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会约医镜

  
  紧脉来往有力,热为寒束,寒主诸痛。浮紧表寒,宜于发散。沉紧里寒,宜以温散。关紧心腹冷痛。尺紧阴冷,定有奔豚、疝疼之症。妇人小儿得之,皆有阴寒病症,不得误用苦凉之剂。
  ○紧脉有阴无阳,为阴邪搏激之候,主为寒为痛。在表、散之,在里、温之。凡喘咳、风痫、吐逆、 癖、泻痢、胁痛、胸胀等症皆是。至于人迎气口紧甚之病,详见上文。
  
  革属血虚,浮紧中空,如按鼓皮,其象为真。男子得之,亡血遗精;妇人得之,半产崩中。
  
  仲景曰:「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其名曰革。」此即芤弦二脉相合,故为失血之候。有谓革即牢也,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症皆异,不得混看。
  
  牢脉坚固,因寒凝形,肝实乘脾,心腹冷痛。尺牢阴冷,疝 多症。失血阴虚,见之必凶。
  
  牢为寒痼之病。木实则为痛,臂冷则为疝。失血者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以虚病见实脉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牢之体也。」软为虚,牢为实。实者,寒邪实也。
  
  虚脉所属,正气不足,无力无神,阴阳各别。浮而无力,是为血虚。沉而无力,是为气怯。
  
  洪大无神,阴虚之症。细小无神,阳虚之象。阴虚救阴,壮水为主。阳虚救阳,益火之源。
  
  渐长则生,渐消则亡。
  
  虚者阴亏阳衰之候。经曰:「按之不鼓」,即此之谓也。
  ○凡微、濡、迟之脉,皆为虚类。然而脉亦不一,不论浮沉大小,但见指下无力,总是虚症。此医之一大关键也。血虚、气虚,分于浮沉之无力。洪大无神属阴虚,金水伤残,则龙雷之火自炽,或咳喘、劳热,或遗精、失血等症生焉。细小无神属阳虚,火土受伤则元阳之气日损,或头目昏眩,或膈寒胀满,或呕恶亡阳,或泄痢疼痛等症生焉。壮水益火,救虚之道,此生死之大关也。医不识此,尚何望其它焉!缓脉四至,疾徐调匀,为有胃气,谓之平人。缓滑有力,多属实热,迟缓脉小,定是虚寒。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弱气衰,缓滑湿痰。
  
  平人之脉,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一息四至,为有胃气,此无患也。若缓而滑大者,多实热,宜下宜清,因其微甚而治之。迟缓而小为虚寒,多有不足之症,内外昭然。至于为风为湿,为痹为虚,脉与症自必相应。细心详察,不可孟浪。大凡病者脉得和缓,皆为易愈,不必虞也。
  
  结脉忽止,止而复来。精力不继,气血失培,久病虚劳、不足之害。缓结阳虚,数结阴衰,元气消长,于此可剖。若有滞郁,形强气倍,举按有力,可以外揣。
  
  结脉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虚劳者多有之。缓结为阳虚,数结为阴虚,阴虚甚于阳虚;于此察元气之消长,最显最切者也。至于留滞、郁结等病,本亦此脉之症,然必形强气实,而举按有力,方是此病。若首尾不继,速宜培本,不得妄认为留滞。
  
  伏脉本有,一时蔽塞,寒闭气闭,不得发越,推筋着骨,其脉乃得。寸伏食滞,关伏老痰,尺伏疝病,大便或结。
  
  伏脉为阴阳潜伏,阻塞闭隔之候。有火闭、寒闭、气闭而伏者。或为霍乱、疝瘕,或为气逆、食滞,或为疝气、痰蓄。因脉合症,细揣自得。此必暴病暴逆者或有之,随症调治,而脉自复矣。若有积困延绵,脉本细微,而渐至隐伏者,此是残烬将绝之兆。而人谓之脉伏,犹复破气导痰,其欲生也得乎!微脉浮见,按之欲绝。气血两虚,淋汗寒热。寸微心惊,关微胀满,尺微精弱,消瘅常疼。
  
  男为劳极,女为带崩。
  ○(濡脉似微,病症相同,不必过分。)
  
  微脉似濡,其小而软则更甚焉。轻诊可见,重按若无。气血微,故脉亦微,主久虚、血弱之病。淋为肾虚,汗为气虚。阳微恶寒,阴微发热。寸关尺脉微,各部自有各部之病。男女脉微,亦各有分。
  
