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温热暑疫全书
温热暑疫全书
故藏精者不病温。其病温者。咸不藏精之人也。而有生有死者。不藏精甚与不甚之分也。
二阳搏。病温者。死不治。虽未入阴。不过十日死。二阳者。手足阳明也。
温病发于三阴。脉微足冷者难治。
温病大热。脉反细小。手足逆冷者死。
温病初起大热。目昏谵语。脉小足冷。五六日而脉反躁急。呕吐昏沉。失血痉搐。舌本焦黑。脉促结代沉小者皆死。
温病汗后反热。脉反盛者死。
温病误发汗。狂言不能食。脉躁盛者皆不治。(以上春温死证)
热病七八日。脉微小。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躁或躁不散数。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
热病已得汗。脉尚躁。喘且复热。喘甚者死。
热病不知痛处。耳聋不能自收持。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热病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
热病泄甚。而腹愈满者死。
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热病汗不出。呕吐下血者死。
热病舌本烂。热不止者死。
热病咳而衄。汗出不至足者死。
热病热而痉者死。腰折螈 齿噤 也。(以上夏热死证)
卷二·热病方论 总论温热死脉死证
附湿温
活人书云。先伤于湿。又中于暑。名曰湿温。许学士云。先受暑。后受湿。所言先后感受不同。然湿病则缓。暑中则速。由斯以推。先湿后暑者为确也。其证两胫逆冷。
胸满颈目痛。妄言多汗。盖湿得暑邪。遏抑阳气。故胫冷而腹满。暑挟湿邪。郁蒸为热。故头痛妄言多汗。其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许学士以关前为阳。关后为阴。纪氏以浮为阳。沉为阴。罗谦甫云。濡弱见于阳部。湿抟暑也。小急见于阴部。
暑抟湿也。然湿伤血。则必小急。暑伤气。则必濡弱。于此加浮为阳。沉为阴者当矣。切不可发汗。汗之名重 死。治宜白虎加苍术汤。如有寒热外邪。加辛凉表药一二味。
若湿气胜。一身尽痛。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加茵陈、香薷。若有寒物停滞。及中寒宜温。必小便清白。然后可。如赤涩而少。断不可用。通宜十味香薷饮。清暑益气。合天水散。
王宇泰云。昔人治湿温。通身皆润。足冷至膝下。腹满不省人事。六脉皆小弱而急。
问所服药。皆阴病药也。此非受病重。药能重病耳。以五苓合白虎十余剂少苏。
更与清燥汤调理而安。凡阴病厥冷。两臂皆冷。今胫冷臂不冷。则非下厥上行。
故知非阳微寒厥。而合用祛热药也。
卷二·热病方论 总论温热死脉死证
附阳毒发斑
阳邪亢极。遂成阳毒。亦有误以辛热与之而成者。金匮云。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虚热炽甚。毒不化者。阳毒升麻汤。大便结。去射干。加酒大黄。热甚去人参。加大青。
或吐下未当。陷邪内甚。其证壮热。头项强痛。躁闷不安。或狂言骂詈。妄见妄言。或面生斑纹。口吐脓血。或舌卷焦黑。鼻如烟煤。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而数。犀角黑参汤。黄连解毒汤。慎不可用下药也。势甚者。以青布渍冷水。搭病患胸膛必喜。热即易之。须臾得睡。
卷二·热病方论 总论温热死脉死证
附阴毒发斑
有阴热亢极而成阴毒者。金匮云。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主之。活人用本方加桂枝。名阴毒甘草汤。
复有阴寒极盛而成阴毒者。自是两种。不可混也。惟阴寒至极。反大热躁渴。四肢厥逆。脉沉细而疾。或尺部短而寸口大。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因入房而后着寒。或内伤生冷而犯房室。内既伏阴。复加外寒。积寒伏于下。微阳消于上。遂成阴盛格阳。阳气上脱之候。后五六日。胸前发出红斑。其色淡。其点小。是为阴斑。
虽盛夏宜附子理中汤。甚至身重眼睛疼。额冷汗出。呕哕呃逆。或爪甲青。或腹绞痛。或面赤足冷厥逆。躁渴不欲饮。身发青黑色斑。目鼻灰色。舌黑而卷。茎与囊俱缩。脉沉细而迟。或伏而不出。或疾至七八至而不可数者。急用葱饼于脐上熨之。随用附子散。或人参三白汤。合四逆汤。熨后服汤已。手足不和暖者不治。
