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中寒论辩证广注
中寒论辩证广注
上三条证(见原论中第四卷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第七)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哕于月切。○此言阳明中寒也。阳明中寒。有胸已前受寒气者。有口食冷物而得者。今者。阳明病不能食。是胃中无物。医人以不能食。为胃家实。而以苦寒之药。误攻其热必作哕。哕者。哕逆。俗云冷呃是也。其所以然者。为胃中虚冷之故。
以其人胃气本虚。不能食。又攻其热。则胃中寒极而成冷。胃中之气。既虚且冷。乃真火之气欲脱。反上逆而作哕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温中汤。下注云金匮方。及考金匮无此方。愚谓宜用附子理中汤。)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阳明胃脉本和缓。若经病热。脉当洪长。今则但浮。此在表之热微也。腑病热。脉当洪数。今则过迟。此在里之寒甚也。武陵陈氏云。阳明气血俱盛。邪客之。表里俱热。
病机之常。然亦有表热里寒者。由其人胃气本弱。寒邪乘虚入里。其留于表者变热。而骤入于里者。不及变热。故见下利清谷一证。清。洁也。其所利之谷食。色不变。气不臭。即完谷不化也。此为里寒已极故与四逆汤。以温里散寒。)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承上文里寒而言。兹则胃中不但寒。而竟成虚冷矣。夫胃中虚。宜能食。今者既虚且冷。故不能食。即经云。食不得入。是无火也。庸工不知。见其表热。认以为胃中实热证。且下利之后。亡津液而思水。遂饮之以水。水寒相搏。气逆而亦为哕也。武陵陈氏云。法当大温。上节已用四逆。故不更言治法。○愚按补亡论常器之云。宜温中汤。然不若用茯苓四逆汤。即四逆汤中。加人参以补虚。茯苓以利水也。
方已见上太阳治法中。)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止条亦胃中虚冷之证。食谷欲呕者。胃既无火。不能消下也。曰属阳明者。后条辩云。此别其与少阳喜呕之半表证。又太阳干呕不能食之表证不同。宜温中补虚。降逆气。方用吴茱萸汤主之无疑矣。其有得汤呕反剧者。此寒不在中焦。而属上焦。吴茱萸气味苦辛重浊。
与上焦之清气。不相和协故也。○愚按成注云。以治上焦法治之。而无其方。准绳云。葛根半夏汤误矣。尚论篇云。
仍属太阳热邪。而非胃寒。条辩云。上焦以膈言。戒下之意。此又泥于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皆大谬之极。窃思先贤用药。岂如今医之鲁莽。误以胃家虚寒为实热证。但虚寒在膈以上。不与胃腑之中。溷同一治。上条证。治以吴茱萸汤。寒热虚实。原无误也。其有得汤反剧者补亡论常器之云。宜橘皮汤。注云。类要方。用橘皮二两。甘草一两。生姜四两。人参三两。水煎服。斯言庶得之矣。
卷上 辩太阳阳明病中寒脉证并治法
吴茱萸汤方
(正解见中卷厥阴病中)
或问此条病。与前条同是胃中虚冷之证。何以不用四逆。余答云。胃中虚冷。饮水则哕。食谷欲呕。见证各异。
故不用四逆。投以吴茱萸汤为切当。盖呕为气逆。气逆者。必散之。吴茱萸辛苦。味重下泄。治呕为最。兼以生姜。
又治呕圣药。非若四逆中之干姜。守而不走也。武陵陈氏云。其所以致呕之故。因胃中虚。生寒。使温而不补。呕终不愈。故用人参补中。合大枣以为和脾之剂焉。上条证。用上汤。愈者固多。间或有得汤反剧者。故成注云。另以治上焦法治之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此条伤寒。乃中寒之证。若系伤寒。则发汗已。热气外越。何由发黄。今者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其人在里素有寒湿。
在表又中寒邪。发汗已。在表之寒邪虽去。在里之寒湿未除。故云不解也。且汗为阳液。乃中焦阳气所化。汗后中气愈虚。寒湿愈滞。脾胃受寒湿所伤。而色见于外。此与湿热发黄不同。故云不可下。言不可以苦寒药下之也。于寒湿中求之者。仲景正恐世医。与下文瘀热在里之证同治。而条辩尚论诸书。反以茵陈栀子柏皮等汤。补其治法。
