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自序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中上之医,千里百年,目未易觏;最上之医,天下古今,指未易屈。世之言医者何 伙耶?恃聪明者,师心傲物,择焉不精,虽曰屡中,其失亦屡多。守门庭者,画焉不入,自窒死机,纵未败事,已咎在 误时。工邪僻者,心粗识劣,骛险绝根,偶堕其术,已惨同婴刃。病者苦医之聚会盈庭,具曰予圣。浅者售;伪者售; 圆滑者售;而以其身命为尝试。医者苦病之毫厘千里,动罹颠踬。方难凭;脉难凭;师传难凭;而以人之身命为尝试。
所以人之有生,水火、刀兵、禽兽、王法所伤残,不若疾厄之广。人之有死,夭魔、外道、饿鬼、畜类之苦趣,不若地 狱之惨。医以心之不明,术之不明,习为格套,牢笼病者。遂至举世共成一大格套,遮天蔽日,造出地狱,遍满铁围山 界,其因其果,彰彰如也。经以无明为地狱种子,重重黑暗,无繇脱度,岂不哀哉?昌也闭目茫然,惟见其暗,然见暗 不可谓非明也。野岸渔灯,荒村萤照,一隙微明,举以点缀医门千年黯汶,拟定法律,为率由坦道,聊以行其佛事耳。
然微明而洗发黄岐仲景之大明,明眼得此,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自能立于无过。即浅见寡闻,苟知因果不昧,敬慎存 心,日引月伸,以此照其胆,破其昏,而渐充其识。本地风光,参前倚衡,亦何愚而不朗澈也耶?先圣张仲景生当汉末, 着《伤寒杂病论》,维时佛法初传中土,无一华五叶之盛,而性光所摄,早与三世圣神、诸佛诸祖把手同行,真医门之 药 王菩萨、药上菩萨也。第其福缘不及我佛如来亿万分之一分,阅百年再世,寝失其传。后人莫繇仰溯渊源,然且竞相彼 揣此摩,各呈识大识小之量,亦性光所摄无穷极之一斑矣。我佛如来累劫中为大医王,因病立方,随机施药,普度众生。
最后一生重补其充足圆满之性量八万四千法门,门门朗澈底里,诸有情微逗隙光者,咸得随机一门深入,成其佛道。与 过去未来现下尽虚空法界无量亿诸佛诸菩萨光光相荡,于诸佛诸菩萨本愿本行,经咒偈言,屡劫宣扬不尽者,光中莫不 彰示微妙,具足灭度。后阿难尊者证其无学,与我佛如来知见无二无别,乃得结集三藏十二部经典,永作人天眼目,济 度津梁。夫诸佛菩萨真实了义,从如来金口所宣,如来口宣,又从阿难手集。昌苟性地光明,流之笔墨,足以昭示学人。
胡不自澈须眉,脏腑中阴,优游几席,充满 天赫地耀古辉今之量。直与黄岐仲景两光摄合,宣扬妙义,倾刻无欠无余, 乃日弄向导,向棘栗蓬中葛藤窠里,与昔贤校短论长,为五十步百步之走,路头差别,莫此为甚。发刻之稿凡十易,已 刻之板凡四更,惟恐以凡人知见,杂揉圣神知见,败絮补葺美锦,然终不能免也。甚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 杂证多门,殚一生力补之,不能尽补;即殚千生力补之,不能尽补,从可推也。途穷思返,斩绝意识,直截皈禅,通身 汗下,险矣!险矣!尚敢漫言殊途同归也哉?此重公案,俟可补乃补之耳。
顺治十五年上元吉旦,南昌喻昌嘉言老人,时年七十有四序。
卷一 一明望色之法
望色论(附律一条)
喻昌曰:人之五官百骸,赅而存者,神居之耳。色者神之旗也,神旺则色旺;神衰则色衰;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 露。帝王之色,龙文凤彩。神仙之色,岳翠山光。荣华之色,珠明玉润。寿 之色,柏古松苍。乃至贫夭之色,重浊晦 滞,枯索垩黧,莫不显呈于面。而病成于内者,其色之着见,又当何如?《内经》举面目为望色之要,谓面黄目青、面 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盖以黄为中 土之色,病患面目显黄色,而不受他色所侵则吉。面目无黄色,而惟受他色所侵则凶。虽目色之黄,湿深热炽,要未可 论于死生之际也。然五脏善恶之色,见于面者,额颊鼻颐,各有分部:《刺热篇》谓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 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是则五 脏分部,见于面者,在所加察,不独热病为然矣。然更有进焉,则目下之精明,鼻间之明堂是也。《经》谓精明五色者, 气之华也。是五脏之精华,上见为五色,变化于精明之间。某色为善,某色为恶,可先知也。谓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 其要。是明堂上下左右,可分别其色之逆从,并可分别男女色之逆从,故为要也。察色之妙,无以加矣。仲景更出精微 一法,其要则在中央鼻准,毋亦以鼻准,在天为镇星,在地为中岳,木金水火四藏,病气必归并于中土耶。