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浅注 汉 陈修园
叙言
余奉讳里居。每婴 疾。偶检方书。茫无涯 。因叹前贤如坡公沈存中辈。皆明于医理。用以济世利物。其不效者。特格物未至耳。吴航陈修园先生。精岐黄术。以名孝廉宰畿辅。晚归里中。与先大夫结真率会。余尝撰杖侍坐。聆其谈医。洞然有见垣一方之眼。窃谓近世业医者。无能出其右也。今先生捐馆数年矣。令嗣灵石传其业。世咸推重焉。先生生前所刊医书若干种。已传海内。今复读其金匮要略浅注一十卷。明显通达如诸掌。虽王叔和之阐内经。不是过也。灵石又遵庭训为金匮歌括六卷。取韵语之便于记诵。附以行世。犹先生志也。昔范文正公有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先生在官在乡。
用其术活人。岁以千百计。况着书以阐前人之旨。为业医者之HT 。其功岂浅鲜哉。灵石以序见委。余固不知医。然窃愿为医者讲明其理。庶有以济世利物。而勿误人于生死之交也。是为序。
道光十年岁次庚寅仲春望后愚侄林则徐拜撰
卷一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病不外邪正虚实。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
是邪正统于虚实中也。)夫(上工)治未病者。见肝(邪)之(为实)病。知(已病之)肝(必)传(未病之)脾。当先实脾。(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所以然者。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
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也。)中工不晓(邪实则)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先)实(未病之)脾。惟治(其)肝(不防其传)也。夫肝(虚)之病。补(其本脏之体。则)用酸。(经云。木生酸。酸生肝。遂其曲直之性也。补之犹恐不及。则用助。)助(其阳必)用焦(热之药。使心旺而气感于肝也。助其阴必以)苦(用苦寒之药。
养心液之不足。泄君火之有余。则木得其养矣。助之犹恐不足。则用益。)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益稼穑作甘。则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若中工不解。
误以)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三句为克制之治。然则肝虚正治之法。当从于何处求之。以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误。以为补)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以)此(为)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然则上工治)肝虚(之病)则用此(酸甘焦苦之药。
按调补助益之妙。)法(若治肝)实(之病)则不在(治肝虚之例可)用之。经曰、(无)虚虚。(无)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余脏。他脏也。实者防其传。先治其未病之脏。虚者补其虚。求本脏之体用。遵经旨而治之。则得矣。)
此论五行之理。以次而传。别中上二工之治。学人当审其虚实。而分其治法焉。
按肝阴脏。论标本。挟心包之火。论表里。含少阳之气。故恶燥而复喜暖。治之之法。补用酸者。肝属木。木生酸。酸生肝。补本脏之体。顺曲直之性也。助用焦苦者。
焦药性温入心。俾心气旺而感于肝也。如木得阳春之气。则欣欣向荣矣。过暖则为热。如盛夏溽暑薰蒸。枝垂叶萎。故必佐以苦寒之药。入心以清其火。养液以维其阳。阴长阳潜。木得遂其条达之性矣。肝苦急。与甘味以缓之。为调肝补土之义也。以下脾能伤肾十二句。是述中工误认克制之说。以为治肝补脾之要妙。故复申之曰肝虚则用此法。此字指调补助益而言。又曰实则不在用之。言实者当防其传。不在补虚之例。此仲师虚实并举之旨。以明正治之法也。又引经而证之曰。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汉文古奥。注家往往多误。
男(元犀)按、肝与胆同居。体阴而用阳。藉胆火以为用。故内经不从标本。而从中见。金匮助用焦苦。
俱入心而亦主火为用。其义一也。实者降其火。用其用。虚者补其火。助其用。别其用之不同也。知肝传脾者。肝属厥阴巽木。脾属太阴坤土。以阴传阴。侮其所胜之义也。
