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 清 吴坤安

  花序

  上古之人。禀天地浑穆之气以生。寿永而无病。中古自轩辕氏尝百草分经络。始知有药。始知有病。岐伯氏通脉理辨病因。始知有医。圣人惧后世疾痼而不求治。则着灵枢素问内经诸书以垂世。后人宗之。代有名医。各有着论。随时施治。无非救世之苦心。然而病情多端。其变幻叵测而速于死者。莫如伤寒一症。药一误投。

  病不可挽。诸名家述伤寒略而不周。惟张仲景先生定一百一十三方。治分六经。可谓该之。后学误以类伤寒作正伤寒治。而不分手足。无怪乎病之浅者深。深者危。危者莫救。浙西吴坤安先生。亲炙吴中叶天士薛生白两先生。

  深探伤寒之秘旨。应世三十年。凡伤寒一症。在经治经。杜传经之渐。无论虚实。数剂而愈。使病者不伤元气。易于痊复。仁心妙手。闻之耳熟。先生安于家。不肯轻出。余羁职守。南朔间隔。徒忻慕焉。乃弟友石。辑先生平日所着书为四卷。名之曰伤寒指掌。北来就正于余。并嘱序。余读其自序。观其门类。及论症用药处方。

  分条析理。古今来治伤寒之法。莫能越其范围。知先生得力于仲景者深矣。而前后条辨诸书。胥成渣滓。

  余乐为之序以共世也。学人获此卷读之。循序而进。以治伤寒。分六经之法治杂症。无不应手以尽其妙。岂独治伤寒一症哉。

  时嘉庆十有二年岁次丁卯中秋太医院院使花映墀拜题

  自序

  仆少多疾病。薄弱无能。遂究心于医。以求卫生之道。无如质性鲁愚。医理深奥。会将仲景伤寒。反复研求。不得其旨。用旁索诸家之书。以求其理。惟准绳汇集诸贤之大成。非操明敏之资。

  不能溯流穷源。余皆独抒所见。别开径窦。不无与圣训相悖谬。徒滋心中之蛊惑。迨观方中行之条辨。

  喻嘉言之尚论。虽彼此互异。均可谓独出新裁。发明古训。至扫叔和之伪。明仲景之真。不使鱼目溷珠。

  乱玉。非嘉言慧眼灵心。谁能及此。更阅柯韵伯之来苏集。王晋三之古方注。尤能得仲景之深心。重开生面。

  故其发明方义。两贤如出一揆。至若辨六日传经之妄。辟三方鼎立之谬。改服麻桂于太阳未衄之前。移系白散于太阴误下之后。千古疑团。一朝打破。又谓。仲景伤寒。已兼六气。六经主病。已该杂症。非专指伤寒立言。柯氏以前。孰能指出厥旨。金刘河间。叔季人也。扰攘之世。炎火统运。见仲景伤寒。每详于寒而略于温。特着医书四种。其直格一书。每多发明温热之理。惜杂于正伤寒内。在乎明眼择取。厥后绀珠一书。

  亦宗河间之法。但以双解散用代麻黄桂枝等汤。以治伤寒。则竟以伤寒为温热矣。不知仲景麻黄桂枝等汤。原治伤寒。河间双解通圣等法。原治温热。两不相侔。不可移易。一经倒施。祸如反掌。嗟乎。寒温之别。判若天洲。寒温之治。反如冰炭。何朦混若此。

  赖周禹载薛生白诸先生出。见世之伤寒正病绝少。类症殊多。寒症绝少。热病殊多。恐人误以伤寒正法施治。乃作温热暑疫全书济世。夫温热暑疫。皆热病也。其云伤寒。自表达里。温热自内发外。温病发于少阳。热病发于阳明。仲景黄芩汤治少阳温病。白虎汤治阳明热病。并非伤寒之方。此真发前人所未发。

  其觉迷救世之功。诚非浅鲜。近又出伤寒第一书。云仲景伤寒。治分九州。此书专主扬州分野。虽其说不足凭信。然观其用药。远热投凉。以透 解毒为主。亦治温热之良法也。第求其六淫之治。未免寡陋。独叶天士先生所留治案。每寓伤寒于六气之中。妙法精义。无不毕备。其云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此即先生分治寒温之大法。明示人不可以足经之药。混治手经之病。只此二语。已得伤寒之肯綮。奈世人不察。反憾叶案无伤寒。甚矣。伤寒之难明也。仆自矜管窥之见。一割之能。述六经本病一卷。变病类病一卷。先古法。次新法。古法悉本准绳金鉴选注来苏集之注释。新法则参叶案第一书温热全书之治焉。书成。非敢出而问世。姑存之。以就有道之政云尔。

