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阐注


  此由阳明火毒。其症最危十死七八。必须内外兼治。内服犀角地黄汤。加葛根。川连。石膏。

  大黄。外以玉阿散。黄龙散调治。至于身体大热。面目浮肿。环口青黑。今日方见黑点。明日即至穿腮。落齿。鼻崩。唇脱。不能饮食而死。名曰走马。喻其速也。外面患处用猪肉贴之。吹口丹调治。或灸唇下陷中承浆穴。岐伯曰。口臭可治。鼻臭不医。鼻梁上发红点如珠不治。上唇龙门牙落者死。蒂中红肿。难于饮食者死。总之此症皆当以石膏重剂治之。必胃强能食。堪胜重剂。否则难治也。切忌冰麝。余有女学生金某之女。年二十余。见疹六七日俱已收没。惟鼻梁上一点未收。其色如珠。上唇龙门牙微痛。身亦微微潮热。前医以参麦六味汤治之。历五六日渐甚。其弟至余斋中乞方。余曰。此症甚危。非数日可愈余至其家。按脉。右寸关独强弦。余亦有余。余饮以白虎承气汤。兼生地。白芍。丹皮。黄芩。麦冬等药。

  连服十六大剂。其初所下者。如泄泻。或红或黑。至是始吐紫血数碗。鼻梁红点随散。齿痛亦愈。其人困倦已甚。奄奄若无生气。举家旁皇。余曰无畏。其病已愈。但补其元气可也。

  余饮以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麦冬。归身。白芍数剂。元气稍复。去人参。麦冬。服归芍六味汤五十剂而愈。此症若非用如此重剂。则必不救。然非余之学生。及其家之相信。余亦不敢担抬。甚矣。医之难也。然而认症不的而误药之。则又为杀人之刃矣。冯楚瞻曰。脉微无力脾虚。口不臭者。宜用理中汤之类。阴虚胃热。宜甘露饮加石膏。羸瘦阴虚者。六味地黄丸加犀角。总宜凭脉用药。勿执定麻为阳毒。盖诸病皆有始中终之殊也。牙床腐烂无脓血者不治。口臭涎秽穿腮破唇者不治。通口色白者不治。黑腐不脱牙落无血者不治。吹药涎从外出者生。涎毒内收者死。

  清胃散 治牙痛牙宣。口臭口疮。

  黄连 石膏 升麻 生地 丹皮 连翘 元参 甘草 粳米出血加侧柏叶白虎汤 统治牙症。见前。

  甘桔汤甘草 桔梗黄连解毒汤(见前)

  凉膈散(见前)

  加味连理汤 治麻后口臭。脾虚泄泻。

  黄连 干姜 人参 茯苓 白朮(炒)

  姜柏散干姜 黄柏等分为末。干搽口内。温水漱口。

  甘露饮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黄芩 甘草 钗斛 茵陈 枳壳 枇杷叶金花消毒饮 治口糜。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清胃化毒汤 治麻后热极口疳。

  石膏 连翘 元参 银花 丹皮 芥穗 防风 花粉 广皮 山楂 甘草 地骨皮犀角地黄汤犀角 生地 丹皮 白芍一方加黄连。黄芩。大黄。

  理中汤人参 白朮(炒) 炮姜 甘草益元散 即六一散加辰砂五分。

  玉阿散 治走马牙疳。

  猫屎在屋上日晒雨淋风吹白色者。 存性。不拘多少。配冰片青黛少许。研为细末。敷上神效。

  如无真青黛。用靛青花水飞净代之。又一方。用蜗牛连谷 存性。研末吹患处立愈。

  缪氏黄龙散 治走马牙疳。

  黄牛粪尖(雄者佳)。

  存性。研末。每钱加冰片一分。擂匀。吹入牙根自愈。

  猪肉贴法 先用黄连煎浓汁。将生精肉切薄片投入黄连汁内片时。以猪肉贴患上。拔出积毒。猪肉干黑再易。换过数次即效。

  吹口丹 治穿腮落齿。鼻崩唇烂。神效。

  醋齐草(捣汁) 青草鹅屙(调汁)将二汁。同放于麻蚬谷内。于炭火上 过数次研末。加冰片。 子。尤妙。

  生 汤 治穿腮落齿唇脱鼻坏。

  黄 (三钱生) 黏子(三钱) 僵蚕(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五分)不拘帖数。神效。

