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渔斋医话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六淫相兼说

  风寒在其中,燥火在其中,暑湿在其中。

  夫冬天之风,人人欲避之,畏其寒也。早春之风料峭入骨,人畏之,亦因寒也。当其杨柳风和,吹面不寒;夏月北窗,清风徐至。人非止不避,而反爱之,故风而寒则伤人;和而清者不伤人;觉其寒则伤人,不觉其寒则不伤人。惟脑后与隙中来者,咸宜避之。假如密室,当伏天其热必甚。设遇外间凉风大至,人思挟纩,入此室中,其热不减,但洞启窗户,霎时而凉,可见寒在风中明矣。太阳为真火,诸湿一承其耀,无不 然,火亦喜从其类,故易称火就燥。风虽亦可为燥,然必假气收肃;晴光轩豁之时,非其良能焉。更有藏麻年久,自能出火,可见燥在火中明矣。夫暑,火之余气也,必因湿而成。六月为火德,小暑大暑系焉;或当亢阳,忽地潮础汗,龙雷并起,大雨滂沛。人快其凉,而不知热土受湿,暑气上蒸,此时感邪最易。又如萤火,腐草所化,亦由湿热相蕴而成。始于长夏,绝于寒露,此暑之始终也。

  前人称暑必挟湿,信夫!若暑不因湿,则可谓之火,火而兼湿,方成暑矣。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用药如用兵

  医之用药,如将之用兵。热之攻寒,寒之攻热,此正治也。因寒攻寒,因热攻热,此因治也。子虚者补其母,母虚者益其子;培东耗西,增水益火;或治标以救急,或治本以湔缓。譬如兵法,声东击西,奔左备右,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卫其虚,避其实,击其惰,还其锐,兵无常势,医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明;能因病变化而取效者,谓之神医。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医不尽药石

  医者,意也,其术不尽于药石。故古人有泥丸蓑草,可以济人之语。苏耽橘井,食叶饮泉即愈,岂专药石也?此在医者有恒,能真心济世,不逐声利之间,则虽祝由,可以已病。以我正气,却彼邪气,德行所积,随施随验,固非常理可测。若只专计刀锥之利,己心不正,安能却邪?虽己试之方,珍异之药,或未必能有神明助乎?其间非可摈之为妄语也!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治贵人有四难

  后汉郭玉谓,疗贵人有四难:“自用意而不任医,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安间,不能使药,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余以为此四病,贵人果有之。然贵人之遇医,亦有四难:远地相召,素不曾试,一难也;稍涉毒味,不敢轻用,二难也;尊高临之,医不能尽意三难也;专任仆外家,烹煮失宜,四难也。以此言之,贵人不可轻于致病,尤须慎于服药,如夫子所谓某未达,不敢尝焉。然后可。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医家五失

  医家乘人之危,古经比之杀人。古经云:不恤缓急,妄索事分杀人也;不问有无,必欲多得,杀人也;懒惰睡眠,轻视人命,杀人也;辨察不明,用药差误,杀人也;见不即治,俄至增剧,杀人也。有此五失,挟术杀人,甚于挺刃。昔陈景仁妻张氏有微疾,医误投血膈之药,遂至不起。既死,魂神荡越。一日,因景仁出郊,遂合为一,恍惚如狂,独歌独笑,以终其身。观此临人疾患,可不慎夫。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七情皆听命于心

  人之病,不外乎三因:外因六淫,内因七情,与饥饱劳倦、跌扑为不内不外因。凡单感六淫,虽其人素弱,无甚大病。若兼伤七情,脏腑先虚复感外邪,为病必重。故七情之伤,过于外感。夫七情之伤,各有所属。心为喜,肝为怒,脾为思,肺为忧,肾为恐,此为五志。尚有悲属肺,惊属心,共为七情。七情者,人不能免,惟不可过耳,过则伤矣。其伤虽分五脏,其实止一心耳。夫心为君主,其余各脏为臣,皆听命于君。惟君所使,臣下奉行而已。故善养生者,心常有主,如岳家军,撼之不动,主师既能镇定,各营孰敢轻动耶?又如张魏公在军,夜闻营中喧扰,魏公安卧不动,俄顷寂然,明日廉得首乱者一人斩之。一见主不动而孰敢动,一见众虽动而主为不动。心之于四脏亦然,在军则无乱,在人则无伤。至于不为饥饱劳役所困,人自易为,非比七情之难伏,若跌扑何待言?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再论七情总由心发

