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归


  白术(甘温和中,同血药用则补血。)苍术(甘温辛烈,燥胃强脾。)白芍(泻肝安脾,为太阴行经药。)

  胶饴(温补脾,甘缓中。)大枣(甘温补中,入脾经血分。)干姜(辛温燥湿,能引血药入气分而生血。)木瓜(伐肝理脾,调营卫,利筋骨。)乌梅(酸涩而温,脾肺血分之药。)蜂蜜(甘温补中,调和营卫。)

  本湿除之不言寒热者,实兼寒热也,下分二法。

  燥中宫:脾恶湿,燥湿所以健脾。脾喜温,故只言寒湿,不言湿热,且湿去而热自除也。

  白术(苦燥湿。)苍术(除寒湿。)橘皮(理气燥湿。)半夏(除湿化痰。)吴茱萸(燥脾除湿。)南星(燥湿除痰。)白芥子(温中开胃,利气豁痰。)

  洁净府:水乃湿之原,行水乃以除湿,故治湿必利小便。

  木通(通膀胱,导湿热。)赤茯苓(利湿热,赤胜于白。)猪苓(利湿行水。)藿香(去恶气则正气通畅,气化则小便利。)

  标湿渗之脾之经络受伤者,不止于湿。外感之湿中人,不止脾之一经。脾专言湿,举一以概其余也。以湿属脾,从其类也。

  开鬼门:湿从汗解,风能燥湿。

  葛根(解肌开腠。)苍术(发汗除湿。)麻黄(辛温发汗。)独活(搜风去湿。)

  (以上所举四药,或入阳明。或入太阳,或入少阴,非专入脾经也。盖湿与热合,伤在肌肉,则用阳明药。湿与风合,伤在皮肤,则用太阳药。湿与寒合,伤在筋骨,则用少阴药。湿土于五行寄旺,故兼诸经药也,推之他经,湿在太阳,则用麻黄;湿在阳明,则用葛根、苍术;湿在少阴,则用独活。触类引伸,方得作者本旨,不可泥看,余仿此。)

  卷上

  心经第五

  (是经起于极泉穴,终于少冲穴。)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 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卷上 心经第五

  经络解

  心系有二,其一上通于肺;其一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里细络相连,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心通五脏系也。手腕下胛为锐骨。

  手少阴经受足太阴脾之交,起于心,循任脉之外,属心系,下膈,当脐上二寸之分,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出任脉之外,上行而挟咽,系目系。以上二脉,一下行,一上行,皆伏行于内者也。其直者,出行于外,亦经脉也。从心系上至肺脏之分,出循腋下,抵极泉穴,自极泉下循 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两经之后,历青灵穴,下肘内廉,抵少海,自少海而下,循臂内后廉,历灵道、通里,至掌后锐骨之端,经阴 、神门,入掌内廉,至少府,循小指端之少冲而终,以交于手太阳小肠。盖心为君主之官,尊于他脏,故其交经授受,不假支别云。

  卷上 心经第五

  心经诸穴歌

  手少阴,九穴成,极泉青灵少海深,自灵道通里而达,过阴 神门而迎,抵于少府,少冲可寻。

  卷上 心经第五

  分寸歌

  少阴心起极泉中,腋下筋间脉入胸,青灵肘上三寸取,少海肘后五分容,灵道掌后一寸半,通里腕后一寸同,阴 腕后方半寸,神门掌后锐骨隆,少府节后劳宫直,小指内侧取少冲。

  卷上 心经第五

  病证解

  嗌干,脉上行挟嗌也。心痛,本脏之腑。其余心痛,皆包络痛也。渴而欲饮,心火内炎也。目黄,脉系目系也。胁痛,脉出腋下也。 臂后廉痛,脉循 臂后廉也。掌中热痛,脉入掌内也。

  心为五脏之主,邪不能干,除真心痛外,所载皆经络中病。此下即有本病,亦包络之病,非本脏病也。况经络相连,病证多同,故《内经》虽各详经络,而本草所载,两经合一。今遵《内经》,仍各分一经。至于标本用药,俱载包络经中,心经不必另载。

  卷上

  小肠经第六

  (是经起于少泽穴,终于听宫穴。)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上 小肠经第六

  经络解

  腕下兑骨为踝,脊两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肩解下成片骨为肩胛,目外角为锐 ,目下为 ,目内角为内 。

