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三十二辨


  下合髀枢中。故心胁肋髀。痛不能转侧。颈项腋胁。生疮为马刀侠瘿皆属胆。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外踝以上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足跗上。循大指本节之后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爪甲后三毛。故胆病胫膝至外踝。及大指诸节皆痛。又胆汁味苦为口苦。胆气不舒。为善大息。少阳气郁。为面有尘气。体无膏泽。少阳有火。为汗出。胆之大略如此。

  十二 辨肾膀胱脉

  足少阴肾经。居左手尺部。与足太阳膀胱为表里。肾脏膀胱腑。言其体属北方癸水。盖人之有肾。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本立将自生。故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言其用。肾纳气。又藏志。存神守精谓之志。专一而不移。故曰作强之官。伎巧于是乎出。其窍通于耳。肾和则耳辨五音。言其性情之杂着。肾主液。自入为唾。故肾损唾中有血。其传于五脏者。亦各自有液。其为各脏所传者。肺主声。入肾为呻。心主臭。入肾为腐。脾主味。入肾为咸。

  肝主色。入肾为黑。其为六淫所中。寒疾皆根据于肾。而兼恶湿。如久坐湿地。或带汗入水。肾受伤矣。其为七情所害。

  恐则志窒不遂。水气旋怯。脾土乘之。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劳役阴阳。每伤肾也。脉受足太阳之交。膀胱终于足小指。

  肾脉即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趋足心。故肾病为足下热而痛。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故病先发于肾者。必腰脊痛。胫酸。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故肾病主咳。循喉咙挟舌本。故为舌干嗌干咽肿。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为烦心为心痛。诊脉如十五菽之重浮于十五菽者。膀胱脉也。按之与骨相得曰沉。故伤肾骨瘦如柴。次重按之。脉道无力为濡。举止流利为滑。此平脉也。若缓漫则土来克水为贼邪。腰间凝滞。膀胱壅塞。阴痿脚轻重。洪则属火为微邪。盗汗发渴。小便赤涩。脚作酸疼。此乃肾虚。小便血。女人血淋血崩为患。浮属金为虚邪。金水相合。母令子虚。子虚则水衰。水衰则火盛。而侮金。金无所恃。致风入肺。虚喘耳鸣。

  膀胱热。涩则主伤精。弦从肝为实邪。风寒在下焦。头旋腰痛。筋疼。浮紧应耳聋。又有正邪。滑者肾脉滑而实。如土丸之堕而急甚。茎中痛。小便闭。如小豆在潮而无力主肾虚。沉者阴脉。沉见三部。肾脏寒。皮燥毛干津液少而喜饮。

  或水溢于上而多唾。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小腹。上至心下如豚状。上下无时。以夏丙丁日得之。盖脾邪传肾。肾当传心。心旺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受。故留结为积。肾实则梦腰有所系。虚则梦溺水。或梦鬼神。若肾绝而真脏脉见。按之如乱丸如弹石。如解索。其见于外者。肾邪浸淫各脏。黑色见于耳目口鼻。至舌黑必死。或项筋舒展。瞳人反背。遗尿不禁。戊日笃。己日死。死于辰戌丑未时。肾之大略如此。

  十二 膀胱脉

  足太阳膀胱。在肾之下。大肠之侧。上系小肠。下连前阴。为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与肾为表里。属北方壬水。用与性情等。俱不外乎肾。脉受手太阳小肠之交。故小肠脉终目内。膀胱脉即起目内。病为目似脱。或目黄泪出。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故病为邪气冲头而痛。还出别下项。故项似拔。

  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故病腰似拔。其支者。从腰下贯臀入中。故病痔。似结。其支者。

  从膊内在右别下。贯脾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中。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故病髀不可以曲。似裂。足小指不能举用。又凡病背膂筋痛。小便闭。即知其发于膀胱。膀胱之大略如此。

  十三 辨心胞络三焦脉

  手厥阴心胞络。名手心主。手心主者。手少阴心经之主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所舍。其脏坚固。邪物能客。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络胞。有裹心之膜。包于心外。相君用事。为心主之脉。居右手尺部。与手少阳三焦为表里。胞络脏三焦腑。此内经之说。断断不诬。即灵兰秘典。问十二经相使贵贱。

  有曰膻中者。臣使之官。而不及心胞。则似膻中与三焦为腑脏。至其所云。喜怒出焉者。与心主之性相合。则意主宣教。膻中奉令。言膻中即言心胞也。其命门一说。穴在两肾之中。即彼太极图中之白圈是也。水火两蕴。为真阴真阳所自出。初未尝有左右之分。越人始分之。亦不言其为相火之脏。叔和立说。方以三焦命门为表里。然亦不可谓无深意。