  昔如谢傅之折屐,景文之敛棋,虽属矫情,终为雅量。一遇喜而若无喜,一逢悲恐而若无悲恐,心有所持也。古人以非理相加,横逆之来,在庸夫必勃然怒发矣。而贤者乃曰可以理遣,可以情恕,必不似庸人之勃然怒发焉。此无他,在明理。管幼安泛海值飓风,舟欲覆溺,众人不胜恐惧,幼安面无忧容,语不改常。此无他,在知命。夫明理与知命,惟心能然。我故曰:七情虽分五脏,其实止一心而已。观此更觉晓畅。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人病何者为多

  或问:人之病何者为多?予曰:火热为多。如病机十九条,火居其五,热居其四。凡人毛窍三千六百,窍窍通气,气即火也。(《内经》气有余便是火。)若感风寒,毛窍闭塞,气不得泄,便郁而成火,所谓人伤于寒,则病热也。若感暑感燥,暑即火而兼湿,燥即火在其中,故人感六淫,皆为热病。更脏腑中各有少火,少火生气为无病。一脏失调,一腑气逆即郁滞,少火变为壮火,壮火食气则病。故外之六淫,内之脏腑,违之则皆化火而病生矣。岂非火热为多乎?问:病既火热为多,何温热之药,补益之方,方书并载,未曾独多寒凉耶?答曰:壮火食气,久则为虚为寒。(气少故也。)或过用寒凉,或禀气素弱,或命门火衰,或劳倦内伤,或寒邪直犯脏腑。如此等症,自然要用温热补益耳。治火诸法,条述于后。风寒初感,火未甚郁者用辛散,已愈者用辛凉,半表半里者用和解,表邪未祛而里症又急者用双解。表邪已尽,惟内有实热者,或清或下。感暑湿者清而利之,暑兼风者散而清之,湿热者苦辛淡分消之,感燥者清而兼润之。脏腑郁火为病者,心郁则泻之,肝郁则疏之,脾郁则夺之,肺郁则散之,肾郁则泄之。其六腑郁火,各从其类而治之。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正气受逼则为邪火

  风寒之中人也,始则皮毛,肺应之,为喷嚏恶风,鼻出清涕,肌肤烘热,咳嗽咽痛,甚则发疹,继逼腠理。肺与胃应之,为恶寒头痛,身热咳嗽,纳食无味,甚则为斑为疹;渐浸肌肉,胃应之,为舌黄口渴壮热,口中气秽,不思纳食,形体牵滞,卧不安寐,甚则发斑。及至半表半里,则为口苦胁痛,往来寒热,心烦喜呕,不欲纳入,甚则壮热谵语。夫风寒之中人也,由浅而深;其为病也,亦由轻而重,总不外火郁二字。至郁久而为毒,此毒非鸩酒蛇泥也,乃人自家正气,被外邪所逼,一步退一步,始于皮毛,及至脏腑;始于一星,终于燎原,荧荧不灭,炎炎奈何?今详述明晓,俾患者早为疗治,咸登寿域焉尔。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三折肱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辨

  《左传》云:三折肱知为良医也。从未有人注及三折肱之意。予谓:古之医者,自备药笼至病家延医后,向笼取药,或君臣未配,或轻重失宜,取而复置,置而复取,总以郑重为事,此为三折肱也。又《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后注者,多以世业之谓,非也。医必父而子,子而孙,如是其业则精,始服其药。若传至曾元,更为名医矣!其间贤者不待言,其不肖者若何?因其世业,而安心服其药。设为所误,生死攸关,虽愚者不为也。况医道可通仙道,远数十百年,偶出一豪杰之士,聪明好学,贯微彻幽。然而上世并非医者,舍是人而必求所谓三世者,有是理乎?凡医者必读上古《神农本草》、黄帝《素问》、《灵枢经》,及仲景《伤寒论》三世之书,方为有本之学,从而服药,庶无误人。三世者,三世之书也。汉儒谓:《神农本草》、黄帝《素问》、元女《脉诀》,为三世之书。聊记以质博学之君子。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求疗尽告所悉

  扁鹊兄弟三人皆善医。魏文侯问曰:子兄弟三人孰最善?对曰:长兄视色,故名不出家;仲兄视毫毛,故名不出门;如鹊针人血脉,投人药饵,故名闻诸侯。然扁鹊见齐桓侯,知疾在腠理,疾在血脉,疾在肠胃,亦未尝非能视色知人之疾也。若彼之兄弟,后世安有如是之神哉!夫脉之难明,古今所病也。至虚有盛候,而大实有羸状,疑似之间。便有生死之异。士大夫多秘所患以求延医,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冥漠之中,辨虚实寒热于疑似之间。医不幸而失,终不肯自谓失也。巧饰遂非,以全其名;间有审密者,虽惑主人之言,亦参以己见,两存而杂治,亦云难矣。不如东坡之言:凡医之工拙,先验于平时,有疾求疗,尽告以所患,使医了然知患之所在,然后参之以脉,虚实寒热,洞然胸中。故虽中医,治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如此则岂非智耶?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择医宜谨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节;原疾 之轻重,而量药剂之多少;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详问为要