  六一散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共研细末。冷水调服。不拘数目。

  搽牙散 治余毒攻牙。腐烂欲死者。

  木鳖子( 存性为君) 川贝(为臣) 月石(为佐) 白砒(少许制)共研细末用米汤拭净患处搽上。制砒法。用白砒入枳壳内。用线缠住。入好酒一盏煮去砒毒。

  呕吐

  麻疹呕吐由于火邪内迫。胃气冲逆也。须以竹茹石膏汤和中清热。其吐自止。

  竹茹石膏汤法夏 赤苓 广皮 竹茹 甘草 石膏( ) 加姜廉按刘河涧曰。胃膈热盛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忌用升麻。服之必喘。须以竹茹。葛根。

  西河柳。陈皮。石膏。甘草。姜炒。黄连之类。若痰吐如丝。或成块吐清涎而有白沫者。俱宜清肺消痰降火为主。朱丹溪曰。呕吐药。忌栝蒌仁。杏仁山栀萝卜子。又按初时固宜疏表。但不可过用升提药。至于麻后呕吐。有实有虚。经云。胃虚则吐是也。胃实宜消食清火。

  胃虚用七味白朮散。理中汤。

  七味白朮散人参 白朮(炒) 茯苓 炙甘 木香 藿香 葛根理中汤人参 焦术 炮姜 炙草甚者加附子。

  泻泄

  麻疹泻泄。乃毒热移入肠胃。使传化失常也。治者切不可用温热诸剂。疹初作泻者。以升麻葛根东加赤苓猪苓泽泻主之。疹已出作泻者。以黄连解毒东加赤苓木通主之。

  升麻葛根汤(见前)

  黄连解毒汤(见前)

  痢疾

  麻疹作痢。谓之夹疹痢。因毒热未解。移于大肠所致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与赤白相兼者。悉用清热导滞汤主之。不可轻投涩剂。

  清热导滞汤山楂 浓朴 甘草 枳壳 槟榔 当归 酒芍 条芩 (酒炙) 连翘 黏子青皮 黄连(吴萸炒) 引用生姜。

  廉按。泄泻则云切不用温热诸剂。痢疾则云不可轻投涩剂。其丁宁惩戒之意深矣。余看麻疹数十年矣。泄泻痢疾从不见有虚症。但窃意麻后日久。或有脾虚而作泻痢者。必其脉弱唇白。舌胎滑白。统舌不见紫红。不口渴而精神倦怠者。方可作脾虚论。或四苓散。或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谨慎审择用之。张玉潞曰。麻 泻痢。属热者多。但不可令其泻久。泻久则中气下陷。或成肿满。宜枳壳理中之类。以理脾胃为主。又有下痢如直肠者。所食何物。

  即泻何物。此火盛也。次性急速。故下如直肠。用山栀二十枚。煎汤频服自愈。总之痢疾惟宜升散。初起可用大黄。火盛再加芩连。或犀角丸。俱可用。如积毒已除。下多亡阴者。六味亦可。

  四苓散白朮(炒) 茯苓 猪苓 泽泻四君子汤人参 焦术 茯苓 炙草补中益气汤人参 黄 焦术 当归 柴胡 升麻 炙草 广皮理中汤(见前)

