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治例


  分利 胃苓汤,与淡渗同五苓。或独用 香散。

  外贴 以一叶梅于印堂贴之。

  宣 有痰饮在膈上,气不能降,以致大肠不能收敛而泻利。痰在肺中,宣大肠之不固也,宜吐之。

  盒脐 噤口痢用田螺于脐中盒之,以引下其热,黄连多加参术,终日呷之,如吐再进 补肾 肾泄久不止,脉沉细无力,二神丸、本事五味子散、金锁正元丹。

  和脾气 脾气不和,浊气下干,不能愈者,问病患思食何物,与食之,脾气和而愈矣 消积 因积作者脾积丸,方见后。

  青皮 陈皮 三棱(炒) 蓬术(煨。各二钱) 莎实(二两,炒) 肉果 山豆(炒) 山楂香砂仁 槟榔 姜黄 浓朴(炒。各二钱) 黄连(三钱) 木香(一钱半) 檀香(二钱) 澄茄(一钱) 白豆蔻(一钱) 麦 (炒,二钱)上为末,蜡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下。

  疟(又名)

  有风暑、山岚疟气、食、老疟、疟母、寒湿、痹、五脏疟、六腑疟。

  发散 有汗要无汗,正气为主带散之,小柴胡加桂、白虎加桂。头痛脉浮,恶风有汗,机要桂枝羌活汤。

  和解 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之,桂枝加黄 、知母石膏汤、人参柴胡饮子,六和汤方:人参 知母 草果 贝母 白芷 槟榔(各一钱) 乌梅 柴胡(各一钱,用酒拌) 常山(二钱) 温 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名牡疟,宜柴胡姜桂汤,此温经也。

  下 热多寒少,目痛多汗,脉大,以柴胡微利为度。余邪未尽,白芷、石膏、知母三物汤以尽其邪。

  调经 风暑深入阴分而夜发者,乃血受病,宜桂枝、桃仁、当归、柴胡、黄芩等药。

  辟瘴气 草豆蔻、浓朴、草果、槟榔、半夏、常山。

  温脾 内伤生冷,于平胃中加参,守田、茯苓、草果、藿香、姜、乌梅辈,飞龙夺命丹亦可用。

  消癖 咳疟多成癖,在左胁之下名疟母,严氏鳖甲饮子、金匮鳖甲煎丸。

  消食 三因红丸子。

  宣 因外感病属上焦胸膈,多结聚痰涎,故宜吐,子和恒山散、藜芦散、雄黄散。

  截 辰砂丹、一剪金,皆要药也。

  朱砂(一两半,留五钱为衣) 信 雄黄(各五钱)上为末,入白面六钱,水丸绿豆大,每一丸于五更时水下。

  补 汗多,寒热不止,懒言语,食少,小柴胡加桂、白术、陈皮、当归、草果皮、芍药、黄 、知母、贝母。不止者兼服后药。

  三日一发,或一月两月发者,秘方清脾丸:白术(一两半) 人参 槟榔 草果 黄芩 守田(制。各一两) 青皮(一两) 蓬术(醋炒)浓朴(各半两) 甘草 姜黄(各三钱)上为末,饭丸如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食远白汤下,日进二服。

  移精变气 或惊之击之,藏隐,照水饮符,观尽奕棋,皆可止之,邪传里则不能止。

  针 合谷、曲池、公孙。

  灸 不问男女,于大椎中第一节尽处,先针,后灸三七壮,立效,或灸第三节亦可。

  咳嗽

  风、寒、火、劳、痰、肺胀、湿、五脏咳,看痰例分六气治为要。

  发散 风:消风散、金沸草散。寒:麻黄汤、干姜五味子汤。

  下 湿:十枣汤、小胃丹、葶苈木香散。水:葶苈丸。胃实痰郁者,下后调理。

  宣 痰在膈上,或停郁胃中。重者,瓜蒂散。轻者,萝卜子末吐之。

  泻火 实者,解毒汤。轻者,知母、地骨、桑白皮、麦门冬、桔梗、甘草,礞石滚痰丸。上半日属胃中有火,贝母、地骨。五更咳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流入肺中。