刘守真曰。世俗所言阴毒。皆阳热亢极。蓄热深于内。身表似有阴寒。此特指仲景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阴热亢极之证。若后世所言阴寒极盛之阴毒。非用回阳退阴之药。内温正气。逼邪外出。乌能起死回生耶。
王安道曰。阴阳二毒。与阴阳二证迥异。仲景书虽有阴毒之名。其所叙证。不过面目青。身如被杖。咽喉痛而已。并不言阴寒极盛之证也。沉所治之方。不过升麻、甘草、当归、鳖甲而已。并不用大温大热之药。故知仲景所谓阴毒。非阴寒之病。
乃是感天地恶毒之气。入于阴经。故名阴毒。而非纯阴冱寒。可用热药之比也。
赵以德曰。按古方书谓阳毒者。阳气独盛。阴气暴衰。内外皆阳。故成阳毒。阴毒者。
阴气独盛。阳气大衰。内外皆阴。故成阴毒。二者或伤寒初得。便有是证。或服药后变而成者。阳毒治以寒凉。阴毒治以温热。药剂如冰炭之异。何仲景以一方治之乎。且治阴毒去雄黄、蜀椒。则反去其温热者矣。岂非一皆热毒伤于阴阳二经乎。在阳经络。则面赤如锦纹。唾脓血。在阴经络。则面青身如被杖。此皆阴阳水火动静之本象也。其曰七日不可治者。阴阳之津气血液。皆消减矣。伤寒七日。经气已尽。而此加之以毒。至七日不惟消灭其阴。且火抑亦自减矣。
卷二·热病方论
夏热病论
周禹载曰。冬伤于寒。夏必病热。则是热病与春温对峙。而非夏时所感之热也。乃嘉言尚论天之六气。春秋冬各主一气。独夏月兼主三气。谓为痉湿 者。此仍是气感之证。而非伏藏之寒。至夏始发之热也。故人素有伏气将发。复感湿 者言之。若但病痉湿 。不得即谓之热病也。故热病自内发出。不论兼见何经。必由阳明。并无表证。其有表者。必外受风邪。不得遽投白虎。亦必先撤外邪。而后本汤可用。此亦先表后里之法也。
又曰。热病即伏寒也。彼冬伤于寒。发于春为温病。发于夏为热病。何彼发于春。此发于夏耶。盖感之轻重不同。人之强弱亦异。而触发亦异。有因饥饱力役者。有因房室劳伤者。故春时虽行风木之令。使气血不致大亏。感触亦有先后。不即发也。
至夏则阳气尽泄。火令大行。正属湿土寄旺。尔时邪乌肯伏。故其发源。皆自少阴。
热病由出之途自阳明。温病由出之途自少阳。虽所合之经不一。要不离乎阳明少阳者。各因时令之气也。但为日既迟。为热愈炽。此仲景所以用石膏升凉胃热。
以知母荡涤肾伏。用甘草、粳米维持中气也。名汤曰白虎者。白属金属凉。风从虎且猛。人逢闷热烦躁。无可奈何之际。忽然狂风荐至。偃草扬波。火轮火树。不顿成清凉世界而称快乎。
卷二·热病方论
热病方四道
白虎汤 白虎加人参汤 栀子豉汤 猪苓汤(方俱见前)
卷二·热病方论 热病方四道
附集方一十八道
通解散麻黄(去节酒洗) 石膏(碎) 滑石 黄芩(各二两) 苍术(四两去皮泔水浸炒) 甘草(一两五钱炙)
上为末。每服半两。加姜三片。水煎。温服取汗。陶节庵方加羌活、川芎、葱白、香豉。
葱白香豉汤葱白(七茎连须) 香豉(一合勿炒) 生姜(一片)
上三味。水煎。日三服。覆取微似汗。不汗加苏叶。
双解散 承气汤 凉膈散 天水散(即益元散四方俱见前)
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连解毒汤(方见前) 白虎加苍术汤(即前白虎汤加苍术二两)
十味香薷饮 清暑益气汤(二方见后暑病)
金匮升麻鳖甲汤升麻(二两)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 蜀椒(一两炒去汗)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阴毒去雄黄、蜀椒。
阳毒升麻汤升麻 犀角(各一钱半)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钱)
上水煎温服。温覆手足。汗出则解。不解再作。
阴毒甘草汤(即前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加桂枝)犀角黑参汤(方见前)
附子理中汤人参 白术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散附子(七钱五分炮) 桂心 当归 白术(各五钱) 干姜(炮) 半夏(各二钱五分洗)
上为散。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温服。暖覆取汗。不汗再服。
人参三白合四逆汤人参(二钱五分) 白术(蒸炒) 白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大枣(三枚去核) 干姜 附子(炮) 甘草(各一钱炙)