  犀角丸 准绳云。但是痢服之无不瘥者。

  犀角屑 黄连 苦参 黄柏 当归各捣研细末。等分和匀。空腹煮糯米饭调方寸大服之。日再服。忌油腻。生冷。

  黄连丸。

  黄连 羚羊角 黄柏 赤苓(各一两五钱)共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汤下。

  六味丸生地 茯苓 淮药 萸肉 丹皮 泽泻

  腹痛

  麻疹腹痛者。由食滞凝结。毒瓦斯不得宣发于外。故不时曲腰啼叫。两眉频蹙。须以加味平胃散治之。滞消毒解。而痛自除矣。

  加味平胃散防风 升麻 枳壳 葛根 苍朮陈皮 浓朴 山楂 麦芽 甘草廉按。袁某之女。年十四。出疹即没。喉痛腹胀。接余看视。面色黧黯。鼻黑。唇裂口渴。

  舌赤如朱。并无点胎喉痛难咽。心如火烧。腹胀而冷。手足亦厥。此热极反寒之象。观其前方。川连。黄芩。射干。元参。石膏。升麻。大黄。卜子。知母。犀角等药。已服三四剂矣。且重用石膏。大黄。每药下咽。则胀满愈甚。四围匍匐而走。略下清水。则口渴。喉痛。

  胸满。益甚。昼夜不安。眼不合缝。诸医无策。坐以待毙。余按其脉。脾脉独宏大坚实。腹中拒按更甚。此由食积于中。胃火上冲。以致喉痛诸症也。时医拘定枳壳。山楂。浓朴。酸涩。麦芽消疹之论。不敢用以消食。而惟用凉药以清其火。大黄以硬通之。不知愈凉则愈滞。大黄直走。不能消化。所以腹中冰冷。火毒聚于上焦。每服药而胀满欲死也。余用枳壳、浓朴。山楂。麦芽。神曲。粉葛。槟榔。七味。诸医以为人已干燥。用此燥烈之药。当无不死。且枳壳山楂等酸收之性。麻隐何能复发。其父谓女已垂危。死生惟命。排众议而服之。

  药方下咽。即已睡去。酣眠半日而醒。诸症顿减。舌胎极浓而黄。余复以前方饮之。酣睡一夜。次日原方加大黄六钱而愈。又有毒盛作痛者。余用蝉蜕二两。桔梗三钱。一剂而愈。

  衄血

  肺开窍于鼻毒热上冲。肺气载血妄行。则衄作矣。然衄中有发散之义。以毒从衄解。不须止之。但不可太过。过则血脱而阴亡也。如衄甚者。宜外用发灰散吹入鼻中。内服犀角地黄汤。

  其血可止。

  发灰散 以皂角水煮。洗净油气。用新阴阳瓦 成灰。放在地上。去火性。

  研末用。

  犀角地黄汤(见前)

  廉按。麻疹初起衄血。宜用黑荆芥。黑栀子。黄芩。元参。连翘。生地。丹皮。麦冬之类。甚者加犀角。茅草根。如用犀角地黄汤。宜去白芍。如口中出血惟用发散。毒清而血自止。没后衄血。四物东加茅草根。麦冬等药。又无论国中后衄血。用黄酒汤温以足浸之神效。

  咳血嗽血出于肺。吐血咯血出于肾。先痰后血是积热。治宜清肺。先血后痰乃阴虚。法宜滋补。清肺者。二冬。芩连。川贝。紫菀。元参。百合之类。滋补者。沙参。麦冬。六味地黄丸之类。最佳者童便。衄血吐血俱可用。如妇人出疹适遇经行。则毒随经解。乃吉兆也。宜于治疹药中。加生地。丹皮。赤芍。红花之类。如孕妇出疹。竟可照常治法。总以凉表清火解毒为主。切勿用香砂及补胎之药。用之其胎必坠。余堂弟媳怀孕六七月而出疹。用宣毒发表汤。去升麻木通。加芩连石膏。上身已透。色紫。而下体绝无半点。以胎横亘于中故也。

