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症会心录

杂症会心录 清 汪蕴谷

  序

  自叙

  卷上

  魂魄论

  审虚实

  知生死

  中风

  偏中

  眩晕

  燥症

  湿症

  头痛

  暑症

  喘症

  咳嗽

  时气咳嗽

  吐血

  肺痈

  肺痿

  胎疟并三日疟

  胎疟

  痢症

  挛症

  膈症

  盗汗

  脉间止变喘满症论

  附案

  卷下

  疫症

  温疫论

  黄胆

  消渴

  不寐

  胃脘痛

  肿胀辨

  胁痛

  痹症

  痿症

  疮闭

  肿腮

  口角流涎

  鼻渊

  失荣

  吐蛔

  吐屎

  鼓胀脉洪大者生产后脉数大者死

  妇人杂症

  序

  医学之有传书。自张长沙伤寒论始。嗣经东垣河间丹溪。号为四家历代纂述。不啻汗牛充栋焉。近惟张景岳。综百氏。分八阵。厥指祖大易扶阳抑阴。可谓彻天人之秘。洞性命之原矣。其书洋洋洒洒。不下数十万言。然其中条分缕析。间有引而不发。以待后学之体会者。苟非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则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鲜有不误人于反掌者。余见今之业斯术者。根柢既荒。阅历复浅。徒摭药性汤头。便署壶天自负。临病议方。而不议症。知药而不知脉。以至疾中膏肓。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呜呼。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此庸医杀人。所以甚于挺刃也。若吾邑蕴谷汪君者。其十洲尊公。

  暨广期伯兄。皆以名医世其家。先生丕承家学。上溯灵素诸经。靡不淹贯。

  尤于景岳全书。窥其秘钥。观其会通。故每治一病。必凭脉辨症。有症同而药异者。有症异而药同者。莫不应手取效。余尝疑而问之。先生曰。是乌可执一论也。夫见症虽同。体有寒热虚实之别。脉有洪细迟数之殊。则用药不得不异。至见症本异。有阴虚阳虚。其法定当补益者。脉实症实。其法定宜攻下者。则用药概从乎同。此又万不可任臆变动者也。用是知先生师前贤之书。而不泥其迹。体前贤之旨。而更通其权。诚有如秦越人之洞见五脏 结者。岂时流所能望其项背哉。且先生于贫乏家。症有必须参 。

  则解囊而赠之。岁不仅一二见。其用心之仁如此。兹会心录一书。乃先生数十年考索精研。施投应验。笔之书以授其及门。余受而观之。甚乐夫后学之有津梁也。急请付诸剞劂。以广其传。俾与景岳前后相辉映。天下之读是书者。益知折衷于一。庶不致以学医费人。贻讥当世云尔。时

  乾隆十有九年岁次甲戌小春月上浣之吉春同学教弟程世法拜撰

  方书之传尚矣。灵素景先。其文字高古简质。人苦难读。然苞孕万千。要亦医门鼻祖也。后世如华元化。徐之才。皆称善医。然未有刊书。即有书而未传。惟沈存中张仲景有所著。然非罄心眇虑。未易窥其奥 。自千金本事三因以下诸书。可类推也。海阳汪君蕴谷。夙精岐黄。求者填门限。几与书家智永等。一日诣予请曰。今日医良伙哉。然家扁人仓。实无所谓医也。夫舍脉是离中星谈天也。舍证是堪与而释山水也。实无所谓医也。仆不揣固陋。承先父兄业。阅寒暑昕夕。钻研精久。恍然窃若有以窥其肯綮者。因着杂症会心录一编。幸先生为我序之。予视其书。明晰甚。如辨头痛之内外。别中风之是非。产前后有异体之虚实不同。详哉其言之。而尤于证脉三致意焉。昔人谓庞安常伤寒论。能与伤寒说话。君殆亦有然乎。余虽不知医。窃谓君是书足以蛾述灵素。羽翼华徐。而为千金诸书津梁也。医门得此。庶无扣 扪烛之见矣。君虽隐于医。然好读书。博涉如举子业。尤喜为诗。每过予。必袖以示多佳者。萧然有意于刀圭之外也。其尊公约齐翁。

  广期。皆夙以医鸣盖世。而宿其业者。故言皆信有征云。

  乾隆二十年乙亥孟冬月史官吴以镇顿首拜 

  盖闻物理论云。医者非仁爱不可托。非聪明理达不可任。故曰与其自任。

  无宁执方。与其执方。无宁穷理。必宣畅旁通。达幽阐微。知天地万物之故。

  明性命精微之旨。然后随气用巧。意在筌蹄之外。而神存心手之间。固非胶柱鼓瑟。师心袭貌者。所能庶几也。余叔蕴谷先生。赋资聪敏。幼年博综典籍。喜读书穷理。继承先业。不蕲仕进。酬应之暇。独寄意于诗。触景兴怀。

