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灵素节注类编
灵素节注类编
中热则胃消谷,而虫上下动作,充廓肠胃,致胃缓气逆,水液不行而唾出也。夫谷味入胃,由阴阳气化,精液成膏,内渗骨空,补益脑髓,下流阴股,滋养筋脉。若其阴阳不和,则气化失度,使液溢下,流出于阴窍,而为带浊等病,因而髓减,消耗元气以致虚,故腰背痛而胫 。其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塞,则继入之水谷不化,下焦不宣,则郁而成水胀矣。此皆津液生化逆顺之分别也。四海义详后营卫经络门。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灵枢·卫气失常篇》帝曰:人之肥瘦、大小、寒温,别之奈何?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肉坚,皮满者,肥; 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膝后曲处名 。淖者,滑润柔软而不实也。脂,即肥,其肉坚实,若不坚而隆浓,则名肉也。盖人生禀阴阳之气,而阴阳各有偏胜不同,如后文所云者,故体质有肥、膏、肉之殊。其粗理者,表阳易泄,故身常寒;细理者,表阳固密,故身常热。此由禀气,非外邪之寒热也。
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皮肉脂膏气血皆相称,无多少,故其身形亦中等而无大小,命曰众人。众者,多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灵枢·论痛篇》帝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浓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其于针石、火之痛何如?肠胃之浓薄坚脆亦不等,其于毒药何如?少俞曰: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浓者,耐痛,其于针石、火 之痛亦然。帝曰:其耐火 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 。帝曰:其不耐针石之痛者,何以知之?少俞曰: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火 亦然。帝曰:人之病,或同时而伤,或易已,或难已,何也?少俞曰: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帝曰:人胜毒,何以知之?少俞曰:胃浓、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
皮肉筋骨强浓者,耐痛;胃浓阴阳气旺者,耐毒。其身多热,则阳旺为阳证,故病易已;多寒,则阳虚为阴证,故病难已。毒者,谓峻利攻击之药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灵枢·论勇篇》帝曰:人之忍痛与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怯士之不忍痛者,闻难与痛,目转面 ,恐不能言,失气惊,颜色变化,乍死乍生。余见其然也,不知其何由?少俞曰: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浓薄、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
勇士秉忠义而不畏死,故见难则前,其不能忍痛者,以无关大义,故见痛则止;其能忍痛者,见难既不恐,遇痛亦不动矣。怯士贪生而不重义,虽能忍痛,而见难亦恐不敢前;其不忍痛者,无论矣。是忍痛与不忍痛,在皮肉浓薄坚脆不同;勇之与怯,在禀性之刚正与懦弱之异也。
勇士者,目深以固,长冲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 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所由然者也。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叶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医圣论治病,故明气血以辨勇怯;儒圣论治国,故分血气之勇、义礼之勇。如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又曰:卒然遇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皆义礼之勇也。孟子论勇,最为详切着明矣。
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 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满,逆上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
恃血气之勇,而不知义礼者,即酒悖之类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灵枢·通天篇》帝曰:余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天地阴阳,气化升降,而有进退消长。有进退,则有偏亢;有消长,则有强弱,故万物之形气,各有不同。
人为万物之灵,禀阴阳五行之全气,而亦有太少之异。异者众,而阴阳和平者寡也。盖由其心意之邪正不同,则禀气之纯驳各异。因其形由气成,气随心变者也。故圣贤之学,必以正心诚意,变化气质为先。孟子言:人皆可以为尧舜。释典云:万法由心造。是变其心而气质自变,虽尧舜之圣,亦可以学而至也。此虽圣贤勉人之语,人又安可自弃哉!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纳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马注:下齐湛湛者,内存阴险,外假谦虚,貌似下抑整齐,湛然无私也。好纳恶出者,贪得之心也。心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者,心似和平,不即顺应,或有举动,必随人后,觇人利害,以为趋避,其深情浓貌,狡诈之态如此。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反乃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马注:小贪者,比太阴人小异也。其心以贼害为主,亦不仁也。人有失则喜,人有荣则愠,而心之嫉忌无恩者如此。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罔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马注:于于,无事之意。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所谓其言之不怍者也。志发于四野者,事不畏人知也。