  忽然谵妄。目直视而冥。余用白虎汤。合承气汤石膏二两。大黄一两。再加芩连灌下。片刻而苏。二剂。而腰腹两足。俱已出透。故孕妇出疹。以大黄为安胎之圣药。如因出疹落胎。

  当以养阴为主。然后随症用药。断断不可温补。至于麻黄。川连。羚羊。犀角。大黄等药。

  亦不可用。若石膏仅有用之者。仲景治产后。白虎汤亦所不废也。然有素向阴虚。一经落胎而汗出。心烦。口燥。潮热。咳嗽。气促。不眠。四肢麻木。是谓阴脱之候。当重用大剂阴药。如熟地。生地。丹参。沙参。麦冬。川贝。丹皮。元参。枣仁。阿胶。人参。知母。地骨皮之类。皆当选用。又有孕妇元气不足。一经分娩。气血两脱。手足厥冷。自汗不止。当以温补为主。又当看其疹色。红活者吉。如产后出疹。半月之前重产。半月之后重疹。重产。则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为主。发表用荆防。前胡。桔梗。葛根之类。清凉用黄芩。

  连翘。花粉。知母之类。活血用生地。元参。丹皮。丹参之类。酌量轻重用之。若黄连。

  犀角。大黄。麻黄。桂附。干姜等药。亦不可用。如真阴已竭。当重用补阴之药。与小产参看。重疹。则于治疹药中。加养阴活血之药可也。又有水蓄之症。孙一奎赤水元珠曰。发热之时。恣饮冷水。恐生水蓄之症。故水入于肺。为喘。为嗽。宜用桑皮。葶苈子。以泄肺中之水。水入于脾。为肿。为胀。为自利。水入于胃。为呕。为利。宜用猪苓。泽泻。茯苓。以泻脾胃之水。水入于心。为惊。为悸。宜赤白茯苓。灯心汤以泄心胸之水。水入于肝。为胁痛。用芫花以泄之。水入于肾与膀胱。为小便不利。为阴囊肿。宜车前。木通以泄之。皆当随症而治。又妇人有经水适来适断。寒热往来。神昏语乱。此谓热入血室。宜用小柴胡汤。

  去人参半夏。加当归。红花。赤芍丹皮之类。亦有火盛而宜加犀角地黄汤者。酌量用之。小腹急痛。而小便自利。大便黑色。与蓄血之症。同治。亦有宜用桃仁承气汤者。又有麻后浮肿者。有身热不热之分。身热者。水气在表。宜用荆防。苏叶。桑皮。茯苓。米仁。广皮。

  蒺藜。大腹皮。银花之类。身不热者。宜用茵陈。栀子。滑石。猪苓。泽泻。赤苓。杏仁。

  枳壳之类。如系脾虚发肿。加人参。茯苓。扁豆。山药等药。或用金枣儿汤。蒋春圃之弟。

  麻后腹胀而硬。四肢亦浮肿。其脉沉迟。舌胎滑白。不思饮食。余用附子理中汤。加大腹皮。茯苓。数剂而愈。同时赵圣元之孙。亦患此病。外症皆同。其脉洪数有力。舌胎黄浓。余用承气汤一剂而愈。旨哉金鉴之言曰。临事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

  承气汤大黄 枳壳 甘草金枣儿汤 治肿胀仙方。

  红牙大戟(四两) 红枣(十二两)水煮一日。去戟。取枣。晒干食之立消。

  瘙疹

  瘙疹者。儿在胎中。受母血热之气。所蒸已久。及生后外遇凉风以致遍身红点。如栗米之状。月内见者。名为烂衣疮。百日内见者。又名百日疮。未出痘疮之先见者。即名为瘙疹。调摄谨慎。不治自愈。

  盖痘疹

  盖痘疹者。谓痘方愈而疹随发也。因痘后余毒未尽。更兼恣意饮食。外感风寒。以致遍身出疹。色赤作痒。始如栗米。渐成云片。宜加味消毒饮疏风清热疹即愈矣。

  加味消毒散荆芥 防风 黏子 升麻甘草 赤芍 山楂 连翘

  瘾疹

  瘾疹者。乃心火灼于肺金。又兼外受风湿而成也。发必多痒。色则红赤。隐隐于皮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