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金匮翼
金匮翼
金匮翼 清 尤怡
徐序
《伤寒》而外,《金匮》一书,又杂症之大法门也。吾吴尤在泾先生,学术渊深,天机敏妙;说,参以论断,所谓广长舌大法轮,可想见先生济世婆心矣。余生也晚,不获亲炙先生讨论,读其书如见其人焉。闻诸故老云,先生键户着书,绝意荣利,一时名宿,如方东华、顾秀野、沈归愚、李客山诸君,相与结城南之社,其诗采入《国朝别裁集》,为时所诵集者已久。
于星门陈子处借校,讹正补缺,名之曰《金匮翼》,窃仿《伤寒附翼》之义。夫科举之学,揣摩家犹曰中式,况于病乎。则是书为《金匮》羽翼,而先生为仲圣功臣矣。是为序。
嘉庆十有八年癸酉三月长洲后学徐锦书于心太平轩
柏序
闻之着书难,选书尤难,医理之难知也。其书汗牛充栋,欲别赝存真,如披沙拣金。览之博而治杂病一书,只存抄本。是书之必传于后,无庸赘述,独惜其未广所传也。吾宗淡安大兄,昔同游西畴夫子门,析疑赏奇,师深喜其好学。迄今积三十年,孜孜不倦。宜其乞方踵至,名动公卿。乃复虚怀若谷,虽盛暑晚归,余至必剪烛深谈也。尝出郭氏《伤寒补亡论》、尤氏杂病两书,正讹补缺,相与商榷者久之。今尤氏书校刊已成,促其先付剞劂,名之曰《金匮翼》。尤氏固为仲圣功臣,而淡安亦属尤氏知己矣。是为序。
弟柏雪峰氏拜书
尤序
余侄在泾,幼习儒业,长精于医。于古方书靡不毕贯,而治病处方,一以仲景为宗。既道活人,虑无以昭后世也,乃注仲景《金匮》,即世所传《金匮心典》是也。间又取杂病讨论之,集为八卷,详其证候,析其治法,表里虚实之辨,补泻温凉之用,开卷了然如指掌焉。呜呼!此道之难知也久矣。今睹是书,抑何其深切而着明也。惜其所注仲景《伤寒论》名《贯珠集》者,余不得而见之。然在泾不专以医名,其所为诗,必宗老杜,一如其医之必
乾隆三十三年岁次戊子岳岩老人世辅书于虎丘山塘之思永堂
大父拙吾府君家传
楠生十年,随吾父移居花溪。又四年,而大父殁。事大父日浅,而所熟闻于吾父之口述者,,吾曾大父第三子。曾大父有田千亩,曾伯祖鼎黄公非辜被累,鬻几尽。及析产大父,仅受田三十亩。继又以事弃去,遂为蒌人。某年除夕,漏鼓移,盎无粒米,大母偕吾父枯坐一室中,灯半灭,大父方卖字于佛寺。晨光透,乃携数十钱易米负薪而归。业医始,不着于时,大母以针指佐食。严寒,鸡数鸣,刀尺犹未离手,卒以是致疾。大父时追悼之,不畜姬外家者二十年。大父甚贫困,往来皆一时名流,若番禺方东华、钱塘沈方舟、宁国洪东岸。同郡若顾秀野、沈归愚、陈树滋、徐龙友、周迂村、李客山诸先生皆折节与交。楠自晓事后,未见有一杂宾至者。性沉静,淡于名利。晚年治病颇烦,稍暇,即读书、灌花、饲鹤、观鱼,以适其幽闲恬淡之意。间作古文、时文,绝类荆川,然非所专力也。己巳得疾,不服药,绝粒待尽。易箦前一日,索纸笔书留别同社诸公,诗、字、画苍劲不异平时。诗曰:“椰瓢松尘有前缘,交好于今三十年。曲水传觞宜有后,旗亭画壁猥居前。病来希逸春无分,老至渊明酒已捐。此后音尘都隔断,新诗那得到重泉。”盖绝笔也。所着医书数种,已刻者:《金匮心典集注》、《医学读书记》,以及《北田吟稿》二卷,皆已脍炙人口。大父少时学医于马元一先生,先生负盛名,从游者无数。晚得大父喜甚,谓其夫人曰:吾今日得一人,胜得千万人矣。后先生着书甚多,皆大父所商榷以传,于此见前辈之卓识云。
孙世楠述
此蔼谷先生所作家传也。先生人品学问为吴中名宿,今读其家传,益信家学渊源,英贤
淡安附识
卷一
中风统论
中风之病,昔人有真类之分,盖以贼风邪气所中者为真,痰火食气所发者为类也。以愚观之,人之为病,有外感之风,亦有内生之风。而天人之气,恒相感召,真邪之动,往往相因。
故无论贼风邪气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即痰火食气从内发者,亦必有肝风为之始基。设无肝风,亦只为他病已耳。宁有卒倒、偏枯、歪僻、牵引等症哉。经云:风气通于肝。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由此观之,则中风之病,其本在肝,犹中湿之属于脾,中寒之属于肾也。虽五脏各有中风之症,然风在他脏,则又显他脏之证矣。岂如今人之所谓中风哉,而其为病,则有脏腑经络浅深之异。口眼歪斜,络病也,其邪浅而易治;手足不遂,身体重痛,经病也,邪差深矣,故多从倒仆后见之;卒中昏厥,语言错乱,腑病也,其邪为尤深矣。大抵倒仆之候,经腑皆能有之。其倒后神清识人者在经,神昏不识人者在腑耳。至于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遗尿声鼾等症,则为中脏,病之最深者也。