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辑要

  世之习妇科者,不可不究心焉。
  王孟英又按:古人五种不男:曰螺、纹、鼓、角、脉,而人多误解。余谓螺乃骡字之讹。骡形之人,交骨如环,不能开坼,如受孕,必以产厄亡。纹则阴窍屈曲,如纹之盘旋,碍于交合,俗谓之实女是也。后人不知骡形之异而改为螺,遂以纹之似螺者,又混于鼓。鼓者,阴户有皮鞔如鼓,仅有小窍通溺而已。设幼时以铅作铤,逐日 之,久则自开,尚可以人力为也。角则阴中有物,兴至亦有能举者,名曰二阴人,俗云雌雄人是也。脉则终身不行经者,理难孕育,然暗经亦可受胎。钱国宾云:兰溪篾匠之妻,自来无经,而生四子一女。故五种之中,惟三者非人力所能治,而纹、角二种,并不可交也。特考定之,以正相传之讹。又骡形之女,初生时,稳婆技精者,扪之即知。其可男可女之身,名人 者,亦角类也。
  
  卷上
  第十一节 受胎总论
  李东璧曰:《易》云: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褚澄言血先至裹精则生男;精先至裹血则生女;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道藏言月水无后,一、三、五日成男,二、四、六日成女。东垣言血海始净,一、二日成男,三、四日成女。圣济言因气而左动,阳资之则成男;因气而右动,阴资之则成女。丹溪乃非褚氏而是东垣,主圣济左右之说立论,归于子宫左右之系,可谓悉矣。窃谓褚氏未可非,东垣亦未尽是也。盖褚氏以气血之先后言;道藏以日数之奇偶言;东垣以女血之盈亏言;圣济、丹溪以子宫之左右言。各执一见,会而通之,理自得矣。盖独男、独女,可以日数论,骈胎、品胎,亦可以日数论乎?史载一产三子、四子,有半男、半女,或男多、女少,或男少、女多,则一、三、五日为男,二、四、六日为女之说,岂其然哉?褚氏、圣济、丹溪,主精血子宫左右之论为有见,而道藏、东垣日数之论为可疑矣。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高阳生《脉诀》,以脉之纵横逆顺,别骈品之胎形:恐臆度之见,非确论也。
  王孟英按:阅《微草堂笔记》云:夫胎者,两精相搏,翕合而成者也。媾合之际,其情既洽,其精乃至。阳精至而阴精不至,阴精至而阳精不至,皆不能成;皆至矣,时有先后,则先至者气散不摄,亦不能成。不先不后,两精并至,阳先冲而阴包之,则阳居中为主而成男;阴先冲而阳包之,则阴居中为主而成女。此生化自然之妙,非人力所能为。故有一合即成者,有千百合而终不成者,愚夫妇所知能,圣人有所不知能,此之谓矣。端恪后人沈君辛甫云:胎脉辨别处,诚医者所当知。若受妊之始,曷以得男,何缘得女,生化之际,初无一定。诸家议论虽奇,无关损益,置之可也。
  
  卷上
  第十二节 辨胎
  《素问》云:妇人足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
  沈尧封曰:足少阴,肾脉也。动者,如豆厥厥动摇也。王太仆作手少阴。手少阴脉应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直对小指,非太渊脉也,必有所据。全元起作足少阴,候在尺中。经云,尺里以候腹中。胎在腹中,当应在尺,此为近理。
  《素问》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沈尧封曰:王注:阴,尺中也;搏,谓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迥别,则有孕之兆也。
  《素问》云: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难经》曰:女子以肾系胞。三部脉浮沉正等,按之不绝者,有妊也。
  沈尧封曰:叔和云:妇人三部脉浮沉正等,以手按之不绝者,孕子也。妊脉初时寸微,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此即阴搏阳别之义:言尺脉滑数,寸脉微小,尺与寸脉别者,孕子也。
  王叔和曰:妊脉四月,其脉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
  又曰:左尺偏大为男;右尺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即阴搏之意。尺脉实大,与寸迥别,但分男左女右也。
  又曰:左脉沉实为男,右脉浮大为女。
  楼全善曰:按丹溪云:男受胎在左子官;女受胎在右子宫。推之于脉,其义亦然。如胎在左,则气血护胎,必盛于左,故脉左疾为男、左大为男也;胎在右,则气血护胎,必盛于右,故脉右疾为女、右大为女也。亦犹经文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言胎必在身半之下,气血护胎,必盛于下,故阴尺鼓搏,与阳寸迥别也。
  《千金》云:令妊妇面南行,从背后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又女腹如箕,以女胎背母,足膝抵腹,下大上小,故如箕。男腹如釜,以男胎向母,背脊抵腹,其形正圆,故如釜也。
  沈尧封曰:《内经》妊娠数条,惟阴搏阳别,尤为妙谛。《素问》诊法,上以候上,下以候下。气血聚于上,则寸脉盛;气血聚于下,则尺脉盛:其势然也。试之疮疡,无不验者;况胎在腹中,气血大聚,岂反无征验之理。胎系于肾,在身半以下,故见于尺部。但人脉体不同,有本大者,有本小者,即怀妊时,有见动脉者,有不见动脉者,然尺中或疾或数,总与寸脉迥然有别。细审自得,即左右男女亦然。
  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则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则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至若丹溪男受胎于左子宫,女受胎于右子宫,此是语病,犹言偏于子宫之左,偏于子宫之右耳!原非有二子宫也。
  王孟英按: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矣。有甫受孕而脉即显呈于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后而见于脉者;有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有始见孕脉,而五六月之后反不见孕脉者;有始终不见于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之象者;甚有两脉反沉伏难寻者。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惟今春与杨素园大令谈之,极蒙折服,殆深尝此中甘苦也。忆辛丑秋,诊周光远令正之脉,右寸关忽见弦大滑疾,上溢鱼际之象,平昔之脉,未尝见此,颇为骇然,及询起居,诸无所苦,惟汛愆半月耳!余曰:妊也,并可必其为男。继而其父孙际初闻之,诊乃女脉,曰:妊则或然,恐为女孕。
  余曰:肺象乎天,今右寸脉最弦滑、且见上溢之象,岂非本乎天者亲上耶?孙曰:此虽君子创解,然极有理,究不知瓜红何似耳?迨壬寅夏,果举一男。聊附一端,以为凿凿谈脉者鉴。
  
