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全生指迷方
全生指迷方
或因大病后亡津液,亡血,或惊恐神散而精不收,或梦漏亡精,又多虑而心气耗也。若无是因,则其人寿不过一二年。
代脉之状,其来如断绝,而相待其息以至时,搏而动。主血气亏损,或惊忧积甚,形气不相得也。
滑脉之状,指下如水之流,或如转珠而滞碍。(《太素脉诀》云:不缓、不洪、不实,如珠之形。)主呕吐,主饮。滑而弦细者为支饮,咳逆倚息,面浮肿。滑而紧,停寒积饮吞酸,肠间漉漉有声。滑而弦,留饮在胃,头痛而眩。滑而数,为中 ,甚则为 ,手足螈 搐搦盛肺紧脉之状,如按绳缴指,三部通度,与弦相似而有力,举按皆有余。主中寒腹痛切急。
在寸口,则中寒口噤,头痛恶寒,欲得覆被火炙。在关上,则胃冷吞酸,中脘脐腹痛,下利筋寒,或转筋霍乱,咳呕胆汁。紧数为冷热痢,下脓血,或身热饮食如故,有痛处则结痈疽在尺为寒疝痛。
促脉之状,自尺上寸口促急,有来无去。(《太素脉诀》作有来时止复来。)此荣卫无度数,阴气促阳也。又肾气离经,升而不降,又为无阴而阳无以系也。若时气促数,上出寸口,动脉之状,鼓动而暴于指下不常。气血相乘,搏击而动也。或鼓于阳,则一阳为钩,如夏脉之盛。或鼓于阴,一阴为毛,如秋气之急切劲烈。鼓阳胜而急曰弦,阴缓而阳急也。鼓阳至而绝曰石,阳辟而阴孤也。阴阳相过曰溜,气相鼓作而动也。
弦脉之状,如张弓弩弦,应指有力,重按则软弱。(《太素脉诀》云:状如琴弦。)主春气,主肝脏,主虚,主痰,主疟,主劳。弦而微,气不足,筋缓不荣。弦急似数非数,绵绵之状,劳伤气促急,四肢煎厥。无首尾而促疾,虚劳不足。弦弱而疾,夜多盗汗。弦短而大,荣卫劳伤,内急外缓。兼数则热,目视 ,血不足也。兼迟则寒,筋脉急挛。弦涩因失血女子则月闭血瘕。弦紧为虚寒里急,寒疝少腹痛,面青下利。弦迟而涩,出入无首尾,为寒闭血少,筋干急,(《太素脉诀》作弦而急。)或偏枯血脉痹,得之风冷湿也。(《十便良方》短脉之状,往来极短,不待息尽而回,或无首尾,但见于指面,亦不待气来而至。其人短气息,或不能长息,又为大下脱气,又主久病。
长脉之状,往来指下,息随而尽,其有余,如操带物之长。(《太素脉诀》云:长脉之状往来至长。)禀赋气强,胜血而气拥,其人寿。若加大而数,为病阳盛内热,当利三焦。
卷二
寒证
论曰:若其人洒淅恶寒,但欲浓衣近光,隐隐头重时痛,鼻窒塞,浊涕如脓,咳嗽,动辄汗出或无汗,甚则战栗,此由寒中于外,或由饮冷伤肺胃,内外合邪,留而不去,谓之感寒。寒从外至者,两手寸口脉俱紧,或但见于右寸。寒从内起者,其脉迟小。无汗者,小青龙汤主之。小汗者,温肺汤主之。
小青龙汤五味子 细辛(去苗) 干姜 半夏(汤洗七遍)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姜三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温肺汤(方缺)
若阴寒积冷,心腹大痛,呕逆恶心,手足厥冷,心胸不快,腰背疼痛,良姜汤主之。
良姜汤高良姜(一两,锉碎,炒) 官桂(一两,去皮) 当归(去芦,一两,锉炒) 白茯苓(一两) 附子(半两,炮)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若但寒头重,动眩晕,肌肉痛,牵急不得转侧, 汗出,恶寒,小便难,大便反快,短气,足寒,或时咽痛,微热,此由寒湿客搏经脉,不得发泄,其脉迟缓而小弦,附子汤主之,除湿汤亦主之。
附子汤附子(一个,炮,去皮脐) 白术(一两,炒) 茯苓 白芍(各三两) 人参(二两)
上为散。每服二大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除湿汤(方缺)
卷二
热证
论曰:阴不足则阳偏,阳偏则发热。若热从背起,自手足渐渐周身,口舌干燥,欲饮水而不能,此由阴气亏少,少水不能制盛火。诸阳起于四末,循行于背,阴不能敛阳,阳气独行,所以发热,或昼发而夜宁,或夜发而至旦即消。其脉虚疾而小,芍药黄 汤主之。
芍药黄 汤芍药(三钱) 黄 甘草(炙) 青蒿(阴干,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若热从腹起,上循胸腋,绕颈额,初微而渐至大热,发无时,遇饥则剧,中脘不利,善食而瘦,其色苍黄,肌肉不泽,口唇干燥,由脾气素弱,曾因他病,误服热药,入于脾,脾热则消谷引饮,善消肌肉,其脉濡弱而疾,参橘丸主之。若嗽者,用加减法,及灸脾 百壮参橘丸橘皮(三两,洗) 麦门冬(去心) 人参(去芦,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米饮下三十丸。若嗽,加五味子一两。