上九味。水煎冷服。
卷三·暑病方论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赵注。此证属阴阳俱虚。脉弦细者阳虚也。芤迟者阴虚也。所以温针复损其阴。
汗之复伤其阳。惟宜甘药补之。以解其热耳。即灵枢所谓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以甘药。因是知白虎汤中石膏之甘寒。粳米、甘草之辅正。人参之益元。
为的对之药矣。虽知母之苦寒。为除足阳明及手太阴气分之热。并可益肾。以除烦躁耳。舍此其谁与归。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见前)
周注。赵氏引成注一段。因表里不明。足以惑疑后人。故删之。赵云。此证为令火之气酷其金。肺主气者也。肺伤则气虚。然太阳膀胱属水主表。肺金之子也。母虚而子亦不足。卫虚表不足。由是汗出身热恶寒。内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膈消则渴也。皆相火伤肺之所致。此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虽能除三焦火热。然仲景名白虎者。为石膏功独多于清肺。退金中之火。是用为君。知母亦就肺中泻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液。益所伤之气而为臣。粳米、甘草补土以滋金为佐也。愚按冬月有寒。则能伤人名中寒。夏月有热。亦能伤人名中热。此是外来之热。故曰中。非即伏寒发出。夏必病热之热也。然而同用白虎者。总以所伤在气。则所主在金。所病在热。生金者土。金生者水。金病则我母我子俱病。故与伏气之在少阴发出之由阳明者无异。要皆并主一汤。全不因冬月之伏。与夏月之中。为二义也。又全不以伏气之渴与今病之渴为稍异。而必主人参也。
呜呼。圣人于此。有意立方。无心表异。以千古之前。自有此理。万世之下。自有此悟。不意今之学人。不知冬月伏气。与暑月中热。同治之旨。反当以此汤治伤寒。
每至投而辄毙。光与盏落。反疑圣人有未尽善者。何可胜悼。
太阳中 。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热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瓜蒂(二七个)
上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顿服。
周注。脉虚身热。得之伤暑。今身热脉微弱者 也。身体疼痛者水也。夏因暑热。
以水灌洗而得。一物瓜蒂汤吐之。常观仲景。 病惟出三证。岂偶然哉。举其端为万世准绳。一者明其表里俱虚。一者言其 中表之热。而此言水邪郁令火而成中 也。若邪郁令火。比类而推。其因殆有不可胜言。如取风凉者。感雾露者。食生冷者。素有积热者。阴血素虚。不胜大热者。宿邪感而动者。处阴地者。凡此之类。皆足以郁其令火。为中 之由。或轻或重。或表或里。或虚或实。随证发现。若论治邪退热。较量权衡。何可一言尽哉。诸集类方论。徒多其证。聚其方。未有明言其脉证。属于何因。害于何经。用何药为君以主之。何药为臣以佐之。苟不潜心仲景书者。吾未信其泛然方证。果切病情否也。瓜蒂本草谓其主胸腹邪气。皆吐下之。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而皮中者岂非属表。何乃用是药去胸中之水乎。盖形寒饮冷则伤肺。皮乃肺之合。胸中又肺之部。内外相应。且瓜蒂又治四肢浮肿。下水而冷。水之在皮中者。不惟灌洗得散。而饮冷所伤者。
亦得散于皮中。故两者皆得而用之。
喻嘉言合论白虎加人参汤、瓜蒂汤二方云。金匮治 病。止出二方。一以白虎加人参专治其热。以夏月之热淫。必僭而犯上。伤其肺金。耗其津液。用之以救肺金。存津液也。孙思邈之生脉散。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亦既祖之矣。一以瓜蒂汤专治其湿。以夏月之湿淫上甚为热。亦先伤其肺金。故外渍之水。得以聚于皮间。皮者肺之合也。用以搐其胸中之水。或吐或泻而出。则肺气得以不壅。
而皮间之水。得以下趋也。何后人但宗仲景五苓散为例。如河间之通苓散。子和之桂苓甘露饮。非不得导湿消暑之意。求其引伸瓜蒂汤之制。以治上焦湿热而清肺金。则绝无一方矣。抑知无形之热伤其肺金。则用白虎加人参汤救之。有形之湿伤于肺金。则用瓜蒂汤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