  卷上
  第十三节 妊妇似风
  (孟英按:即子痫证)沈尧封曰:妊妇病源有三大纲:一曰阴亏。人身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二曰气滞。腹中增一障碍,则升降之气必滞。三曰痰饮。人身脏腑接壤,腹中遽增一物,脏腑之机栝,为之不灵,津液聚为痰饮。知此三者,庶不为邪说所惑。妊妇卒倒不语,或口眼歪斜,或手足螈 ,皆名中风;或腰背反张,时昏时醒。名为痉,又名子痫。古来皆作风治,不知卒倒不语,病名为厥,阴虚失纳,孤阳逆上之谓。口眼歪斜,手足螈 ,或因痰滞经络;或因阴亏不吸,肝阳内风暴动。至若腰背反张一证,临危必见戴眼,其故何欤?盖足太阳膀胱之经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足太阳主津液,虚则经脉时缩,脉缩,故腰背反张。经云:瞳子高者,太阳不足。谓太阳之津液不足也,脉缩急则瞳子高,甚则戴眼。治此当用地黄、麦冬等药,滋养津液为主。胎前病,阳虚者绝少,慎勿用小续命汤。
  王孟英按:阴虚、气滞二者,昔人曾已言之。痰饮一端,则发前人之未发,因而悟及产后谵妄等证,诚沈氏独得之秘。反复申明,有裨后学,不亦多乎!沈尧封曰:钱鹄云正室,饮食起居无恙。一夜连厥数十次,发则目上窜,形如尸,次日又厥数十次,至晚一厥不醒。以火炭投醋中,近鼻熏之,不觉。切其脉,三部俱应,不数不迟,并无怪象。诊毕,伊芳父倪福增曰:可治否?余曰:可用青铅一斤化烊,倾盆内,捞起,再烊再倾,三次。取水煎生地一两、天冬二钱、细石斛三钱、甘草一钱、石菖蒲一钱服。倪留余就寝书室。晨起见倪复治药,云昨夜服药后,至今止厥六次,厥亦甚轻。故照前方再煎与服,服后厥遂不发。后生一子。计其时,乃受胎初月也。移治中年非受胎者,亦屡效。
  吴门叶氏,治一反张,发时如跳虫,离席数寸,发过即如平人。用白芍、甘草、紫石英、炒小麦、南枣,煎服而愈。《快捷方式方》载一毒药攻胎,药毒冲上,外证牙关紧急,口不能言,两手强直握拳,自汗,身有微热,与中风相似,但脉浮而软,十死一生,医多不识,若作中风治必死。用白扁豆二两,生去皮为末,新汲水调下,即效。
  沈尧封曰:痰滞经络,宜二陈加胆星、竹沥、姜汁。
  
