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集注

  一下利脓血,属厥阴心包之证,包络内虚不能循经脉外行,则气机下陷而便脓血,世医谓伤寒转痢疾者,非也。若下瘀血。又属太阳循经下入之证。
  一《本草》、《灵素》,圣经也;《伤寒》、《要略》,贤论也;贤论犹儒者之四书,圣经犹儒者之本经。奈千古以来,天下之医只求方技以行术,不求经旨以论病。仲祖序云: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者是也。夫本论虽论伤寒,而经脉脏腑、阴阳交会之理,凡病皆然。故内科、外科、儿科、女科,本论皆当读也,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者,不可以为医。经云:非其人勿授。论云:传与贤人,甚哉!人之不易得也。
  
  
  目录
  伤寒论卷第一
  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一
  桂枝汤方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二越脾一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葛根汤方
  葛根黄岑黄连汤方
  麻黄汤方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干姜附子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桂枝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五苓散方
  茯苓甘草汤方
  栀子豉汤方
  栀子甘草鼓汤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方
  伤寒论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二
  小柴胡汤方
  小建中汤方
  大柴胡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大陷胸汤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白散方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十枣汤方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旋覆代赭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瓜蒂散方
  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连汤方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炙甘草汤方
  伤寒论卷第三
  辨阳明少阳病脉证篇第三
  调胃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方
  小承气汤方
  白虎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
  猪芩汤方
  蜜煎土瓜根猪胆汁导方
  茵陈蒿汤方
  麻仁丸方
  栀子蘖皮汤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辨少阳病脉证篇
  伤寒论卷第四
  辨太阴少阴厥阴病脉证篇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少阴病脉证篇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黄连阿胶汤方
  附子汤方
  桃花汤方
  吴茱萸汤方
  猪肤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苦酒汤方
  半夏散及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真武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四逆散方
  四逆汤方
  辨厥阴病脉证篇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白头翁汤方
  伤寒论卷第五
  辨霍乱病脉证
  理中丸方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
  烧裩散方
  枳实桅子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辨痉湿喝病脉证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
  辨可发汗病脉证
  辨不可吐病脉证
  辨可吐病脉证
  辨不可下病脉证
  辨可下病脉证
  伤寒论卷第六
  辨脉法
  平脉法
  伤寒论本义
  伤寒六气会通论略
  伤寒论卷第一
  钱塘 张志聪隐庵注释
  同学 高世栻士宗篡集
  门人 朱景韩济公
  曾时泰玉阶参订
  曹(金曾)自玉
  辨太阳病脉证篇第一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为诸阳主气,有通体,分部之不同。通体太阳如天,主周身皮肤毫毛肌表,一似天之环绕于地外;分部太阳如日,主头项脊背尾闾血室,一似日之旋转于躔度。此首明太阳主通体之毫毛,而复有循经之分部也。太阳之为病脉浮,言太阳运行于周身之肤表,病通体之表阳,故其脉应之而浮也;头项者,太阳经脉所循之分部也。病在表而涉于分部,故强痛也;恶寒者,恶本气之寒也。盖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以寒为本,以热为标故也。“天元纪大论”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六微旨大论”云: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六气皆然。此下五节,言太阳受风寒之邪而传阴传阳之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言风伤太阳通体之肌腠,而为中风证也。夫风者如冬令之寒风,寒为太阳之本气,风乃寒中所生之动气也。发热者风伤太阳之标阳也;汗出者,风性鼓动,开发毛腠故也;汗出而毛腠虚故恶风;风为阳邪,伤人阳气,两不相持,故脉缓也;此风邪开发太阳之毛窍,而薄于通体之肌腠,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者,病太阳通体之表气也。或已发热者,感太阳之标阳而为热也;或未发热者,寒邪始袭于皮毛未得太阳之热化也。太阳以寒为本,故无分已未发热,而必恶寒也。通体之气为阴邪所伤,故体痛;凝敛于周身之毛窍,则里气不舒,故呕逆也,夫阴阳邪正相持,其脉则紧,今寒伤通体之表阳,故脉阴阳俱紧,而名为伤寒也。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此太阳受邪。