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味和气化。湿胜则濡泄。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故为仓廪之官。又名谏议之官。五味出焉。此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为阴中至阴。脾也。其脉缓。王注曰。脾形象马蹄。内包胃脘。象土形也。其用为化。兼四气聚散。

  复形群品。以主溉灌肝心肺肾。不主于时。寄旺四季。经所谓善不可见。恶者可见也。其变骤注。其灾霖溃。

  其为病也。 肿骨痛阴淖。按之不得。腰脊头颈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饮。不欲食。咳唾则有血。积饮痞膈中满。霍乱吐下。身重。善饥肌肉痿。足不收行。胁 呕吐。泄注下。王注曰。脾热则生湿。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者。有胃之寒者。有胃之热者。色白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色黄水赤混浊。皆属于热。故仲景曰。

  邪热不杀谷。火性疾速。此之谓也。其为治也。风胜湿。湿自土生。风为木化。土余则制之以风。脾盛治之以燥。故湿伤肉。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王注曰。湿为水。水盛则肿。水下形肉已消。又曰。湿气为淫。皆为肿满。但除其湿。肿满自衰。若湿气在上。以苦吐之。湿气在下。以苦泻之。

  以淡渗之。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若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又曰。土气之下。木气承之。本草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王注曰。半身已上。湿气有余。火气复郁。所以明其热能生湿。经所谓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是亦热之用矣。故土主沉 云雨而宏静。雨热极甚。则飘骤散落。是反兼风木制其土也。若脾热甚。土自邕。燥去其湿。以寒除热。脾土气衰。以甘缓之。所以溏泄积饮痞隔肿满湿热干涸消渴。慎不可以温药补之。故积温成热。性之温。乃胜气之药也。故此脏喜新而恶陈。常令滋泽。无使干涸。土平则备化。太过则敦阜。不及则卑监。

  诸气 郁病痿。皆属于肺金。(常清气利)燥胜则干。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而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其脉毛。王注曰。肺之形。象人肩。二布叶一小叶。中有二千四空行列。以分布诸脏清浊之气。经所谓其用为固。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为病也。

  骨节内变。左 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太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泻 溏。咳逆心胁满。引小腹善暴痛。

  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腰痛。丈夫 疝。妇人少腹痛。浮虚鼽尻阴股髀 。是病皴揭。实则喘厥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其为治也。热胜燥。燥自金生。热为火化。

  金余则制之以火。肺胜则治之以苦。又曰。金气之下。火气承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苦辛。以苦下之。

  若肺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王注曰。制燥之胜。必以苦温。故受干病生焉。是以金主于秋而属阴。其气凉。凉极天气清明。而万物反燥。故燥若火。是金极而反兼火化也。故病血液衰也。燥金之化极甚。则烦热气郁痿弱。而手足无力不能收持也。凡有声之痛。应金之气。故此脏平气则审平。大过则坚成。不及则从革。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能养动耗)寒胜则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其味咸。其色黑。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其脉石。王注曰。肾脏有二。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膂筋。外有脂裹。里白表黑。主藏精。故仙经曰。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是言在肾属火。而不属水也。经所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故膻中者在乳之间。下合于肾。是火居水位。得升则喜乐出焉。

  虽君相二火之气。论其五行造化之理。同为热也。故左肾属水。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右肾属火。游行三焦。兴衰之道由于此。故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经所谓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为病也。寒客心痛。腰腿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若厥逆痞坚。腹满寝汗。实则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王注曰。大小腹。大小肠也。此所谓左肾水发痛也。若夫右肾命门相火之为病。少气疮疡疥癣痈肿胁满。胸背首面四肢浮肿。腹胀呕逆。螈 骨痛节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

  血溢流注精液。目赤心热。甚则瞀昧暴痛。瞀闷懊 。嚏呕疮疡惊燥。喉痹耳鸣。呕涌暴注。 螈暴死。瘤气结核丹 。皆相火热之胜也。其为治也。寒胜热。燥胜寒。若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火淫所胜。平以咸冷。故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如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又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水本寒。寒急则水冰如地而能载物。水发而雹雪。是水寒亢极。反似克水之土化。是谓兼化也。所谓寒病极者。反肾满也。左肾不足。济之以水。右肾不足。济之以火。故此脏水准则静顺。不及则涸流。太过则流衍。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谓气逆。固谓禁固。气逆则肝肾失守。失守则不能禁固。出入无度。燥湿不恒。

  故气下则愈也。经所谓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华盖。故肺热叶焦。发为痿 。是气郁不利。病喘息而呕也。

  呕谓呕酸水。火气炎上之象也。胃膈热甚。则为呕也。若衰火之炎。痿 则愈。利肺之气。喘息自调也。道路开通。吐呕则除。凡病呕涌溢食。皆属之火也。王注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经所谓三阳有余。

  则为痿易。王注曰。易有变常用。自痿弱无力也。故此者热之明矣。

  诸热瞀螈。皆属于火。热气胜则浊乱昏昧也。瞀视乃昏也。经所谓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螈者。故俗谓之搐是也。热胜风搏。并于经络。故风主动而不宁。风火相乘。是以热瞀螈而生矣。治法祛风涤热之剂。折其火势。

  热螈可立愈。若妄加灼火。或饮以发表之药。则取死不旋踵。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栗惊惑。如丧神守。悸动怔忪。皆热之内作。故治当以制火。制其神守。血荣而愈也。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寒湿同性。水火同居。故足太阳膀胱经属水而位下。所以湿可伤也。其脉起目内 。