  且以五行之理言之。如在地有木火土金水之五行。在天则有风热湿燥寒火之六气。人肖天地。其脏腑之具于身者。与天地造化生成之理。若合符节。是故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脏腑为肝为胆。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腑为心为小肠。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脏腑为脾为胃。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脏腑为肺为大肠。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腑为肾为膀胱。五者之外。又有相火游行于天地上下气交之中。故合为五运六气。人身之相火。亦游行腔子之内。

  上下肓膜之间。丹溪云。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肾属阴。主乎静。静则阳寓乎其中。阳既孕矣。

  其能纯乎。静而无生气之动欤。若经所谓肾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阳归之阴。而成孕者也。又谓肾为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是阳出之阴而化生者也。是故肾为一脏。配五行而言。则属之水。以其两肾之中。左右各有一小窍。右为阳。

  为火为气。乃三焦所禀。左为阴。为水为血。乃真阴所禀命。于是左肾之阴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右肾之阳火生脾土。

  脾土生肺金。其四脏之于肾。犹枝叶之出于根也。繇是言之。命门虽为水脏。实为相火所寓之地。相火无定体。在上则寄于肝胆胞络之间。发则如龙火飞跃于霄汉。而为雷霆也。在下则寓于两肾之内。发则如龙火鼓舞于湖海。而为波涛也。

  命门静而阖。涵养乎一阴之真水。动而开。鼓舞乎龙雷之相火。水者常也。火者变也。为阴中养阳之候。故男子以藏精。

  女子以系胞胎。而其不即于左尺见。而必于右尺见者。盖右尺胞络三焦。但属相火。譬如造物用者。作处不如聚处。右尺乃相火聚处。故命门火。专于右尺候之。其体即属相火。相火盛衰。于此决言其用。心胞为血之母。窍则通于喉。性情则不外乎肾。其为六淫所中。暑则伤胞。其为七情所害。悲则伤胞。其有不内外因而病者。房帷任意。伤胞络也。脉受足少阴之交。故肾脉终于胸中。胞络脉即起于胸中。出属心胞络。下膈历络三焦。故病为心中动。为烦心。为心痛。

  心赤色为面赤其支者。循胸中出胁。上抵腋。下循内。入肘下臂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故病为胸胁支满。为腋肿。

  为臂肘挛急。其支者。别掌中。循无名指出其端。诊法同肾。若命门败。水浸淫而贼火之气。金克木而伐火之源。真脏脉见为鱼翔。在皮肤间本不动末。强摇如鱼在水中。身首帖然。尾独悠扬之状。又为虾游。在皮肤间。始则冉冉不动。

  少焉瞥然而去。久之倏尔复来。又为虾戏。一呼一吸。动之击指。其见于外者。面黑目白。心胞绝。掌内无文胞络之大略如此。

  十三 三焦脉

  手少阳三焦。有上中下之名。或欲以上焦附寸。中焦附关。下焦附尺。根据经言上者上之。下者下之之说。果执是说。

  则如伯仁所言大小肠宜见于尺。

  不宜见于寸。揆之经脉授受之次。有是理哉。大概心胞在膈上。命门在膈下三焦俱不相失而相应。上焦寄位两乳之间。名曰膻中。中焦在胃中脘。即脐之右旁。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故自膻中以迄脐三寸。皆为气海。有脂膜在腔子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合之胞络。共成六脏六腑。为十二经而或言腑止有五者。以三焦有名无状。不名正腑。腑属膀胱也。而或言脏亦止五者。以命门与肾。二而一不及心胞也。然或言五腑六脏。或言五脏六腑。则六脏六腑之名不能灭。又何疑于手少阳之为三焦。手厥阴之为胞络也哉。其体亦属相火。言其用。三焦为气之父。盖肾间气动。人之生命。

  十二经之根本。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十二经。故曰。禀肾间动气以资始。藉胃中谷气以资生。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合胞络为用。宣流气血。分别清浊。运导营卫上升下降。各得其所。脉受胞络之交。故胞络脉。终于第四指。三焦脉。即起于无名指之端。循手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止肩。故肩肘臂痛。

  皆三焦病。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胞。下膈属三焦。故病为嗌干。为喉痹。其支者。从膻中入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

  下颊至项。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交颊至目锐。故三焦病。耳后痛。耳聋颊肿。目锐痛。三焦之大略如此。

  十四 辨人迎气口脉

  医宗曰。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关前一分者。寸关尺各有三部。共得九分。今日关前一分。