大误之极。况仲景既云不可下。而茵陈蒿汤中。有大黄二两。谓非下乎。则知仲景当日。必另有治法。后人宜以意会之而已。补亡论常器之云。宜五苓散。其议庶犹近之。○或问云。湿挟热。则郁 。故发黄。今挟寒。何以发黄。
余答云。寒湿发黄。譬之秋冬阴雨。草木不应黄者亦黄。此冷黄也。王海藏云阴黄。其证身冷。汗出。脉沉。乃太阴经中湿。亦有身体发热者。身如熏黄。言如烟熏色黯也。终不如阳黄之明如橘子色。治法。小便利者。术附汤。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五苓散。○愚按此条。当是太阴经错简。今入阳明。姑从仲景之旧云尔。)
上五条证(见原论中第五卷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琥)总按以上等证。皆自仲景太阳阳明病中集入者。太阳为寒水之经。故凡风寒湿邪外来。直中其经者有之。
中之既速。不及发热。故不头痛。不作烦热等证。或其人阳气本虚。虽病日久。亦不作郁热也。又阳明中寒。有胸已前受寒气者。有因口食冷物而得者。因其人脾胃气弱。故不作郁热。为真阴证也。或问仲景少阳病中。何以无中寒证。余答云。少阳本相火。相火不受寒。故无直中之证。其阳明病有中寒者。以阳明虽属燥金。金体本寒故也。
或又问云。诚如吾子之说则太阴湿土。厥阴风木。是风湿中本有寒气矣。至于少阴主君火。何以中寒之证反多。余答云。君火之气。司天之位。乃子午也。午冲子水。焉得无寒。经云。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午为壮火火气衰。
寒能犯之。故夏至属午而一阴生。此之谓也。
卷中
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
(此系仲景原文)
中寒之病。皆阴证也。故虽寒中太阳阳明之经腑。亦谓之阴证。犹之伤寒之邪。传入三阴。亦谓之阳证也。寒中三阴。为真阴证。然惟太阴中寒。其证不似阳。若少阴中寒。则见心烦而渴。咽痛。干呕。面色赤反发热。欲去衣被等。全似阳证。何也。盖少阴上本君火。下亦命门相火。少阴之火将绝。故真形毕见也。又厥阴中寒。亦有发热。无汗而烦。咽中痛。干呕喉痹。便脓血。下利腹胀满。及小腹满。按之痛。其人躁。无暂安时。亦全似阳证。
何也。盖厥阴上即心包。下又风木。木火之气燥。故阴极。则真藏之形见也。学人必先于仲景伤寒热病论。逐条解明。及诊视阳证。因人投剂。确有试验。心目豁然。后读此书。庶无误治之阴证云尔。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此太阴中寒也。自利不渴为湿胜。方注云然也。夫湿挟热则渴。今者寒邪直透阳明。入于太阴之经而干其脏。太阴主湿土。其脏本寒。又挟外寒。故不渴也。
是当急温其里。宜服四逆辈以救脏寒。脏气得温。则经中之寒亦解矣。武陵陈氏云。言四逆辈。则理中亦在其中。
○愚按上证。乃太阴经与脏皆有寒。若用理中。不如四逆之附子。为能行经矣。或其人自利脏寒且虚。经中无寒。
宜用理中。经中寒而脏虚者。宜理中加附子。下多者。仍加茯苓。此仲景活法也。
上条证(见原论中第六卷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此少阴中寒也。以全文观之。大似热证。惟于小便色白细辩。知其为真寒之证无疑。少阴经脉贯膈。循喉咙。欲吐不吐者。寒中其经。肾火虚。不能纳气。以故冲逆于咽膈之间。欲作吐也。少阴之支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寒气凌心。故心烦但欲寐。然此与热邪之但欲寐不同。其寐必不昏浊。其呼吸必促而细也。如此等证若不急治。延至五六日。寒邪直入下焦。侵少阴之脏。肾家虚冷。
失其闭藏之令。故自利。自利则肾水下泄。兼之火。虚其气不能熏 以上润其经。故喉舌间反作渴也。曰属少阴者。
以别其非阳邪郁热之作渴也。肾气大虚。内无津液。甚至饮水自救。愚谓渴是假象。试以冷水饮之。必不能多也。
细察其小便。若色白者。此少阴虚寒之形证悉具也。下焦者。两肾也。惟下焦虚。故不能约束水液。惟下焦既虚且有寒。故令便色白也。○愚按此条论。重在小便色白句。故篇中三言之成注以五六日。为邪传少阴之时。尚论条辩等书。又以口燥咽干。注少阴热病之形证悉具。俱大误之极。○愚又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四逆汤。又甘草干姜汤。见金匮方。愚以五六日之前。宜四逆汤。加生姜二两。五六日后。宜茯苓四逆汤。即仲景四逆汤中加人参茯苓也。)
