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活法机要
活法机要
活法机要 元 丹溪朱震亨着
目录
泄痢证。
疠风证。
破伤风证。
头风证。
雷头风证。
胎产证。
带下证。
大头风证。
疟证。
热证。
眼证。
消渴证。
疮疡证。
瘰疬证。
欬嗽证。
虚损证。
吐证。
心痛证。
疝气。
泄痢证。
脏腑泄痢其证多种,大抵从风湿热也,是知寒少热多,故曰暴泄,非阴久泄,非阳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是为轻剂,治法宜补宜泄,宜止宜和,和则芍药汤,止则诃子汤,有暴下无声,身冷自汗,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喘息,脉微呕吐,急以重药温之,浆水散是也。后重则宜下,腹痛则宜和,身重者除湿,脉弦者去风,脓血稠粘以重药竭之,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风邪内缩宜汗之,鹜溏为痢当温之,在表者发之,在里者下之,在上者涌之,在下者竭之,身表热者内疏之,小便涩者分利之,盛者和之,去者送之,过者止之,除湿则白朮茯苓,安脾则芍药桂,破血则黄连当归,宣通其气则槟榔木香,如泄痢而呕,上焦则生姜橘皮,中焦则芍药当归桂茯苓,下焦则治以轻热,甚以重热药,若四肢懒倦小便少或不利,大便走沉困,饮食减,宜调胃去湿,白朮茯苓芍药三味,水煎服,如发热恶寒腹不痛加黄芩为主,如未见脓而恶寒,乃太阴欲传少阴也,加黄连为主,桂枝佐之,如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如见血加黄连为主,桂当归佐之,如烦燥或先便白脓后血,或发热或恶寒,非黄连不能止上部血也,如恶寒脉沉,或曰腰痛,或血脐下痛,非黄芩不能止,此中部血也,如恶寒脉沉,先血后便,非地榆不能止,下部血也,唯脉浮大者不可下。
黄芩芍药汤(方在宝鉴泄痢条下)。
大黄汤。
治泄痢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久不愈者。
大黄(一两)。
右剉细,好酒二大盏,同浸半日许,煎至一盏半,去大黄不用,将酒二服,顿服之,如未止再服,以利为度,复服芍药汤和之,痢止再服黄芩芍药汤和之,以彻其毒也。
芍药汤(方在宝鉴内,痢疾条下)。
白朮黄耆汤,服前药痢疾虽除,更宜此和之。
白朮(一两),黄耆(七钱),甘草(三钱),一方无黄耆用黄芩(半两)。
右咀,均作三服,水煎服清。
防风芍药汤。
治泄痢飧泄,身热脉弦,腹痛而渴,及头痛微汗。
防风,芍药,黄芩(各一两)。
右咀,每服半两或一两,水煎。
白朮芍药汤。
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体重微满,因弱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宜此和之。
白朮,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
右剉,每服一两水煎。
苍朮芍药汤。
治痢疾痛甚者。
苍朮(二两),芍药(一两),黄芩,肉桂(各半两)。
右剉,每服一两,水煎。
诃子散。
如腹痛渐已,泄下微少,宜止之。
诃子皮(一两生熟各半),木香(半两),黄连,炙甘草(各三钱)。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朮药汤调下,如止之不已,宜归而送之也。诃子散内加厚朴一两,竭其邪气也。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周身汗出,身上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者加吐,此谓急病。
半夏(二两汤洗),附子(炮),干生姜,炙甘草,肉桂(各半两),良姜(二钱半)。
右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半,和滓热服。
黄连汤。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不痛者。谓之湿毒下血。
