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论

婴儿论 清 周士祢
  
  序
  辨初生脉证并治第一
  辨寒热脉证并治第二
  辨发惊脉证并治第三
  辨疮疹脉症并治第四
  辨疳病脉证并治第五
  辨上焦病脉证并治第六
  辨中焦病脉证并治第七
  辨下焦病脉证并治第八
  附录
  护养
  序
  人之所爱。莫有过爱子者也。而受之至。不能无所忧。忧之至。莫有过忧其疾者也。唯其疾是忧。不知所以除之之道而可乎。传云。有疾不择医。为不慈不孝。夫苟饮免不慈不孝之讥。且莫如择医之良矣。夫医之为技。不专其科。则不能得也。志分道岐。盼一生技亦不能精也。如甘绳之射。宁越之学。轮扁之刘轮。佝偻丈人之承蜩。可以观也已。自非神完守固。外物不胶考。何能有慧解哉。是以医之为技。专门之士而往往有良言。平安广川子。专业哑科。来游于吾崎。留二岁。术日大行。即越人之通咸阳也。予 好方脉之书。广川子清与予交。每或相会。辄及脉家之说。一日携清人周士称婴儿论。告曰。某曩购此书。实为获异宝。玩而验之严惊疳癖诸症。率皆无不奇中。周氏之于小方脉。可谓精矣。予欲附之剞劂。以公于天下。子幸赐弁一言。可以行远也。予受卒业。乃欲曰。周氏之精哑科。犹业生鉴病于镜。脏腑结。了然可知也。盖神完守固。外物不胶。而后得者也。广川子之获之。亦不异越人之遇长桑君。斯笔之行也。天下之受其子。而忧其疾者。必延熟斯书之医。则亦可不谓知所择哉。支然后庶哉免不慈之饥矣乎。
  宽政丁己孟陬望日长崎吉村正隆士兴题
  辨初生脉证并治第一
  儿初生。肌肤至红。啼声吃吃。胸腹坚硬者。此为热毒所致。儿生下。身体石硬。啼声沉浊者。此为寒毒所致。儿落草。肌肉淡白。啼声微细者。此为虚质。难养也。儿始生。发黑体实。遍身顺和。啼声高朗者。为无病也。儿口内含瘀浊。先急拭去。而宜与甘连汤。以吐若泻也。初生肌肤淡白。啼声虚微者。为血气所亏也。宜五香汤主之。
  五香汤方
  丁香(三分) 藿香(二分) 木香(二分) 沉香(三分) 红花(三分) 甘草(二分)
  上六味。以沸汤五合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
  儿为纯阳。若身红如然。及胸腹石硬者。宜甘连汤主之。
  甘连汤方
  甘草(三分) 黄连(二分) 大黄(三分)
  上三味。以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用绵缠子酿。以令儿吮之。
  儿初生无脉。周时微动也。婴儿脉。大指下六七至。是为常脉也。儿脉。乱髫一息七八至。为无病也。童草脉。一息五六至。为常脉也。儿初生。二 时。则与乳而可。若速与乳。则使毒内伏。遂为疮疹之病也。儿生下。黑盒饭续出。若稠粘而少者。甘连加大黄汤主之。儿落草。胸腹石硬者。为毒多。宜攻击方。儿浊便竭者。可与乳饵。不竭者。未可与乳饵。若误与者。后必致胎毒之病也。儿初浴后。六日而浴。尔后隔日而浴。三七后减浴。若妄浴者。致风寒之病也。落脐后湿烂者。为恶侯也。桃花笺传之。儿初生。妄灸者发惊。无病不可逆灸也。落带后。欲浴者。宜文蛤油敷之。
  文蛤油方
  川文蛤(一钱) 甘草(一分)
  上二味研筛。调清油敷之。
  儿初生。脐疮出血。啼叫不安者。以白石脂研敷之。
  儿初生。乳汁稀少。饲以它物则致乳癖。或惊疳泻痢之病也。
  儿初生。遍身微冷。啼声不发者。宜蜜附汤主之。
  蜜附汤方
  人参(三分) 蜜香(三分) 附子(二分) 干姜(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初生。哺饭者。以周岁为可。法用陈米饭。始哺之。要研烂如泥。与乳每日与一二匙。渐至完饭。儿四五岁者。不与乳而无妨。二三岁者。未可断乳。若强断。则致疳癖之病也。儿颅门跳动者。为筋骨不实。宜五香加僵蚕汤主之。儿身体羸弱。肌肤干燥者。宜活血汤主之。
  活血汤方
  当归(一钱) 芍药(一钱) 红曲(五分) 甘草(三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颅成八字。名解颅此为缺乳所致也。
  儿溏泻。真阳必陷降。遂致囟陷者。健骨汤主之。
  儿语迟属口软。行迟属脚软。此为体气虚缺所致。宜健骨汤主之。
  健骨汤方
  人参(二分) 当归(五分) 白僵蚕(五分) 连蕊(二分) 野蚕(三分) 甘草(二分) 生姜(二分)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口疮加雪。为白雪疮。腹中饥欲乳。口为妨。用罗缠指头。酿薄荷汤。以屡拭。宜火济汤。
