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小学


  疮可疗兼下气。利小便令化气征。醋敛咽疮消肿毒。治黄胆病破坚 。妇人产后血虚晕。

  熏鼻收神保十全。酒通血脉浓肠胃。消忧发怒大扶肝。滋形辟恶养脾气。痛饮伤神损寿元。蓬砂消痰能止嗽。甘缓之功破结 。喉痹初生宜进此。阴阳气散自无凝。灵砂性温通血脉。安魂养气益精神。止阴烦满杀邪魅。主五脏之百病 。

  卷之一 本草第一

  妊娠服禁

  (出便产须知)班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代赭芫花麝。

  大干蛇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莫用好。

  卷之一 本草第一

  引经药报使

  (一首出本草)小肠膀胱属太阳。 本羌活是本乡。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大肠阳明并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脾经少与肺部异。升麻兼之白芍详。少阴心经独活主。肾经独活加桂良。通经用此药为使。岂有何病到膏肓。

  卷之一 本草第一

  六陈

  药有六味。陈久者良。野狼茱半橘。枳实麻黄。

  野狼毒。茱萸。半夏。橘皮也。

  卷之一 本草第一

  十八反(二首并出儒门事亲)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

  谓半夏。栝蒌。贝母。白芨。白蔹。与乌头相攻。

  藻戟遂芫俱战草。

  海藻。大戟。芜花。甘遂。俱与甘草相反。

  诸参辛芍叛藜芦。

  苦参。人参。沙参。玄参。细辛。芍药。俱与藜芦相反。凡汤药丸散中不可合用也。若要令反而吐者则不忌也。

  卷之一 本草第一

  十九畏(一首)

  硫黄元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相见。野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裂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逆顺。炮 炙爆要精微。

  卷之一 本草第一

  用药法象(一首)

  天有阴阳彰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

  湿热凉寒总于四。

  温热者。天之阳。凉寒者。天之阴。此天之阴阳四时也。

  地有阴阳化五行。

  金木水火土。

  生长收藏五味成。

  辛甘为地之阳。酸苦咸为地之阴也。

  轻清成象亲乎上。

  味薄者。本乎天亲上。

  重浊成形本乎地。

  味浓者。本乎地亲下。

  辛甘发散气为阳。酸苦漏泄阴为味。

  轻清重浊之分。气味浓薄之异。

  清之清者发腠理。阳中之阳浓之气。

  附子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清之浊者实四肢。阳中之阴薄气使。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阴。

  浊之浊者走五脏。阴中之阴乃浓味。

  大黄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浊之清者归六腑阴中之阳薄味尔。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

  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足太阳。

  辛散酸收淡渗泄。咸软苦泄甘缓结。

  各有所能。或散或聚。或缓或急。或坚或 。四时五脏病。各随五味之所宜也。

  横行直达要消详。五味之能须悉别。

  药有横行者。若辛甘之类。直达者。若酸苦之类。

  身半上病药取根。身腰以下梢宜用。根升梢降合天真。述类象形堪妙应。炮炙制度剂所宜。熟降生升毒须制。

  药用火炮。汤炮。煨炒者。皆制其毒也。用酒蒸焙蜜炒。皆欲上腾也。酒浸洗。醋浸。

  姜制。酥炙。皆欲行经活血。如去皮。去心。取核。去芦节枯朽之类。皆不可违其制也。

  药味专精大得能。新陈粗细择须备。

  品味薄则用近新者择拣。勿用腐朽之类。

  汤散丸方分两铢。

  汤者。荡也。去新久病皆能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舒缓而治之也。古者方剂分两。与今不同。如 咀者。锉若麻豆大是也。云一升者。今之大一盏也。云铢者。六铢乃一分。即二钱半。云三两者。今之一两。二两者。今之六钱半也。

  君臣佐使从其制。

  主病为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服药有法及有期。

  病在上。不厌烦而少。病在下。则顿而多。病在上。先食而后药。病在下。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宜饥食。而服药在旦。病在骨髓。宜饱食。而服药在夜。

