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诊家正眼
诊家正眼
(增补)
冲阳者,胃脉也。(一曰趺阳,在足面大指间五寸,骨间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诊冲阳以验其胃气之有无。盖土为万物之母,资生之本也。故经曰:“冲阳绝,死不治。”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候太溪以验其肾气之有无。盖水为天一之元,资始之本也。故经曰:“太溪绝,死不治。”太冲者,肝脉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经曰:“诊病患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卷一
男女脉异
(增补)
朱丹溪曰:“昔者轩辕使伶伦截 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得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钟。天不足西北,阳南而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也。地不满于东南,阳北而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黄钟者,气之先兆,故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工,诵高阳生之伪诀,欲以治疾,其不杀人也几希。”(参黄子曰:“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于阴为主,两尺常旺于寸,乃其常也。反之者病。”)按褚澄《尊生经》,男脉一如叔和。
女则左手寸命门、三焦,关脾、胃,尺肺、大肠;右手寸肾、膀胱,关肝、胆,尺心、小肠。男尺常弱,初生微渺之气也。女尺常强,太阳心火之位也。遍考诸家,褚论为精。男女阴阳之分,妊则男抱母,女背母;溺则男面覆,女面仰。男命系肾,衰自下始,故小腹先垂;女命系乳,衰自上始,故乳房先槁。而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阴从地长,三阳从天生,谬之甚也。独丹溪惟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载之下,一旦昭然,岂不韪哉!《脉经》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卷一
老少脉异
老弱之人,脉宜缓弱;若过旺者,病也。少壮之人,脉宜充实;若过弱者,病也。然又有说焉。老人脉旺而非躁者,此天禀之浓,引年之叟也,名曰寿脉;若脉躁疾,有表无里,则为孤阳,其死近矣。壮者脉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天禀之静,清逸之士也,名曰阴脉;若细小劲直,前后不等,可以决死期矣。
卷一
因形气以定诊说
(增补)
逐脉审察者,一定之矩也;随人变通者,圆机之士也。肥盛之人,气居于表,六脉常带浮洪;瘦小之人,气敛于中,六脉常带沉数。性急之人,五至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作热看。身长宜疏下指;身短宜密下指。北人多实;南人多弱。酒后之脉常数;饭后之脉常洪。远行必疾;久饥必虚。室女常濡;婴儿常数。经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其可不察乎!
卷一
脉无根有两说
以寸关尺三部言之,尺为根,关为干,寸为枝叶。若尺部无神,则无根矣。以浮中沉三候言之,沉候为根,中候为干,浮候为枝叶。若沉候不应,则无根矣。
卷一
女人脉法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谓尺中之阴脉搏大,与寸部之阳部迥别者,乃有子也。)阴虚阳搏,谓之崩。(阴虚,血衰于下,则阳火上亢矣。血为火迫,不得而安其位,乃为崩漏之疾。)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手少阴者,心脉也。动甚者,形如豆粒,急数有力也。心主血,血旺乃能成胎。心脉动甚,血旺之象,故当妊子。)
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为生二子。尺脉左大为男,右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谓一男一女之胎,女胎死而男胎生。)”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生。
“妇人阴阳俱盛,曰双躯。(言左右两尺部俱大而有力也。)若少阴微紧者,血积凝浊,经养不周,胎则偏夭,其一独死,其一独生。不去其死,害母失胎。”“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有病,如腹痛拘急之类。无邪脉,谓无病脉也。)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离经者,谓离于经常之脉,如昨小今大,昨涩今滑,昨浮今沉之类。夜半觉,日中生子者,子午相冲也。)
妇人经断有躯,其脉弦者,后必血下,不成胎也。(弦者,肝脉也。肝主疏泄。今见弦,则肝脉太过,不能藏血也。)
妇人尺脉微迟,为居经,月事三月一下。(微迟者,虚寒之脉也。居经,犹云停经也。三月一下,为血不足也。)