黄连,当归(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
右咀,每服五钱,水煎。
芍药黄连汤。
治大便后下血,腹中痛者,谓之热毒下血。
芍药,黄连,当归(各半两),大黄(一钱),淡味桂(五分),炙甘草(二钱)。
右咀,每服五钱,水煎,如痛甚者调木香槟榔末一钱服之。
导气汤,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芍药(一两),当归(半两),大黄(二钱半),黄连(一钱),黄芩(二钱半),木香,槟榔(各一钱)。
右为末,每服半两,水煎。
加减平胃散(方在宝鉴内泄痢条下)。
地榆芍药汤。
治泄痢脓血,乃至脱肛。
苍朮(八两),地榆(二两),卷柏(三两),芍药(三两)。
右咀,每服一两,水煎,病退止。
五泄之病,胃小肠大瘕三证,皆以清凉饮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阴证加甘草以缓之,少阴证里急后重,故加大黄。又有太阴阳明二证,当进退大承气汤主之,太阴证不能食也,当先补而后泄之,乃进药法也,先煎厚朴半两制,水煎二三服后,未已,未有宿食不消,又加枳实二钱同煎二三服,泄又未已,如稍进食,尚有热毒,又加大黄三钱,推过,泄止住药,如泄未止为肠胃有尘垢滑粘,加芒硝半合,宿垢去尽则愈也,阳明证能食是也,当先泄而后补,谓退药法也,先用大承气汤五钱,水煎服,如利过泄未止,去芒硝,后稍热退减大黄半再煎两服,如热气虽已,其人必腹满,又减去大黄,与枳实厚朴汤又煎三两服,如腹满退,泄亦自愈,后服厚朴汤,数服则已。
疠风证。
疠风者,荣气热附其气不清,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故名疠风,又曰脉风,俗曰癞。治法刺肌肉百日,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先桦皮散从少至多服五七日,灸承浆穴七壮,灸疮愈,再灸再愈,三灸之后服二圣散,泄热祛血之风邪,戒房室三年病愈。
桦皮散。
治肺脏风毒,遍身疮疥,及瘾疹瘙痒成疮,面上风刺粉刺。
桦皮(四两烧灰),荆芥穗(二两),杏仁(二两去皮尖,用水一碗于银器内,煮去水一半已来放,令干用),炙甘草(半两),枳壳(四两去穰用,炭火烧欲灰,于湿纸上令干)。
右件除杏仁外,余药为末,将杏仁另研,与诸药和匀,磁合内放之,每服三钱,食后温水调下。
二圣散。
治大风疠疾,将皂角刺一二斤,烧灰研细,煎大黄半两,调下二钱,早服桦皮散,中煎升麻汤,下泻青丸,晚服二圣散,此数等之药皆为缓泄血中之风热也。
七圣丸,七宣丸,皆治风壅邪热,润利大肠,中风风痫,疠风,大便秘涩,皆可服之。
破伤风证。
夫风者,百病之始也,清净则腠理闭拒,虽有九之苛毒,弗能为害,故破伤风者,通于表里,分别阴阳,同伤寒证治人,知有发表,不知有攻里和解,此汗下和三法也,诸疮不差,荣卫虚,肌肉不生,疮眼不合者,风邪亦能外入于疮,为破伤风之候,诸疮上灸,及疮着白痂,疮口闭塞,气难通泄,故阳热易为郁结,热甚则生风也,故表脉浮而无力,太阳也,在表宜汗。脉长而有力,阳明也,在里宜下。脉浮而弦小者,少阳也,半在表半在里,宜和解。若明此三法而治不中病者,未之有也。
羌活防风汤。
治破伤风,邪初传在表。
羌活,防风,川芎,藁本,当归,芍药,甘草(各四两),地榆,细辛(各二两)。
右咀,每服五钱,水煎,量紧慢,加减用之,热则加大黄三两,大便秘则加大黄一两,缓缓令过热甚,更加黄芩二两。
白朮防风汤,若服前药过有自汗者。
白朮,黄耆(各一两),防风(二两)。
右咀,每服五七钱,水煎。
破伤风,藏府秘,小便赤,用热也,百汗不休,故知无寒也,宜速下之,先用芎黄汤三二服,后用大芎黄汤下之。
芎黄汤。
川芎(一两),黄芩(六钱),甘草(二钱)。
右咀,水煎。
大芎黄汤。
川芎(半两),羌活,黄芩,大黄(各一两)。
右咀,水煎。
羌活汤。
治半在表半在里。
羌活,菊花,麻黄,川芎,白茯苓,防风,石膏,前胡,黄芩,蔓荆子,细辛,甘草,枳壳(各一两),薄荷,白芷(各半两)。
右咀,生姜同煎,日三服。
防风汤。
治破伤风,同伤寒表证,未传入里,宜急服此药。
防风,羌活,独活,川芎(各等分)。
右咀,水煎服,后宜调蜈蚣散,大效。
蜈蚣散。
蜈蚣(一对),鱼鳔(半两),左盘龙(半两炒烟尽用)。
