不宜用凉药,用五味、五倍敛而降之。有痰因火逆上者,先治火,后治其痰也。
肺虚甚者用参膏,此好色肾虚有之。以生姜、陈皮佐之。大概有痰者,可加痰药治之。
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云病根,此乃收后之药也。师云:阴分嗽者,多属阴虚治之也。
有嗽而肺胀壅遏不得眠者,难治。
治嗽烟筒:佛耳草 款冬花 鹅管石上为末,用纸卷烧其烟熏之;或白汤调亦得。
治嗽有痰,天突、肺 二穴灸。治嗽泄火热,大泻肺气,三椎骨下横过各一寸半是穴。
嗽:春是春升之气,用清药,二陈加薄、荆之类;夏是火炎上,最重芩、连;秋是湿热伤肺;冬是风寒外来,用药发散之后,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来。
又方:治嗽劫药。
五味子(半两) 五倍子(一钱) 甘草(二钱半) 风化硝(一钱) 为末以蜜为丸,噙化之。
卷第一
痰
(脉浮当吐。)
凡治痰,用利药过多,致脾气下虚,则痰反易生多。
湿痰用苍术。
老痰:海石、半夏、栝蒌子、香附、五倍子。
热痰用青黛、黄连。
食积痰:神曲、麦 、山楂子。
痰在肠胃间者,可下而愈。痰在经络中者,非吐不可出。吐法中就有发散之义也。
膈上之痰,必用吐之,泻亦不能去也。
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则吐。吐难得出,或成块,或吐咯不出,气滞兼郁者,此则难治矣。
胶固者,必用吐之。
吐法兼用牙茶、齑水、姜汁、醋少许,栝蒌散少许,加防风、桔梗,皆升动其气,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 桔梗芦 人参芦 瓜蒂 砒(不甚用) 藜芦 艾叶 末茶上药,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药但汤,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风处行此法。
萝卜子半升擂和,以浆水一碗,滤去粗,入少油与蜜,旋至半温。服后,以鹅翎探吐。凡用鹅翎,须以桐油浸,却以皂角水洗去肥,晒干用之。
又法:用虾带壳半斤,入酱、葱、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虾,后饮汁,以翎勾引吐,必须紧勒肚腹。
二陈汤一身之痰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药;如在上,加上引药。
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问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药。
许学士用苍术治痰饮成窠囊一边,行极效。痰挟瘀血,遂成窠囊。
痰之清者属寒,用二陈汤之类。
内伤挟痰,必用人参、黄 、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用半夏之属。虚甚者,宜加竹沥。
痰热者多挟风,外证为多。
湿者多软,如身倦而重之类。热者清之;食积者必用攻之;兼气虚者,用补气药补之。
因火盛逆上者,治火为先。白术、黄芩、石膏之类。中气不足,则加人参、白术。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脾虚者,清中气。二陈加白术之类,兼用提药。
中焦有痰与食积,胃气赖其所养,卒不便虚。若攻之尽,则虚矣。
眩晕嘈杂,乃火动其痰。用二陈汤加栀子芩连类。
噫气吞酸,此系食郁有热,火气上动。以黄芩为君,南星、半夏为臣,橘红佐之。热多者,加青黛。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
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姜汁、竹沥不可达。
痰在膈间,使人颠狂健忘,宜用竹沥。风痰亦服竹沥,又能养血。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
痰结核在咽喉,燥不能出,入化痰药加软坚咸药。
杏仁 海石 桔梗 连翘 栝蒌仁少佐朴硝,以姜汁、蜜、调丸。噙化之。
海粉即海石。热痰能降,湿痰能燥,结痰能软,顽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药。
黄芩治热痰,假以降其热也。
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也。
枳实泻痰,能冲墙壁。五倍子能治老痰。
小胃丹治膈上痰,热风痰,湿痰,肩膊诸痛,然能损胃气。食积痰实者,用之不宜多。
青礞石丸去湿痰,重在风化硝。
润下丸降痰最妙。
陈皮(半斤,去白,以水化盐半两,拌陈皮,令得所煮,候干,炒燥。一方,不去白) 甘草(一两,炙)
上为末,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五丸,温水下。
油炒半夏,大治湿痰,又治喘,止心痛。粥丸。姜汤下三十丸。
痰方:黄芩(空心) 香附 半夏(姜制) 贝母 以上治湿痰。加栝蒌仁、青黛作丸子,治热痰。
中和丸治湿痰气热。
苍术 黄芩 香附 半夏 各等分,为末,粥丸。
燥湿痰方,亦治白浊因痰者。
