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罗氏会约医镜
罗氏会约医镜
一七三、败草
一七四、蚤休
一七五、卫矛
一七六、马鞭草
一七七、水萍
一七八、茵芋
一七九、大青
一八○、黄药根
一八一、荠
一八二、山柰
一八三、紫花地丁
一八四、甘松香
一八五、地肤子
一八六、石韦
一八七、天仙藤
一八八、烟草
一八九、苎麻根
一九○、凌霄花
一九一、景天
一九二、芦荟
一九三、芦茅根
一九四、卷柏
一九五、兰叶
一九六、王瓜
卷十七 本草(中)
竹木部
一九七、淡竹叶
一九八、竹茹
一九九、竹沥
二○○、天竹黄
二○一、雷丸
二○二、荆苈
二○三、肉桂
二○四、桂心
二○五、桂枝
二○六、茯苓
二○七、茯神
二○八、琥珀
二○九、松节
二一○、柏子仁
二一一、侧柏叶
二一二、枸杞子
二一三、地骨皮
二一四、山栀子
二一五、黄柏
二一六、山茱萸
二一七、杜仲
二一八、女贞实
二一九、桑白皮
二二○、酸枣仁
二二一、猪苓
二二二、浓朴
二二三、槟榔
二二四、川椒
二二五、椒目
二二六、胡椒
二二七、吴茱萸
二二八、皂角
二二九、肥皂
二三○、棕榈
二三一、枳实
二三二、枳壳
二三三、槐角
二三四、苦楝子
二三五、蔓荆子
二三六、五加皮
二三七、干漆
二三八、蜜蒙花
二三九、丁香
二四○、诃子
二四一、乌药
二四二、乳香
二四三、没药
二四四、枫脂香
二四五、大枫子
二四六、没石子
二四七、芜荑
二四八、木鳖子
二四九、巴豆
二五○、五倍子
二五一、百药煎
二五二、沉香
二五三、檀香
二五四、降真香
二五五、冰片
二五六、樟脑
二五七、苏合香油
二五八、大腹皮
二五九、楮实
二六○、茶茗
二六一、血竭
二六二、金樱子
二六三、郁李仁
二六四、苏木
二六五、辛夷
二六六、蕤仁
二六七、桑寄生
二六八、杉木
二六九、芙蓉花
二七○、海桐皮
二七一、樗根白皮
二七二、榆白皮
二七三、秦皮
二七四、阿魏
二七五、山茶花
二七六、木槿
二七七、水杨柳
二七八、柞木枝
二七九、石南叶
二八○、紫荆木皮
谷部
二八一、粳米
二八二、糯米
二八三、麦芽
二八四、神曲
二八五、红曲
二八六、酒
二八七、醋
二八八、小麦
二八九、荞麦
二九○、粟
二九一、罂粟壳
二九二、黑豆
二九三、赤小豆
二九四、绿豆
二九五、白扁豆
二九六、淡豆豉
二九七、刀豆
二九八、芝麻
二九九、火麻仁
果部
三○○、陈皮
三○一、青皮
三○二、桃仁
三○三、杏仁
三○四、木瓜
三○五、山楂
三○六、乌梅
三○七、芡实
三○八、大枣
三○九、莲子
三一○、石莲子
三一一、莲花须
三一二、藕
三一三、荷叶
三一四、龙眼
三一五、荔枝
三一六、胡桃
三一七、榧子
三一八、石榴皮
三一九、柿
三二○、枇杷叶
三二一、橄榄
三二二、梨
三二三、甘蔗
三二四、白砂糖
三二五、白果
三二六、荸荠
三二七、海松子
菜部
三二八、生姜
三二九、干姜
三三○、黑干姜
三三一、葱
三三二、大蒜
三三三、韭菜
三三四、韭子
三三五、薤
三三六、莱菔
三三七、莱菔子
三三八、白芥子
三三九、甜瓜蒂
三四○、芸苔
三四一、马齿苋
三四二、冬瓜
三四三、西瓜
三四四、丝瓜
三四五、茄根
三四六、胡荽
三四七、苦菜
卷十八 本草(下)
金石水土部
三四八、金箔
三四九、铜绿
三五○、自然铜
三五一、铅
三五二、黄丹
三五三、铅粉
三五四、雄黄
三五五、朱砂
三五六、水银
三五七、轻粉
三五八、银朱
三五九、铁
三六○、古钱
三六一、生赤铜
三六二、蜜陀僧
三六三、硫黄
三六四、白矾
三六五、朴硝
三六六、元明粉
三六七、石膏
三六八、滑石
三六九、赤石脂
三七○、紫石英
三七一、炉甘石