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少阴中寒也。病患脉阴阳俱紧。
此阴阳以尺寸言。紧为寒。腠理当闭密而无汗。今则反自汗出者。寒邪直透太阳而中少阴之经。经气虚寒。不能卫护其表。故曰亡阳。尚论篇云。此邪不出而汗先出也。惟少阴中寒之证为然。寒中少阴之经。法当咽痛复吐。以其脉贯膈循咽喉也。寒入少阴之脏。法当复利。以肾家无火。失其闭藏之令。故水无制而下泄也。后条辩云。由其人肾阳素虚。一遇寒中其经。脏气辄不能自守。故见以上等证。使其人肾脏素温。当不有此。又无阳。直是亡阳。以阴寒甚而相迸。阳遂出亡也。斯言实得仲景之旨。○愚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猪肤汤。误以咽痛为少阴传经燥热证。悖谬之极。又郭白云云。少阴有伏气病。亦如伤寒。法先咽痛。次必下利。与前证相似。
古人谓之肾伤寒。其病轻。不传经。治法不同。咽痛。可半夏桂枝甘草汤。下利。用四逆汤。一二日即愈。愚以半夏桂枝甘草汤。此即仲景治客寒咽痛方也。曰下利。宜四逆汤。此本仲景治汗出复吐利之药。)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此言少阴中寒之禁法也。仲景法。
凡言少阴病。皆脉微细。但欲寐。夫微脉轻取而得。细脉重取而得。今但云微而不云细。此表气已虚。里气不守。
乃亡阳而欲脱之脉也。汗为阳气所化。岂有亡阳而可发汗者哉。此可见少阴亡阳。但脉微。虽无汗出之证。亦自不可发汗。至亡阳而阳已虚矣。尺脉又弱。夫尺脉必沉取乃得。沉取脉弱。是里气又虚。兼之脉涩。则血亦不足矣。
故复有下之之禁。○愚按少阴中寒证。有汗法。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也。其无下法者。推仲景之意。谓凡尺脉弱涩。
虽传经热证。尚不可下。况阴寒之证邪。此以明断不可下之戒。补亡论云。并宜附子汤。以补阳气。散阴邪。助营血也。)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此条乃少阴中寒自愈之证。少阴病脉紧者。寒邪盛也。至七八日失治。自下利。宜乎病加而寒将入脏矣。及诊其脉乃暴微。
则其微非亡阳之微。实阳气回而脉微也。故其手足不厥而反温。紧脉反去。此为寒邪欲解之候。虽烦且利。知其烦非寒气凌心。乃阳复之烦。其利亦非肾气失于闭藏。成注云。寒气得泄。自愈可必也。)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此条并下条。乃少阴中寒可治之证。寒邪入少阴之里。故下利。即前所云肾失闭藏之令也。若利自止者。少阴之里气复也。里气虽复。经中之寒邪未散。仍见恶寒而蜷卧。蜷曲也。武陵陈氏云。少阴之脉。从然谷至俞府。皆行身之前。脉起足心。足恶冷。则足引起而蜷。身恶冷。
则身屈蠖而蜷少阴恶寒之象如此。四肢者。诸阳之本。手足温。虽经中之寒邪未尽去。而在里之阳气有足恃也。故云可治。补亡论常器之云。可当归四逆汤。愚以温经散寒。还宜四逆汤主之。但不可过剂。)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少阴病恶寒而蜷。经中之寒邪甚也。时自烦。欲去衣被者。
少阴真阳之气与之相争。乃阳气欲复之兆也。故云可治。○愚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吴茱萸汤。
郭白云云。凡少阴病烦躁者。不可下。先服吴茱萸汤。以烦躁。非实热。且手足多逆冷也。愚以手足逆冷。亦有热深而厥者。只据恶寒而蜷。明系是少阴真寒证。烦躁欲去衣被。是假热之象。学人如遇以上等证。宜细辩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灸少阴七壮。(此条乃少阴中寒宜灸之法也。少阴病吐利。为寒邪直中其里。手足逆冷。其常候也。今手足不逆冷。及反发热者。此与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不同。乃真藏之阳气未脱。犹能通于经络之间。故云不死。医人不可以其无脉。竟弃而不治。此由吐利而阴阳之气暴虚。以致卒不相接。非脉绝之比也。宜急灸少阴七壮。以返其阳。斯脉至。而吐利亦将自止矣。○愚按此条论。仲景未言当灸何穴。补亡论常器之云。是少阴太溪穴。庞安时云。发热。谓其身发热也。太溪二穴。在内踝后跟骨动脉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