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学实在易
医学实在易
或两尺如常,而脉应两寸者,便知心移热于小肠,肺移热于大肠也。一家之说,俱不可泥如此。况右肾属火,即云命门亦何不可,三焦鼎峙两肾之间,以应地运之右转,即借诊于右尺,亦何不可乎。
卷一 四诊易知
脉法统论
何谓无病之脉。一息四至是也。何谓五脏平脉?心宜洪,肺宜涩,肝宜弦,脾宜缓,肾宜沉。又兼一 冲和之气,为胃气是也。何谓四时平脉。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涩(又谓之“毛”,)冬宜沉(又谓之“石”,)四季之末宜和缓是也。何谓男女异脉。男为阳,宜寸大于尺;女为阴,宜尺大于寸是也,何以知妇人有孕之脉。尺大而旺,或心脉大而旺是也(“神门”穴脉甚动为有子,一云:心脉大为男,右尺大为女。)何以知妇人血崩。曰:尺内虚、大、弦、数是也。何以知妇人之半产。曰:诊得革脉是也。何以知妇人之产期。曰:脉之离乎经常是也。何以知妇人之无子。曰:尺脉微弱而涩,小腹冷,身恶寒是也。小儿之脉何别。曰:以七至为准也。
卷一 四诊易知
持脉秘旨
脉之为道,最为微渺而难知也。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何苦张大其言,以人命为戏乎。张心在先生,余未识面,而神交久之。其着持脉大法,取八脉为纲,与旧说八脉稍异,皆其显然可见者为据。非若李濒湖,张石顽等,以二十八字为凭空掠影之谈。一曰浮,浮者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为表病也。一曰沉,沉者重手按于肌肉之上而始见,为里病也。浮沉二脉,以手之轻重得之,此其显而易见也(一呼脉来二至,一吸脉来二至,一呼一吸名为一息,一息脉来四至为平人无病之脉,否则病矣。)一曰迟,迟者一息脉来二、三至,或一息一至,为寒病也。一曰数,数者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为热病也。迟数二脉,以息之至数辨之,又显而易见也。一曰细,细者脉状细小如线,主诸虚之病也。一曰大,大者脉状粗大如指,主诸实之病也。细大二脉,以形象之阔窄分之,又为显而易见也。一曰短,短者脉来短缩,上不及于寸,下不及于尺,为素禀之衰也。一曰长,长者脉来迢长,上至鱼泽际,下至尺泽,为素禀之盛也。长短二脉,以部位之过与不及验之,又为显而易见也。又有互见之辨,浮而数为表热,浮而迟为表寒,沉而数为里热,沉而迟为里寒。又于表、里、寒、热四者之中,审其为细,则属于虚,审其为大,则属于实。又须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中,审其为短,知为素禀之衰,疗病须兼培其基址,审其为长,知为素禀之盛,攻邪必务绝其根株。此凭脉治病之秘法也。
客曰:信如前法,则古人所传许多脉象,可以尽弃而不言欤。余曰:以此八脉为纲,余脉即于八脉中认其兼见之象,亦易易与耳,弃之可也,不弃之亦可也。
卷一 四诊易知
新着八脉四言诗
四言脉诀,始于崔紫虚真人,李濒湖改订之,李士材又改订之。近日如《冯氏锦囊》诸本,各有增删,然非繁而无绪,即简而不该,且囿于王叔和、高阳生、滑伯仁旧说,胪列愈多,而指下愈乱,皆非善本。余取显然可见之八脉为纲领,而以兼见之脉为条目,韵以四言,俾读者有得心应手之妙。
浮为主表,属腑属阳,轻手一诊,形象彰彰,浮而有力,洪脉火炀(主火)。浮而无力,虚脉气伤(主气虚。)浮而虚甚,散脉靡常(主气血散。)浮如葱管,芤脉血殃(主失血。)浮如按鼓,革脉外强(外强中空,较芤更甚,主阴阳不交。)浮而柔细,濡脉湿妨(主湿。)浮兼六脉,疑似当详。
沉为主里,属脏属阴,重手寻按,始了于心。沉而着骨,伏脉邪深(主问?邪。)沉而底硬(与革脉同,但革浮而牢沉,)牢脉寒淫(主寒实。)沉而细软,弱脉虚寻(主血虚。)沉兼三脉,须守规箴。
迟为主寒,脏病亦是(仲景云:迟为在脏。《脉经》云:迟为寒。)三至二至,数目可揣。
迟而不愆(稍迟而不愆四至之期,)缓脉最美(无病。)迟而不流(往来不流利,)涩脉血痞(主血少。)迟而偶停(无定数,)结脉郁实,(主气郁痰滞。)迟止定期(促者,数中一止也。结者,迟中一止也。
皆无定数,若有定数,则为代矣。大抵代脉在三、四至中,其止有定数。)代脉多死(主气绝,惟孕妇见之不妨。)迟兼四脉,各有条理。
数为主热,腑病亦同(仲景云:数为在腑。《脉经》云:数为热。)五至以上,七(至)八(至)人终。数而流利,滑脉痰蒙(主痰主食,若指下清,则主气和。)数而牵转,紧脉寒攻(主寒主痛。