  仍在关上。但在前之一分耳。故在为人迎。辨外因之风。以在关乃肝胆脉。肝为脏。故曰人迎紧盛伤于风。右为气口。辨内因之食。以右关乃脾胃脉。胃为水谷之海。脾为仓廪之官。故曰气口紧盛伤于食。勿以外因。兼求六气。勿以内因。兼求七情也。或以前一分为寸上。岂有左寸之心。可以辨风。右寸之肺。可以辨食乎。

  十五 辨男女脉异

  男子寸脉常盛。尺脉常弱。弱者少肾虚火旺反多盛也。女子寸脉常弱。尺脉常盛。盛者少阳盛阴虚反多弱也。又男子之脉。左大为顺。女子之脉。右大为顺。

  十六 辨老少脉异

  老弱之人。脉宜缓弱。过旺者病。少壮之人。脉宜充实。过弱者病。山甫以为犹有说焉。老者脉旺而非躁。此天禀之浓。引年之叟也。名曰寿脉。若脉躁疾。有表无里。其死近矣。壮者脉细而和缓。三部平等。此天禀之静。清逸之士也。各曰阴脉。若脉来细而劲直。前后不等。可与决死期矣。

  十七 辨肥瘦脉异

  瘦人脉健。肥人脉沉。瘦人多火。故脉健。肥人多湿。故脉沉。若瘦人火盛极则脉亦沉。治难见效。

  十八 辨方宜脉

  中原之地。四时异气。居民之脉。亦因时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脉与时违。皆名曰病。东夷之地。四时皆春。

  其气暄和。民脉多缓。南夷之地。四时皆夏。其气蒸炎。民脉多大。西夷之地。四时皆秋。其气清肃。民脉多劲。北夷之地。四时皆冬。其气凛冽。民脉多石。东南卑湿。其脉软缓。居于南巅。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脉刚劲。居于汗泽。

  亦东南也。南人北脉。所禀必刚。北人南脉。所禀必柔。东西不同。可以类剖。

  十九 辨候胃气脉法

  胃为水谷之海。资生之本也。故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脉六部皆有。盖六部皆有浮中沉。中即胃脉也。此处分别甚难。即于足阳明候之。使其脉中和。无过不及。急疾则为无胃气。丹溪更有候胃气法。谓男子以气成胎。则气为之主。女子挟血成胎。则血为之主。男人久病。右脉克于左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女人久病。左脉克于右者。

  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虚之甚也。更有趺阳。亦胃气脉。在足跗上五寸骨间。动脉波阳者。是病重。切其旺衰。

  以决死生。

  二十 辨虚实子母

  看脉先辨虚实。滑利力薄无神则为虚。涩滞力浓有神则为实。实则损之。一定之法。又必损其子。若母令有余之势易杀。虚者益之。必然之理。又必益其子。若母令不足之势易培。子母亦有虚实。如某脉病。母脉虚。急补母。庶本脉可得母养。亦必兼补本脉之子。令彼无所泄。某脉病。子脉虚。争补子。庶本脉不为子累。又宜兼补本脉之母。令彼有所资。

  又贼脉不宜盛。贼盛必乘邪淫来胜本脉。法当培本脉。伐贼脉又急益贼之鬼令其制贼。损贼之母。俾其无靠。贼之母。

  即本脉之妻也。此皆生克之理之最微者。不识此。不能治病。

  二十一 辨有脉无脉

  经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死。观当吐二字便知胸中有物。填塞至阴。抑遏肝气。而绝升生之化也。故吐之则愈。不吐则暴死。若使其人胸中无物可吐。此阴绝于下也。非死症而何。经又云。下部有脉。上部无脉。

  虽困无能为害。此虽至理。亦不可执。上不至关为阳绝。况无脉乎。明者可以悟矣。若覆病患之手而脉出者。此运气不应之脉。非无脉也。论在运气脉中。

  二十二 辨脉不见

  凡诊三部。浮沉脉不见。即当以神气形色相参。委曲求之如形色神气不备。脉则若有若无而未脱。此为邪气伏藏。

  若形色神气已备。此乃天真绝矣。

  二十三 辨脉无根

  经云。诸浮脉无根者。皆死。是有表无里。谓之孤阳。造化所以亘古不息者。一阴一阳。互为其根。阴既绝矣。阳岂独存乎。人身之气血亦然。

  二十四 辨内外宜细分

  外入之病。左脉大于右寸。脉盛于尺常也。然风寒暑湿则然。如劳役饮食跌扑虽为外入。亦属内伤。故右手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