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长沙药解
长沙药解
参、甘、姜、枣,温补中气之虚寒,黄连、黄芩,清泻上焦之郁热。半夏、生姜,降浊气之冲逆,消痞硬而止哕噫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在半夏。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作呕者。黄芩汤方在黄芩。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止呕也。
《金匮》生姜半夏汤,生姜一斤,半夏半升。治病人胸中似喘非喘,似呕非呕,似哕非哕,心中溃溃然无奈者。以肺胃上逆,浊气熏冲,胸膈郁烦,不可名状。生姜、半夏,降逆气而扫瘀浊也。
《伤寒》真武汤方在茯苓。治少阴病,腹痛下利,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通脉四逆汤方在甘草。治少阴病,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呕者,加生姜二两,《金匮》理中丸5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二两,以中郁胃逆,故作呕吐,生姜降胃逆
1木,原作水",据集成本、石印本、下文金降木升"改。
2木,原作水",据集成本、石印本、上文金降木升"改。
3毂(·谷),车轮中间,车轴贯入处之圆木,藉以凑辐者。《说文》:毂,辐之所凑也。"
4调肝畅脾,暖血温经,诸本均同,据上下文,疑其脱干姜"二字。
5《金匮》理中丸,诸本均同,理中丸",《金匮悬解》、《金匮要略》均不载,载于《伤寒悬解卷十三》、《伤
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长沙药解卷一半夏
而豁郁浊,善止呕吐也。
《伤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在吴茱萸。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内有久寒者,以肝司营血,久寒在肝,营血冷涩不行。当归四逆补营血而同经脉,吴茱萸、生姜,温寒凝而行瘀涩也。
新加汤方在人参。治伤寒汗后,参疼痛,脉沉迟者,桂枝汤加人参三两,芍药、生姜各一两,以经络寒涩,生姜温血海而行经脉也。
《金匮》当归生姜羊肉1汤方在当归。治寒疝,腹胁痛,里急,并产后腹痛,寒多者,加生姜一斤,厚朴七物汤方在厚朴。治腹满痛,寒多者,加生姜半斤,生姜温中寒而止腹痛,力逊干姜,然亦有良效也。
人身之气,清阳左升于肝脾,浊阴右降于肺胃。胃土冲和,气化右转,则辛金清降,息息归根。壬水顺行,滴滴归源,雾露洒陈,津液流布,下趣2溪壑,川渎注泻,是以下不虚空而上不壅满。肺胃不降,则气水俱逆,下之膀胱癃闭,溲尿不行,上之胸膈堙塞,津液不布,于是痰饮喘嗽、恶心呕哕之病生焉。生姜疏利通达,下行肺胃而降浊阴,善止呕哕而扫瘀腐,清宫除道之力,最为迅捷。缘肺胃主收,收令不旺,则你行而病堙塞,生姜开荡堙塞,复其收令之常,故返逆而为顺也。本为泻肺之品,泻其实而不至于损其虚,循良之性,尤可贵焉。
气盛于肺胃,而实本于肝脾,血中之温气,肺气之根也。阳气初生于乙木之中,未及茂长,是以肝脾之气易病抑郁。生姜辛散之性,善达肝脾之郁,大枣气质醇浓,最补肝脾,而壅满不运,得生姜以调之,则精液游溢,补而不滞。桂枝汤方在桂枝。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凡经络凝涩,沉迟结代,宜于补益营卫之品加生姜以播宣之,则流利无阻。炙甘草,新加汤、当归四逆皆用之,以温行经络之瘀涩也。
半夏
味辛,气平,入手太阴、足阳明胃经。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清涤涎沫,开胸膈胀塞,消咽喉肿痛,平头上之眩晕,泻心下之痞满,善调反胃,妙安惊悸。
《伤寒》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3,人参、甘草、干姜、黄芩、黄连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治少阳伤寒,下后心下痞满而不痛者。以中气虚寒,胃土上逆,迫于甲木,经气结涩,是以作痞。少阳之经,循胃口而下胁肋,随阳明而下行,胃逆则胆无降路,故与胃气并郁于心胁。甲木化
气于相火,君相同气,胃逆而君相皆腾,则生上热。参、甘、姜、枣,温补中脘之虚寒,黄
1羊肉,原脱,诸本均同,据卷二当归释文、《金匮悬解卷十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补。
2趣,通趋"。《诗大雅棫朴》:左右趣之。"《传》:趣,趋也。"。
3半升,原作半"斤,诸本均同,据《伤寒悬解卷九》、《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改。
半夏长沙药解卷一
芩、黄连,清泻上焦之郁热,半夏降胃气而消痞满也。《金匮》治呕而肠1鸣,心下痞者。中气虚寒则肠鸣,胃气上逆则呕吐也。