数而有止,促脉热烘(主阳邪内陷。)数见于关(关中如豆摇动,)动脉崩中(崩中脱血也,主阴阳相搏。)数见四脉,休得朦胧。
细主诸虚,蛛丝其象,脉道属阴,病情可想。细不显明,微脉气殃(主阴阳气绝。)细而小浮(细者,脉形之细如丝也,小者,脉势之往来不大也,且兼之以浮,即昔人所谓如絮浮水面是也,)濡脉湿长(主湿亦主气虚,浮脉亦兼之。)细而小沉,弱脉失养(血虚,沉脉亦兼之。)细中三脉,须辨朗朗。
大主诸实,形阔易知,阳脉为病,邪实可思。大而涌沸,洪脉热司(主热盛,亦主内虚,浮脉亦兼之。)大而兼硬,实脉邪持(主实邪。)大兼二脉,病审相宜。
短主素弱,不由病伤,上下相准,缩而不长。诸脉兼此,宜补阴阳。动脉属短,治法另商。
长主素强,得之最罕,上鱼入尺(上鱼际,下尺泽,)迢迢不短。正气之治,长中带缓。若是阳邪,指下涌沸。中见实脉,另有条款。
以上八脉,显然可见。取其可见者为提纲,以推其所不易见,则不显者皆显矣。八脉相兼,亦非条目之所能尽,皆可以此法推之。
卷一 四诊易知
七怪脉四言诗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肝绝。)屋漏水流,半时一落(胃绝。)弹石沉弦,按之指搏(肾绝。)乍密乍疏,乱如解索(脾绝。)本息(息,不动也)末摇,鱼翔相若(心绝。)虾游冉冉,忽然一跃(大肠绝。
釜沸空浮,绝无根脚肺绝。七怪一形,医休下药(此言五脏绝脉也,六腑中独言大肠与胃者,以其属于阳明,为一身之最重者也。
卷一 四诊易知
妇人科诊脉四言诗
妇人之脉,尺大于寸,尺脉涩微,经愆定论。三部如常,经停莫恨。尺或有神,得胎如愿(左尺大为男,右尺大为女。)妇人有胎,亦取左寸(手少阴盛为有子,)不如神门(神门穴为心脉所过,左大为男,右大为女,)占之不遁。
月断病多,六脉不病,体弱未形,有胎可庆。妇人经停,脉来滑疾,按有散形,三月可必,按之不散,五月是实,和滑而代,二月为率。
妇人有孕,尺内数弦。内崩血下,革脉亦然,将产之脉,名曰离经(离时常脉,)内动胎气,外变脉形。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不上关,十有九死,尽弱而涩,肠(小肠也)冷恶寒,年少得之,受孕艮难,年大得之,绝产血干。
卷一 四诊易知
小儿验纹按额诊脉四言诗
五岁以下,脉无由验,食指三关(第一节寅位为风关,第二节卯位为气关,第三节辰位为命关,以男左女右为则,)脉络可见,热占紫纹,伤寒红像,青惊白疳,直同影响。隐隐淡黄,无病可想。黑色曰危,心为怏怏。若再风关,病轻弗忌。若在气关,病重留意。若在命关,危急须记。脉纹入掌,内钩之始,弯里风寒,弯外积致(食积致病。)五岁以上,可诊脉位(以一指按其寸、关、尺,)指下推求,大率七至,加则火门,减则寒类,余照《脉经》,求之以意,更有变蒸,脉乱汗热,不食汗多,或吐或泻,原有定期,与病分别。疹痘之初,四末寒彻,面赤气粗,涕泪弗辍。半岁小儿,外候最切,按其额中(以名、中、食三指候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食指近发为上,名指近眉为下,中指为中,)病情可晰,外感于风,三指俱热,内外俱寒,三指冷冽,上热下寒,食中(二)指热。设若夹惊,名中(二)指热,设若食停,食指独热。
卷一 四诊易知
诊脉别解一
轻下手于皮肤之上曰“举”,以诊心肺之气也(心肺为阳,浮而为上。)略重按于肌肉之间曰“按”,以诊脾胃之气也(脾胃居中,故其气应乎中。)重手推于骨肉之下曰“寻”,以诊肝肾之气也(肝肾为阴,沉而在下。
卷一 四诊易知
诊脉别解二
两手六部皆为肺脉,肺为脏腑之华盖,凡一切脏腑病,其气必上熏于肺,而应之于脉。
如心病六脉必洪,肝病六脉必弦,肾病六脉必沉,肺病六脉必涩,脾病六脉必缓。(是怠缓,不是和缓。)按之指下浊者为邪甚,清者为正复。有神者吉,无神者凶,有力者为热为实,无力者为虚为寒,此为最验。李濒湖云:“脉者脏腑之气,非脏腑所居之地也。”余每见时医于两手六部中,按之又按,曰:某脏腑如此,某脏腑如此又如彼。俨若脏腑居于两手之间,可扪而得,种种欺人之丑态,实则自欺之甚也。
卷一 四诊易知