三七二、浮石
三七三、硼砂
三七四、砂
三七五、瓷石
三七六、青礞石
三七七、花蕊石
三七八、代赭石
三七九、阳起石
三八○、禹余粮
三八一、皂矾
三八二、胆矾
三八三、砒霜
三八四、锻石
三八五、食盐
三八六、青盐
三八七、石蟹
三八八、矾石
三八九、诸水
三九○、诸土
三九一、伏龙肝
三九二、百草霜
三九三、墨
禽兽部
三九四、鸡
三九五、鸭
三九六、雁肪
三九七、鸽
三九八、燕尿
三九九、雀卵
四○○、苍鹅
四○一、雉
四○二、猪
四○三、犬肉
四○四、羊肉
四○五、羊角
四○六、牛肉
四○七、黄明胶
四○八、牛黄
四○九、阿胶
四一○、虎胫骨
四一一、犀角
四一二、羚羊角
四一三、熊胆
四一四、望月砂
四一五、鹿茸
四一六、鹿角胶
四一七、麝香
四一八、獭肝
四一九、象皮
四二○、白马溺
四二一、驴溺
四二二、鼠矢
四二三、夜明砂
鳞介鱼虫部
四二四、龙骨
四二五、龙齿
四二六、龟版
四二七、鳖甲
四二八、穿山甲
四二九、牡蛎
四三○、石决明
四三一、蛤粉
四三二、田螺
四三三、真珠
四三四、海螵蛸
四三五、蜂蜜
四三六、露蜂房
四三七、蝉蜕
四三八、僵蚕
四三九、晚蚕砂
四四○、玳瑁
四四一、斑蝥
四四二、蝎
四四三、蜈蚣
四四四、白颈蚯蚓
四四五、五谷虫
四四六、白蜡
四四七、五灵脂
四四八、白花蛇
四四九、蚺蛇胆
四五○、蛇蜕
四五一、螃蟹
四五二、虾
四五三、蜗牛
四五四、水蛭
四五五、虻虫
四五六、蟾蜍
四五七、蜣螂
四五八、桑螵蛸
四五九、蜘蛛
四六○、虫
四六一、蝼蛄
四六二、瓦楞子
四六三、鲤鱼
四六四、鲫鱼
四六五、鳗鲡
四六六、鳝鱼
四六七、蠡鱼
四六八、青鱼胆
四六九、石首鱼
人部
四七○、发灰
四七一、人牙
四七二、人乳
四七三、紫河车
四七四、脐带
四七五、童便
四七六、秋石
四七七、人中白
四七八、人中黄
四七九、裤裆灰
卷十九 儿科、疮科
儿科
疮科
卷二十 痘科
自序
昔范文正有云:「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诚以良相辅翼圣君,燮变理阴阳,俾群生咸安化宇;良医挽回造化,拯救困危,俾个疾悉登寿域。其权异,其济世安民之心则一也。自轩岐而下,《灵枢》《素问》之书,传于奕世,后医如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辈,皆能深究其理,出所心得,成一家言。凡外感内伤,业医者循而用之,每着功效。然其得力处固多,而各持己见偏误者,亦间有之。越人张景岳起而辨论,有以见此道中纯粹以精者之难其人也。(纲)何人斯,敢著书立说以误人哉?然有不容已于心者。忆自少治举子业,即好读医书,朝夕研求,意欲于世稍效一得于病患者。又思古人座右语:「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余家世处湘邑,不失敦笃,而吾父孤立,昆季多人,佐家政以司课读者,纲居长,厥任尤重。因督率群弟,奋志芸窗,不数年而皆入庠序。己卯科,四弟国俊得膺多荐。已丑科,幸捷南宫,叨馆选。荷蒙皇上特恩,敕封三代。父母均享寿八旬余。生逢覃恩,邀锡封者十余年。
乙巳岁,复晋赠为承德郎,而(纲)亦与焉。一门之内,恩荣四代,愧元以报,惟午夜抱惭而已。
(纲)今者七旬有余,优游杖履,披览医书,随境施方,其治痼疾以登寿域者,难以数记。恐后失传,将平日所考脉法治法,得诸心而皮之手者,会约为一集。质诸高明,佥云明析简确。
在深于医者,不得视为陈言;即初学人,开卷亦可朗然。其于医道,不无小补。纲是以付之梓,不数月而告成。
缙绅先生,俯赐弁言,褒荣华衰。倘摘其瑕而明教之,是尤(纲)之所浓望也夫!