  手太阳受手少阴心经之交,脉起于小指少泽穴,穴由是循外侧之前谷、后溪,上腕出踝中,历腕骨、阳谷、养老穴,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出肘内侧两筋之间,历小海穴,上循 外廉,行手阳明、少阳之外,上肩循肩贞、 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诸穴,乃上会大椎,左右相交于两肩之上,自交肩下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当膻中之分,络心,循胃系,下膈,过上脘抵胃,下行任脉之外,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之天窗、天容上颊,抵颧 ,上至目锐 ,过瞳子 ,却入耳中,循听宫而终。其支者,循颊上 抵鼻,至目内 睛明穴,以斜络于颧,而交于足太阳经也。

  卷上 小肠经第六

  小肠经诸穴歌

  小肠穴,十九中。路从少泽,步前谷后溪之隆;道遵腕骨,观阳谷养老之崇。得支正于小海,逐肩贞以相从。值 俞兮过天宗,乘秉风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启天窗兮见天容。匪由颧 ,曷造听宫。

  卷上 小肠经第六

  分寸歌

  小指端外为少泽,前谷外侧节前觅,节后捏拳取后溪,腕骨腕前骨陷侧,兑骨下陷阳谷讨,腕上一寸名养老,支正腕后量五寸,小海肘端五分好,肩贞胛下两骨解, 俞大骨下陷保,天宗秉风后骨中,秉风 外举有空,曲垣肩中曲胛陷,外俞胛后一寸从,肩中二寸大杼旁,天窗扶突后陷详,天容耳下曲颊后,颧 面 锐端量,听宫耳端大如菽,此为小肠手太阳。

  卷上 小肠经第六

  病证解

  嗌痛,脉循胃系也。颔肿,脉循颈上颊也。肩痛,脉出肩解也。 难举,脉循 也。耳聋,脉入耳也。目黄,脉入内、外 也。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皆经脉所过之地。以上言经病,未言腑病;言本经病,未言合病,然亦可类推也。

  卷上 小肠经第六

  本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小肠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脏腑之病)

  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大肠主大便,膀胱主小便,而小肠兼主大小便,以分泌水谷也。小肠气痛,本腑病。)宿食夜热旦止。(以小肠为受盛之官。)

  标病(经络之病)

  身热恶寒,(手足太阳病同。)嗌痛颔肿,(同经。)口糜,(合胃经病,以脉循胃系也。)耳聋。(同经。)

  卷上 小肠经第六

  治法解

  实热泻之小肠承胃之下脘,而下输膀胱,大肠实热则不能泌别清浊,故用泻,下分二法。

  气:气分有热,则水谷不分,行水即以导热。

  木通(通大小肠,导诸湿热。)猪苓(利湿利水。)滑石(利窍渗湿,泻热行水。)瞿麦(降心火,利小肠,行水破血。)泽泻(利湿行水。)灯草(降心火,利小肠。)

  血:热入血分,则血妄行,清热所以凉血止血。

  地黄(泻丙火,凉血生血。)蒲黄(生行血,熟止血。)赤茯苓(入心、小肠,利湿热。)栀子(泻心肺邪热,下从小便出。)丹皮(泻血中伏火,凉血而生血。)

  虚寒补之小肠属火,化物出焉,虚寒则失其职,故用补,下分二法。

  气:胃为小肠上流,胃气虚则湿流小肠而水谷不分,调补胃气,即以补小肠之气也。

  白术(燥湿和中,益阳补气。)楝实(导小肠热,引心包相火下行。)茴香(开胃调中,疗小肠冷气。)

  砂仁(快气调中,通行结滞,入大小肠。)神曲(调中开胃,化水谷,消积滞。)扁豆(调脾暖胃,消暑除湿。

  )

  血:血分寒虚,则多凝滞,补阳行气,所以活血而补血也。

  桂心(辛走血,能补阳活血。)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

  本热寒之不言本寒者,虚寒已见上条,省文也。

  降火:小肠与心为表里,心火太旺,往往下传于小肠,降心火所以清小肠之上流也。

  黄柏(泻相火,补肾水。)黄芩(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苦大寒,入心泻火。)连翘(形似心。入心经气分而泻火。)栀子(泻心、肺、三焦之火。)