《金匮》大半夏汤,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斤,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分三服。治胃反呕吐者。以脾阳虚败,水谷不消,而土木郁陷,下窍堵塞,,是以不为泄利,而为呕吐。胃以下行为顺,反而逆行,故名胃反。人参补中脘之阳,建其枢轴,白蜜润下窍之结涩,半夏降上逆之胃气也。
《伤寒》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治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而作呕者。黄芩汤方在黄芩。治太少之下利,加半夏、生姜,降胃逆而治呕也。
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2。治太阳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以阳明为少阳胆木所逼,水谷莫容,已消而在下脘则为利,未消而在上脘则为呕。半夏降胃逆而止呕也。
《金匮》半夏干姜散3,半夏、干姜等分。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治干呕、吐逆,吐涎沫。以中寒胃逆,浊阴冲塞,肺气堙郁,淫蒸涎沫。干姜温中而下冲气,半夏降逆而荡瘀浊也。
小半夏汤,半夏一升,生姜一斤。治心下有支饮,呕而不渴者。以饮居心下,阻隔胃气,故胃逆作呕,而不觉燥渴。半夏、生姜,降逆气而排水饮也。
苓甘五味姜辛加半夏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4,干姜三两,细辛一两,半夏半升。治支饮,昏冒作呕,而不渴者。以饮居心下,隔其胃阳,阳升则冒,胃逆则呕,半夏驱水饮而止呕冒也。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半夏半升。治肺胀,咳喘上气,目欲5脱,脉浮大者。以中气虚滞,肺胃之降令素迟,一遇风寒,闭其皮毛,里郁莫泄,胃气逆升,肺壅为热,是以咳喘上气而脉浮大。此为肺胀之病,即伤风齁喘而为热者。甘、
枣补其中虚,麻黄泻其皮毛,石膏清其肺热,生姜、半夏,降冲逆而破壅塞也。
《伤寒》半夏散,半夏、甘草、桂枝等分。为散,白饮和服方寸匕,不能服散,水煎服。治少阴病,咽痛者。以阴气上冲,因致咽痛。半夏、桂枝,降其冲逆,甘草和其急迫也。
《金匮》半夏厚朴汤,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苏叶二两。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以湿旺气逆,血肉凝瘀。茯苓泻其湿,朴、半、姜、苏,降其逆而散其滞也。
半夏麻黄丸6,半夏、麻黄等分,蜜丸。治心下悸者。以阳衰土湿,升降失政,脾陷而乙木不能直升,则郁勃而为悸,胃逆而甲木不能顺降。则悬虚而为惊。胃土上逆,浊阴填塞,心下
1肠,原作腹",诸本均同。据《金匮悬解卷十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改。
2升,原作斤",据集成本、石印本、《伤寒悬解卷六》、《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
3散,原作汤",诸本均同,据下文为散",《金匮悬解卷十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
十七》改。
4升,原作斤",据集成本、石印本、《金匮悬解卷十四》、《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改。
5欲,诸本均同,《金匮悬解卷十五》、《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作如"。
6丸,原作汤",据下文蜜丸"、闽本、《金匮悬解卷八》、《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
治第十六》改。
长沙药解卷一代赭石
更郁,经络壅涩,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是以心悸动。《素问》: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即此谓也。惊原于魂气之虚飘,悸原于经气之阻碍。半夏降胃逆而驱浊阴,麻黄开堙郁而通络路也。
人之中气,左右回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在下之气,不可一刻而不升,在上之气,不可一刻而不降。一刻不升,则清气下陷,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而总由于中气之湿寒。盖中脘者,气化之原,清于此升,浊于此降,四象推迁,莫不本乎是。不寒不热,不燥不湿,阴阳和平,气机自转。寒湿偏旺,气化停滞,枢机不运,升降乃反,此脾陷胃逆之根也。安有中气健运,而病胃逆者哉!