  升降浮沉补泻之。

  如肝胆之病。以辛味补之。咸泻气。温补凉泻之类也。

  重轻气味施当审。勿伐天和岁气时。

  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药例见后证例中。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一首集次王适斋等脉诀)人身元气由太极动静阴阳一如式。阴血静兮阳气动。血逐气行无暂息。周流身体似循环。荣养百骸由此力。五行五脏布其中。妙合乾坤纤芥悉。上中下体号三焦。在诊排名寸关尺。寸为阳分尺为阴。关者阴阳界限位。天真始注手太阴。百脉周流所朝会。右为气口左人迎。腑脏脉宗荣见尔。脉行三寸呼吸中。呼吸定息行六寸。十二时周数几何。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八百一十丈。脉循五十度周身。复还会于手太阴。此是平人形之道。度合阴阳昼夜停。不大不小脉曰平。呼吸来停至脉匀。数迟数至违呼吸。损曰离经与夺精。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大无 。三迟二败冷所谓。六数七极热之多。八脱九死十命尽。十一十二魂入墓。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寒数热古今传。难经越度分明载。

  意见九难。

  寸关尺内十二经。脏腑阴阳合五行。唯有君火更相火。母子相通真气生。

  意见十八难。

  失正邪干乃相克。各有刚柔位相逢。

  意见十难。

  阴阳变病脉危殆。关格覆溢与相乘。

  意见三难。后有图。

  太过不及分轻重。诊后先须部分定。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即心主包络也。

  女人反此背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

  言男子面南受气。则两寸居前亦阳。脉之三阳从上走下。女人面北受气。则两尺居前亦阴。

  脉从下走上。经所谓男子阳生。脉在关上。寸脉常盛女阴生。脉在关下。尺脉常盛。是其常也。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并。肾居尺脉合膀胱。用意调和审安静。肺与大肠居右寸。

  脾胃脉从关里认。三焦心包络脉同。尺中仔细须寻趁。若诊他脉覆手取。要自看时仰手认。

  三部须教指下明。九候了然心里印。上部头。候听会。迎香。人迎之动脉也。以察头面之疾。中部手。候合谷。神门。经渠之动脉也。以察头下至脐上之疾。下部足。候太溪。冲阳。

  太冲之动脉也。以察脐下至足之疾。

  大肠共肺为传送。心与小肠为受盛。脾胃相通五谷消。膀胱肾合为津庆。三焦无状空有名。

  寄在胸中膈相应。肝胆同为津液府。能通眼目为清净。智者能调五脏和。自然察认诸家病。

  掌后高骨号为关。骨下关脉形宛然。以次推排名尺泽。三部还须仔细看。关后为阴乃是尺。

  关前为阳名寸口。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兼头痛。阴微即泻脐中吼。

  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阴数脾热并口臭。阳微浮弱定心寒。

  阴滑食注脾家咎。关前关后辨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经云。谨熟阴阳。无与众谋。此之谓也。

  病脉传见举要中。脉经素难尤宜究。

  见后方脉举要。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据经分节气。阿阿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浮芤滑实弦紧洪。七表还应是本宗。微沉缓涩迟并伏。濡弱相兼八里同。九道脉名长短是。虚促结代劳动细。在意专心察脉理。二十四种真玄微。互须脉证参虚实。勿失于邪病脉机。

  脉所当然之图 凡在左者皆克诸右。凡在右者皆受左克。此脏腑五行自相克制。脉所当然也。至如太过不及。当视本位及邪干自异尔。

  五行子母相生之图 两手交义。则六脉五行。子母毒相生养。本心包络与三焦二脉。皆系右尺。今脉诀以两肾分两尺。则遗失心心包络一经矣。

  右手太阴阳明金。生左尺足太阳少阴水。太阳少阴水。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生左关足厥阴少阳木。厥阴少阳木。

  生左寸手太阳少阴火。太阳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阴火。通右尺手心主少阳火。手心主少阳火。生右关足太阴阳明土。足太阴阳明土。复生右寸手太阴阳明金。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左手头指火之子。五行造化岂虚偏若将两肾脉分二。何独三焦经独专。水火相生滋养处。土金涵育委和全。自然神气存斯理。不识天真道不传。素问脉类五十余种。后世类为二十四种。至如拒格者。素问谓阴胜格阳。阳胜拒阴。非死脉也。皆宜详审。