  滋阴 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四物、知母、黄柏、或四物入竹沥,或六味丸,或八味丸为要药。

  收敛 火气浮于肺,不宜用凉药,以五味、五倍敛而降之,或粟壳、乌梅之类。肺胀者,诃子、青黛、杏仁,久咳自汗宜用之。

  泻白 肺气有余宜泻之,桑白为主,半夏、茯菟佐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清金 肺燥当润之。属热者,桔梗、大力、知母、鸡清。声哑者属寒,细辛、半夏、生姜,辛以散之。

  补 肺虚者,人参膏补之,阿胶为主。阴不足者,六味丸为要药,知母茯苓汤炒。咳而泻者、痢者、用粟壳不必疑。

  熏 款花、雄黄、艾,烧烟熏入喉中,以散肺中邪气。丹溪治久嗽风入肺者,用鹅管石、雄黄、郁金,款花碾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烟入喉中为度。

  灸 天突、肺俞、肩井、少商、然谷、肝俞、期门、行间、廉泉、扶突。

  针 曲泽,治咳喘出血立已。前谷穴兼胸满。面赤热咳,支沟。多唾,三里。

  导痰 食痰,瑞竹堂方化痰丸。热:滚痰丸。湿:葶苈、桑白。风痰:青州白丸子。

  行气 二陈加南星、紫苏、桔梗、枳壳之类,桑白皮。燥者,杏仁、苏子。热者兼荆、芩、连、知母。

  凉血 热伤血分,宜生地、地骨、知母、麦门冬、阿胶、甘草、桑白皮、桔梗、紫菀、五味、荆、芩。

  劫药 五味(半两) 甘草(二钱半) 五倍(一钱) 风化硝(一钱) 上为末,干含化。

  一方:粟壳(四两,炒) 乌梅(一两) 人参(半两) 款花(半两) 苦梗(半两) 兜苓(一两) 南星(姜制,一两)上为末,蜜丸弹子大,含化。汗多者用之。

  吐衄血

  身热,多是血虚。血温身热者,死不治。火载血上,错经妄行。

  泻火 呕吐血出于胃,犀角地黄,保命生地黄散,柴胡、黄连、黄芩、黄 、地骨、生熟地黄、白芍。

  调荣 衄涕血出于肺:犀角、升麻、丹参、紫参、生地、芍药、黄芩。咯唾血出于肾:紫菀、知母、熟地、远志、门冬。痰涎血出于脾:葛、 、黄连、芍、沉香、甘草。虚者,小建中加黄连,或前保命生地黄散,再加天门冬、枸杞子、甘草等分,水煎服。

  调卫 分气紫苏饮,由七情致者。

  针 隐白、脾俞、上脘、肝俞。

  下 血结胸中,心下手不可近,为中部蓄血,桃仁承气汤。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脐下手不可近,为下部蓄血,宜抵当汤。呕吐血,宜三黄汤顺下之。

  调理 脉大而热,或喉中痛,是气虚,用人参、黄 蜜炒、黄柏、荆芥、生地、地骨、当归头。咯血,用桑白皮、半夏、知母、贝母、茯菟、阿胶、桔梗、陈皮、甘草、杏仁、生地之类。衄血及嗽,以上药加蒲黄、五倍灰,入煎剂服妙。