妇人尺脉微弱而涩,少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得之为绝产。
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脉不能上关者,死。
卷一
小儿脉法
小儿五岁以下,未可诊寸关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
食指第一节寅位,为风关,脉见易治;第二节卯位,为气关,脉见为病深;第三节辰位,为命关,脉见为命危。
紫脉为热。红脉伤寒。青脉惊风。白脉疳疾。黄脉隐隐,为常候也。黑脉者多危。脉纹入掌为内钩,纹弯里为风寒,纹弯外为食积。
五岁以上,以一指取寸关尺三部,六至为和平,七八至为热,四五至为寒。
半岁以下,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候之。儿头在左,举右手候;儿头在右,举左手候。食指近发为上,名指近眉为下,中指为中。三指俱热,外感于风,鼻塞咳嗽。三指俱冷,外感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食指热,主食滞。
卷一
诸病宜忌之脉
伤寒 未汗宜阳脉,忌阴脉。已汗宜阴脉,忌阳脉。
头痛 宜浮滑,忌短涩。
心痛 宜浮滑,忌短涩。
中风 宜浮迟,忌急数。
咳嗽 宜浮濡,忌沉伏。
喘急 宜浮滑,忌短涩。
水肿 宜浮大,忌沉细。
虚劳 宜微弱,忌洪数。
吐血 宜沉小,忌实大。
衄血 宜沉细,忌浮大。
脱血 宜阴脉,忌阳脉。
痨瘵 宜软缓,忌细数。
消渴 宜数大,忌虚小。
腹胀 宜浮大,忌沉小。
肠 宜沉小,忌数大,(即痢疾)
下利 宜沉细,忌浮大。(同泄泻。)
霍乱 宜浮大,忌微迟。
瘕 宜沉实,忌虚弱。
痞满 宜浮大,忌沉小。
痿痹 宜虚濡,忌紧急。
颠痫狂 宜实大,忌沉细。
堕伤 宜紧急,忌弱小。
金疮 宜微细,忌紧数。
中恶 宜紧细,忌浮大。
痈疽 宜微缓,忌滑数。
中毒 宜洪大,忌微细。
新产 宜沉滑,忌弦紧。
带下 宜虚迟而滑,忌疾急。
崩漏 宜微弱,忌实大。
蚀 宜虚小,忌紧急。
腹痛 宜沉细,忌弦长。
卷一
怪脉
雀啄 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脾绝也。
屋漏 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状,胃绝也。
弹石 从骨间劈劈而至,如指弹石,肾绝也。
解索 散乱如解绳索,精血竭绝也。
虾游 沉时忽一浮,如虾游然,静中一动,神魂绝也。
鱼翔 浮时忽一沉,譬鱼翔之似有似无,命绝也。
釜沸 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阴阳气绝也。
卷一
七诊
岐伯曰:“察九候七诊,(九候注见前。)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九候之中,有独见之脉,而与他部不同,即按其部而知其病之所在也。七者之中,既言独疾则主热矣,既言独迟则主寒矣,而又言独寒独热者,何也?必于阴部得沉微迟涩之脉,故又言独寒也;必于阳部得洪实滑数之脉,故又言独热也。独陷下者,沉伏而不起者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形肉脱去者,大肉尽去也。脾主肌肉,为五脏之本,未有脾气脱而能生者。虽九候之中无独见之七诊,然终不免于死亡矣。)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从,顺也。谓脉顺四时之令,合五脏之常,及与病症为顺也。既得顺候,虽有独大、独小等,不至于死也。)
卷一
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素问·征四失篇》曰:“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何病能中?”(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素问·疏五过篇》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脱营、失精,皆阴气亏损也。贵者忽贱,富者忽贫,未免抑郁而下舒,气滞则血滞,久则新者不生,滞者成疾,故言脱、言失者矣。)
【按】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音声,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噫嘻!此《内经》所谓“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如是而欲拯危起殆,何异欲其入室而反闭门耶!王海藏云:“病患拱默,惟令切脉,试其知否。夫热则脉数,寒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可以脉知也。
若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哉!故医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不可不说其故。”苏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告医者,使其胸中了然,然后诊脉,则疑似不能惑也。我求愈疾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若二公之言,可以发愚蒙之聋 矣。
卷一
望色
(增补)