若热从腹中或从背起,渐渐蒸热,日间剧,夜渐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浊,甚则频数尿精,夜梦鬼交,日渐羸瘦,由思虑太过,心气耗弱,阳气流散,精神不藏,阴无所使,治属虚劳,大建中汤主之。
大建中汤芍药(六两) 黄 远志(去心) 当归(洗) 泽泻(各三两) 龙骨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枣二个,擘破,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
腹中急,加饧如枣大。
若自腰以上发热,热及则汗出,出已而凉,移时如故,复加昏晕,腹中膨 ,其气上攻,时时咳嗽,嗽引胁下牵痛,睡则惊悸,其脉弦急疾,由外寒客搏,内冷相合,寒则气收,水液聚内化成饮。医以热药攻寒,寒闭于内,热增于上,阳气不下行,故散越于上,发而热,散而为汗。汗多亡阳,心气内虚,故令惊惕。治属饮家,以旋复花丸主之。
旋复花丸旋复花 桂心 枳实(麸炒) 人参(各五分) 干姜 芍药 白术(各六分) 茯苓 野狼毒乌头黄(湿纸裹汁炙,各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三丸,未效,加至七丸。小儿黄米大二丸。
若热起骨间烦疼,手足时冷,早起体凉,日晚即热,背膂牵急,或骨节起凸,足胫酸弱由阴不足,而阳陷阴中,热留骨髓,髓得热则稀,髓稀则骨中空虚,阴虚水少脂枯,故蒸起,其脉沉细而疾。治属骨蒸,补髓丸主之。
补髓丸生干地黄(晒干,三两) 干漆(半两,碎,炒令烟尽)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丸,空心临卧服。
若自胸以上至头发热,口鼻气色时如烟熏,目涩咽燥,唾如凝脂,时咳,毛竦,大便不利,小便赤,由肺不调,邪热熏上焦,其脉疾大,先服桔梗汤。热不退者,五味子汤主之。
桔梗汤桔梗(一两) 人参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各半两) 小麦(一合)
上 咀。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分三服。
五味子汤《指南方》治发热甚不退。
柴胡(去苗,洗,四两) 半夏(汤洗七遍,一两一分) 黄芩 五味子 赤茯苓(分两原缺)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但热不歇,日晡尤甚,口中勃勃气出,耳无所闻,昼多昏睡,睡即浪言,喜冷,小便赤涩,大便不通,由三阳气盛,蕴于经络,内属腑脏,或因他病而致疾,其脉短疾而数,柴胡芒硝汤主之。
柴胡芒硝汤柴胡(四两,洗,去苗) 黄芩 甘草(炙) 赤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汤洗七遍,一两一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入芒硝一钱,搅和温服,以大便利为度。
若身大热,背微恶寒,心中烦闷,时时欲呕,渴不能饮,头昏重痛,恶见日光,遇凉稍清,起居如故,由饮食失时,胃中无谷气,热蓄于胃中,中脘热,则三阳不下降,而上聚于脑。又胃主阳明经,为恶热,其脉虚大而数,久则细小,谓之中暑。初即服好茶一杯立愈,不即治之,留而在胃,别致他病,生姜竹茹汤主之。
生姜竹茹汤竹茹(鸡子大) 人参(半两) 葛根(半两) 生姜(一钱,切)
上为散。水三盏,煎二盏,去滓,分二服,不拘时。
若间日发热,发必数欠,头痛拘倦,由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其气五内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其脉弦大而数,谓之瘅疟,柴胡栝蒌汤主之。
柴胡栝蒌汤柴胡(去苗,洗,八钱) 芍药 人参(各二钱) 半夏(汤洗七遍,二钱半) 甘草(炙,二钱) 栝蒌(二钱)
上 咀。水二升,生姜十片,枣二个,擘破,同煎至一升,分三服,去滓服。 大热去芍药、栝蒌,用黄芩三钱,即名小柴胡汤。
若身热汗出,烦满不为汗解,由太阳之经先受风邪,与热相搏,肾气厥则烦满,谓之风厥,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泽泻(半两) 白术 防风(各二两) 石膏(研) 赤茯苓(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由阴不胜阳,阳盛则热,起于四肢,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于外,以菟丝子丸主之。
