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萃精


  〔真按〕此症先用敷药,以生石膏、大梅片、白蜡、赤石脂、滑石、青黛,共研极细末,以哺胎鸡蛋调敷患处,倘疳湿,即以药末干掺之,俱可。然后再以生甘草煎汤,兑入金银花露,野蔷薇露,炖温徐徐送之。若毒过重者,略加真西黄末、真西珀末、灯芯灰各少许,调汤缓服为安。

  [卷二 初生门] 初生阴囊过大

  小儿新生,阴囊甚大,名曰胎疝,日后长成,恐变水疝,古法俟儿过盈月后,遇端午日午时,以脚盆盛热水,安于中堂,随抱小儿将阴囊放水内一浸,再将小儿在于中门槛上中间一搁,其阴囊上之水,印痕于槛,将艾火在槛上湿印处烧三次,其囊逐渐收小,其效如神。

  〔真按〕此法固甚简便,不能尽信,但用石蟹磨好醋常常擦之,以收小为度。

  [卷二 初生门] 初生阴囊缩入腹

  儿初生六七日后,阴囊忽然收缩入腹,啼哭不止者,此受寒所致,古法用硫磺、吴茱萸,为末,和大蒜调涂脐下,仍以蛇床子微炒布包熨脐即下。

  〔真按〕硫磺大毒,不宜轻用,但以吴茱萸、小茴香,共研细末,和大蒜同捣如泥,俟不冷不热时,贴于脐下,以软帛束之,外再以热水袋熨之,至阴囊垂下而止。

  [卷二 初生门] 初生赤游风

  儿生遍体丹毒赤肿,游走不定,多由胎中毒热而成,亦有因生后过于温暖,毒热蒸发于外,致皮肤赤热而肿,色若丹涂,名曰赤游风,先发于头面四肢之间,若内归心腹则不治,此症不可以针刺血,古法用犀角解毒散(如犀角、牛蒡子、荆芥穗、防风、连翘、银花、赤芍、生甘草、黄连、生地,引用灯芯等味),或用兰叶散(如兰叶、黄芩、犀角、大黄、柴胡、栀子、升麻、石膏、甘草,引用竹沥等味),外以生赤小豆末调鸡子清涂之,或用猪精肉切薄片,贴于患处。

  〔真按〕丹毒乃热毒之气,与血相搏,而风乘之,故游走赤肿。此毒自腹内生出四肢,则易愈,自四肢入腹则难治,须趁其毒未入肾未入腹之先,内服以桑叶、金银花、生地、生甘草煎汤,兑入竹沥汁少许,徐徐送之。

  外以寒水石、生黄柏、生甘草,共为末,调芭蕉汁敷之,无芭蕉汁改用新汲水亦可,再仿移花接木之法,以黄牛肉切薄片,先用黄连水浸过,贴患处干即易之,以吸收其丹毒,比用猪精肉更佳。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首叙四诊要言)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面部五脏部位

  额上属心火居南。左颊属肝木居东。鼻准属脾土居中。右颊属肺金居西。颏下属肾水居北。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察面色

  青为肝色,如面青病在肝,主多腹痛,又主惊风之证。赤为心色,如面赤病在心,主火热。黄为脾色,如面黄病在脾,主伤食。白为肺色,如面白病在肺,主虚寒。黑为肾色。如面黑病在肾,主痛,若黑而无润色,多是恶候。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审苗窍

  舌乃心之苗,红紫为心热,肿黑为心火,淡白为心虚。

  鼻准与牙床乃脾之窍,鼻红燥为心热,鼻惨黄为脾败,牙床红肿为脾热,牙床破烂为心火。

  唇亦脾之窍,红紫为脾热,淡白为脾虚,黑为脾将绝,口左扯为肝风,口右扯为脾之痰。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听五声

  五声者,笑、呼、歌、悲、呻。内应心、肝、脾、肺、肾五脏也。五声不和,则五脏有病之情毕露矣。

  心属火,病则声急喜笑。肝属木,病则声狂叫多呼。脾属土,病则声颤轻如歌。肺属金,病则声悲音浊。

  肾属水,病则其声长细如呻吟。有声有泪,声长曰哭。有声无泪,声短曰啼。啼而不哭则气不伸畅,主腹痛。哭而不啼则气急心烦,将成惊也。煎不安者,乃心经内热,故烦躁不宁也。嗄声者,哑也,声重音浊,此为外感风寒也。

  有余之证其气实,故声雄大而壮丽。不足之证其气虚,故声怯弱而轻短。

  多言,其身热,皆阳也。阳主腑,故曰阳腑证也。

  懒语与身凉,皆阴也。阴主脏,故曰阴脏证也。

  狂言焦燥者,邪热盛也。神昏谵语者,热乘于心,故曰病势重也。鸭声音,声在喉中而哑,气将绝也。有声音,声无回转而急,气将散也。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验指纹