《内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色必变见于面庭矣。然肺主气,气虚则色白。肾属水,水涸则面黎。青为怒气伤肝。赤为心火炎上。痿黄者内伤脾胃。紫浊者外感风邪。憔悴黝黑,必郁悒而神伤。消瘦淡黄,乃久病而体惫。山根明亮,须知欲愈之 。环口黎黑,休医已绝之肾。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眉目一占,肺肝斯见。
《内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且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而脏腑各有偏胜盈虚,若色若脉,亦必随而应之,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然所谓神者,色中有光泽明亮是也。即脉有胃气,同一理也。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者是也。
《难经》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色青,脉涩而短,乃金克木;脉大而缓,乃木克土,皆为相胜之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乃木生火;小而滑,肾脉也,乃水生木,皆为相生之脉。)
《内经》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又曰:“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灵枢》曰:“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音团。)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驹驹然,如马之奔散。)其病散而气痛,则聚未成也。”浮沉浅深,皆内外阴阳之义。然细绎之,浮沉虽有内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泽为辨。如浮而泽者,浮则其病浅,泽则神有余,虽病即愈,吉之吉者也。若浮而夭者,其病虽浅,神气将衰,主病气渐重之兆,安得谓之吉乎?如沉而夭者,沉则其病深,夭则其神不泽,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若沉而泽者,其病虽深,神将复振,主病气渐退之兆,安得谓之凶乎?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而分顺逆,若更以顺色浓淡察之,则顺又有轻重之别矣。至于察其散抟,以知远近,未尝不叹色之聚散不定也。散者,如云撤散而不聚,其色渐渐而散,先浓后淡,先定后行也,主病色渐退之兆,即经所谓“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可见以色之聚散以为验。抟者,如物抟聚而不散,其色渐渐而聚,先淡后浓,先行后定也,主病气方来之机,即经所谓“散为痛,抟为聚,左右内外各如其形色耳”。气色散者,为痛而不至成聚。若抟聚不散,则成聚而不止于痛。由此观之,病气方来,霍然之期尚远;病气渐退,痊愈之日已近。夫如是,重病色逆,若兼撤散之形,未可即决其凶;轻病而色顺,如兼抟聚之形,未可即言其吉。然不明不泽之色,虽非吉兆,乃不致沉夭,亦非必死,故曰其病不甚也。此皆轩岐言外之义,若不体认会悟其微,而决吉凶,一有不验,言望色难凭,咎将谁归?所云“各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又将各部而察之,其条分缕析,如江海之通众流,岂能以纸上之言尽者哉!黄帝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肤不仁。”又曰:“黄赤为热。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夭然色不泽,其脉空虚,为夺血。”鼻位中央,属土,主脾;通呼吸,兼主肺,为肺之官也。鼻色黄者,小便难。独鼻尖青黄者,其人必为淋也。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水气。白者亡血。黄白无泽,气虚有痰。紫浊时病。赤为热。鲜红有留饮。鼻孔干燥,必衄血。鼻燥如烟煤,属阳毒热极;及鼻孔冷滑而黑,属阴毒冷极。皆危。鼻塞浊涕是风热。鼻流清涕是肺寒。鼻孔痔胀,属肺热有风。颧色赤者,心病。颧与颜黄黑者,肾病。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伤寒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颧见青气者死。面白颧赤,火克金也,为贼邪,其病不治。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耳间青脉起掣病。耳痛,耳肿,耳聋,及耳前红肿,皆系少阳之热。人中平满主有水,土败唇反,甲笃乙死。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脾病者唇黄。唇见五色者,病在脾。唇色如红莲光泽者,无病。舌干唇燥为脾热,燥而红者吉,燥而黑者凶。肿赤者热极,青黑者寒极。黄者血虚,白者失血。口苦胆热,甜者脾热,淡亦脾热。口燥咽干者,肾热。舌干口燥者,心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