本节先君小注中。突出乌梅丸一句。取厥阴全体之治。于群书无字中会出。是文家化境也。按厥阴篇。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以及便血、吐脓、烦呕、厥热等症。立乌梅丸一方。降逆止利。顺接阴阳法。破阴行阳。
为传转法。借以调肝实脾。以明体用之妙也。夫以体用言之。方用乌梅酸平。入肝纳气补其体。当归苦温。入肝养血而通经。俾气血调而木得遂矣。人参甘寒。益脾中之阴。干姜苦温。补脾中之阳。令阴阳和则脾健。而邪不能侵矣。黄连黄柏。苦寒入心降火。降炎上之火。以温下寒。此为用其用也。蜀椒桂枝。焦辛入心。补阳气。散寒水。令心君旺而下交于肾。此为助其用也。妙在细辛之辛香交通上下。领诸药环转周身。调气血。
通络脉。以运其枢。附子入肾。镇浮阳。暖水脏。以固其根。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则土木无忤矣。中工不晓此理。以补土制水。纵火刑金。则是治一脏而殃及四脏。恶在肝虚之治法哉。
夫人禀五常。(日在五气之中。而实)因风气而生长。(风即气。气即风。所谓人在风中而不见风是也。)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得和风。则)元真通畅。(其呼吸出入间。徐疾有度。上下得宜。)人即安和。(否则一失其和。则为)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然风有轻重。病有浅深。虽)千般 难。
(总计)不越三条。一者、(中虚人。)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中实人。脏腑不受。惟外体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非由中外虚实感召其邪。是为不内外因也。)以此详之。病由(以此三条而)都尽。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以发汗和解之法)医治之。(则内因之病可免也。)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则外因之病可解也。)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
(此不内外之因可免也。凡)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各适其宜。)不遣形体有衰。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一身之空隙。)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是(合)
皮肤脏腑(内外井然不紊)之文理也。
此以风气二字。提出全书之大主脑也。上节论肝病按虚物理用之治法。为开宗第一义。可知独重者在此。此节即畅发之。风气二字宜串讲。切不可泥旧注以八风六气板之也。六气之害人。在风尤为亲切。但五气有损无益。风则生长因之。内经云、风生木。
木生肝。又云、神在天为风。又云、大气举之。佛经以风输主持天地。人得风气以生。
日在风中而不见风。鼻息出入。顷刻离风即死。可知人之所以生者。风也。推而言之。
木无风。则无以遂其条达之情。火无风。则无以遂其炎上之性。金无风。则无以成其坚劲之体。水无风则潮不上。土无风则植不蕃。书中切切以风为训。意者和风一布。到处皆春矣。所患者。风失其和。即为客气邪风。所以特立三因救治之法。考后贤陈无择三因方。以六淫邪气所触。病从外来者为外因。五脏情志所感。病从内生者为内因。饮食房室。跌扑金刃所伤。不从邪气情志所生者。为不内外因。而不知仲景以客气邪风为主。
故不以外感内伤为内外。而以经络脏腑为内外也。
问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者明堂也。明堂光泽则无病。
若)鼻头色青。(为木郁克土。故)腹中痛。(又)苦冷者(为亡阳主)死。鼻头色微黑者。(为脾负而肾气胜之。为)有水气。色黄者。(脾病而生饮。为)胸上有寒。色白者。(经云。白为寒。又云。血脱者色白。若非寒即为)亡血也。设(色见)微赤。(而)非(夏月火令。而见秋月金旺之)时者死。(再验之于目。目虽肝之开窍。而实五脏之精华也。)其目(直视)正圆(不转)者痉。(属阴绝阳强。为)不治。又(目)色青为(血凝泣而不流。故主)痛。(目)色黑为劳。(劳则伤肾是也。)色赤为风。(风为阳邪也。目)色黄者便难。(脾病则不运也。目)色鲜明者有留饮。(经云。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也。)
此言医家之望法也。通面周身。俱有色可察。仲景独取之鼻与目者。示以简要也。