南星(一两) 半夏(一两) 蛤粉(二两) 青黛(为衣)
上为末,神曲糊丸。
痰嗽方:黄芩(一两半,酒浸洗) 滑石(半两) 贝母(一两) 南星(一两) 风化硝(二钱半) 白芥子(半两,去壳。)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
导痰汤:半夏(四两) 南星 橘皮 枳壳 赤茯苓(一两) 甘草(半两)
用生姜煎服之。
千缗汤半夏(七枚泡制四片破之) 皂角(一寸二分去皮炙) 甘草(一寸炙) 生姜(如指大) 煎服之,治喘。
治痰方南星 半夏 滑石 轻粉(各三钱) 巴豆(三十粒)
上用皂角仁浸浓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黄连化痰丸黄连(一两) 陈皮(五钱) 吴茱萸(一钱,酒浸) 半夏(一两五钱)
上为末,入桃仁二十四个,研如泥,和匀,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
消痰方益元散(七钱) 吴茱萸(三钱)
治郁痰方白僵蚕 杏仁 栝蒌 诃子 贝母
卷第一
喘
戴云:有痰喘,有气急喘,有胃虚喘,有火炎上喘。痰喘者,凡喘便有痰声。气急喘者,呼吸急促而无痰声。有胃虚喘者,抬肩、撷肚、喘而不休。火炎上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减,食已则喘。大概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咽坠下稠痰,喘即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虚,治以燥热之药者,以火济火也。昔叶都督患此,诸医作胃虚治之,不愈。后以导水丸利五六次而安矣。
凡久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
有气虚短气而喘,有痰亦短气而喘。
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
喘急有风痰者,妇人大全方千缗汤。
阴虚有痰喘急者,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枳壳、半夏。
气虚者,人参、蜜炙黄柏、麦门冬、地骨皮之类。
大概喘急之病,甚不可用苦药凉药,火气盛故也。可用导痰汤加千缗汤治之。
诸喘不止者,用劫药一二帖则止之。劫药之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椒目碾极细末,用一二钱以生姜汤调下,止之。
又法:用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以生姜汁炼蜜为丸,小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噙化下之。效。
卷第一
哮
(专主于痰,宜吐法。)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治哮方:用鸡子略敲,壳损膜不损,浸于尿缸内,三四日,夜取出。煮熟食之,效。盖鸡子能去风痰。
卷第一
痢
(身热、后重、腹痛、下血。)
戴云:痢虽有赤白二色,终无寒热之分,通作湿热治。但分新旧,更量元气。用药与赤白带同。
身热挟外感:不恶寒,小柴胡汤去人参。恶寒发热为表证,宜微汗和解。
苍术 川芎 陈皮 芍药 甘草 生姜煎服。
后重,积与气郁坠下,兼升兼消。
或气行血和积少,但虚坐努力,此为亡血。倍用归身尾,却以生芍药、生地黄、桃仁佐之,复以陈皮和之。
或下痢而大孔痛者,此因热流于下也。用木香、槟榔、黄芩、黄连(炒)、干姜。
或痢退减十之七八,积已尽,糟粕未实,当炒芍药、炒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汤下固肠丸三十粒。
然固肠丸性躁,有去湿实肠之功,恐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此药,只宜单服此汤可也。
或痢后糟粕未实,或食稍多,或饥甚方食腹中作痛者,切勿惊恐。以白术、陈皮各半盏煎服。和之则安。
或久痢后,体虚气弱,滑泄不止,又当以诃子肉、豆蔻、白矾、半夏之类择用以涩之。甚则加牡蛎,然须以陈皮为佐。若大涩,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大枢、气海。
古方用浓朴为泻凝滞之气,然朴太温而散气,久服,大能虚人。滞气稍行,即去之。余滞未尽,以炒枳壳、陈皮。然枳壳亦能耗气,比之浓朴少缓,比陈皮亦重。滞退一半,当去之,只用陈皮以和诸药。陈皮去白,有补泻之兼才,若为参术之佐,亦能补也。
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药、甘草为君,当归、白术为佐。恶寒痛者加桂;恶热痛者加黄柏。达者更能参以岁气、时令用药,则万举万全,岂在乎执方哉。
诸不治证:下痢纯血者必死。下痢如尘腐色者死。
下痢如屋漏者死。下痢如竹筒注者,不可治。
下痢如鱼脑者,半生半死。
卷第一
禁口痢
(胃口热甚故也。)
黄连多加人参煮汤,终日呷之,如吐了再吃,开以降之。人不知此,多用温药甘味。此以火济火,以滞益滞,哀哉。
一方:脐中用田螺, 之以引下其热。