然其间经病兼腑者有之,脏病连经者有之,腑脏经络齐病者有之,要在临病详察也。至于真邪虚实之故,治法通塞之宜,苟不预为讲求,何以应斯仓卒哉。夫邪气所触者,邪风暴至,真气反陷经络腑脏,卒然不得贯通,不相维系。《内经》所谓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是也。脏邪所发者,脏气内虚,肝风独胜,卒然上攻九窍,旁溢四肢,如火之发,如泉之达,而不可骤止。肝象木而应风,而其气又暴故也。又邪气所触者,风自外来,其气多实。肝病所发者,风从内出,其气多虚。病虚者,气多脱。病实者,气多闭。脱者欲其收,不收则死;闭者欲其通,不通亦死。约言治要,盖有八法,兹用条列于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又五脏中风分治之方,余见古方庞杂失旨,不适于用,谨删正五方,并录出以备检用云。
卷一 中风统论
卒中八法
夫医之治病,犹将之御敌,宰之治民也。御敌有法,奇正虚实,随机应变。不知法,则以御敌矣。治民有道,刑政教化,以时而施,不明道,则不足以临民矣。病有阴、阳、表、里、虚、实、缓、急之殊,医有寒、温、汗、下、补、泻、轻、重之异,不知此,则不足以临病矣。故立中风八法,以应仓卒之变。至于随证缓调,另详其法于后。盖病千变,药亦千变,凡病皆然,不独中风。余于此首言之者,亦一隅三反之意尔。
卷一 中风统论
卒中八法
卒然口噤目张,两手握固,痰壅气塞,无门下药,此为闭证。闭则宜开,不开则死。搐鼻、揩齿、探吐,皆开法也。
白矾散
(《圣济》) 治急中风,口闭涎止,欲垂死者。
白矾(二两,生) 生姜(一两,连皮捣,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合研滤,分三服,旋旋灌之,须臾吐出痰毒,眼开风退,方可服诸汤散救治。
又方
白矾(如拇指大一块为末) 巴豆(一粒,去皮膜)上将二味,于新瓦上 令焦赤为度,炼蜜丸芡实大,每用一丸,绵裹,放患人口中近喉处良久,吐痰立愈。一方加牙皂一钱, 研取三分,吹鼻中。
急救稀涎散
(《本事》) 治中风涎潮,口噤气闭不通。
猪牙皂角(四梗,肥实不蛀者,去黑皮) 晋矾(光明者,一两)上为细末和匀,轻者半钱,重者一钱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但微微冷涎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缓缓调治,大服亦恐过伤人。(孙兆方。)
胜金丸
(《本事》) 治同前。
生薄荷(半两) 猪牙皂角(二两,捶碎,水一升,二味同浸杵汁,慢火熬成膏) 瓜蒂末藜芦末(各一两) 朱砂(半两,研)上将朱砂末一分,与二味末研匀,用膏子搜和,丸如龙眼大。以余朱砂为衣,温酒化一丸,甚者二丸,以吐为度。得吐即省,不省者不可治。
卷一 中风统论
卒中八法
猝然之候,但见目合、口开、遗尿、自汗者,无论有邪无邪,总属脱症。脱则宜固,急在元气也。元气固,然后可以图邪气。
参附汤
人参 制附子用人参须倍于附子,或等分,不拘五钱或一两,酌宜用之,姜水煎服。有痰加竹沥。
卷一 中风统论
卒中八法
昔人谓南方无真中风病,多是痰火气虚所致,是以近世罕有议解散者。然其间贼风邪气间有之。设遇此等,岂清热、益气、理痰所能愈哉。续命诸方,所以不可竟废也。俟大邪既
小续命汤
(《千金》) 河间云:中风面加五色,有表症,脉浮而恶寒,拘急不仁,此中风也。宜以加减续命,随症治之。(《古今录验》)。
麻黄 桂枝 杏仁 芍药 甘草 人参 川芎 防己 黄芩(各一两)附子(半两,制) 防风(一两半)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前。
加减法:无汗恶寒,加麻黄、防风、杏仁。有汗恶风,加桂枝、芍药、杏仁。无汗身热,不恶风,加葛根二两,桂枝、黄芩各根据本方加一倍。有汗身热,不恶寒,加石膏、知母各二两,甘草一两。无汗身寒,加附子半两,干姜二两,甘草三两。有汗无热,加桂枝、附子、甘草,各根据本方加一倍。肢节挛痛,或木不仁,加羌活四两,连翘六两。凡中风不审六经之加减,虽治之,不能去其病也。
戴氏加减法:多怒加羚羊角。热而渴去附子,加秦艽。恍惚错语加茯神、远志。不得睡加枣仁。不能言加竹沥。神虚无力去麻黄,加人参。
又云歧子加减(见《准绳类方》。)
三化汤
(洁古) 河间云: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症汗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下之。