  时嘉庆元年仲秋吉日苕南吴贞坤安氏识。

  卷一

  类伤寒辨

  凡感四时六淫之邪。而病身热者。今人悉以伤寒名之。是伤寒者。热病之总名也。

  其因于寒者。自是正病。若夫因暑因湿。因燥因风。因六淫之兼气。或非时之戾气。发为风温、湿温、温病、寒疫等症。皆类伤寒耳。病热虽同。所因各异。不可概以伤寒法治之。且伤寒正病绝少。类症尤多。

  苟不辨明。未免有毫厘千里之差。准绳独以类症弁诸首。亦以辨症为先务也。用仿其意。首列类症。凡同伤寒之例而治者十一症。不同者八症。共一十九症。庶临症者得其先务云。

  冬温 春温 寒疫 热病 湿温 风温 霍乱 痉 湿痹 风湿 中

  (以上十一症同伤寒施治)

  伤食 痰 香港脚 内痈 虚烦 蓄血 黄耳 赤胸

  (以上八症不同伤寒施治)

  自霜降以后。天气寒冷。感之而病者。伤寒也。

  霜降以后。当寒不寒。乃更温暖。因而衣被单薄。以致感寒而病者。冬温也。

  邵评:冬温者。冬时受邪而即病者也。症多客寒包火。

  春时天道和暖。有人壮热口渴。而不恶寒者。温病也。以辛温药汗之。则坏矣。若天令尚寒。

  冰雪未解。感寒而病者。亦伤寒也。

  邵评:春温病有两种。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气发热者。名曰春温。若春令太热。外受时邪而病者。

  此感而即发之春温也。辨症之法。伏气春温。初起但热不寒而口渴。此自内而发出于外也。感而即发之春温。初起微寒。后则但热不寒。此由肺卫而受也。

  三月以后。八月以前。天道或有暴寒。感之而病者。时行寒疫也。此寒疫亦伤寒也。不得以正疫治之。

  夏至以后。时令炎热。有人壮热烦渴。而不恶寒者。热病也。热病与中暑相似。但热病脉盛。中暑脉虚。

  邵评:热病中暑两病。同在夏天。故必以脉辨之。热病脉盛。大而有力。中暑脉虚。弦而芤细。

  夏月有病。头痛谵语。自汗。身不甚热。两胫逆冷。四肢沉重。胸腹满而渴者。湿温也。

  其人常伤于湿。因而中暑。湿热相搏。故发此病。不可发汗。

  头痛身热自汗。与伤寒同。而脉尺寸俱浮。身重默默。但欲眠鼻鼾。语言难出。四肢不收者。风温也。不可发汗。

  病呕吐而腹痛泄泻。恶寒发热。或吐或利。而发热者。霍乱也。

  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也。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为刚痉。发热汗出。不恶寒者。为柔痉。

  邵评:以有汗无汗。恶寒不恶寒。分别刚柔二痉。刚为寒。柔为风。

  太阳病。关节痛而烦。脉沉而细。此名湿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晡剧。脉浮而濡。额上微汗。不欲去衣被。或四肢浮肿。此风温也。不可大汗。若汗大出。风去湿不去。但令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太阳中热。 是也。发热恶寒。身重而痛。汗出而渴。脉微弱。以上十一症。同伤寒施治。

  头痛发热。与伤寒同。而身不痛。右关短滑。左脉和平者。伤食也。中脘必痞闷。亦有停食兼感寒者。

  人迎气口脉俱大。

  憎寒发热。恶风自汗。胸满气上冲咽。不得息。与伤寒相似。而头不痛。或时痛时止。

  其脉紧而不大者。痰也。痰在上焦。则寸口脉沉滑。或沉伏。痰在中焦。则右关脉滑大。有气郁。则沉而滑。夹食。则短而滑。凡脉弦滑者。有痰饮。偏弦者主饮。沉弦者。有悬饮内痛。

  发热憎寒头痛。肢节痛。呕恶。与伤寒相似。而痛起自脚。脚膝肿痛。两胫肿满。或枯细。大便坚者。香港脚也。

  脉浮数发热。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内痈也。胸中隐隐痛。振寒脉数。咽干不渴。口中咳。时出浊唾腥臭。久而吐脓者。肺痈也。小腹重皮急。按之痛。便数如淋。久必便脓血。时时汗出。复恶寒。脉滑而数者。肠痈也。胃脘隐隐而痛。手不可近。

  胃脉沉细。人迎逆而盛者。胃脘痈也。

  烦热与伤寒相似。而脉不浮紧。头不疼。身不痛。不恶寒。或烦时头亦痛。烦止而痛止者。虚烦也。

  发热如伤寒。而其人有所从高坠下。 扑损伤。或盛怒叫呼。或强力负荷。无何而病。小便自利。

  口不甚渴。按胸胁脐腹间有痛处。或手不可近者。蓄血也。(以上出准绳)

  发热恶寒。脊强背直。有似痉状。耳中策策作痛者。黄耳也。此属太阳。风入肾经。以荆防败毒散、加蝉蜕、黄芩、赤芍、紫荆皮。寒邪重者。以小续命汤、加白附、天虫、天麻。外治法。用苦参磨水滴耳中。