  第一节风关。第二节气关。第三节命关。虎口,叉手处也。男先看左手,女先看右手。

  辨纹色又当视纹形大小曲弯。

  红黄相兼,隐隐不见,则为平安无病。紫主内热。红主伤寒。黄主伤脾。黑主中恶。青主惊风。白主疳证。

  再脉纹见下截风关为轻,中截气关为重,上截命关为尤重,直透三关则大危。

  如圆长者,名曰长珠纹,主饮食伤。如一点红色,名曰流珠纹,主内热。如上尖长,下微大者,名曰去蛇纹,主伤食吐泻。如上大,下尖长者,名曰来蛇纹,主湿热成疳。如形弯向中指,名曰弓反里纹,主感冒寒邪。如形弯向大指,名曰弓反外纹,主内热痰盛。如纹斜向中指,名曰纹斜向左,主伤风。如纹斜向大指,名曰纹斜向右,主感寒。如若直悬针,微短,名曰针纹。主痰热。如直射如枪,微长,名曰枪纹。主痰热。如纹直射指端,名曰透关射指纹,主脾气大败。如纹直射指甲,名曰透关射甲纹,主脾气大败。二者均病危不起。如纹似乙字者,名曰乙字纹,主惊风抽搐。如二曲如钩,其纹主伤生冷。如三曲如虫,其纹主伤硬物。如纹形似水,名曰水字纹,主咳嗽。如纹联系如环,名曰环纹,主疳病。如纹似弯虫,名曰曲虫纹,主积滞。如纹似鱼刺,名曰鱼骨纹,主惊热。如纹似乱虫,名曰乱虫纹,主蛔虫缠扰。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切周岁脉

  小儿一岁有病,则当切脉,但部位甚小,只以一指诊之,而寸、关、尺三部。胥在其中。切脉法分别详列于下。

  一息者,人之一呼一吸也。至者,脉之至数也。一息六至,为和平之脉,则曰无病。

  浮脉者,轻取皮肤之上,故曰浮。其病在表,主外感风寒。

  沉脉者,重按筋骨之间,故曰沉。其病在里,主内伤饮食。

  数脉七至或八至,主病在六腑,属阳也。

  迟脉四至或五至,主病在五脏,属阴也。

  滑脉如珠,往来流利,病主痰盛。

  涩脉滞涩,往来艰难,病主血少。

  芤脉者中取无力,病主失血。

  微脉者,按之微细,若有若无,病主怯弱之证。

  洪脉者,来时虽盛,去时无力,病主火热。

  促脉者,数而时止,病主惊痫。

  结脉者,缓而时止,病主积聚。

  紧脉者,左右如转索之象,沉紧病主腹痛。浮紧病主感寒。

  弦脉者,端直如张弓弦,病主停饮。

  浮中沉三部无力,为虚,虚为不足。

  浮中沉三部有力,为实,实为有余。

  洪紧者,痘疹欲发也。

  大小不匀者,中恶之证也。

  一息三至,是虚寒之极。九至十至,乃火热太甚。若一息只一至二至,或十一至十二至者,皆不治之症。

  浮散无根又沉,及浮取之不应指,皆难治之脉。

  小儿诊脉,不过如此。凡病之阴、阳、表、里、虚、实。仍当合望闻问三者。参考而得病情矣。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勘病状

  发热无汗,是病之邪在表也。内热便硬,是病之邪在里也。昼烦热而夜安静,是阳旺于阳分,其病在阳。

  夜烦热而昼安静,是阳陷于阴分,其病在阴。喜冷恶热,皆属阳病,故为热也。喜热恶冷,皆属阴病,故为寒也。

  胃壮者能食,胃弱者不能食。胃干燥者口渴,胃湿盛者口不渴。

  大便稠粘,秽气难闻者,是内有滞热,病从热化也。

  小便清白不赤,为虚寒,病从寒化也。

  耳梢冷,尻骨冷,四肢发冷,此痘疹欲发之候。如单指梢发冷者,此惊痫将作之征。肚腹热闷主内热,手足厥冷主中寒。

  小儿无故皱眉曲腰啼者,主内因腹痛,又当按其或软或硬,若喜按者为虚,不喜按者为实。

  两耳常常发热者,主外因风热。

  [卷三 身体诸病门] 解颅

  解颅者,谓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此由先天肾气不足之故。肾主骨髓,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脑髓不足,故颅为之开解也。古法用六味地黄丸(如熟地、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或用加味八物汤(如参、术、苓、草、芎、归、芍、地,加酒炒芩、连),煎服。外用天南星,微炮为末,醋调涂绯帛,贴于头上。炙手频熨。或用干姜、细辛、桂心,研末,和生姜汁涂之。以合为度。

  〔真按〕脑不满而颅不合,中陷而角四起,如古钱之形,儿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此儿长必少笑,宜于千日内急治之,暑月可服六味地黄丸,冬天则宜服补天大造丸,以人参、黄、白术、枣仁、当归、山药、茯苓、枸杞、熟地、再加龟鹿二胶,熬膏服之。外以柏子仁、防风、南星,研末,醋调摊红上,看颅门大小剪贴。干则用热醋润湿,或用茵陈、车前子、百合,为末,以乌牛乳汁调涂足心及头缝开处,一日一换。

  更有一法,只用头巾裹护,服汤剂不敷外药,俟气血渐充。自无不合矣。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颅肿