  经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脉而知之谓之巧。予谓:治人之疾,神圣难明,惟切问为要。孙思邈必问病者二便,亦可悟矣。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医家功德

  施效验良方。平时须合应验丹药,遇急病者,请致即行。(迟速时刻生死有关。)诊脉不轻率任意。不因贵药,辄减分数。不因酬薄,迟滞其往。不因错认病症,下药委曲回护。不因祁寒暑雨,惮于远赴。不因饮酒宴乐,托辞不往。耐心替病患诊脉。遇贫病者,捐药施治。不因循用药,迟其痊愈。(病本易治,而用无关紧要之药以图浓谢。外科尤甚,怀良心,丧天理,不可不戒。)不用霸道劫剂,求其速效。不乘人重病险疮, 勒浓谢。不妄惊病家。不卖假药误人病。不轻忽临危病患。不厌恶秽恶病患。不与同道水火,误及病患。不用堕胎药。不忌时医,辄生毁谤。不认病失真,强用峻剂。可以步行,不必舟舆,费人财物。不待药资,然后发药。以上二十四条,业斯道者,能反而求之,后福无穷矣!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十不治

  前人称病有十不治。人能反躬自省,不治仍可治也。纵欲 淫,不自珍重。窘苦拘囚,无潇洒之态。怨天尤人,广生懊恼。念朝预愁明日,一年营计百年。室人聒噪,耳目尽成荆棘。

  听信巫师赛祷,广行宰割。寝同不适,饮食无度。多服汤药,荡涤肠胃,元气渐耗。讳病忌医,使寒热虚实妄投。以死为苦,与六亲眷属,常生难舍之想。

  第二种 橘旁杂论上卷

  为医首重读书论

  医乃古圣人设法以济后世,生死存亡所系焉。欲探其精微,务在博览古今,潜心体贴。

  如上古有轩岐,以下代不乏人。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化七十毒,是有《本草》。黄帝与岐伯天师更相问难,上穷天文,下穷地理,中极民瘼,《灵枢》、《素问》作焉。其间推原运气之变迁,阐明经络之标本;论疾必归其要,治法务合其宜。井然而有条,粲然而不紊;其道至精至微,知人之所不能知,发人之所不能发,诚万世全生之大典也。扁鹊得其遗意,演而为《难经》。皇甫士安次而为《甲乙》,杨上善纂而为《太素》,王叔和因之而作《脉经》,俱彪炳璀灿,为一时宗。独汉长沙太守张仲景,推本求源,探微索隐,而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其方取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宜,真千古不传之秘;而于春温、夏热、中暑、伏暑等症,则有未尽也。幸守真刘子,作《要旨论》、《原病式》、《直格书》、《宣明论》四书,补长沙所未及。如改桂枝麻黄各半汤为双解散,变十枣汤为三花神佑丸,可谓青出于蓝,真有功医门者。同时有张子和者,作《儒门事亲》,方分汗吐下三法,其曰吐中有汗,泻中有补,圣人止有此三法,无第四法,乃不易之确论,于是世人知有刘张之派矣。其奈后学欠于精详,用之失当,至东垣老人阐《素问》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济生拔萃》十书,以传于世。独于内伤一门,立《脾胃论》,补中益气等汤,出千古之特见,开后来之瞽蒙。及丹溪朱氏,伤寒火热,内伤杂病,无不精研。其时世人泥于局方,故立补阴诸法,以救偏弊。其因不一,慨无善法救人之夭,乃发神明之识,各撰成书,以为世之准绳也。至于巢元方之《病源》书,孙思邈之《千金方》,王焘之《外台秘要》辞繁方广,足称往代之大作。如陶节安之《伤寒六书》,似胜朱奉议之《活人书》。因节安发仲景所未发,奉议不遵阴阳为表里,解阴阳为寒热,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活人也固多,而其杀人也岂少哉!薛己之《外科》,补东垣所未备。戴元礼之《证治要诀》,葛可久之《十药神书》,钱瑛之《小儿方论》,张景岳之《大宝论》,赵养葵之《水火论》,如牛渚燃犀,无微不照。秋燥是嘉言独得,瘟疫属又可新裁,皆近代之皎皎者也。至于国朝名家叠出,接脉前贤,咸宜购览,以广见闻。名医著作,汗牛充栋,不胜备载,兹举其要耳。业斯者,探讨以上种种,兼之临症权衡,以时为要,亦不失为大丈夫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