  外迎 以井花水湿纸,于顶中贴之。左鼻衄以线扎左手中指,右出扎右中指。俱出,左右二指俱扎。或以炒黑蒲墨吹鼻中。

  清热降火 二陈加知母、桑白、桔梗、黄连、黄芩、生地、石膏之类,煎药水和入墨

  溺血

  属热、气虚、血虚。

  凉荣 四物加生地、牛膝,或四物加黄连、棕灰,六味地黄丸切要。

  补气 茎痛用甘草梢,血药中少佐以地榆、陈皮、白芷、棕灰。

  劫 瑞竹堂方蒲黄散:蒲黄(炒) 古锻石(炒) 破故纸(炒) 为末调服。或单用蒲黄,或葱白汤调郁金末服之,文蛤灰入煎剂妙。

  下血

  肠风多在胃与大肠病。

  清热补血 四物加炒栀子、炒黄连、秦艽、升麻、阿胶、棕皮、下槐角丸。

  温 因寒致者,当温散,四物加升麻、炮姜、棕灰。或肠胃受寒湿毒,宜当归四逆、平胃之类。

  灸 三里。

  针 隐白。

  解络脉之结 或单用枳壳一味。

  一方:黄连(一两) 枳壳(二两) 槐花(八两)上以槐花炒上二味,去花不用,止以二味煎,进,立效。

  劫 一方用百药煎一两,取一半烧为灰,作末,糊丸梧桐子大,每五六十丸空心服之。一法用血余灰、棕榈皮灰、鞋底灰,猪牙皂角灰,酒服半两。

  诸气

  怒则气上,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劳则气耗,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升散 寒气郁于中作痛,七气汤、盐煎散、参苏饮、东垣升阳顺气汤。

  降抑 逆者抑之,木香流气饮、降气汤。有热者,须加凉剂抑之,所谓从阴引阳也。

  下 木香槟榔丸、导气丸、小承气汤。

  针 针以导气。

  调理 沉香降气汤、分心气饮、紫沉通气汤。

  补 炅则气泄,宜清暑益气汤。

  宣 木郁则达之。

  捷嚏 搐鼻。

  消导 局方异香散。

  导痰 散郁和中,二陈、四七、苏子降气之类。

  理血 气逆血从,济生归脾汤。

  漏

  内托提 二地、 、参、术、升、草、菟、芍。

  外塞法 用童便 炉甘石、牡蛎粉。

  淋

  属热,小便涩,气承水,寒闭热结,痰气不利。胞痹属寒。

  解热 关格者分利之,凉血火府丹,木通、黄芩各一两,生地二两。不渴而小便闭者,滋肾丸,知母、黄柏。

  补 老人气虚,人参、白术,中加木通、山栀、六味丸为主。气虚不运者加升麻。虚寒者,八味丸为要药。

  灸 三阴交。

  掩脐 连须葱三茎,生姜一块,豆豉二十一粒,盐一匙,同捣作饼,烘热掩之,扎定即通。

  宣 吐之以提其气,气升则水自下,以二陈吐之,吐中便有降,关格必用吐,提其气之横络,不必在出痰也。

  下 八正散之类。

  捷嚏 不卧散吹之。

  外迎 汤浴之。

  擦 用连须葱擦周身。

  降气 八正中加木香、沉香、琥珀,清气莲子饮。寒者温之,三因生附散。

  小水不禁

  补 内虚寒自汗,御药秘元丹、三因家韭子丸。内虚湿热者,六味丸。寒者,八味丸加杜仲、骨脂、五味。

  灸 阴陵泉、阳陵泉。

  (详淋)