《左传》云:裨谌谋于野,则获;谋于室,则否。此才性之蔽,为事如常者,止庸常也。自用者,愚而好自用,虽败无悔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少阳之人, 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宣,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马注: 谛者,凡事自审也。好自贵,外交而不内附者,妄自尊贵,浮而不实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马注:无为惧惧欣欣者,不因物感而遽喜怒也。尊则谦谦者,位尊而愈谦抑也。谭而不治者,无为而治,故曰至治,不治之治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帝曰:别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 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 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
马注: 甚黑,念然下意,即上文下齐湛湛之意也。临临然,长大之貌。其 虽长,直身而不伛偻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 ,行而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马注:清然者,言貌似清也;窃然者,消沮闭藏之貌。虽曰清然窃然,实以阴险贼害为心,即上所云贼心,始有此态也。其立也躁而不静, 则觇望;其行也伏如伛偻,此其内藏沉思反侧之心故耳,较太阴人长大不伛偻为异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 ,此太阳之人也。
马注:车之向前曰轩。轩轩者,犹云轩昂也。储储者,挺然之意。若反其身,而在后视之,其 似折,亦不检之态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马注:据其态,乃多动少静,非检身若不及之道也。
卷一 禀赋源流总论
经解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 然,愉愉然,HT HT 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马注:委委然,安重貌,《诗》君予偕老章有:委委佗佗。随随然,不急遽也。 然,尊严貌,《诗》云: 昂昂。愉愉然,和悦也,《论语》云:愉愉如也,HT HT 然,周旋貌,《礼》云:周旋中规,折旋中矩。豆豆然,不乱貌。君子者,自圣人以至成德之士,皆可称也。
卷一
摄养为本总论
人之寿夭不齐者,由禀气之浓薄,非关清浊也。贤者清,愚者浊,由性之明暗,而使气之清浊也。盖气者,命也,以气听命于性,故称性命。是故贤者之夭,以其气薄而性明也;愚者之寿,以其气浓而性暗也。所以君子之摄生也,非仅保守气血,以冀延年而已。故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是保其德,即为保其寿也。何也?气禀于天,非我所主,德之不修,我之罪也,何有于寿哉!贤者素位而行,顺天地自然之气化,不丧其所禀,明德乐道,垂范后世,其寿孰加焉。
愚者不然,纵欲败德,以丧其所禀,取药食培气血,以贪其生,既无益于世,或自招祸患,则寿不如夭之为福也。然圣人有教无类,万物并育,不论贤愚,皆欲使其遂生,以全其所禀。既明其生化之理,又教以摄养之方,戒以致病之由,施设药治之法,呜呼,可谓仁之至、慈之极矣。夫善能摄养者,则无病,无病则焉用药治哉!故摄养为保生之本也。其所以致病者,由外感六气,内伤七情,故凡起居服食,必顺夫天地气化流行之序,随时防慎,以避外来之邪,惩忿窒欲,清心节劳,以免七情之害。如是则一身阴阳气血,和平调达,自鲜病患夭札之苦。然一身气血,随心所使,心定神安,气血自固,虽有外邪,亦莫能伤。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虚者,虚其心,则神自清;无者,无其欲,则精自固。天真元气,从之生长,而精神固守于内,何病之有。则凡自爱其身者,不可不知此理也。苟能恬淡虚无,则动无不善,而德行自全,日臻于君子之域,既益当时,垂名后世,其为寿也,岂可量哉!
卷一 摄养为本总论
经解
《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居,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者,如所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天地生长化收藏之气也。和于术数者,如按摩、导引、针砭、药饵之类,善于调和,以却病也。饮食起居,皆有节度,不妄作劳。如是,故能尽其天年,至百岁乃去,是完其所禀,而不丧者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虚邪贼风,义详后疾病门《灵枢·九宫八风篇》。若养生之道,必以恬淡虚无,心自宁静,而真气生旺,精神内守,则外邪不能伤也。上古禀质既浓,又无情欲 丧,故至百岁而动作不衰,正由浑朴之德全,而合乎天真之道。此即详申上条之义也。
卷一 摄养为本总论
经解
《素问·六节脏象论》岐伯曰: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人之五脏,具五行之性。草木果谷,由阴阳五行化生五气、五味以养人。而人之嗜欲不同者,以五行之性,各有所通,则各有所宜。总不出天以气、地以味,食养于人。故天气入鼻,藏于心肺,使五色明润,声音能彰,此阳气达于表也;地味入口,藏于肠胃,而气得味滋,味得气化,气味生化,津液相成,此阴气充于内也。阴阳充盛,则神自生旺矣。然气味固为养生之本,如用之太过,使五行偏胜,则反伤脏气,其义详治法门,尤不可不知也。
卷一 摄养为本总论
经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