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药鉴
药鉴
新刻药鉴卷之一
用药分根梢
大凡用药,须要得法。或微水渗,或略用火烘,湿者候干,坚者待润,才无碎末好看,仍忌锉多留久,恐走气味不灵,旋锉应人,方能取效。根梢各治,尤勿混淆,生苗向上者为根,气脉上行。入土垂下者为梢,气脉下行。中截为身,气脉中守。上焦病者用根,中焦病者用身,下焦病者用梢,盖根升梢降,中守不移故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制药资水火
大都制药要在适中,过与不及,其失则一。火制四:有 有炮有炙有炒之不同。水制三:有渍有泡有洗之弗等。水火合制者二:有蒸有煮之不同。余外制法虽多,总不离此二端,匪故巧为异法,然皆各有意在。酒制升提。姜制发散。盐制走肾,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助生阴血,蜜制增益元阳,土制补益中焦,麸制勿伤上膈。黑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能解毒。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容易脆研。
剜去瓤者免胀,抽去心者除烦。
新刻药鉴卷之一
用药丸散例
治至高之病者,以酒煎。去湿以生姜引,补元气以大枣引,发散风寒以葱白引,去膈上痰以蜜引,通秘结以铁锈水引,回胃气以陈壁土引。散者、细末也,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气。去下部之疾者,其丸极大而光。中焦者丸如梧桐子大。上焦者丸如绿豆大。发散用酒糊,收敛用醋糊,调理脾胃用神曲糊,去湿用姜汁糊。滴水丸者,取其易化也。炼蜜丸者,取其缓化,而气循经络也。用蜡丸者,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解药毒法
服附子后,身目红者,乃附毒之过,急用萝卜捣汁一大碗,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犀角二钱,煎至八分饮之,其毒即解。如解之迟,必然血从七孔中出,决死何待。若无生萝卜汁,用子亦可。用生黄豆浸透,捣烂取汁一盅饮之,亦可。或用澄清泥浆水饮之,亦可。
服大黄后,泻利不止者,用乌梅二枚、炒粳米一撮、干姜二钱、土炒白术一钱、人参五分、附子去皮钱半、甘草七分、升麻二分、灯心七根煎熟,入壁土一匙,调服即止。
服麻黄后,汗出不止者,将病患发披入水盆中,足露出外,再炒糯米半升、龙骨牡蛎本防风各一两,研细末,周身扑之。
新刻药鉴卷之一
用药生熟法
芩连知柏,治病者头面及手梢皮肤,略用酒炒,借酒力以升上也。治咽之下胸之上者,略用酒浸。治脐之下者生用。熟则升、生则降也。凡用上焦药,须酒浸晒干,黄柏知母,乃治下部之药,久弱之人,必须酒浸晒干,恐寒伤胃也。大黄酒煨,生熟地黄酒洗,皆是此意。
用附子去皮脐,先将盐水姜汁各半碗,入砂锅内煮六七沸,再入黄连甘草各五钱、童便煮六七沸,良久捞起,以磁器盛之,伏地气一夜,晒干听用。用麻黄,须要去节,用滚醋略浸片时晒干,恐大发汗,冬月及表实之人生用,用吴萸将盐水
新刻药鉴卷之一
药性阴阳论
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
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
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寒
新刻药鉴卷之一
病症标本论
治病当知标本。先受病为本,后传流之病为标。如先感轻病而后滋生重病,亦先治轻病而后治重病,于是邪气乃伏,盖治其本故也。若先治本,虽病有十余症皆去矣,不先治本,而治其标,邪气益甚,病势益重,不可去矣。若有中满,无问标本,先治中满,谓其急也。
若中满复有闭结,亦无论标本,当先治闭结,后治中满,谓尤急也。除闭结中满之外,皆先治本,不可不慎也。假如肝受心火之邪,是从前来者为实邪,当泻其子火也。故经曰,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入肝经药为引,用泻心火药为君,是治实邪之病也。假如肝受肾邪,是从后来者为虚邪,当补其母水也。故经曰,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入肾经药为引,用补肝药为君,是治虚邪之病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取方之法
凡用其味,必用其味之可否。若用其气,必用其气之所宜。识其病之标本,及脏腑寒热虚实微甚缓急,而用其药之气味,随其症而取方也。主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此随病之所宜,而赞成方以用之。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去咽嗌之病近。近者奇之。去肝肾之病远,远者偶之。汗者不可以奇,下者不可以偶。补上治下制以缓,缓则气味薄。补下治上制以急,急则气味浓。薄者则频而小服,浓者则暂而多服。
新刻药鉴卷之一
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味辛补酸泻 气温补凉泻(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味甘补苦泻 气温热补寒凉泻(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 味苦补咸泻 气寒补热泻(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 味咸补甘泻 气热补寒泻(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 味酸补辛泻 气凉补温泻五脏更相平也,一脏不平,以所胜平之。故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清则卫荣,荣散则亡,神无所居。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卫不可不温,血温卫和,荣卫将行,常有天年。又曰,人之一身,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腑为阳,脏为阴。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黄连泻心火,枯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柴胡黄连泻肝胆火,木通泻小肠火,知母泻肾火,条芩泻大肠火,黄柏泻膀胱火,滑石泻六经火,栀子泻屈曲火。
新刻药鉴卷之一