  标热散之阳邪中上,阴邪中下。手太阳经脉在上,非寒邪所能干,故止言标热。

  解肌:阳邪每多自汗之证,故不用发表,且小肠经专主上部,与足阳明解肌不同。

  本(辛温雄壮,为太阳风药。)羌活(搜风发表。)防风(解表去风,主上焦风邪。)蔓荆(轻浮升散,主上部风邪。)

  卷下

  膀胱经第七

  (是经起于睛明穴,终于至阴穴。)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卷下 膀胱经第七

  经络解

  头顶上为巅,脑后为项,肩后之下为肩膊,椎骨为脊,尻上横骨为腰,挟脊为膂,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膝后屈处为 ,股外为髀,捷骨之下为髀枢,腓肠为 。

  足太阳之脉,受手太阳之交,起目内 睛明穴,上额,循攒竹,过神庭,历曲差、五处、承光、通天,自通天斜行左右,交于顶上之百会。其支者,从巅至百会,抵耳上角。以上一经脉、一络脉,上行于头者也。其直行者,由通天、络却、玉枕入络脑,复出下项以抵天柱,又由天柱而下循肩膊内,挟脊两旁相去各一寸半,下行于大杼、风门诸俞,由是抵腰中,入循膂络肾,下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循腰髋,下挟脊,历上 、次、中 、下 、会阳,下贯臀,至承扶、殷门、浮 、委阳,入 中之委中穴。其支别者,为挟脊两旁第二行,相去各三寸之诸穴,自天柱而下,从膊内左右,别行下贯胛膂,历附分、魄户、膏肓、神堂、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下历尻臀,过髀枢,又循髀枢之里、承扶之外一寸五分之间而下,与前之入 中者相合,下行循合阳,下贯 内,历承筋、承山、飞扬、跗阳,出外踝后之昆仑、仆参、申脉、金门,循京骨、束骨、通谷,至小趾外侧之至阴穴,以交于足少阴肾经也。

  卷下 膀胱经第七

  膀胱经诸穴歌

  足太阳,六十三。睛明攒竹,诣曲差五处之乡;承光通天,见络却玉枕之行。天柱高兮大杼抵,风门开兮肺俞当。厥阴心膈之俞,肝胆脾胃之脏。三焦肾兮大肠小肠,膀胱俞兮中膂白环。自从大杼至此,去脊中寸半之旁。又有上次中下四 ,在腰四空以相将。会阳居尻尾之侧,始了背中二行,仍上肩胛而下,附分二椎之旁。三椎魄户,四椎膏肓。神堂 兮膈关,魂门兮阳纲,意舍兮胃仓。肓门志室,秩边胞肓。承扶浮 与委阳,殷门委中而合阳。承筋承山到飞扬,跗阳昆仑至仆参。申脉金门,探京骨之场;束骨通谷,抵至阴小趾之旁。

  卷下 膀胱经第七

  分寸歌

  足太阳兮膀胱经,目内 角始晴明。眉头陷中攒竹取,曲差发际上五分,五处发上一寸是,承光发上二寸半,通天络却玉枕穴,相去寸五调匀看,玉枕挟脑一寸三,入发二寸枕骨现,天柱陷后发际中,大筋外廉陷中献。自此挟脊开寸五,第一大杼二风门,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俞五椎之下论,膈七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肾,大肠十六之下椎,小肠十八膀十九,中膂内俞二十椎,白环二十一椎下当。以上诸穴可排之,更有上次中下 ,一二三四腰空好,会阳阴尾尻骨旁,背部二行诸穴了。又从脊上开三寸,第二椎下为附分,三椎魄户四膏肓,第五椎下神堂尊,第六 膈关七,第九魂门阳纲十,十一意舍之穴存,十二胃仓穴已分,十三肓门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须论,十九胞肓二十秩边,背部三行诸穴匀。又从臀下阴文取,承扶居于陷中主,浮 扶下方六分,委阳扶下寸六数,殷门扶下六寸长, 中外廉两筋乡,委中膝骨约纹里,此下三寸寻合阳,承筋脚跟上七寸,穴在 肠之中央,承山 下分肉间,外踝七寸上飞扬,跗阳外踝上三寸,昆仑后跟陷中央,仆参亦在踝骨下,申脉踝下五分张,金门申脉下一寸,京骨外侧骨际量,束骨本节后陷中,通谷节前陷中强,至阴却在小趾侧,太阳之穴始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