  火济汤方
  黄连(三分) 黄芩(三分) 黄柏(二分) 栀子(二分炒) 茉莉白(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内茉莉白。搅调分温服。
  儿鹅口者。即白雪疮也。若喉内肿者。名乳蛾。有双单。俱胎毒热灼所致。宜火炭母汤。
  火炭母汤方
  火炭母(一钱) 大黄芒消(各三分) 桔梗(五分) 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内芒消。搅调分温服。
  乳蛾咽肿热痛。啼声不出。乳饵不能者。碧雪主之。
  碧雪方
  芒消(六两) 寒水石(一两) 青果(十个,去核) 甘草(半两,研)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至半斗。内蓝板。以色碧为度。不住手搅和匀。倾盆内经宿。凝成雪研末。每含咽三分。或以水服一钱七。
  儿初生。脐疮。若遗毒。蚀烂者。宜桃花笺贴之。桃花笺方。
  锻石(二两)
  上一味。以雪水五升。渍二旬。加辰砂搅调。色如桃花为度。以酿笺子一旬晒干寸裂。贴患处。儿舌下肿尖。如小舌。名曰重舌。此为热毒所致。急用铍针刺之。血出当差。仍灸廉泉。若再发者。以不灸故也。
  儿初生。元阳未实。若乳饵失节。若努力啼号。必脐尖。名曰脐突。宜消疳汤。脐尖如旋螺。脉数实者。枳芍加芒消汤主之。
  枳芍加芒消汤方
  枳实(三分) 芍药(五分炒) 芒消(三分)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初生。眼目不开。脉必数。若大便难。此为胎热所致。宜甘连加大黄汤。敷以熊胆汁。
  儿初生。皮肉锁其谷道。此为锁肛。法急割破。大盒饭通。若不通者难治。儿变蒸。此为胎毒散。宜红花汤主之。
  红花汤方
  红花(三分) 大黄(三分) 黄连(三分) 芒硝(三分) 甘草(二分)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频频服。
  儿交奶为病。必发热。或有 者即是也。宜犀角消毒汤。
  犀角消毒汤方
  犀角(二分) 荆芥(五分) 防风(五分) 牛房子(五分) 甘草(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五味。取七合。去滓内犀角屑。搅调分服。
  儿初生。身热不解。大便如胶。名曰胎热。必发口疮。若剧者发丹毒。宜红花汤主之。
  诸热温温。元真昏晦者。发惊。若虫动。若胎毒。亦发惊。
  儿初生。身热四五日。红班簇簇者。为丹毒。宜火济加辰砂汤。
  儿初生。身体肥浓。反筋骨乏力。名曰胎肥。宜大麦煎主之。
  大麦煎方
  茯苓(五分) 砂仁(三分) 马舄(三分) 麦芽(五分)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麦芽。减二合。内诸药。再煮取六合。去滓分温服。
  儿始生。露骨柴削。晨暮啼躁不安。名曰胎瘦。宜养肝汤。
  养肝汤方
  缩砂(五分) 茯苓(五分) 红曲(三分) 白术(三分) 生姜(二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如蜂蜜一匙。搅调分温服。
  儿初生。面体 然浮肥。其色鲜明者。为胎肥。茯苓加桃花饮主之。
  儿初生。脐未干。屡治。为湿邪所袭。遂发热而惊。名曰脐风。宜还魂加辰砂汤。
  儿脐风。必发惊。短息喘鸣者。麻杏甘石汤主之。
  麻杏甘石汤方
  麻黄(五分) 杏仁(五个) 甘草(三分) 石膏(一钱)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二三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初生。发惊脉弦。痰喘张口。胸满呕而烦。不能乳者。紫霜丸主之。
  紫霜丸方
  代赭石(二钱,醋碎) 石脂(二钱) 巴豆(二钱,去皮,油) 杏仁(四钱)
  上四味。相和。捣糊丸。婴粟大。每服二三丸。儿生下。头大颈细。若目多白睛。面 白。身体瘦者。多愁少喜也。
  儿初生。遍身赤。胸腹硬。啼声吃吃者。必发惊。儿初生。身冷肤硬。啼声嗄。名曰硬件。此为阴毒也。儿生下。脉微续者为佳。若妄出者。难养。
  儿初生。啼声绵绵相续者。为有寿也。儿啼声绝。复扬急者。为腹痛也。儿啼是歌。盖胎毒散也。
  儿初生。卵缝总黑者为实。浮白若肿大者为虚。儿颈细者。致夭横。腹硬者。亦致夭横。
  儿初生。体肤如石硬。名曰五硬。胎毒凝结令然。厥冷而声不发者死。
