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医学启源
医学启源
卷之上 三、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
(十二)膀胱经,足太阳,寒,壬水。
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也,与肾为表里,号为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阳是其经也。总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则应膀胱;膀胱有疾,〔即应〕胞囊〔也〕。〔伤热则〕小便不利,热入膀胱,则其气急,而小便黄涩也;膀胱寒则小便数而清(白)也。又水发则〔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而腹反大〔是〕也。又膀胱咳〔久〕不已,传之三焦,满而不欲饮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热,则食不入;寒则神不守,泄下利不止,语声不出也。
实则上绝于〔心〕气不行也,虚则引热气于肺。其三焦和,则五脏六腑之气和,逆则皆逆。膀胱经中有厥气,〔则〕梦行不快;满胀,则小便不下,脐下〔重〕闷,或〔肩痛也〕。绝〔则〕三日死,死在鸡鸣也。此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也。
《主治备要》云:是动则病(气)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 〕,脚皆痛,足小指不用。《脉诀》云:左尺,膀胱肾脉之所出也,先以轻手得之,是膀胱,属表;后以重手得之,是肾,属里。命门与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得之为沉;又重手按之,脉道无力者,为濡;举手来疾流利者为滑。此乃沉濡而滑,命门与肾〔脉〕不病之状也。命门与肾部近骨,若出于骨上,见于皮肤血脉筋骨之间,是其浮也;入而至骨,是其沉也。
卷之上
四、三才治法
华氏《石函经》曰:夫病有宜汤者、宜丸者、宜散者、宜下者、宜吐者、宜汗者。汤可以荡涤脏腑,开通经络,调品阴阳;丸可以逐风冷,破坚积,进饮食;散可以去风、寒、暑、湿之气,降五脏之结伏,开肠利胃。可下而不下,使人心腹胀满,烦乱鼓〔胀〕;可汗而不汗,则使人毛孔闭塞,闷绝而终;可吐而不吐,则使人结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卷之上
五、三感之病
《内经》治法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肝、心、脾、肺、肾,实而不满,可下之而已。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胆、胃、三焦、膀胱、大肠、小肠,满而不实,可吐之而已。地之湿气感,则害人肌肤,从外而入,可汗而已。
卷之上
六、四因之病
注云:外有风寒暑湿,天之四令,无形者也;内有饥饱劳逸,亦人之四令,有形者也。
一者,始因气动而内有所成者,谓积聚 瘕,瘤气、瘿气、结核,(狂瞀)癫痫。
二者,始因气动而外有所成者,谓痈肿疮疡,疥癞疽痔,掉〔 〕浮肿,目赤〔胗〕(者 ), 肿痛痒。
三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内者,谓留饮癖食,饥饱劳逸,宿食霍乱,悲恐喜怒,想慕忧结。
四者,不因气动而病生于外者,谓瘴气魅贼,虫蛇蛊毒,〔蜚〕尸鬼击,〔冲薄〕坠堕,风寒暑湿,〔斫〕射刺割等。
卷之上
七、五郁之病
(注云:五运之法也。)
木郁之病,肝酸〔木风〕。
注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四肢)两胁,(咽鬲)不通,饮食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筋骨强直而不用,卒倒而无所知也。经曰:木郁则达之,谓吐令其调达也。
火郁之病,心苦火暑。
注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 胪胀〕,疡痱呕逆,螈 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至瞀闷懊 ,善暴死。经曰:火郁发之,谓汗令其发散也。
土郁之病,脾甘〔土湿〕。
注曰: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便),甚则心痛胁 ,呕(吐)霍乱,饮发注下,〔 〕肿身重,则脾热之生也。经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滞也。
金郁之病,肺辛〔金燥〕。
注云: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乃金胜木而病也。经曰:金郁泄之,解表利小便也。
水郁之病,肾咸〔水寒〕。
注云: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椎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阴乘阳也。经曰: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