用药之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燥者润之。损者益之,惊者平之,逸者行之,上者下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则肝,法春木酸,生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则心,法夏火苦,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咸甘收之,以苦发之。
则脾,法中央土甘,化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湿淫于内,治以酸热,佐以咸寒,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则肺,法秋金辛,收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
则肾,法冬水咸,藏之道也,失常则病矣。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发之,以苦坚之。
假如风淫于内,即是肝木失常,火随而炽,治以辛凉,是用辛金克其肝木,凉水沃其炎火也。余治例此。
新刻药鉴卷之一
引经药性
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乡。三焦胆与肝胞络,少阳厥阴柴胡强。太阳阳明并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脾经少与肺部异,升麻兼之白芍详。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
新刻药鉴卷之一
十八反药性
人参芍药与沙参,细辛玄参及紫参,苦参丹参并前药,一见藜芦便杀人。白芨白蔹并半夏,栝蒌贝母五般真,莫见乌头与乌喙,逢之一反疾如神。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蜜蜡莫与葱根睹,云母休见石决明。
新刻药鉴卷之一
十九畏药性
硫黄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却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石脂相见便跷蹊。
新刻药鉴卷之一
孕妇禁忌药性
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与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脱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荚同。半夏南星并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都不中。
新刻药鉴卷之一
六陈药性
枳壳陈皮并半夏,茱萸野狼毒及麻黄,六般之药宜陈久,人用方知功效良。陈皮须用隔年陈,麻黄三载始堪行。大黄必用锦纹者,不过三年力不全。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芫花本是阴中物,不怕如丝烂似绵。
新刻药鉴卷之一
五郁主病
诸掉眩,皆属肝木。
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木郁达之,达、谓吐之也。
诸痒疮疡,皆属心火。
微热则痒,热甚则痛。火郁发之,发、谓疏散之也。
诸肿满、皆属脾土。
食饮不消则生湿,湿则生热。土郁夺之,夺、谓下之令无壅滞也。
诸 郁病痿,皆属肺金。
、谓满也。郁、谓奔迫也。痿、谓手足软弱,无力运动也。金郁拆之,拆、谓解表利小便也。
诸收引,皆属肾水收、谓敛也。引、谓急也。皆寒之用也。水郁泄之,泄、谓制其冲逆也。
新刻药鉴卷之一 六气主病
风类
诸暴强直,支痛 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暴、卒也。强直、筋劲而不柔和也。支痛、坚固支持,筋挛不柔而痛也。 戾、筋缩也。
谓里急筋缩,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于紧敛,短缩筋劲,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也。况风能胜湿而为燥也。风病势甚,而成筋缩者,燥之甚也。故诸甚者,皆兼乎燥。
新刻药鉴卷之一 六气主病
热类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语妄答,衄蔑血污,皆属于热。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与小肠之气也。喘、火气也。寒水为阴,主迟缓。热火为阳,主急数。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呕者,胃气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寒亦主呕,不可执一而论。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又或有口淡者、胃热也。
暴注、卒泄也。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后重急痛也。火性燥物故也。
转筋、反戾也。热气燥烁于筋,挛螈而痛也。言寒者误,寒虽主于收引,然止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为转筋也。
小便混浊,寒则清洁,热则混浊也。
腹胀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痈、浅而大也。经曰、热胜血则为痈脓也。
疽、深而恶也。疡、有头小疮也。疹、浮小瘾疹也。
瘤气、赤瘤丹 ,热胜气也,火之色也。
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矣。
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燥动故也。
或大法吐泻颇渴为热,不渴为寒,或热吐泻,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则亡津液而后必渴。寒本不渴,若亡津液过多,则亦燥而渴也。但寒者、脉当沉细而迟,热者、脉当实大而数。
瞀、昏也。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
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然寒水主于闭藏,今反属热者,是火热亢极,反兼水化制之故也。
肿胀、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气热甚,则腹胀也。火主彰显,升明舒荣,皆肿胀之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