  上额交于巅上。其支别从巅入络于脑。还出别下项。故主项强。太阳表中风。加之以湿。客于经中。内挟寒湿。

  则筋脉抽急。故痉项强而不柔和也。此太阳寒湿。当详有汗无汗。治以流湿祛风缓发表而愈也。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冲攻也。气炎上。故作呕涌溢。食不下也。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肺主于气。贵乎通畅。若热甚则郁于内。故肺胀而腹大。是以火主长而高茂。形现彰显。升明舒荣。皆肿之象也。热去则见白利也。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胃实则四肢实而能登高也。故四肢者诸阳之本。经所谓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病乃狂。是以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神明之乱也。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之谓也。治之以补阴泻阳。夺其食则病已。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炎威而害也。强劲有力而不能和柔也。乃厥阴风木势甚而成此。王注曰。阳郁于内。

  而阴行于外。千金曰。强直为风。治以泻火补金。木能自平也。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腹胀大而鼓之有声如鼓者。热气甚则然也。经所谓热胜则肿。此之类也。

  是以热气内郁。不散而聚。所以叩之如鼓也。诸腹胀大。皆为里证。何以明之。仲景曰。少阴病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所谓土坚胜水则干。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救肾水。故知无寒。其热明矣。

  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肿热胜。内则阳气滞故也。疼酸由火实制金。不能平木。则木王而为酸。酸者肝之味也。故经所谓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王注曰。肝主惊。然肝主之。原其本也。自心火甚则善惊。所以惊则心动而不宁也。故火衰水准。治之本也。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热气燥烁于筋。故筋转而痛。应风属于肝也。甚则吐不止。 热之气加之以泄。湿胜也。若三气杂。乃为霍乱。故仲景曰。呕吐而利。名为霍乱。故有干霍乱。有湿霍乱。得其吐利。

  邪气得出。名湿霍乱也。十存八九。若不得吐利。挥霍撩乱。邪无由出。名曰干霍乱。十无一生。二者皆以冒暑中热。饮食不节。寒热气不调。清浊相干。阴阳乖隔。则为此病。若妄言寒者。大误矣。故热则小便浑而不清。寒则洁而不浊。故井水煎汤沸。则自然混浊也。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水液为病寒也。故水清净。其气寒冷。水谷不化而吐利。其色白而腥秽。

  传化失常。食已不饥。虽有邪热不杀谷而不饥者。无倦而常好动。其便色黄而酸。王注曰。寒者上下所出。即吐出溺出也。又法曰。小寒之气。温以和之。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流而不腐。动而不蠹。故吐呕吐酸者。胃膈热甚。则郁滞于气。物不化而为酸也。酸者肝木之味。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暴注者。是注泄也。乃肠胃热而传化失常。经所谓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下迫者。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造物故也。俗云虚坐弩责而痛也。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涩枯者。水液气衰少。血不荣于皮肉。气不通利。故皮肤皴揭而涩也。

  及甚则麻痹不仁。涸干者。水少火多。系辞云。燥万物者。莫 乎火。故火极热甚。水液干而不润于身。皮肤乃启裂。手足有如斧伤而深三二分者。冬月甚而夏月衰。故法曰。寒能收敛。收敛则燥涩皴揭。热能纵缓。纵缓则滋荣润泽。皆属燥金之化也。王注曰。物之生滑利。物之死枯涩。其为治也。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荣血通流。麻木不仁涩涸干劲皴揭。皆得其所。慎毋服乌附之药。经所谓金木水火土营运之数。寒暑燥湿火风临御之化。不失其道。则民病可调。凡受诸病者。皆归于五行六气胜复盛衰之道矣。王注曰。人生有形。

  不能无患。既有其患。亦常有逃生化出阴阳者也。故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

  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得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卷上

  气宜论第八

  论曰。治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主。五脏所宜。五行之营运数。六气之临御化。然后明阴阳三才之数。故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故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经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 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

  则天地之门户也。是以将前三数与天象俱明。始终之六气所司之高下。在泉浅深之胜复。左右之间同与不同。

  三纪太过不及之理。故可分天地之化产。民病之气宜矣。经所谓太阳司天之政。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阳明司天之政。故宜以辛苦。汗之清之散之。又宜以咸。少阳司天之政。故岁宜以咸宜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

  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太阴司天之政。故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少阴司天之政。故岁宜咸以 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厥阴司天之政。故岁宜辛以调上。以咸调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是以迎而夺之。王气之法也。故云六气有余。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故王注曰。夏寒甚。则可以热犯热。寒不甚。则不可犯也。若有表证。若有里证。故法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使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故无者生之。有者甚之。所以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其寒至。则坚痞腹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 昏郁。注下 螈。肿胀吐呕。鼽血衄血。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闭之病生矣。王注曰。食已不肌。吐利腥秽。亦寒之疾也。暴喑冒 。目不认人。躁扰狂越。谵语骂詈惊痫。亦热之病也。故经所谓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也。倘不知斯。寒热内贼。失气之宜。因不知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术不通经。为粗工之戒。是以六气上司九宫。中司九元。下司九宣。三数俱明。

  各分主客。胜复淫治。克伐主病。岁物气味之浓薄。故经所谓气味有浓薄。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太阳在泉。热毒不生。故其气专。其味正。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太阴在泉。

  燥毒不生。此所谓天化地产。故天地气合。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经所谓谨候气宜。无失病机。病机者。寒暑燥湿风。金木水火土。万病悉自此而生矣。故谨察病机之本。得治之要者。乃能愈疾。亦常有不明六气五行之所宜。气味浓薄之所用。人身为病之所由。而能必获其效者。鲜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