  托于咏歌。以写其自得之趣。盖其天性然也。其后本业日精。声名日盛。方之所剖。剂之所投。若行所无事者。而远近之人。争奔走恐后焉、居平篮舆远出。片帆遥指。延请之家。相望于道。而余叔闲适自如。手挥目送。于山川云物。草木之美。禽兽之观。绘声抚状。莫不争现于青囊药笼。间归而录之于集。方隐几乐其所得。而卧者起。惫者愈。神明感叹于其侧已。诵其功于巍乎莫及。噫嘻。余叔之于医。何若是之大远乎俗。而调达其性情。洞见其症结。曲尽其原本哉。吾闻夫昔人诗之为教。通志气。格神人。导斯民于中正和平。登之仁寿。以抒其烟郁隐伏。盖亦有天事焉。今余叔之于医。殚精竭虑。于寒暖燥湿。结蓄沉滞。七表八里。三焦六脉之道。剖析通微。一如四声五音。歌吟啸呼。写人情之难言。宣人性之至乐。无有隐显。远迩莫不神而明之。以臻其至。此诗之进而益工。愈可知医之独有千古也。又何疑哉。

  甲戌冬。余请假归省。今春访余叔于牡丹药栏之侧。把盏叙话。快读近日诗歌。为之神怡心醉。既而出杂症会心录一编相示。牢笼百家。匠心独运。

  盖举平昔读书穷理之功。与夫阅历参稽之验。毕露于卷帙中。其本仁爱之心。发为不可磨灭之论。辞达理举。于以信今而传后也。岂非不朽盛业哉。爰叙厥巅末。以见余叔之学。原原。本本。其来有自。而非庸耳俗目所克窥见万一云尔。时

  乾隆二十年岁在乙亥秋七月立秋日愚侄存宽拜手谨序

  自叙

  医者意也。不得其意。则虽博极群书。而于医茫然莫辨。得其意。则守古法而非苟同。变古法而非立异。引伸触类。起斯人于阽危。跻生民于寿域也。

  余家世业岐黄。甫龆龄。即留心活人术。自灵素内杂。以迄张朱刘李亦既博闻强记矣。然往往见夫读古人书。遵法奉行。卒多不验。非古人之欺我也。盖气运不齐。方隅各异。禀赋悬殊。嗜好有别。后之人诵其词而不能通其意。是以投剂寡效耳。余自顾樗栎。岂能超出古人之范围。第阅历之余。

  尝与伯兄广期。审脉论证。窃慨世之业此者。徒资残编断简。 而谈。以欺世盗名。无怪乎坐而言者。不能起而行。于是酌古准今。凡夫外感内伤。

  务求至当。明其理。而不必泥其词。会其神而不必袭其迹。着论若干首。寒必明其所以寒。热必明其所以热。虚实必明其所以虚实。且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无不推详曲尽岂敢自矜度越前贤哉。诚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古人不能以意告今人。今人当以意会古人也。苏子云。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苟无所本于前。安能有所述于后。然而善师者不阵。得鱼者忘筌。得心应手。不违乎法而不拘乎法也。古人有知。应许我为知心。又何必胶柱鼓瑟。而后为善医哉。夫子云。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方智之中。具有圆神之妙。故曰会心录。时

  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戌春王月上元之吉休宁汪文绮蕴谷氏识

  卷上

  魂魄论

  朱子云。死则谓之魂魄。生则谓之精气。天地公其德。谓之鬼神。魂者阳之神。魄者阴之神。所谓神者。以其主乎形气也。故言魂魄。而神即在其中矣。

  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能运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

  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而虚灵不昧。聪明知觉者也。若精气衰。

  魂魄弱。真神渐昏。何也。本体常明。因气血衰败。则少生动之机。而神无所辅助。故本来面目敛矣。譬之于灯油与灯草即魄也。火即魂也。光芒四射即神也。油干火暗。光芒隐。魂之阳神。魄之阴神。中之真神皆散。仅存灯中之草。草即死魄耳。譬之于炉灰。炭即魄也。火即魂也。火之焰即神也。炭烬火熄焰灭。魂之阳神。魄之阴神。中之真神皆散。灰即死魄耳。人死躯壳存。

  亦死魄而已矣。但此真神与天地同休。如灯之光。炉之焰。人以为灭也。而不知灯复添油。炉复加炭。火焰依然。是灭者有相。而不灭者无相也。人死神无躯壳依附。魂魄无神依附。皆脱出虚空。魂魄犹有相。空则无主而飞散。散则莫知所之矣。神则绝无相。空亦无主。然散而实不散。不灵而灵机犹在。必借生人之气血藏之。魂魄生而灵机动。是与灯中之光。炉中之焰无异矣。不观小儿初生。亦一魄乎。形体未充。魄未壮也。无梦寐变幻。魂未聚也。无聪慧灵通。神未明也。精气盛。魄则壮矣。魂则聚矣。神则灵矣。内经曰。精者身之本。又曰。气内为实。人可不自爱惜哉。是以道家以精气为实。