《内经》诊法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内,尺中也,两旁,两尺部之外旁也,季胁,两胁之下秒也。何以谓之季,言胁之尽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两肾附于季胁,是季胁之内乃是两肾,两肾之内乃是腹中,故以尺内候腹中,尺外以候肾,尺之四旁以候季胁,是两旁更出于外也。杨元如曰:‘所谓外者,乃六脉之本位。脉居歧骨之外,故以本位为外,而偏于里者为内也。’高士宗云:‘脉气自下而上,故先论之尺部左右外内也)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附上者,附左尺而上左手之关脉也。肝居胁内,故以关候肝,膈气在中,故以内候膈。膈谓膈肉之下,肝脾所居之郛廓也。)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者,附右尺而上右手之关脉也。脾主中土,故以关内候脾,阴内而阳外,故以关外候胃。问曰:六腑独言候胃何义。曰:五脏之气血皆胃腑之所生,故脏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是以《本经》凡论五脏必及于胃,而余腑不与焉,然而脏腑雌雄各有并合,言心而小肠在其中矣,言肺而大肠在其中矣,余脏准此。高士宗云:‘脉气自下而中,故次论关部之左右外内也。’)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从右关而上右寸口也。
胸中者,宗气之所居也。《经》曰:宗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行呼吸,)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膻中(左者,左寸口也,心者,君主之官也,膻中者,臣使之官,君主之相位也。高士宗云:‘脉气自中而上,故终论寸部之左右外内也。’)前以候前,后以候后(脉有外内,复有前后,前以候前,尺前,关前,寸前,以候形身之前也。后以候后,寸后,关后,尺后,以候形身之后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脉有内外前后,复有上下,是脉体之六合也。上竟上者,自寸上而竟上于鱼际也。喉主天气,位居胸上,故为胸喉中事,乃上以候上也。下竟下者,自尺下而竟下于肘中也。足履乎地,股、膝、胫、足居腰与少腹之下,故为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乃下以候下也。
参各家注,此审别形声,脏腑,外内之法也。首言两旁,次言前后,次言上下。盖以左右三部之脉,正候之外,推而及于三部之两旁,三部之前后,且上而极于鱼际之上,下而极于尺泽之下,无所不到,可谓候法无余蕴矣。今即以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引一语而比例之。
既以尺部之两旁候形身之季胁,便知关部之两旁可以候形身之两胁,寸部之两旁可以候形身之两腋。书不尽言,学人当得其意而引伸也。其曰前后者,以寸、关、尺各部,前一分为前,后一分为后,乃各部之交界处也。其曰上下者,言上而更上于寸,下而更下于尺也。总而言之,首言外内,次言前后,盖以两手之脉,平以分之,有如文王之卦,离南坎北,震东兑西,以候形身之四旁。上竟上 ,下竟下者,有如伏羲之卦,竖以观之,而天地定位也。此章以人身配六合,三部九候法,以人身配三才,所谓人身小天地者此也。
问曰:《经》言心肝居左,脾肺居右,是脏气之出于左右,抑脏体之偏与。曰:天为阳,地为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圣人南面而立,左为阳,右为阴。天一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是以心肝居左也。地二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以脾肺居右也。此先天之五行,本于阴阳水火,分而上生,非脏体之谓也。又心主脉,肝主血,血脉生于水精,是以左手三部俱主血,肺主周身之气,脾主元真之气,气生于火,是以右手三部皆主气,此皆阴阳互换之妙,善诊者不可不知。
愚按:诊候之法,各家不同,善诊者便宜熟记于心,随机应变,则指下了然矣。余视此着时行诸书,虽高一格,而究竟为唐宋后各家之小技也。今欲为初学启蒙,遽以《灵》、《素》授之,恐学人畏其难而中阻,然又恐示之以“易”则争趋于“易”,终无以造乎精微之域,反为斯道害。惟《内经·脉要精微论》一章,各家脉书,不过绘其部位,而所言诊法,大不相符,相沿已久,必不能一时更改其说。但《圣经》炳如日星,录此一节,以俟后之学者,起而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