右为细末,用防风汤调下,如前药解表不已,觉直转入里,当服左龙丸,服之渐渐看大便硬软,加巴荳霜。
左龙丸。
治直视在里者。
左盘龙,白僵蚕(炒),鱼鳔(各半两),雄黄(一钱研)。
右同为细末,烧饭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下,如里证不已,当于左龙丸内一半末,加入巴荳霜半钱,烧饭为丸,桐子大,同左龙丸一处,每服加一丸,渐加服至利为度,若利后更服后药,若搐痓不已,亦宜服后药,羌活汤也。
羌活汤。
羌活,独活,地榆,防风(各一两)。
右咀,水煎,如有热加黄芩,有涎加半夏,若病日久,气血渐虚,邪气入胃,全气养血为度。
养血当归地黄汤。
当归,地黄,芍药,川芎,藁本,防风,白芷(各一两),细辛(半两)。
右为麄末,水煎服。
头风证。
肝经风盛,木自摇动,梳头有雪皮,乃肺之证也,谓肺主皮毛,实则泄青丸主之,虚则消风散主之。
雷头风证。
夫雷头风者,震卦主之,诸药不效,为与证不相对也。
升麻,苍朮(各一两),荷叶(全一个)。
右为细末,每服半两,水煎,或烧荷叶一个研细,用前药调服亦可。
胎产证。
妇人童幼,至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治胎产之病从厥阴经,无犯胃气及上二焦,谓之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发汗者,同伤寒下早之证,利大便则脉数而已动于脾,利小便则内亡津液,胃中枯燥。制药之法,能不犯三禁,则荣卫自和,而寒热止矣。如发渴则白虎,气弱则黄耆,血刺痛而和以当归,腹中疼而加之芍药,大抵产病,天行从增损柴胡,杂证从增损四物,宜详察脉证而用之。
产前寒热,小柴胡汤中去半夏,谓之黄龙汤。
二黄散。
治妇人有孕,胎漏。
生地黄,熟地黄(各等分)。
右为细末,煎白朮枳壳汤调下。
半夏汤。
治胎衣不下,或子死腹中,或子冲上而昏闷,或血暴下,及胎干不能产者。
半夏曲(一两半),肉桂(七钱半),桃仁(三十个微炒去皮尖),大黄(半两)。
右为细末,先服四物汤三两,次服半夏汤,生姜同煎。
增损柴胡汤。
治产后经水适断,感于异证,手足抽搐,咬牙昏冒,系属上焦。
柴胡(八钱),黄芩(四钱半),人参(三钱),甘草(炒),石膏(各四钱),知母(二钱),黄耆(半两),半夏(三钱)。
右为麄末,每服半两,生姜枣同煎。
秦艽汤,前证已去,次服此以去其风邪。
秦艽(八钱),芍药(半两),柴胡(八钱),防风,黄芩(各四钱半),人参,半夏(各三钱),炙甘草(四钱)。
右为麄末,水煎。
荆芥散,二三日后经水复行,前证俱退,宜此。
小柴胡汤一料,加荆芥穗五钱,枳壳(麸炒去穰半两)。
右为麄末,同小柴胡煎法。
防风汤,三二日后,宜正脾胃之气,兼除风邪。
苍朮(四两),防风(三两),当归(一两),羌活(一两半)。
右为麄末,水煎。
三分散。
治产后,日久虚劳,针灸小药俱不效者。
川芎,熟地黄,当归,芍药,白朮,茯苓,黄耆(各一两),柴胡,人参(各一两六钱),黄芩,半夏,甘草(各六钱)。
右为麄末,水煎服清。
血风汤。
治产诸风痿挛无力。
秦艽,羌活,防风,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地黄,白朮,茯苓(各等分),加半夏,黄耆。
右为细末,一半为丸,炼蜜如桐子大,一半为散,温酒调下丸药五七十丸。
治血运血结,或聚于胸中,或偏于少腹,或运于胁肋,四物汤四两,倍当归,川芎,鬼箭,红花,玄胡,各一两,同为麄末,如四物煎服清调
没药散服之。
蝱虫(去羽足一钱微炒),水蛭(二钱炒),麝香(少许),没药(一钱)。
右为细末,煎前药调服,血下痛止,只服前药。
加减四物汤。
治产后头痛,血虚气弱,痰癖寒厥,皆令头痛。
羌活,川芎,防风,香附子(炒各一两),细辛(一两半),炙甘草,当归(各半两),石膏(二两半),熟地黄(一两),香白芷(一两半),苍朮(一两六钱去皮)。
右为麄末,每服一两,水煎。如有汗者,是气弱头痛也,前方中加芍药三两,桂一两半,生姜煎。如头痛痰癖者,加半夏三两,茯苓一两半,生姜煎。如热厥头痛,加白芷三两,石膏三两,知母一两半。如寒厥头痛,加天麻三两,附子一两半,生姜煎。
四物汤,治诸变证(方已载元戎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