  卷上
  第十四节 初娠似劳
  沈尧封曰:钱彬安室人,内热咳呛涎痰,夜不能卧,脉细且数,呼吸七至,邀余诊视。问及经事,答言向来不准,今过期不至。余因邻近,素知伊芳禀怯弱,不敢用药。就诊吴门叶氏,云此百日劳,不治。延本邑浦书亭治疗,投逍遥散,不应;更蒌蕤汤,亦不应。曰:病本无药可治,但不药必骇病者,可与六味汤,聊复尔尔!因取六味丸料二十分之一煎服,一剂咳减,二剂热退,四剂霍然。惟腹中觉有块,日大一日,弥月生一女,母女俱安。越十余年,女嫁母故。后以此法治怀妊咳呛涎疾,或内热或不内热,或脉数或脉不数,五月以内者俱效,五月以外者,有效有不效。
  王孟英按:亦有劳损似娠者,盖凡事皆有两面也。
  
  卷上
  第十五节 喘
  丹溪曰:因火动胎,逆上作喘急者,用条芩、香附为末,水调服。
  吕沧洲曰:有妇胎死腹中,病喘不得卧,医以风药治肺。诊其脉:气口盛人迎一倍,左关弦劲而疾,两尺俱短而离经。因曰:病盖得之毒药动血,以致胎死不下,奔迫而上冲,非外感也。大剂芎归汤,加催生药服之,下死胎。其夫曰:病外家有娠,室人见嫉,故药去之,众所不知也。
  沈尧封曰:外感作喘,仍照男子治。故不录。他病仿此。
  王海藏《医垒元戌》曰:胎前病唯当顺气。若外感四气,内伤七情,以成他病,治法与男子同,当于各证类中求之,惟动胎之药,切不可犯。
  
  卷上
  第十六节 恶阻
  《金匮》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沈尧封曰:楼全善云:恶阻谓呕吐恶心,头眩,恶食择食是也。绝之者,谓绝止医药,候其自安也。余尝治一二妊妇呕吐,愈治愈逆,因思“绝之”之旨,停药月余自安。
  朱丹溪曰:有妊二月,呕吐,眩晕,脉之左弦而弱,此恶阻因怒气所激。肝气既伤,又挟胎气上逆,以茯苓半夏汤下抑青丸。
  
  《千金》半夏茯苓汤
   治妊娠阻病,心中愦闷,空烦吐逆,恶闻食气,头眩,体重,四肢百节疼烦沉重,多卧少起,恶寒,汗出,疲极,黄瘦。
  半夏 生姜(各三十铢) 干地黄 茯苓(各十八铢) 橘皮 旋复花 细辛 人参 芍药 芎 桔梗甘草(各十二铢)右十二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积月日不得治,及服药冷热失候,病变客热烦渴,口生疮者,去橘皮、细辛,加前胡、知母各十二铢;若变冷下利者,去干地黄,入桂心十二铢;若食少,胃中虚生热,大便闭塞,小便亦少者,宜加大黄十八铢,去地黄,加黄芩六铢,余根据方服一剂,得下后消息。看气力冷热增损,更服一剂汤,便急使茯苓丸,令能食,便强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腻。
  
  《千金》茯苓丸
   服前汤两剂后,服此即效。
  茯苓 人参 桂心(熬) 干姜 半夏 橘皮(各一两) 白术 葛根 甘草 枳实(各二两)右十味,蜜丸梧子大,饮服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日三次。
  徐蔼辉曰:《肘后》不用干姜、半夏、橘皮、白术、葛根,只用五物。妊娠忌桂,故熬。
  王孟英按:胎前、产后,非确有虚寒脉证者,皆勿妄投热剂,暑月尤宜慎之。
  又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方青竹茹 橘皮(各十八铢) 茯苓 生姜(各一两) 半夏(三十铢)右五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千金》橘皮汤
   治妊娠呕吐,不下食。
  橘皮 竹茹 人参 白术(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 浓朴(十二铢)右六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沈尧封曰:费姓妇怀妊三月,呕吐饮食,服橘皮、竹茹、黄芩等药不效。松郡车渭津用二陈汤加旋复花、姜皮,水煎,冲生地汁一杯,一剂吐止,四剂全愈。一医笑曰:古方生地、半夏同用甚少。不知此方即《千金》半夏茯苓汤,除去细辛、桔梗、芎 、白芍四味。
  尧封又曰:呕吐不外肝、胃两经病。人身脏腑,本是接壤,怀妊则腹中增了一物,脏腑机栝,为之不灵,水谷之精微,不能上蒸为气血,凝聚而为痰饮,窒塞胃口,所以食入作呕,此是胃病;又妇人既娠,则精血养胎,无以摄纳肝阳,而肝阳易升,肝之经脉夹胃,肝阳过升,则饮食自不能下胃,此自肝病。《千金》半夏茯苓汤中用二陈,化痰以通胃也;用旋复,高者抑之也;用地黄,补阴吸阳也;用人参,生津养胃也。其法可谓详且尽矣。至若细辛亦能散痰,桔梗亦能理上焦之气,芎 亦能宣血中之滞,未免升提;白芍虽能平肝敛阴,仲景法,胸满者去之,故车氏皆不用。斟酌尽善,四剂获安,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