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
曹氏伤寒金匮发微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灸)生姜(三两切)葛根(四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不须啜粥。余如桂枝将息及禁法。
太阳经脉。出脑下项。挟脊抵腰中。寒邪随经下陷。则项背强。几几鸟之短羽貌。犹诗所谓不能奋飞也。邪阻太阳经隧。至于拘絷不解。坐卧行起。无不牵制。一似寒邪伤于表分。经脉被束而不舒。然果系寒郁于表。即不当见汗出恶风之中风症。今乃反见汗出恶风。则其为桂枝证无疑。但病邪既陷太阳经输。固当加葛根以提而出之。其不用葛根汤者。有汗则皮毛本开。不必再用麻黄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太阳之病本无当下之理。一经误下。则变症百出。魄汗未尽。挟表寒内陷。则利遂不止而病寒湿。此宜用四逆理中者也。挟标阳内陷。则转为协热利。此宜用大承气者也。若标阳并寒水。因误下而停蓄膈上。则为大小结胸。此宜大陷胸汤小陷胸汤者也。若表寒因之而留滞心下。则结而成痞。此宜用泻心汤者也。又其甚者。寒湿太重。一下而成无阳之藏结。是又在不可攻之例矣。是故一经下陷。而气不还者。则气不上冲。下陷而有所留滞。则气亦不上冲。所以不得与桂枝汤者。为其已成坏病也。惟其虽经误下。而气仍欲出表。不甚则为微喘。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主之。甚则利不止而脉促。葛根汤主之。要其为气上冲则一也。盖仲师虽言可与桂枝汤。一于本方加厚朴杏仁一于本方加麻黄葛根。固未赏不可随证变通耳。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内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承症治之。
太阳病,汗吐下温针病仍不解。仲师但言桂枝不中与。又曰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然未赏标明何症何方令人无从揣测。此当研求而得其大要。以为临症标准。假如发汗温针亡阳。则有脉微身寒之变,宜桂枝加附子汤。吐伤中气。气逆脉促者。宜生姜半夏汤。下之而寒水下陷。利遂不止。脉濡滑者。宜四逆理中辈。汗吐下温铁之后。阳明生燥。脉洪渴饮者。宜人参白虎汤。发汗烧铁。阳浮于外。吸引少腹之气上冲。欲作奔者。则宜桂花枝加桂汤。发汗后脐下微有水气。欲作奔豚。则宜苓桂甘枣汤。散见于伤寒金匮者,不胜枚举。略标出之,以让学者类推。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桂枝解肌。所以别于麻黄之解表。而于发热有汗恶风者宜之。若脉浮紧汗不出者。邪正方相持于皮毛。所赖营气未虚。血热足与外寒相抵。奈何在表之寒邪。不驱之外泄。而反引之入里乎。不特此也。皮毛不开而张发肌理之阳气外不得泄。而郁于皮毛之内。不病喘逆。即增烦燥。近人不明此理。反谓桂枝汤为剑之剂。(陈修圆亦不免)与后文当以汗解。复发其汗诸条。显相抵牾。按之解肌二字。已不可通。推原其故。皆由李时珍本草误人。盖因本方有芍药。李时珍纲目。不知何所依据。目为酸寒。市医以耳为目。于是谬谓芍药监桂枝之燥。及敛肝阴之邪说。不知芍药在本经。但言苦平主泄。故能通营分之凝结肌理为孙络满布。风袭凝闭而不解。故用芍药以泄之。妇人腹痛及疮壅、肿痛皆用之。亦正以解血络之凝闭也。(个人内证用白芍、外科用赤芍其实则一)然则桂枝汤之解肌。芍药实为主要。反谓监桂枝之燥烈。有是理乎?予赏亲试之。白芍甘而微苦。赤芍则甚苦。而皆无酸味。(黄坤载长沙药解亦以为酸寒,真是糊涂万分。)明乎此。仲景立方本旨。乃可大白矣。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酒之为气。标热而本寒。(初饮则身热、酒后则形寒)标热伤肺。则为喘。本寒伤脾。则为痰。故治酒客病者法当利肺。而舒脾。肺气利则标热泄而喘满除。肺气舒则本寒化而湿痰解。桂枝汤方中加厚朴之苦温。以去脾藏之湿。杏仁之苦泄。以疏肺藏之热。或可用之。否则肺脾二藏多湿热之人。本不喜甘。更用大枣以助脾湿而壅肺气。无论服汤必吐。而标热一盛再盛。肺壅既成。必吐脓血。如不得已而用桂枝汤。或加厚朴杏仁去大枣。理亦可通。以肺脾多湿热之人。本兼痰喘故也。故仲师首节言不可与。言其正也。次言加厚朴杏子。言其权也。三节言甘味壅寒。必吐脓血。极其变也。