时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岁孟冬月,敕封承德郎翰林院检讨加三级楚南上湘罗国纲振占氏自序
凡例
一、是书之作,因古来医书最多,且有用诗词歌赋体者,在初学固难遍阅,而浅学亦难会悟。(纲)本《内经》,兼集名言,着为是书,名之曰《会约医镜》,差去群籍之精蕴,约千百言为一二言云。
一、是书各症叙论之内,必明是病属风、属寒,属表、属里,属虚、属实,属何经、何脏之类。以后照前论各方治之,不敢贻漏。
一、是书本生平之心得者以立言,不敢捃摭以竞繁多,隐晦以彰深远;务令一见能解,以便取用。
一、是书所载某汤某丸,必详明其症之与脉若何,未敢孟浪。汤散下有书一新字者,是(纲)照脉照症制之,屡试屡验者。
一、是书所载古方新方之后,详明加减,不得谓病必无兼症。绪方之上标题数字,以便披阅,令人见是方治是病,不致误月。
一、是书立论方略,必取其中正平稳,切于病症之治法者为要。诡僻之方,怪险之法,毫不敢登。
一、是书于浅易之症,必虑及深远,不得仿本以贻后患。即有难措处者,亦必多方设法以救之,不忍轻置之也。
一、是书于每症之后,备拣古来调治单方,详细广集。恐地分南北,有无各异;又恐荒村僻野,难以办药,势急事迫,即拣是症单方用之,取效最捷。
一、是书所载单方,细为揣摩,必于脉之虚突,病之表里,俱无妨焉,方敢摘录,阅者详之。
一、是书于症之宜参者,或有未便,酌以他药代之,亦不得已而变化之耳。至于牛黄、天竹黄、珊瑚、琥珀之类,虽或有之,而不甚真,用之无益,故方内不轻载焉。
一、是书词句篇章,不能工雅,(纲)学浅故也。然亦只求明达,不尚虚文,阅者期我谅焉。
一、是书于脉法、治法、伤寒、瘟疫、杂症、妇科、本草似为详尽;至于儿科、痘科、外科,备拣古来切要方论,无一不验者,录之以备取用。
卷之一 脉法
一、脉法论
凡古今之论脉者不一,有深远而不明者,有繁多而无用者,有简略而不该者,有臆撰而背谬者,令人阅之,不惟不能朗然,且有用之而贻害者。余于此道,已阅历五十年矣,稍有所会。故自生平诊脉以来,或势危断生,或身旺断死,或断三年死,或五月、或百日、或即日死,无一之不验者。此余之心得,初非可以言传也。余于后尺脉条勉强言之,亦不过明其概耳。但规矩准绳须当明析,庶不致有误。今余备拣《内经》及历代名贤最显最约、决不可少之脉诀,录之于后,以便人取用,是由浅入深之道也。人能细意会之,亦可以无遗蕴矣。
二、四字脉诀
(四字脉诀从来久矣,兹于缺者补之,讹者正之,复加注释;文简义该,实学人之医镜也。)
脉为血脉,百骸贯通。大会之地,寸口朝宗。
脉者,血脉也。血脉之中,气道行焉。而经曰:「肺朝百脉,为脉之大会」。盖肺如华差,各经皆处其下也。
上部为寸,中关下尺,三部九分,因人下指。
上属阳,下属阴,三部九分。人长,下指稍疏;人短,下指稍密。
心与胞络,左寸之中,膻中与肺,右寸所应。(膻即胸也。)
二寸居上,所谓上以候上也。故凡头面、咽喉、口齿、颈项、肩背之病,皆候于此。
惟胆与肝,左关脉定;胃与脾脉,属在右关。
二关居中,所谓中以候中也。故凡胁肋、腹背之疾,皆候于此。
膀胱及肾,左尺所认,小肠相火,属在右肾。
二尺居下,所谓下以候下也。故凡腰膝、小腹、阴道、胫中之病,皆候于此。按《本经》曰:「脉之上者应上,下者应下。」自叔和云:「心与小肠合于左寸,肺与大肠合于右寸」,其谬甚矣。二肠皆下部之腑,小肠属火,火居火位,故当配于下之右,以右肾乃元阳之本也;大肠属金,金水相从,故当配于下之左,以左臂乃真阴之舍也。欲察下部之水火者,端在二尺。但二肠连胃气,故《内经》亦不言其定处。但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又可于胃察二肠之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