  不通者,用以上法,或用坐药,见伤寒例。男子急甚者,令人吹吮之。妇人仍用坐药。

  喉痹

  痰热,湿热。

  宣 以桐油吐,或以射干、逆流水吐。一方,槐花,独活,醋煎吐涎。

  三因雄黄丸:雄黄(一两) 巴豆(去油,十四个) 郁金(一钱) 醋糊丸,绿豆大,茶清下七丸。

  吹药 三因玉钥匙:焰硝(一两半) 硼砂(半两) 脑子(一字) 僵蚕(一分)密钥匙加雄黄,或止用胆矾。

  一字散:雄黄 蝎梢 白矾(枯) 藜芦 猪牙皂角(炙) 各等分,为末,每用一豆大,放鼻内搐之。

  解阴阳之结 连翘、麦门冬、桔梗、甘草、大力子、薄荷、山豆根、半夏、牡蛎、木通。

  针 合谷、涌泉、天突、丰隆。

  灸 起初傍灸之。盖亦凿窍,使外泄也。颈肿针曲池二穴。

  导痰 痰不降而致,桔梗半夏汤。寒痰:三因玉粉丸。热者:滚痰丸。

  下 脉实气盛,火甚者,凉膈散下之,气虚老人勿轻用。血热:柴胡饮子。气热:碧雪。风热:用通圣散。

  疏风 大力子、桔梗、半夏、薄荷、甘草、防风、荆穗、射干、牛膝、山豆根、当归、黄芩、竹沥。

  温 有下虚阴盛格热在上,切不可用凉药,脉沉紧细小者是也,宜桂附温下之药,上用半夏、桔梗之类。

  诸疮

  初起者,疔疽发背,便蒸之。或毒下陷,亦可用方别内托。

  发汗 在背羌活为主,在面白芷,在肩胁柴胡,在胸腹白芷、升麻。东垣最妙,脉数滑浮大者,宜东垣消毒散。沉细者,十补散。滑数疮在下,宜当归拈痛汤。

  蒸 蒜片或白芷、木鳖为末,蜜和作饼用。多年冷疮,用附子片。

  下 脉实,疮肿 ,便闭,宜内疏黄连汤。汗多脉大,谵语,破棺丹。

  从治 有因食一切毒物及死驴马肉,而发疮肿者,有湿毒等致,宜服后药。

  飞龙夺命丹:治一切疔疮恶肿,痈疽初发,或发而内陷者。如热毒脉盛,宜后饮子。

  天南星 雄黄 巴豆(各一钱) KT 砂 黄丹 信石 乳香(各半钱) 班虎(十六个,去翅皮) 麝香(少许)上为末,取蟾酥和丸,如黄黍米大,每十一二或十四五丸,看疮上下,食前后好酒送下。忌食诸般肉、油腻七日。一方有矾(一钱) 半夏(一钱,)无雄。

  东垣黄连消毒饮:治痈疽发于脑顶或背,肿势外散,热毒 发,麻木不痛,宜灸之。

  黄连(酒炒) 羌活(各一钱) 黄芩 黄柏(各半钱,酒炒) 生地 知母(炒) 独活 防风归尾(各四钱) 连翘(四钱) 本 防己 桔梗(各半钱) 黄 苏木 陈皮 泽泻(各二钱) 人参 甘草(各三钱)上咀片,作一服,水煎服。若肿势已过,宜后方复煎散:地骨 芩 苓 参 芍 白术 桂 甘草 防己 当归(各一钱) 防风(三钱) 作一服,先取仙术三钱煎,水煎。

  灸 瘰 疮,须灸之,肩井二穴,曲池前骨端二处。内作散肿溃坚丸一二料服之。

  双解 厥逆咽塞寒热,五香连翘汤。风热,防风通圣散。脉实丹毒,千金漏芦汤。

  内托 脉虚胃热,复煎散、圣济托里汤、东垣黄 人参汤、黄 汤。

  外治 有脓者开之,久疮肉冷者蒸之。敷药,初起用湿山药,少加木鳖、蓖麻,捣敷,消。反肉,青金锭子选用之。下湿疮用文蛤散。郭氏水澄膏,敷红赤色,攻 疼痛。

  针 缘唇疮,须去恶血,下注疮亦然。

  漏疮

  补 用人参、黄 、白术、川芎、当归为主,以生气血。有湿热者,先下后用。

  熏蒸 用附末,唾和如饼,若半指浓,上用艾蒸之,五七次,肉平为度,或只有 末亦可。

  疥

  湿热,湿毒。

  外治 脂调散:苦参 荆芥 雄黄 硫黄 矾末(各半两) 蛇床(二两) 草乌(尖,一两)为末,敷之。

  汗 通圣散加羌活、独活、白芷,兼服苦参丸。

  下 显仁丸必用之。

  熏 硫黄、艾。

  洗 针

  风癣

  外治 脂调散,或豆沥、胡桃沥搽。

  一方:雄黄(三钱半) 柽皮 剪草(各一) 凡 芨(半) 班虎(七个) 草乌(尖) 汗 换肌散,苦参丸(苦参二,僵蚕一, 一,为丸服。) 下 重甚,舟车、禹功,或显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