  散脉涣漫,有表无里,至数不齐,去来不一。气血两虚,根本脱离。心散怔忡,肺散汗洗,肝散溢饮,脾散 肿。散见两尺,生息无几。
  
  散脉浮大而散,气血俱虚,根本脱离之脉。心、肺、肝、脾虽各有病,犹可调治;至于两尺见之,恐难补益。产妇得之,当生之兆;孕妇见之,堕胎无疑。至于久病脉散,不必医也。
  
  弱脉沉细,按之乃得。气虚之病,阴血亦衰。寸弱阳虚,尺弱阴竭,关弱脾亏,少年莫得。
  
  弱乃濡之沉者。阴虚阴衰,故恶寒发热。仲景曰:「弱主筋,沉主骨。」阳浮阴弱,血虚筋急。寸关尺弱,自有各部病症。
  
  细脉沉小,应指如线。湿侵腰肾,气衰血亏。寸细呕吐,胃细胀逆,尺细阴脱,遗精泻痢。
  
  细为血少气衰之脉,有此症则顺,否则逆。故吐衄脉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者脉亦细,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
  ○浮细如绵曰濡,沉细如绵曰弱,浮而极细欲绝曰微,沉而极细不断曰细。
  
  促属郁火,数来一止,止而复来,不无留滞源有五因,宜详察之。病为阳极,阴将亡矣。
  
  促为疾走一蹶之状。经言数而一止为促,三焦郁火也;缓而一止为结,气血衰弱也。
  
  此为阳极,阴将消亡之候。或因气、血、饮、食与痰五者,一有留滞,脉必见止。其病或喘咳,或发狂、发斑,或毒疽,宜作火医。火退则生,进则死。
  
  动乃数脉,见关上下,无头无尾,形如豆摇。阳动则汗,阴动则热,司痛司惊,拘挛痢泄。男子亡精,女人崩血。两寸滑动,妇人胎结。
  
  关前三分为阳,关后三分为阴,关位半阳半阴,故动随虚见。阳虚则汗,阴虚则热。凡痛惊、拘挛、痢泄,皆属虚症。至于亡精,尺虚也;崩血,阴虚阳搏也。妇人两寸脉独活而滑动,为有孕矣。此言的确。
  
  长如本位,气治最良。见于心脉,身壮神强。见于尺部,蒂固根藏。若兼滑实,反常多恙。阳明深热,火毒癫狂。
  
  长脉,不大不小,迢迢自若。经曰:「长为气治」,原属平脉。有一部之长,有三部之长,俱为有余之脉。若兼滑、实、弦、紧,反为有病,所以有胃热、火毒等症。
  
  短歉本位,两头不长。浮为血涩,沉患痞伤。寸见头痛,尺主腹疼。左关忌见,秋季不妨。
  
  短脉,不满本位,只见尺寸。若关中见之,上不通寸,为阳绝;下不通尺,为阴绝,为死脉也,故关不诊短。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短则气病,属不及也。
  
  代脉中止,不能复来,良久方还,元气大哀。中代吐泻,下代痢泄。病者可疗,平人难回。孕妇见之,胎怀三月。
  
  数脉一止为促,缓脉一止为结。止无定数,或二动,三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依数而上,良久方来,死脉也;两动一止三四日,三四动止应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弟推之自无失。此有可信,再参之以余之前论两尺脉,更无疑矣。
  
  五、胃脉论
  《玉机真藏说》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终始篇》曰:」邪气来也,紧而急;谷气来也,徐而和。」
  
  六、尺脉论
  叔和曰:「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盖以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也。
  
  水为天元之一,先天命之根也。(于尺脉按之,至于将止之间,指下犹有一线之滑而欲过者,虽危无伤。此余之心得也,有论在脉法神门条下。)若尺脉两头虽动,按之即伏,指下又不见滑而欲过者,必死之兆。但日之远近,在人心会,不可以言传也。
  
  七、论脉阴阳真假
  《至真要大论》:「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若何?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帝曰:诸阴之反,其脉若何?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曰脉至而从者,如阳症见阳脉,阴症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症见阳脉,但按之不鼓,而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认为阳症。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症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症。
  
  八、论脉虚实
  景岳曰:「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矧人之疾病,无过表里、寒热、虚实,只此六字业已尽之,然六者之中又惟虚实二字为最要。」盖以四症,无不皆有虚实,能以二字决之,则千病可以一贯矣。且治病之法,无逾攻补。用攻用补,无逾虚实。欲察虚实,惟凭脉息。
  
  虽脉有二十七种,皆有虚实。能辨虚实,则阴阳、标本,万无一失。其或脉有疑似,又必兼症兼理,以察其孰客孰主,孰缓孰急。能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也矣。
  