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收藏之〕理也,失常则天地四〔塞〕也。
卷之上
八、六气主治要法
大寒丑上,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位,一阳用事,其气微。故曰少阳得甲子元头,常以大寒初交之气,分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下。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阳,三阴三阳亦同。
注云:初之气为病,多发咳嗽,风痰,风厥,涎潮,痹塞口 ,半身不遂,失音,风〔癫〕,风中妇人,胃中留饮,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阳狂〕心风,搐搦颤掉。初之〔气〕根据《内经》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气,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位,阳气〔动〕清明之间,有阳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湿风热。经曰:风伤于阳,湿伤于阴,微则头痛身热,发作风湿之候,风伤于血也,湿伤于胃气也。是以风湿为病,阴阳俱虚,而脉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语言难出。以上二证,不宜热药,下之必死。二之气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小满以上,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位,阳〔气〕发万物俱盛,故云太阳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并万物人脉盛。
注云:三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太阳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强。阳明者,肌痛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阳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三阳属热。太阴者,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阴,口燥舌干而渴。厥阴〔烦〕满,舌卷囊缩,喘热闷乱,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气病,宜下清上凉〔及〕温养,不宜用巴豆热药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位,阳气发散之后,阴已用事,故曰太阴旺,此三阴三阳,与天气标本阴阳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旺;紧细短涩,以万物干燥,明可见矣。
注云: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不宜作热病治(宜)以白虎汤,得此病不传染,次发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霍乱吐泻,〔白利〕及赤白相杂,米谷不消,肠鸣切痛,面浮足肿,目黄口干,胀满气痞,手足无力,小儿亦如之。四之气〔病〕宜渗泄,五苓之类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气,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之位,阳衰阴盛,故曰金气旺,其脉细而微。
注云: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咳嗽,及妇人寒热往来, 疟瘅痔,消渴中满,小儿斑疹痘疮。五之气病,宜以大柴胡汤解治表里。
小雪亥上,终之气,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位,阴极而尽,天气所收,故曰厥阴旺。厥者,极也,其脉沉短而〔微〕。万物收藏在内,寒气闭塞肤腠,气液不能越,故脉微也。
注云:终之气为病,多发风寒,风痰湿痹,四肢不收。秋尽冬水复旺,水湿相搏,肺气又衰,冬寒甚,故发则收引,病厥〔痿〕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积滞瘕块,寒疝血瘕。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药是也。
卷之上 九、主治心法
(一)〔随证治病用药〕