  卷之二 脉诀第二

  诊脉入式

  脉是人身造化机。要须指下识其微。浮洪动滑弦如紧。微涩濡虚缓类迟。覆溢代牢诚莫疗。细芤实弱可扶持。短长促结沉伏别。寒热参差必误医。

  脏腑阴阳寒热图 关格覆溢脉例图 

  卷之二 脉诀第二

  二十四种脉体

  浮脉不足举有余。芤脉中空两畔居。滑体如珠中有力。实形 与长俱。弦如始按弓弦状。

  紧若牵绳转索初。洪举按之皆极大。此名七表不同途。浮为中风芤失血。滑吐实下分明别。

  弦为拘急紧为疼。洪大从来偏生热。

  浮为在表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厥。

  为内结。为满不食。浮大为鼻塞。浮缓为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

  浮滑为饮为走刺。浮大而涩。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紧。为百合病。浮数。(大便坚小便数)浮紧为淋为癃闭。

  芤为血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大便出血。尺芤为下焦虚小便出血。

  滑为吐为满。 为咳。 为热。 为伏痰。 为宿食。 为蓄血。 为经闭。 为鬼疰。 为血气俱实。 滑散为瘫缓。 滑数为结热。 滑实为胃热 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为泄利。 滑而和为妊娠。 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则阴中痛。大便亦然。

  实为热为呕。 为痛。 为气塞。 为喘咳。 为大便不禁。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

  为腰痛弦为寒为痛。 为饮。 为疟。 为水。 为中虚。 为厥逆。 为拘急。 为寒癖。 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双弦胁急痛。弦为钩。为胁下刺痛。 弦长为积随左右上下。紧为寒为痛。 为嗽。 为喘。 为满。 浮紧为肺有水。 紧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

  紧急为遁尸。 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为满。为疮。 为热。

  为烦。 洪实为癫。 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微来如有又如。无沉举都无按有余。迟缓息间三度至。(诀云。缓脉一息四至。迟脉。

  一息三至也。)濡来散止细仍虚。伏须切骨沉相类。弱脉沉微指下图。(诊而细。沉按之乃得。举之若无为弱。)涩脉如刀轻刮竹。分明八里坦如途。(脉涩体细而迟。往来难而散。)迟寒缓结微为痞。涩因血少沉气滞。伏为物聚濡气虚。弱则筋痿须审记。

  微为虚为弱。 为衄。 为呕。 为泄。 为亡汗。 为拘急。 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为实。 为水。 为寒。 为喘。 为 。 为瘕。 沉弱为寒热。 沉滑为风水。

  为下重。 沉细为少气。臂不能举。 沉紧为上热下冷 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 沉重而中散。为寒食成瘕。 沉重不至寸。徘徊绝者为遁尸。 沉紧为悬饮。 沉迟为痼冷。 沉重为伤暑发热缓为在下为风。 为寒。 为弱。 为痹。 为疼。 为不仁。 为虚。 为气不足。 为眩晕。缓而滑为热中。 缓而迟。 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涩为少血为亡汗。 热气不足。 为逆冷。 为下痢。 为恶寒。 为心痛。 涩而紧为痹。

  为寒湿。 涩细大寒。

  迟为寒为痛迟而涩。为 瘕咽酸。 迟而滑为胀。 迟而缓为寒。

  伏为霍乱为疝瘕。 为水气。 为溏泄。 为停痰。 为宿食。 为诸气上冲。 为恶脓贯肌濡为虚为痹。 为自汗。 为气弱。 为下重。 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为小便难弱为虚为风热。 为自汗。

  长脉流利通三部。短脉本部不及须。虚脉迟大而兼软。促脉来数急促欤结脉时止而迟缓。代脉不还真可吁。(结脉与代脉相类。但代脉不能自还。)牢脉如弦而更实。冲脉鼓动无定居。

  细脉虽有但如线。九道之形乃自殊。

  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 为积。 为伤湿。 为后泄。 为寒。 为神劳。 为忧伤过度。 为腹满。 通刺痛。 细而紧。而 瘕积聚。 细而滑。为僵仆。 为发热。 为呕吐。

  动为痛为惊。 为挛。 为泄。 为恐。

  虚为寒为虚。 为脚弱。 为食不消化。 为伤暑。

  促脉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脏热则脉数。以气血痰饮留滞不行则止促。非恶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