  颅门肿起,谓之颅填。因乳哺失常,或寒热乘脾,其气上冲,则颅高而突。又有肝盛风热交攻,亦致颅填突起,汗出,毛发黄而短是也。若寒气上冲则牢硬,热气上冲则柔软。然寒肿者十之一,热肿者十之九。古法用泻青丸(如羌活、川芎、黑栀仁、龙胆草、当归、防风、锦庄黄,研末蜜丸,青黛为衣,如大豆大),每服一二丸,清茶化下。寒肿,古法用参苏丸,或煎汤剂(如人参、茯苓、枳壳、半夏、前胡、桔梗、苏叶、葛根、陈皮、甘草,引用生姜、葱白等味)。

  〔真按〕颅门肿起,除寒气热气外,更有因包裹严密、盖覆过浓,阳气不得外出,亦现赤肿之形。只要衣被寒暖,适合中度,即可痊愈。若寒肿者,但用吴茱萸末和水,调贴两足心。热肿者,但用黄柏末调涂两足心。即愈。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囟陷

  囟陷者,因脏腑有热,渴饮水浆,致成泄泻,则气血虚弱,不能上交脑髓,故囟陷成坑也。古法用参苓白术散(如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桔梗、薏苡、莲肉、炙甘草,引用姜、枣),或八味地黄丸(如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外用黄狗头骨炙黄为末,以鸡子清调敷,渐渐自平。

  〔真按〕囟陷乃胃虚脾弱之见证。若与枕骨同陷,则尤甚于囟陷。有因禀受父精不足,母血虚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肾元不固,急宜培补气血。必使气血充足,方能上交脑髓,而陷自平。但用补气生血之法,以参与远志二味,药虽简单,久服有益。参品不一。须视小儿之寒体热体为取裁耳。外敷之药,与解颅相同。

  [卷三 身体诸病门] 发不生

  发不生者,因禀受血气不足,不能荣于发也。古法用苁蓉丸(如苁蓉、生姜、地黄、当归、山药、白芍、胡粉,炼蜜为丸),黑豆汤吞下。另用矾化二三十丸,涂擦头上。

  〔真按〕发为血之余,血足自能自发。小儿以乳为粮,只要良好乳汁,培养后天,外擦生发油以助其发源,不必服药。

  [卷三 身体诸病门] 齿不生

  齿不生由禀气不足。则髓不能充于骨,故齿久不生。古法用芎黄散(如川芎、生干地黄、当归、山药、白芍、沉香、甘草,为末),白汤调服。再将干药末擦齿龈上,日二次,或用雄鼠脊骨为末,擦齿龈。

  〔真按〕生齿较迟,儿之气力薄弱,已可想见。惟揠苗助长,恐无益而反有害。只用真燕窝粉平淡之味补之,不用外擦之药。

  [卷三 身体诸病门] 五软症

  五软,谓头项软、手软、脚软、身软、口软是也。

  头项软者,天柱骨倒也。古法主健骨散(如白僵蚕炒为末,每服五分或一钱,薄荷泡酒调下)。外贴生筋散(如木鳖子三个,蓖麻子三十粒,俱去壳,研匀,先抱儿头仰起,摩顶上令热,作饼贴之)。

  手软者,无力以动也。古法主薏苡丸(如薏苡仁、当归、秦艽、酸枣仁、防风、羌活各等分,为末蜜丸),荆芥汤化下。

  脚软者,行迟也。古法主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鹿茸、牛膝、五加皮,久服有效。

  身软者,肉少皮肤自离,或遍身筋软者。古法主鹿茸四斤丸〔如肉苁蓉、牛膝、木瓜、菟丝子、熟地、鹿茸、天麻、杜仲、五味子(各等分),为末蜜丸〕,温酒或米饮下。

  口软者,语迟也。古法主六味地黄丸,如鹿茸、五味子,久服有效。

  〔真按〕头项软为肝肾病。手足软为脾胃病。身软为阳衰髓怯。口软为虚。五软之症,厥有二因:(甲)因禀受胎气不足。亏于先天者,补于后天。此语诚然。独不思儿体娇嫩。药性刚悍。方名健骨生筋,匪特骨不能健,筋不易生,而反累及阴阳不协,水火不调。儿之体既涉于偏。儿之病安期其复。惟藉天然培养,寒热适宜,乳食合度,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其效较着。(乙)因大病或久病之后。忽见头项软者。亦当察其何病之根源。不但强筋骨之首乌、木瓜、五味子、五加皮诸味宜慎用,即补气血之人参、熟地等味亦宜慎用。盖此证重脾肾尤重在胃,因胃为五脏六腑之化源,若能升举其脾气,则脏气有所禀,而诸软之症悉除矣。

  [卷三 身体诸病门] 五硬症

  五硬,谓头项硬、手硬、脚硬、身硬、口硬也。硬者强直冰冷,乃肝受风邪所致。古法皆主乌药顺气散(如麻黄、陈皮、乌药、川芎、白芷、白僵蚕、枳壳、桔梗、干姜、甘草,引用生姜、枣),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