其谓鼻头色 青,腹中苦冷痛者死,此一语独刊千古。后人每恨《卒病论》亡,莫由上溯渊源,不知此语正其大旨也。盖厥阴肝木之 青色,挟肾水之寒威,上征于鼻,下征于腹,是为暴病,顷之亡阳而卒死耳。其谓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又互上句之 意。见黑虽为肾阴之色,微黑且无腹痛,但主水气,而非暴病也。谓色黄者,胸上有寒,寒字《伤寒论》中,多指为痰, 言胸有积痰也。谓色白者亡血,白者肺之色,肺主上焦以行营卫,营不充则鼻色白,故知亡血也。谓设微赤非时者死, 火之色归于土,何遽主死?然非其时而有其气,则火非生土之火,乃克金之火,又主脏燥而死矣。次补察目一法,谓其 目正圆者 不治。次补察面五法,谓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黄色鲜明为留饮, 又即色黄者胸上有寒之互辞。语语皆表章《内经》,补其未备,故可法可传也。色之善者,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 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色之恶者,青如草兹,赤如 血,黄如枳实,黑如 ,白如枯骨。五脏有精华则色善,无 精 华则色恶,初非以青黑为大忌也。未病先见恶色,病必恶。《灵枢》谓赤色出于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天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义与容色见明堂上下左右同,而此为暴病耳。若夫久病之色,必有受病之应。
肺热病者,色白而毛败应之。心热病者,色赤而络脉溢应之。肝热病者,色苍而爪枯应之。脾热病者,色黄而肉蠕动应 之。肾热病者,色黑而齿槁应之。夫病应其色,庸工亦多见之,然冀嘘枯泽槁于无益之日,较之治未病者,不啻倍蓰无 算矣。更有久见病色,其人原不病者,庸工且心炫而窃疑之,殊不知此络脉之色,不足畏也。盖阴络之色,随其经而不 变,色之变动无常者,皆阳络之色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内经》谓此皆无病,何 反怪之耶?然而察色之法,亦有其传。岐伯谓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 脾,如以缟裹黄。生于肾,如以缟裹紫。缟,素白也,加于朱、红、绀、黄、紫之上,其内色耀映于外,若隐若见。
面色由肌内而透于外,何以异此?所以察色之妙,全在察神。血以养气,气以养神,病则交病。失睡之人,神有饥色。
丧亡之子,神有呆色,气索自神失所养耳。小儿布痘,壮火内动,两目先现水晶光。不俟痘发,大剂壮水以制阳光,俾 毒火一线而出,不致燎原,可免劫厄。古今罕及此者,因并志之。
【律一条】 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动罹复溺,卤莽粗疏,医之过也。
卷一 一明闻声之法
闻声论(附律二条)
喻昌曰:声者,气之从喉舌而宣于口者也。新病之人,声不变。小病之人,声不变。惟久病苛病,其声乃变。迨声 变,其病机显呈而莫逃,所可闻而知之者矣。《经》云:闻而知之谓之神,果何修而若是?古人闻隔垣之呻吟叫哀,未 见其形,先得其情,若精心体验,积久诚通。如瞽者之耳偏聪,岂非不分其心于目耶?然必问津于《内经》、《金匮》, 以求生心变化,乃始称为神耳。《内经》本宫商角征羽五音,呼笑歌哭呻五声,以参求五脏表里虚实之病。五气之邪, 其谓肝木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心火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脾土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 动为哕。肺金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肾水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变动者,迁改其常志也,以 一声之微,分别五脏,并及五脏变动,以求病之善恶,法非不详。然人之所以主持一身者,尤在于气与神焉。《经》谓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谓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谓言语善恶,不避亲疏 者,此神明之乱也。