菟丝子丸菟丝子(先于臼内杵百下,筛去杂物末) 五味子(各一两) 生干地黄(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前服。
若发热,耳暴聋,颊肿胁痛, 不可以运,由少阳之气厥,而热留其经,宜小柴胡汤。
若口干溺赤,腹满心痛,由热留于手少阴之经,其气厥也,赤茯苓汤主之。
赤茯苓汤赤茯苓(四两) 甘草(生,一两) 木香(半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二
风食
论曰:若其人翕翕如热,淅淅如寒,无有时度,支节如解,手足酸痛,头目昏晕,此由荣卫虚弱,外为风邪相乘,搏于阳则发热,搏于阴则发寒,久不治成劳气,荆芥散主之。
荆芥散荆芥穗 人参 白术 当归(切细,焙) 黄 芍药 桂(去皮,各一两) 柴胡(去苗二两) 甘草(炙,半两)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忽然牙关紧急,手足螈 ,目直视,此风客血经,谓之风 ,脉紧大者不可治,独活汤主之。
独活汤独活(半两,锉) 荆芥穗(一两)
上以水三盏,煎荆芥汁至一大盏,再入独活煎一半,去滓温服。凡用独活,紫色有成臼子者。盖羌活极大而老者,是寻常所用。白色者,乃老宿前胡也,慎不可用。
又方煎荆芥浓汁于盆中,坐病患于上熏蒸,然后淋洗之。
若寒热如疟,不以时度,肠满膨 ,起则头晕,大便不通,或时腹痛,胸膈痞闷,此由宿谷停留不化,结于肠间,气道不舒,阴阳交乱,备急丸主之。
备急丸大黄(湿纸裹煨) 巴豆(去皮心及油) 干姜(去皮,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米饮下。羸人服一丸,如绿豆大。以便快利为度。
卷二
风湿
论曰:若身体疼,心烦口燥,欲得水而不能饮,额上微汗,背强,欲得覆被向火,其脉浮虚,或日晡发热,或身重汗出,而脉但浮,或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极短气,或身微肿或发热面黄而喘,鼻塞而烦,脉大自能饮食,此由汗出当风,或因冒湿冷,复遇风邪之气闭固腠理,病名风湿,麻黄加术汤主之。日晡发热者,薏苡仁汤主之。掣痛不得屈伸者,草附子汤主之。鼻窒塞气不通者,瓜蒂散主之。恶风身体重者,防己汤主之。
麻黄加术汤麻黄(去根节,三两) 桂心(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汤洗,去皮尖,半两) 白术(四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薏苡仁汤麻黄(去根节,三两) 杏仁(去皮尖,半两) 甘草(炙) 薏苡仁(各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甘草附子汤甘草(炙,二两)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瓜蒂散瓜蒂 细辛(去苗) 藜芦(去苗,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半字许,内鼻中,以气通为度。
防己汤防己(四两) 黄 (四两) 甘草(炙,二两) 苍术(去皮,三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二片,枣一个,擘破,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卷二
疟疾
论曰:寒热之病,或寒已而热,或热已而寒,或寒热战栗,头痛如破,身体拘急,数欠渴欲饮冷,或 时而发,或间日而作,至期便发,发已即如常,此谓之疟。疟脉自弦,弦多热,弦迟多寒。此皆得之于冬中风寒之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因遇大暑,而后与邪气相合而发,常山汤主之。
常山汤常山 知母 甘草(炙,各三两) 麻黄(去节,一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以糜粥一杯,助取汗为度。
热多者宜解之,栝蒌汤主之。
栝蒌汤栝蒌根(四两) 柴胡(去苗,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炙,各三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个,擘开,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寒多者宜温之,姜桂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