而即可传于少阴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言平人六气周流环转不息,若以天之寒邪伤人毛腠,则大阳正气受之,而即以一日起太阳矣。要知伤寒者言邪,而太阳者言正。脉若静者,太阳正气自和,故为不传;颇欲吐者,即少阴之欲吐不吐也;若躁烦者,感少阴阴寒之气则躁,感少阴君火之气则烦;脉数急者,诸数为热,诸急为寒,寒热相持而脉不静,此太阳受邪而感少阴之气化者,为传也。高子日:本论中凡云传者,言邪传于某经则见某经之证,若纪日而云一日太阳,二日阳明等者,止论正气非关邪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此承上文言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传则或入于阳或入于阴,若二三日而不见阳明少阳之证者,病气只在太阳为不传也。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冬伤于寒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至春随阳气而发,变为温病。温病者,热病也。邪病太阳之标阳,故但发热而渴,不恶寒。所谓冬伤于寒,春变为温者是也。此言寒邪伏匿而变为温病也。夫寒邪伏匿,寒出必解,若发汗已而身反灼热者。此非寒邪伏匿,乃风邪伏匿而名为风温也。风邪从内以出表,故脉阴阳俱浮;腠理开,故自汗出。身重者,风伤通体之肌肉也;多眠者,风邪壅滞而神机不出也。邪薄于阴,致颃颡不通,故睡息必鼾;邪薄于阴,致生气不达,故语言难出,此风温危险之证。若被下则水津内竭、始则小便不利,继则津液不濡于上,而目直视矣,水道不约于下而小便失溲矣。若被火攻,风火交炽,微则身必发黄,剧则火热伤神,故如惊痫病之手足时瘛瘲也。此被火为一逆,火熏为再逆。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由是而知风热之证,当滋养其血液,不宜汗下火攻也。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此言太阳、少阴之标阳、标阴为病也。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故发热恶寒,而发于太阳也;以寒邪而病少阴之标阴,故无热恶寒,而发于少阴也。成氏日:阳法火,阴法水,火成数七,水成数六。发于阳者,七日愈,火数周也;发于阴者六日愈,水数周也。此下凡四节皆论愈证。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此论太阳为诸阳之首,六气运行,七日来复,环转之无端也。大阳病头痛者, 所谓阳因而上,病气随太阳之在高也;七日以上自愈者,以六气已周而行其经尽,太阳之气来复于高表故也。若太阳为邪所薄,不能上出于高表,而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盖阳明主经脉,经脉流通而使表邪不传则愈。高子曰:以行其经尽,言六气之环绕于外内也,使经不传,言使经无病邪之传也,故传经者言邪,而纪日者论正,于此可见矣。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午乃太阳中天之时,巳未,前后之气交也。夫天有六气,人有六气。人得天时之助则正气盛而邪病鲜矣。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乃阳邪。六为阴数。表解而不了了者,里邪未尽也,故遇重阴则愈。“辨脉篇”曰:以阳得阴则解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言太阳之根于少阴也。皮肤者,太阳表气之所主也;骨髓者,少阴里气之所主也。身大热而反欲近衣。太阳标阳外呈而少阴之阴寒方盛于内,故反欲近衣也;大寒而反不欲近衣,太阳本寒外呈而少阴之火热方盛于里,故反不欲近衣也。此申明太阳主皮肤,少阴主骨髓与发热、无热,而太阳、少阴并呈乎外者之不同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桂枝止取稍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后仿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戳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此论风邪薄于太阳通体之肌表。而为桂枝汤证也,盖风寒之那必先毫毛而入干肌腠。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者,太阳主表、故阳气外浮而热发;风伤肌腠,故阴气内弱而汗出,此风伤太阳之肌腠而然也。若风邪始薄于毫毛而未入于机腾之际,则有啬啬、淅淅、翕翕之象。啬啬者,皮毛栗栗之状。邪在皮毛,故啬啬恶寒;淅淅者,洒淅不宁之貌,肌腠未开,故淅淅恶风;翕翕者,动起合聚之意,太阳邪正之气相持,故翕翕发热。夫风邪从表入肌,在皮毛则肺气不利而鼻鸣,入于肌腠则三焦不和而干呕,桂枝汤主之。本论云:桂枝本为解肌,盖三焦木火之气通会于肌腠,桂为百木长,气温色赤,秉木火之性,主助肌中之气,以解肌表之邪;芍药气味苦平,花开赤白,放于二气之中,得少阴君火之气,主益神气以助肌中之血,肌腠之血气调和而邪自不能容矣;甘草、生姜宣达中胃之气,而辛甘发散;大枣色黄,味甘,脾之果也,主助脾气之转输而为胃行其津液。汗乃水谷之津,故啜热稀粥以助药力。中焦之津液外布,即有留舍之邪与汗共并而出矣。津液外泄,则中气暴虚,故忌食生冷、肉面、酒酪、臭恶等物,使勿伤脾胃之气。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者,风伤大阳高表之气而循经上行也。发热、汗出、恶风与名为中风节相同,咸属风伤肌腠之为病,前节未立汤方,故于此复言之,而宜桂枝汤以解肌也。金氏日:自此以下凡八节,皆明桂枝本为解肌之义。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汤有麻黄桂枝加葛根者,以桂枝汤加葛根而无麻黄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葛根四两 桂枝去皮、甘草炙、生姜切、大枣劈、后不赘俱仿此。
  上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将息及禁忌法。
  此承上文头痛而及于项背,以见太阳循经自上而下之义也。几几者,乃短羽鸟之伸颈、鼓翼、飞翔不能之状。太阳经脉循于脊背之间,今风邪涉于分部,而经气不舒,故项背强而几几然也。循经下入,是当无汗,反汗出者,分部受邪而肌腠不密也,肌腠虚故恶风。用桂技汤以解太阳肌中之邪,加葛根宣通经脉之气而治太阳经脉之邪。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金氏日:此亦明桂枝本为解肌之用也。气上冲者,谓太阳之气从下而上,根气盛,不因下后内陷,故上冲也,可与桂枝汤以解肌中之邪。若不上冲者,太阳之气下陷,邪亦从之内入,无庸桂枝以解肌,故曰不得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