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缘于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荡,此惊悸眩晕所由来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收令不遂,清气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胆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瘀扫荡,胃腑冲和,神气归根,则鹤胎龟息,绵绵不绝竭矣。血原于脏而统于经,升于肝而降于肺,肝脾不升,则血病下陷,肺胃不降,则血病上逆。缘中脘湿寒,胃土上郁,浊气冲塞,肺津隔碍,收令不行,是以吐衄。此与虚劳惊悸,本属同原,未有虚劳之久,不生惊悸,惊悸之久,不生吐衄者。当温中燥土,暖水敛火,以治其本,而用半夏降摄胃气,以治其标。庸工以为阴虚火动,不宜半夏,率以清凉滋润之法,刊诸纸素。千载一辙,四海同风,《灵枢》半夏秫米之方,治目不得瞑,在邪客篇。《金匮》半夏麻黄之制,绝无解者。仁人同心,下士不悟,迢迢长夜,悲叹殷庐1,悠悠苍天,此何心哉。
洗去白矾用。妊娠姜汁炒。
代赭石
味苦,气平,入足阳明胃经。降戊土而除哕噫,镇辛金而清烦热。
《伤寒》旋覆花代赭石2汤,方在旋覆花。用之治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以其降胃而下浊气也。滑石代赭汤,方在滑石。用之治百合病,下之后者,以其降肺而清郁火也。
代赭重坠之性,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兼治吐衄、崩漏、痔瘘、泄利之病。
煅红醋淬,研细绵裹,入药煎。
1殷庐,殷",深也。《文选叹逝赋》:在殷优而弗违,夫何容乎识道。"殷庐",深室也。
2石,原脱,据闽本、蜀本、集成本补。
厚朴长沙药解卷一
松软者佳,坚硬者无用。 肝脾下陷者忌之。
厚朴
味苦、辛,微温,入足阳明胃经。降冲逆而止嗽,破壅阻而定喘,善止疼痛,最消胀满。
《伤寒》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厚朴各二两,大枣十二枚,杏仁五十枚。治太阳伤寒,下后微喘者。下后中虚胃逆,肺金莫降,是以发喘。姜、甘、大枣,和中而补土,桂枝、芍药,疏木而泻热,厚朴、杏仁,降逆而止喘也。《伤寒》: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仁。
朴姜甘夏人参汤,厚朴一斤,生姜半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1,人参一两。治伤寒汗后,腹胀满者。汗后中虚胃逆,浊阴冲塞,是以胀满。人参、甘草,补中而培土,朴、半、生姜,泻满而消胀也。
《金匮》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斤?),枳实四枚,大黄六两。此即小承气汤,而分两不同。治支饮胸满者。以饮居心下,肺胃郁阻,是以胸满。大黄破结而逐饮,枳、朴泻满而降逆也。
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此亦小承气汤,而分量不同。二方皆君厚朴。治腹满而便闭者。以滞气抟结,闭塞不通。枳、朴行滞而止痛,大黄破结而开塞闭也。
厚朴七物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大黄二两,桂枝二两,甘草三两,生姜五两,大枣十枚。治腹满痛,发热,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者。以外感风邪,经腑皆郁,经气不泄,故发热脉数。腑气不通,故腹满而痛。甘、枣、桂、姜,达郁而解外,枳、朴、大黄,泻满而攻里也。
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小麦一升,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干姜二两,半夏半升,细辛二两,五味半升。治咳而脉浮者。以中脘不运,皮毛不2合,肺胃郁阻,浊气莫泄。麻黄发表发表而散寒,小麦、石膏,清肺而润燥,朴、杏、半夏、姜、辛、五味,降逆而止咳也。
大小承气汤、方在大黄。半夏厚朴汤、方在半夏。枳实薤白桂枝汤、方在枳实。王不留行
散方在王不留行皆用之,以其降浊而行滞也。
厚朴苦辛下气,善破壅塞而消胀满,下冲逆而定喘嗽,疏通郁迫,和解疼痛,除反胃呕吐,疗肠滑泄利,消宿食停水,调泄秽吞酸,止肠胃雷鸣,平霍乱转筋,下冲消之物也。
去皮,姜汁炒。
1升,原作斤",据蜀本、集成本、石印本、《伤寒悬解卷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