  儿始生。身体软弱而无力。为筋骨不成。名曰五软。宜健骨汤主之。腊内脐风。发惊而呕者不可治。百 咳喘。亦不可治。婴孩。脑后发疮。如鸡子大。红紫而 热名曰脑疮死。儿生下。无肛者。为锁肛。急割之锁肛者生。锁肚者死。
  辨寒热脉证并治第二
  寒热之为候有风湿。有疮疹。有宿食。有惊动。皆能发寒热。须要别论。以无令误也。病患发热恶寒。脉缓者。名曰感风。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儿洒淅恶寒。毛耸身厥者。发大热。脉急弦者发惊。病患恶寒而振。反发热。 然汗出而解者。瘟病也。病患寒栗鼓颔。反发热。汗流而解。反复必期时者。为疟疾也。发热恶寒。身振栗而无汗。面红尻冷者。为痘疹。脉紧者。必发惊。儿发热呕乳。面红神昏。睡则惕跳者为客忤也。儿身热腹满。必吐乳。脉滑而实者为食饪所伤。发惊。儿发热啼哭。缓急交作。握拳啮齿者。为腹痛也。儿发热有时。其热睡则益盛者。以虫动所致也。儿微热啼号呕乳发作。肌肤渐甲错者。为缺乳也。病患脉细而数或渴或溏。元真昏晦身热郁郁。睡反益剧者草果饮主之。
  草果饮方
  草果(三分) 槟榔(五分) 柴胡(一钱) 黄芩(三分) 小连翘(五分) 生姜(三分) 大枣(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身体微热。若 乳。反气力如故者。为交奶。必发疹也。儿热郁。必发口疮。如疳热痢热。发走马疳。医须要屡视其口内也。儿发热恶风。鼽嚏鼻塞。若咳喘吐乳。若微搐。夜卧不安者。惺惺散主之。
  惺惺散方
  人参(二分) 白术(三分) 茯苓(五分) 桔梗(五分) 天花粉(三分) 细辛(二分) 薄荷(一分) 甘草(三分)
  上八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 病者。乃饮母 乳所致。宜逐疳汤。
  逐疳汤方
  青皮 茯苓(各一钱) 白术 使君子 红曲(炒,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交奶伤。与五香汤。发 者。与犀角消毒饮。恶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二分) 芍药(一钱) 甘草(三分) 生姜(二分) 大枣(二枚)
  上五味 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适寒温分服。须臾 热稀粥。以助药力。温敷令汗出。若不汗更服。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五分) 麻黄(三分) 桂枝(二分) 芍药(五分) 甘草(二分) 生姜(二分) 大枣(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合。去沫。内诸药。煮取七合。去滓温服。将息及禁忌。
  伤寒身热。睛不了了。致 血。若发惊。是以阳气重故也。伤寒脉浮紧。无汗反致 者。欲解也。宜麻黄汤主之。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五分) 桂枝(三分) 甘草(二分) 杏仁(八个)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复取微似汗。如桂枝法将息。
  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二钱) 桂枝(五分) 甘草(三分) 杏仁(八个) 生姜(三分) 大枣(三枚) 石膏如弹丸大。
  上七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五合。取微似汗。若不汗。再三作剂。汗出多者。停后服。伤寒阳且证医服阳且汤。尚不汗者以气运未适故也。须续服前方。后得气运适者。肌肉即和谐。
  仍 汗出也。大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伤寒五六日。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
  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一钱) 黄芩(五分) 人参(三分) 甘草(三分) 半夏(一钱) 生姜(三分) 大枣(三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