  发热恶寒头痛。似伤寒。而胸膈赤肿疼痛者。赤胸也。属少阳风热。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栝蒌、元参、赤芍、升麻、紫荆皮、大便燥实加大黄。外治法。用三棱针刺其血。则肿消痛止矣。(黄耳赤胸出伤寒奥旨)以上八症。不同伤寒施治。

  按伤寒类症虽多。惟温热关于伤寒为尤重。以今之伤寒。大半属于温热也。且治法与伤寒不侔。伤寒入足经。而温邪兼入手经。伤寒宜表。而温邪忌汗。伤寒药宜辛温。而温邪药宜辛凉。苟不辨明。必有误治。故兹集特参以温热立论。而以温热之法为兼治焉。凡列于太阳症内。

  是伤寒正病。而列于阳明少阳经中。其症都兼温热。盖少阳木火之原。阳明湿热之薮。其风温温热之邪。自是同气之感。他如霍乱香港脚等症。治法各备本门。

  邵评:此数句。分别伤寒温热之来路不同。治法用药之各异。大宜着眼。

  卷一

  察舌辨症法

  病之经络、脏腑、营卫、气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毕形于舌。故辨症以舌为主。而以脉症兼参之。此要法也。兹将舌之部位形色。详列于左。实临症者之金鉴焉。

  卷一 察舌辨症法

  部位

  满舌属胃。中心亦属胃。舌尖属心。舌根属肾。两旁属肝胆。四畔属脾。

  (又)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

  卷一 察舌辨症法

  形色

  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肾经。焦紫起刺肝经。青滑肝经。

  卷一 察舌辨症法

  诊察

  白苔肺经。候卫分气分之表邪也。(肺属金故白苔应肺)

  肺主卫。主气。主皮毛。风寒先入皮毛。内应乎肺。又太阳主一身之表。故肺家之邪。即可以候太阳之表。仲景麻黄汤。亦泻肺分之邪也。舌无苔而润。或微白而薄者。风寒也。外症必恶寒发热。而口不渴。

  宜温散之。舌苔白而燥刺者。温邪也。

  邵评:风寒在表。故无苔而薄白。

  外症必微寒。继即发热不已。此伤在手太阴肺经。宜凉散之。忌足经辛温药。

  舌白而粘腻者。湿邪在于气分也。外症必发热头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湿。如桂枝、秦艽、羌活、紫苏、二陈、二苓之类。

  邵评:湿邪干犯气分。

  肺分虽兼太阳。惟寒邪可用足经辛温药。若风温入肺。症见发热口渴。咳嗽喉痛。舌苔白燥。或白兼边红。治宜轻清凉解肺经。如栀、豉、桑、杏、蒌皮、象贝、前胡、薄荷、苏子、黄芩、桔梗之类。

  邵评:风温犯肺之正法。

  绛苔心经。候营分血分之温热也。(心属火故绛色应心绛深红色)

  心主营。主血。舌苔绛燥。邪已入营中。宜清络中之热。血分之火。忌用气分药。

  凡温邪从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如舌苔先白后红者。邪先入气分。后入营分也。如初起舌即绛色者。

  邪不入气分。而入营分也。宜清解营分之热。犀角、鲜生地、(北方无此)丹皮、元参之类。暑邪温疫。

  如遇此苔。亦宜泄营解毒。凡白苔邪在气分。宜解表。忌清里。绛苔邪在营分。宜清热。忌发汗。经主气。

  络主血。卫主气。营主血。临症最宜辨清。

  黄苔胃经。辨阳明里症之热邪也。(阳明燥金从土化故黄色应胃)

  邪入手经。以舌之绛白。分心营肺卫矣。邪入足经。又当以舌之黄白。分表里为治也。盖白苔主表。黄苔主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故黄苔专主阳明里症而言。

  辨症之法。但看舌苔带一分白。病亦带一分表。必纯黄无白。邪方离表而入里。

  邵评:此以舌苔黄白。分邪之在表在里。

  如见舌苔白中带黄。或微黄而薄。是邪初入阳明。犹带表症。微兼恶寒。宜凉散之。如黄而兼燥。外症不恶寒。反恶热。是伤寒外邪。初入阳明之里。或温热内邪。欲出阳明之表。

  斯时胃家。热而未实。宜栀豉白虎之类。清之可也。如浓黄燥刺。或边黄中心焦黑起刺。脐腹胀满硬痛。

  乃阳明里症也。承气汤下之。

  红色胆经 候少阳内发之温邪也。(少阳相火从火化故红色应胆)

  少阳以木火为用。温邪内发。必借少阳为出路。乃同气之应也。如淡红嫩红。白中带红。是温邪之轻者。初起微寒。即发热不已。口渴甚者。是也。宜柴、芩、栀、翘等清解之。如纯红。鲜红起刺。

  此胆火炽。而营分热。急宜犀角、翘、丹等清解之。如不解。此温邪伏于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