  借有形气血。而养无形之神。释家以自性不灭是实。不以气血迷吾之性。

  性本空虚。无来无去。明心即见性。吾谓道家着实工夫。释家从空会悟。明乎此。不第知魂随神而往来。魄并精而出入。而生当机关。可以心会。作佛修仙。亦不外是矣。

  魂魄之义。自大易有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之言以后。经传诸儒。各有议论发明。兹篇前段深合圣贤之理。后幅能阐道释之微。

  审虚实

  经曰。五实死。五虚死。虚者固难补救。而实者亦多丧命。医家详辨之。庶虚实不致混淆。而投剂立效矣。盖外感之实。邪气实也。实中有真虚。正不胜邪。邪乘虚而内陷也。内伤之虚。根本虚也。虚中有假实。火热为害。灼津液而耗血也。如伤寒有虚实矣。病在阳者多实。病在阴者多虚。腹痛有虚实矣。痛而拒按者多实。痛而喜按者多虚。咳嗽有虚实矣。鼻塞声重者多实。

  痰血潮热者多虚。虚实二字。乃诸症之大纲。举三者而千万症之虚实。亦了然于心目之间也。故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或在表。或在里。或在腑。必有所居而直指之。邪之实也。若无六淫之邪。而为病者。则惟情欲以伤内。劳倦以伤外。非实似实。及细审之。乃症之虚也。实实虚虚。安可不明其义耶。

  夫世人之病。百不一实。而世间之医。百不一补。以新病为实似矣。而久病亦以为实也。以补不效为实似矣。而表散不应。犹以为实也。以外症为实似矣。而脉象空虚亦以为实也。是实而误补邪增。尚可解救。虚而误攻气散。不可救药。喜攻恶补之弊。其何以挽回哉。且实症易医。虚症难疗。真实易认。假实难辨。设内症寒热面赤。舌干口苦。牙宣鼻衄。头痛心烦。大小便不利。脉来数大。或弦细急数。当此之际。莫不以芩连知柏之属清火为先。

  岂知阴不维阳。五内水亏。无根之焰不敛。病势危笃。明者急投六味汤壮水之主。八味汤益火之源。俾阴液生而阳火藏。精气回而坎离交。庶可有救也。设外症壮热不退。口渴不饮。烦燥不宁。大便不解。舌黑如墨。小便如血。两脉虚数。或沉细而数。当此之时。莫不以白虎承气汤为治。岂知阴盛隔阳。内真寒而外现假热。危在顷刻。明者急用附子理中汤。或人参八味汤之属。反佐从治。俾虚阳敛而阴寒现。真元复而外邪退。方可得生。又有二三候后潮热肌瘦。人倦力怯。胸闷少食。口渴引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不能起立。斯时莫不以病久大虚拟之。及诊两脉沉细有力而数。明者速进承气汤一剂。大便通而邪解。精神旺而火除。庶可无虞也。不然。一七之投。误人不浅。书不云乎。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真假之别。非诊脉之精。

  历症之熟。未易窥其虚实。虚者用参 而安。实者用膏连而起。视夫以实为虚。以虚为实者。不啻霄壤之隔矣。

  病有虚实。有真假。阐发至此。可谓发前贤未发之秘。

  附子理中汤

  人参(三钱) 白朮(三钱炒) 炮姜(三钱) 川附子(三钱) 甘草(三钱炙)

  每服八钱。水煎服。

  人参八味汤

  熟地(三钱) 山药(三钱炒) 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五分) 皮丹(一钱)

  山萸肉(一钱) 川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 泽泻(五分)

  承气汤

  大黄(四两) 芒硝(二合) 浓朴(半 ) 枳实(五枚)

  上用水一斗。先煮浓朴枳实。取五升去渣。再入大黄。煮取二升。去渣。纳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候温之。得下即止。不必尽剂。

  六味汤

  熟地(五钱) 山药(二钱炒)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五分) 山萸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八味汤

  即前六味汤。加附子肉桂各五分。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知生死

  今夫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生所赖。惟此气也。医寄死生。责任最重。若平日不能讲究精微。临症而吉凶莫辨。岂足谓之医耶。经曰。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是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古人言之凿凿。余亦何容哓哓。第生当机关。极难确认。新久轻重。更难分别。即以暴吐而死者。先言之平日无恙。忽然呕吐。愈吐愈甚。点水不入。入则反出。大汗如雨。神识昏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