仲师于此不出方治。但举喘家加厚朴杏子。使人自悟加减之法。于不言中求生活耳。不然,下之微喘条后文自有方治。此处何烦赘说乎?盖特为酒客言耳。莫氏谓凡服桂枝汤条当在喘家之前。非仲师本旨。不可从。若夫既吐脓血。仲师自有法治。金匮呕吐篇云。不可止呕。但需排脓。则狐惑篇赤小豆当归散。疮壅篇排脓散。并可用也。包识生以首节为营实禁忌桂枝。次节为卫实之禁忌桂枝。似也。三节为营卫俱实之禁忌桂枝。则非也。服桂枝而吐。与上得汤则呕何异?何所见而与首条殊异乎。况以伤寒通例论。中风一症。原系营实卫虚。若以为营实当禁桂枝。中风一症。先当禁用桂枝矣。自来注释家。多犯显此失彼之误。伤寒所以无通才也。(实为邪恶实,风胜而血弱也。慎勿以邪实营弱而误认虚症。)
太阳病。发汗途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发汗遂漏不止。与下之利遂不止同。皆用药过当之失也。盖发汗则毛孔大开。皮毛为卫阳所属。卫阳以发汗而虚。毛孔乃欲闭不得。风袭毛孔处。因而恶风。汗与小便。同源而异趋。春夏汗多则小便少。秋冬汗少则小便多。可为明证。汗不能止。水液能外而不能内。故小便难也。津液从皮毛外泄。则四肢脉经脉不濡。屈伸为之不利。夫汗出恶风原属桂枝汤本证。惟表阳不固。不得不于本方中加熟附子一枚。以固表阳。但令表阳能复。卫气于皮毛者。自能卫外而为固。于是漏汗止。而诸恙自愈矣。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汗下之后。病情未离肌腠。则仍宜桂枝汤。上节于汗后表阳虚者。则加附子以温之。本节则于下后阴虚。及阴阳并虚者。更示人以加减之法也。下后气上冲。则脉促而胸满,气上冲者.阳有余而阴不足。芍药苦泄伤阴。非阴虚者所宜。故去之。若下后脉微。则里阴虚。所以知其为里阴虚者。以脉营中血液不足知之也。下后身寒。则表阳虚。所以知其为表阳虚者。以腠理血热不胜表寒知之也。阴虚故去芍药。此与脉促胸满同,阳虚故加熟附子一枚。此与发汗后漏遂不止同。学者于此。可以观其通矣。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肤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处。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钱)芍药生姜麻黄(去节)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雨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人一身毛孔。为魄汗从出之路。卫气主之。卫气行水。故称寒水。所以无汗之太阳病。外寒为多。人一身肌腠孙络交互。营气主之。营气行血。易于生热。所以有汗之太阳病。表热为甚。该病由汗液不散。留著毛孔之里。肌理之外。发时则先寒后热。固为肌表同病。太阳病如疟状者亦然。得太阳病八九日。已在一候之后。于法当传阳明。乃更发热恶寒。则不传阳明可知。便是热多寒少。其人呕。大便干。或小便赤痛。尤当为少阳阳明同病。今则其人不呕。则胆胃无上逆之气。清便自可。则肠中及下焦。并无燥热之象。且疟之将愈。以发热无定为验。今一日二三度发。则太阳之邪当随汗解。此正在必先振慄欲复汗出而愈之例。设脉弦者。可与小柴胡汤。脉不弦而微缓。即可决为将愈。并小柴胡亦可不用。所以然者。凡病。血分热度渐高则病加。热度渐低则病退。脉微而缓。热度渐低之证也。然同脉微。要不可执一而论。若脉微而身寒。则又为阴阳俱虚。不可发汗更吐更下。仲师虽不出方治。要以四逆理中为宜。若面有热色微显。如郁冒状。则营热欲泄为汗。而皮毛不达也。且营热内张。毛孔外寒塞。则其身必痒。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以期肌表双解。则一汗而愈矣。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风池穴在脑后。风府在背脊第三节下。凡风邪之中人。必从脑后及背后输入。乘其虚也。故俗称仙人只怕脑后风。太阳中风。既服桂枝汤。便当蒸发腠理之血液。泌汁而成汗。然不能直出于表。药力助血热内张。必有反烦不解之见证。所以然者。则以风邪从入之穴。抑塞而不通也。故但需刺二穴以泻之。更服桂枝汤。便当汗出而愈矣。所以然者。则以此二穴最空虚。为营分热力所不达。故初服桂枝汤而无济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不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虑。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此条订正