亦有误服热药涩药之毒犯胃者,当明审以祛其毒。痢方亦作丸:大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枳壳 当归 白芍药 滑石 甘草 桃仁 白术(各等分)
上为末,神曲糊丸。
孙郎中因饮水过多,腹胀泻痢带白。
苍术、白术、浓朴、茯苓、滑石上煎,下保和丸。
小儿八岁下痢纯血,以食积治。
苍术 白术 黄芩 白芍 滑石 茯苓 甘草 陈皮 炒曲 上煎,下保和丸。
又下痢法:热不止者属阴虚,用寒凉药兼升药(药热)。
卷第一
泄泻
(湿、气虚、火、痰、食积。)
戴云:凡泻水腹不痛者,是湿也。饮食入胃不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气虚也。腹痛泻水,腹鸣,痛一阵泻一阵,是火也。或泻,时或不泻,或多或少,是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也。
湿,燥湿兼渗泄之。四苓散加苍术、白术。甚者,二术炒。
气虚,人参、白术、芍药(炒)、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水。黄芩、木通入四苓散。
痰积,宜豁之。海石、青黛、黄芩、神曲、蛤粉。或用吐法。
食积,宜消导疏涤之。神曲、大黄。
以上诸药皆作丸子服之。
凡泄泻水多者,仍用五苓散治之。
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泻。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而初得之者,恐必变他疾,为祸不小矣。殊不知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
止泻方肉豆蔻(五钱) 滑石(春冬一两二钱) 半夏(二两半,秋二两)
又方姜曲丸陈曲(六两,炒) 陈麦(亦可) 茴香(五钱) 生姜(一两)
上炒白术、炒曲、炒芍药,或丸、或散、或汤,作丸妙。
卷第一
脾泄
治一老人,奉养大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之疾。
白术(二两,炒) 白芍药(一两,酒拌炒) 神曲(一两半,炒) 山楂(一两半,炒) 半夏(一两,洗) 黄芩(五钱炒)
上为末,荷叶包,饭煨为丸。
治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脓后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参术为君,甘草、滑石、槟榔、木香、苍术,最少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证俱减,独小便不利,以益元散服之。
卷第一
霍乱
戴云:霍乱者,吐也,有声有物。凡有声无物而躁乱者,谓之干霍乱也。
转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阴,女子以手牵其乳近两旁边,此乃千金妙法也。
内有所积,外有所感,阳不升,阴不降,乖隔而成矣。切勿以米汤,吃之立死。脉多伏,为绝。
见成吐泻还用吐,提其气起。
大法:生姜理中汤最好。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吐用二陈汤加减亦可;或梓树木煎汤吐亦可。
卷第一
干霍乱
此病最难治,死在须臾,升降不通故也。
此系内有物所伤,外有邪气所遏。有用吐法者,则兼发散之义也。
吐提其气,极是良法。世多用盐汤。
有用温药解散者,其法,解散不用凉药。
二陈汤加和解散:川芎,防风、苍术、白芷。
卷第一
呕吐
凡有声有物谓之呕吐,有声无物谓之哕。
有痰膈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气逆者,有寒气郁于胃口者,胃中有痰有热者,然胃中有火与痰而致呕吐者,多矣。
朱奉议以半夏、生姜、橘皮为主。
孙真人误以哕为咳逆。
刘河间谓呕者,火气炎上,此特一端耳。
胃中有热,膈上有痰,二陈汤加炒栀子、黄连、生姜。
久病呕者,胃虚不纳谷也。以生姜、人参、黄 、白术、香附。
卷第一
恶心
(有热、有痰、有虚。)
戴云:恶心者,无声无物,但心中欲吐不吐,欲呕不呕。虽曰恶心,非心经之病,其病皆在胃口上。
宜用生姜,盖能开胃豁痰也。皆用生姜,随证用药。
卷第一
翻胃
(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发挥备言。)
戴云:翻胃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血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气虚者,脉必缓而无力;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出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有热者,脉数而有力;有痰者,脉滑数;二者可治。血虚者,四物为主。气虚者,四君子为主。热以解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兼病,必用童便、竹沥、姜汁、牛羊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