  九、胃脉关病吉凶
  欲察病之进退吉凶者,当以胃气为主。察之之法,如今日尚和缓,明日更弦急,知邪气之愈进,则病愈甚矣。如今日甚弦急,明日稍和缓,知胃气之渐至,则病渐轻矣。即如顷刻之间,初急后缓者,胃气之来也。初缓后急者,胃气之去也。胃气来或不药而愈,胃气去大非佳兆。
  
  十、脉须辨真
  据脉法所言,凡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热,迟为寒;弦强为实,微细为虚,是固然矣。然多疑似,必须辨真。如浮虽属表,而凡阴虚气亏者,必浮而无力,是浮不可以概言表;沉虽属里,而凡感邪之深者,寒束皮毛,脉不能达,其必沉紧,是沉不可以概言里;数为热,而真热者,脉只滑大而实,凡阴阳亏损,虚甚者数必甚,是数不可以概言热;迟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以概言寒;弦强类实,而真阴胃气大亏,及阴阳关格等症,脉必豁大而弦健:是强不可以概言实;微细类虚,而凡痛极气闭,荣卫壅滞不通者,脉必伏而微,是细不可以概言虚。由此推之,则不止是也。凡诸脉中皆有疑似,诊能辨真及此,则为司命良工。
  
  十一、脉证真假辨
  脉有真假,症亦有真假。病而遇此,最难明析。症实脉虚者,必其症为假实也;脉实症虚者,必其脉为假实也。何以见之?如外虽烦热,而脉见微弱者,必火虚也;(火即阳也。)
  
  腹虽胀满,而脉见微弱者,必胃虚也。虚火虚胀,其堪攻乎!宜从脉之虚,不从症之实也。
  
  其有本无烦热,而脉见洪数者,非火邪也;本无胀满,而脉见弦强者,非内实也。无热无胀,其堪泻乎!此宜从症之虚,不从脉之实也。凡此之类,但言假实,不言假虚,果何意也?盖实有假实,虚无假虚。假实者,病多变幻,此其所以有假也;假虚者,亏损即露,此其所以无假也。大凡脉症不合者,中必有奸。必先察共虚以求根本,庶乎无误。此不易之要法也。
  
  十二、从证从脉辨
  古有从证从脉之说,为病之轻重言也。如病本轻浅,别无危候者,但因见在以治其标,自无不可,此从症也。若病关脏气,稍有疑难,则必详辨虚实,凭脉下药,方为切当。所以轻者从症,十惟一二;重者从脉,十当八九,此脉之关系非浅也。虽云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有假哉!
  
  十三、脉有所忌
  凡内出不足之症,脉宜和缓柔软,忌见阳脉,如洪大浮数之类是也。外入有余之病,脉宜有力有神,忌见阴脉,如微涩细弱之类是也。
  
  十四、论脉顺逆
  凡暴病,脉以浮、洪、数、实者为顺;久病,脉以微、缓、虚、弱者为顺。反此者为逆。
  
  盖脉症贵乎相合,若症有余而脉不足,脉有余而症不足,轻者亦必延绵,重者即至危亡。
  
  十五、论一岁之中脉象不得再见
  如春弦、夏洪、秋涩、冬石,脉随时令,此为平也。如春宜弦,而得洪脉者,至夏必死;得涩脉者,至秋必死;得石脉者,至冬必死,为真脏之气先泄也。其象先见于非时,当其时不能再见也。
  
  十六、论脱阴脱阳
  六脉有表无里,如濡脉之类,此名脱阴。六脉有里无表,调之陷下,如弱脉之类,此名脱阳。六脉暴绝,此阴阳俱脱也。经曰:「脱阴者目盲,脱阳者见鬼,阴阳俱脱者危。」
  
  十七、脉有相似宜辨
  洪与虚,皆浮也。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虚。
  ○沉与伏,皆沉也。沉脉行于筋间,重按即见;伏脉行于骨间,必推筋至骨,乃可见也。
  ○数与紧,皆急也数脉以六至得名,而紧则不必六至,惟弦紧而左右弹然,如切紧绳也。
  ○迟与缓、皆慢也。迟则三至,极其迟慢;缓则四至,徐而不迫。
  ○实与牢,皆兼弦、大、实、长之四脉也。实则浮中沉,三按皆有力;牢则但于沉候取也。
  ○洪与实,皆有力也。洪则重按小衰;实则按之亦强也。
  ○革与牢,皆大而弦也。革则浮取而得;牢则沉取而见也。
  ○濡与弱,皆细小也。
  
  濡在浮分,重按即不见也;弱主沉分,轻取不可见也。
  ○细与微,皆无力也。细则指下分明;微则似有若无,模糊难见也。
  ○促、结、涩、代,皆有止者也。数时一止为促;缓时一止为结;往来迟滞,似止非止为涩;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有定数为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