桂枝二麻黄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钱)芍药(一两六钱)麻黄(十六钱)生姜(一两六钱)杏仁(十六枚)甘草(一两二钱)大枣(五枚)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
服桂枝汤而大汗出。设风邪即从汗解。脉当和缓。为其风邪去而营气和也。设大汗后不见洪大之脉。而病仍不解。则阳明未曾化燥。故宜与桂枝汤如前法。不妨一汗再汗。此条与后一条为比例。后条脉见洪大。故宜白虎。本条脉不洪大。故仍宜桂枝。传写者脱去不字耳。若既服桂枝汤。形似热多寒少之疟。日再发而无定候。但令营气与卫气和则一汗可愈。然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者。则以营分之血热。胜于卫分之水气故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汤方载阳明篇)
治病之法。愚者查同。智者查异。服桂枝汤大汗出。与上节同。而前证与桂枝汤如前法者。为其脉不洪大。且无烦渴之变证也。夫大汗之后。营阴苟略无耗损。则当外安静而内润泽。今仍心神烦冤。大渴引饮。则太阳寒水外尽。阳明燥气内张。心营被灼。故大烦。胃液顿涸。故大渴。方用石膏知母以除烦。生甘草粳米加人参以止渴。而烦渴解矣。此白虎汤加人参之旨也。惟近世用人参多系种参。吉林人以硫水溉之。使易发生。每含温性。似不如西洋参为适用。然西医称其能补胃液。北京产妇多服之。则竞用辽参。亦未为不合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此条订正)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钱)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钱)石膏(二十四钱,碎绵里后傲此)
右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都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此节为风寒两感治法。中风之确证在发热。伤寒之确证在恶寒。热多寒少。则风重而寒轻。师于是用桂枝二以解肌。越婢一以解表。便当汗出而愈。设令寒多热少。麻黄重于桂枝。不可言知。越婢之有石膏。又当在禁例矣。按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当在热多寒少下。今在节末。实为传写之误。否则既云不可发汗。犹用此发汗之药。有是理乎。若夫脉微弱而无阳。恶寒甚。则宜干姜附子汤。不甚。亦宜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正可以意会者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懑。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小便利。则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服桂枝汤。汗从肌腠外泄。便当尽剂而愈。或服汤已。而汗也不彻。或因表汗未泄。而反下之。则水气当停心下。水变于中。则阳冒于上。而头项为之强痛。翕翕发热而无汗者。停蓄之水。不能作汗故也。水停心下。则心下满而微痛。水气不行。故小便为之不利。方用芍药甘草以舒头项之强急。生姜大枣温中而散寒。白术茯苓去水而降逆。但使水道下通。则水之停蓄者。得以舒泄。而标阳之变于头项及表分者散矣。邪不陷于在背之经输。故不用升提之葛根。水在心而不在下焦故不用猪苓泽泻。去桂枝者。则以本病当令水气内消。不欲令阳气外张故也。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腹其阳。若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严语者。少与调胃继气汤。若重发法。腹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干姜(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