师曰。(闻声之法。内经言之甚详。然握其大要。亦不过上中下三者而已。)病患(常则)语声寂然。(少阴主静之象也。猝则)喜惊呼者。(厥阴肝木。在志为惊。在声为呼。病在肝肾。为)骨节间病。(此闻声而知其为下焦病也。声虽有五脏之分。而皆振响于肺金。而转运于心苗。心苗者舌也。今)语声喑喑然不彻者。(为)心膈间病。
(内经谓中盛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此闻声而知其为中焦病。)语声啾啾然细而(仍)长者。(为)头中病。(此闻声而知其为上焦病也。)
此言医家闻法也。大要在此。学人由此一隅而三反可矣。
师曰。(闻声辨及呼吸。微矣。然合呼吸而辨之。不如分辨其呼之若此又若彼。吸之若此又若彼。微而又微矣。兹先就其呼之多而不与吸并言者。征其息。)息(出不顺。
至于)摇肩者。(为)心(胸)中(邪气实)坚。息(出)引胸中上气者。(为肺气不降而作)咳息。(出时有痰沫阻遏。不容气返之势。而)张口短气者(为)肺痿吐沫。
此节合下节。言闻法之最细者。先于呼吸出入之气。而辨其病之在上在下。为实为虚也。
徐忠可曰。此节三者全于呼而认其病之在心肺也。然竟不言呼而曰息者。盖出气虽大。中无小还。不能大呼。故揭出摇肩息引张口六字。而病之在呼者宛然。然不得但言呼也。
师曰。(再言其吸。若病患)吸(气不得下行。)而(轻)微(急)数。(审其腹满便硬。阻之于中。其吸气止到中焦而即返。)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令实去气通)即愈。(若中焦实而元气)虚者(不下之则无以泄其实。而机缄息。竟下之则益以伐其根。而生气亡。法为)不治。(且可由中焦推之上下。虚)在上焦者。(心肺之阳。
不能下交于阴。心肺道近。故)其吸促。(虚)在下焦者。(肝肾之阴。不能上交于阳。
肝肾道远。故)其吸远。(吸为收摄元气之主。促与远皆元气亏也。)此(虽与中焦实而元气虚之不治者有间。而究虚在真元。)皆(为)难治。呼吸(之间。周身筋脉)动摇振振者。(则为形气不能相保。无论上中下虚实。皆)不治。
上节言息。息兼呼吸而言。偏重在呼也。此节不言呼而专言吸。又于吸中而分上中下虚实之辨。徐忠可谓为闻法之最细。信哉。
师曰。(两手寸关尺。统名寸口。)寸口脉动者。(弦洪毛石缓五脉。)因其(合于春夏秋冬四季之)王时而动。(其色亦应之。)假令肝王(于春。其脉当弦而)色(当)青。(推之)四时各随其色。(所谓春脉弦而色青。夏脉洪而色赤。秋脉毛而色白。
冬脉石而色黑。四季脉缓而色黄是也。若)肝(王于春。其)色(当)青而反色白。(脉当弦而反浮涩。)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此言医道贵因时而察其脉色也。脉色应时为无病。若色反时。病也。脉反时。亦病也。色反脉。脉反色。亦病也。推而言之。症与脉相合者顺。相生者吉。相反者。治之无不费力也。
问曰。有(时)未至而(气)至。有(时已)至而(气)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十一月)冬至之后。(值)甲子(日)夜半。(为)少阳(所自)起。(至于正月中雨水。为)少阳(方起而出地)
之时。(少)阳(王而万物)始生。天得温和。(此天气之常也。今)以未得甲子。(而)天(气)因(先)温和。此为(时)未至而(气先)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气犹)未温和。为(时已)至而(气)不至也。以(已)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时已)至而(应去而)不去也。以(已)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时已)至而(至之)太过也。(由此推之。冬至后值甲子日起。少阳六十日。阳明六十日。太阳六十日。太阴六十日。少阴六十日。厥阴王各六十日。六六三十六。而岁功成。
人在气交之中。有因时而顺应者。有反时而衰旺者。有即因非时异气而致病者。医者可不一一而知其由来乎。)
此一节论天气而不及医。然随时制宜之道。在其中也。尤在泾云。上之至。谓时至。
下之至。谓气至。盖时有常数而不移。气无定刻而或迁也。冬至之后甲子。谓冬至后六十日也。盖古造历者。以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根据此推之。则冬至后六十日。
当复得甲子。而气盈朔虚。每岁递迁。于是至日不必皆值甲子。当以冬至后六十日花甲一周。正为雨水之候为正。雨水者。冰雪解散而为雨水。天气温和之始也。云少阳起者。
阳方起而出地。阳始生者。阳始盛而生物。非冬至一阳初生之谓也。窃尝论之矣。夏至一阴生。而后有小暑大暑。冬至一阳生。而后有小寒大寒。非阴生而反热。阳生而反寒也。天地之道。否不极则不泰。阴阳之气。剥不极则不复。夏至六阳尽于地上。而后一阴生于地下。是阴生之时。正阳极之时也。冬至六阴尽于地上。而后一阳生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