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蔓荆,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顶巅痛,〔用〕 本,去川芎。肢节痛,用羌活,风湿亦用之。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腹痛用芍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腹中窄狭,〔用〕苍术、麦芽。下部腹痛川楝子。腹胀用姜制浓朴、紫草。腹中实热,用大黄、芒硝。心下痞,用枳实、黄连。肌热去痰,用黄芩;〔肌热〕亦用黄 。虚热,用黄 ,亦止虚汗。胁下痛,往来寒热,用柴胡。胃脘痛,用草豆蔻。气刺痛,用枳〔壳〕,看何经,分以引经药导之。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以酒浸煎。茎中痛,用甘草〔梢〕。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去痰。用白术(枳实、半夏、防风、苦参、泽泻、苍术)。破滞气,用枳壳、(高者用之,能损胸中至高之气,三二服而已。)(陈皮、韭白、木香、白豆蔻、茯苓)。调气用木香、(香附子、丁、檀、沉。)补气用人参、(用)膏、粳米。去滞气用青皮,多则泻元气。破滞血用桃仁、苏木、(红花、茜根、玄胡索、郁李仁)。补血不足,用甘草(当归、阿胶。)和血用当归,凡血受病皆用。血刺痛用当归,详上下用根梢。(上部血,防风使〔牡〕丹皮、剪草、天麦二门冬。中部血,黄连使。下部血,地榆使。新血红色,生地黄;陈血瘀色,熟地黄。)去痰用半夏,热痰加黄芩,风痰加南星。胸中寒邪痞塞,用陈皮、白术。然,多则泻脾胃。嗽用(五味、杏仁、贝母),去上焦湿及热,须用黄芩,泻肺火故也。去中焦湿与痛,用黄连,泻心火故也。去下焦湿肿及痛,并膀胱火,必用汉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渴者用干〔葛〕、茯苓(天花〔粉〕、乌梅),禁半夏。心烦,用栀子仁(牛黄、朱砂、犀角、茯苓)。饮水多致伤脾,用白术、茯苓、猪苓。喘用阿胶。宿水不消,用黄连、枳壳。水泻,用白术、茯苓、芍药。肾燥香豉。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根梢及引经药〔则可〕。小便黄用黄柏,涩者加泽泻(余沥者杜仲)惊悸恍惚,用茯神、(金虎〔睛〕珠)(凡春加防风、升麻;夏加黄芩、知母、白芍药;秋加泽泻、茯苓;冬加桂、桂枝。)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以缓其力〔也〕;寒热相杂,亦用甘草,调和其性也;中满者禁用。经曰:中满勿食甘。
卷之上 九、主治心法
(二)〔用药凡例〕
凡解利伤风,以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风宜辛散,防风味辛,〔乃〕治风通用,故防风为君,甘草、白术为佐。
凡解利伤寒,以甘草为君,防风、白术为佐,是其寒宜甘发散也。或有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选用,其分两以〔君〕臣论。
凡水泻,茯苓、白术为君,芍药、甘草佐之。
凡诸风,以防风为君,随证加药为佐。
凡嗽,以五味子为君,有痰者半夏为佐;喘者阿胶为佐;有热无热,俱用黄芩为佐,但〔分〕两多寡不同耳。
凡小便不利,黄柏、知母为君,茯苓、泽泻为使。
凡下焦有湿,草龙胆、汉防己为君,黄柏、甘草为佐。
凡痔漏,以苍术、防风为君,甘草、芍药为佐,详别证加减。
凡诸疮,以黄连为君,甘草、黄芩为佐。
凡疟疾,以柴胡为君,随所发之时,所属〔之〕经,分用引经〔药佐之〕。
以上皆用药之大要,更详别证,于前随证治病〔药内〕,〔逐款加减用之〕。
卷之上 九、主治心法
(三)〔解利外感〕
伤风者恶风,用防风二钱,麻黄一钱,甘草一钱。如头痛,加川芎一钱;项下脊旁至腰病者,羌活一钱;体沉重,制苍术一钱;肢节痛,羌活一钱;目痛鼻干及痛,升麻一钱;或干呕、或寒热、或胁下痛者,俱加柴胡一钱。
伤寒恶寒者,麻黄二钱,防风一钱,炙甘草一钱;头沉闷者,羌活一钱。
伤寒表热,服石膏、知母、甘草、滑石、葱、〔豉〕之类寒药,汗出即解。如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服小柴胡汤能令汗出而愈(者)。热甚,服大柴胡汤之下;更甚者,小承气汤下之;里热大甚者,调胃承气汤下之,〔或〕大承气汤下之。发黄者,茵陈汤下之;结胸中,陷胸汤下之。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又言:身恶寒,麻黄汤汗泄之,热去身凉即愈。
卷之上 九、主治心法
(四)〔伤寒热食物〕
伤西瓜、冷水、牛乳寒湿之物,白术二钱,川乌半钱,防风一钱,丁香一个,炙甘草一钱。
伤羊肉、面、马乳皆湿热之物,白术一钱,黄连一钱,大黄二钱,炙甘草半钱,制黄芩一钱。
以上二证,腹痛加白芍药一钱;心下痞,枳实一钱;腹胀,浓朴半钱;胸中不利,枳壳半钱;腹中寒,陈皮三分;渴者,白茯苓一钱;腹中窄狭,苍术一钱;肢体沉重,制苍术一钱;因怒而伤者,甘草半钱;因忧而伤者,枳壳半钱;因喜而伤者,五味子半钱;因悲而伤者,人参半钱。大抵伤冷物以巴豆为君,伤热物以大黄为君,详认病证,添加为佐之〔药〕,或丸或散〔均〕可也。
卷之上 九、主治心法
(五)目疾
目疾暴发赤肿,羌活、防风、柴胡、香白芷、升麻、二制黄芩、黄连、甘草。白睛红,白豆蔻;少许,则当归为主。(去翳,谷精花、蝉蜕、瞿麦、秦皮洗。养目血,菊花。明目,蕤仁、蜀椒、龙脑。)凡眼暴发赤肿,以防风、黄芩为君以泻火;和血为佐,黄连、当归是也;兼以各经药引之。凡目昏暗,以熟地黄、当归根为君,以羌活、防风、甘菊花、甘草之类为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