浓朴 枳实 大黄 羌活(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
经云:脾胃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肝肾经虚之候也。何以明之?经云: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其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则宜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也。
按:续命、三化,并攻泄大邪之剂,人壮气实者宜之。若气弱无力者,不可用也。余故录《肘后》等方于后,以备参用。盖医者法必求备而用必极慎也。
《肘后》紫方
疗中风脊强,身痉如弓。
鸡屎(二升) 大豆(一升) 防风(三两)水二升,先煮防风取三合汁。豆、鸡屎二味,熬令黄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入防风汁,和匀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汗避风。
荆芥散
治中风口噤,四肢搐搦,或角弓反张。
荆芥一味,略炒为末,酒服二钱。
贾似道云:此方出《曾公谈艺录》,前后用之甚验。其子名顺者,病此已革,服之立定,真,四肢强直。或心眼倒筑,吐泻欲死者,亦只此一味,微炒为末,每服三钱,豆淋酒调服。
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则抉齿灌下,药下如神。王贶《指迷方》,加当归等分,水煎服。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声绝。酒二升,纳铛中急搅,以绢滤取清,顿服取汗。
续命煮散
复营卫,却风邪。
桂枝(七分) 白芍 甘草 防风 独活 人参 熟地黄 当归 川芎荆芥穗 细辛 干葛 远志(去心) 半夏(各五分)上锉作一帖,入姜三片,水煎服。
卷一 中风统论
卒中八法
大气,不息之真气也。不转则息矣。故不特气厥类中,即真中风邪,亦以转气为先。经云:大气一转,邪气乃散。此之谓也。
八味顺气散
(严氏) 凡患中风者,先服此顺养真气,次进治风药。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青皮 台州 乌药 香白芷(各一两) 甘草(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匀气散
(《良方》) 即顺风匀气散。
白术 乌药 人参 天麻(各一钱) 沉香 青皮 白芷 木瓜 紫苏上锉作一帖,姜三片,水煎服。
卷一 中风统论
卒中八法
或因风而动痰,或因痰而致风,或邪风多附顽痰,或痰病有如风病。是以掉摇眩晕、倒仆昏
涤痰汤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南星(制) 半夏(泡七次) 枳实(麸炒) 茯苓(各二钱) 橘红(一钱半) 石菖蒲人参(各一钱) 竹茹(七分)水一盅半,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服。
清心散
治风痰不开。
薄荷 青黛 硼砂(各二钱) 牛黄 冰片(各三分)上为细末,先以蜜水洗舌,后以姜汁擦舌,将药末蜜水调稀,搽舌本上。
卷一 中风统论
卒中八法
内风之气,多从热化,昔人所谓风从火出者是也。是证不可治风。惟宜治热。《内经》云:风淫于内,治以甘凉。《外台》云:中风多从热起。宜先服竹沥汤。河间云:热盛而生风。或热微风甚,即兼治风也。或风微热甚,但治其热,即风亦自消也。
竹沥汤
治热风,心中烦闷,言语蹇涩。
竹沥 荆沥(各五合) 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服三合,以酒调服良。一方:竹沥、荆沥、梨汁各二合,陈酱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滤清,细细灌入口中。治中风不语,昏沉不识人。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陈酱汁半合,三味相和,分三服。治热风,舌强不得语,心神烦闷。一方: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三味相和,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