是听声中,并可得其神气之变动,义更精矣。《金匮》复以病声内合病情,谓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 呼者,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只此三语,而下中上三焦受病,莫不有变动可征,妙义 天开,直可隔垣洞晰。语声寂寂然者,不欲语而欲嘿也。静嘿统属三阴,此则颛系厥阴所主。何以知之?厥阴在志为惊, 在声为呼,病本缄默,而有时惊呼,故知之耳。惟在厥阴,病必深入下焦骨属筋节间也。喑喑然声出不彻者,声出不扬 也。胸中大气不转,出入升降之机,艰而且迟,是可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间也。啾啾然细而长者,谓其声自下焦阴分而上。
缘足太阳主气,与足少阴为表里,所以肾邪不剂颈而还,得从太阳部分,达于巅顶。肾之声本为呻,今肾气从太阳经脉, 直攻于上,则肾之呻并从太阳变动,而啾唧细长,为头中病也。得仲景此段更张其说,而听声察病,愈推愈广。所以书 不尽言,学人当自求无尽之藏矣。
【律二条】 凡闻声,不能分呼笑歌哭呻,以求五脏善恶,五邪所干,及神气所主之病者,医之过也。
凡闻声,不别雌雄长短,出于三焦何部者,医之过也。
卷一 一明辨息之法
辨息论(附律一条)
喻昌曰:息出于鼻,其气布于膻中。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或清而徐,或短而促,咸足以占宗气 之盛衰。所以《经》云: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人顾可奔迫无度,令宗气盛喘数急,有余反成不足耶?此指呼 出为息之一端也。其谓起居如故而息有音,此肺之络脉逆也。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益见布息之气,关通 肺胃,又指呼出为息之一端也。呼出心肺主之;吸入肾肝主之;呼吸之中,脾胃主之。故惟脾胃所主中焦,为呼吸之总 持。设气积贲门不散,而阻其出入,则危急存亡非常之候。善养生者,俾贲门之气,传入幽门,幽门之气,传二阴之窍 而出,乃不为害。其上焦下焦,各分呼出吸入,未可以息之一字,统言其病矣。此义惟仲景知之,谓息摇肩者心中坚,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分其息颛主乎呼,而不与吸并言,似乎创说。不知仲景以述为作,无不 本之《内经》,昌前所拟呼出为息二端,不足尽之。盖心火乘肺,呼气奔促,势有必至。呼出为心肺之阳,自不得以肝 肾 之阴混之耳。息摇肩者,肩随息动,惟火故动也。息引胸中上气咳者,肺金收降之令不行,上逆而咳,惟火故咳也。张 口短气,肺痿唾沫,又金受火形不治之证,均以出气之粗,名为息耳。然则曷不径以呼名之耶?曰:呼中有吸,吸中有 呼,剖而中分,圣神所不出也。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不待言矣。《经》谓乳子中风热,喘鸣肩 息,以及息有音者,不一而足。惟其不与吸并言,而吸之病转易识别,然尚恐后人未悉,复补其义云:吸而微数,其病 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迟,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见吸微且 数,吸气之往返于中焦者速,此必实者下之,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若虚则肝肾之本不固,其气轻浮脱之于阳,不可治 矣。昌前所指贲门幽门不下通,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在上焦者其吸促,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阴之虚者,则从阳火 而升,不入于下。故吸促,是上焦未尝不可候其吸也。下焦者其吸迟,肝肾之道远其元阳之衰者,则困于阴邪所伏,卒 难升上,故吸迟。此真阴元阳受病,故皆难治。若呼吸往来,振振动摇,则营卫往返之气已索,所存呼吸一线耳,尚可 为哉?学人先分息之出入,以求病情,既得其情,合之愈益不爽。若但统论呼吸,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噫!微 矣。
【律一条】 凡辨息,不分呼出吸入以求病情,毫厘千里,医之过也。
卷一 一明胸中大气之法
大气论(附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