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幼科发挥
幼科发挥
蕲水沙 徐淑道。一子患惊风。先求医张姓者治之。数日不效。请予往。痰喘正急。惊发。予先治其痰。次治其搐。以次而定。唯身热犹炽。张姓者欲用解毒汤竹叶汤小柴胡汤。
予皆不可。谓之曰。小儿肝尝有余。脾尝不足。病发于肝。风木太旺。脾土受伤。此乃虚热。勿用寒凉。致损中气也。乃用四君子汤加炙黄 炒黑干姜。一服而安。
一小儿年五岁。梦中惊哭。抱其母叫怕。此因被惊吓得之。予制一方。用人参麦门冬白黄连酸枣仁柏子仁炙甘草朱砂各等分。一半水煎。一半入地黄加炙甘草为末。山药粉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五丸。灯草煎汤下。未尽剂而安。
一小儿周岁。发热而搐。以泻青丸投之不效。乃问其发搐之状。其母曰。搐过后则好睡乳与之则饮。不与乳则不思乳。醒时则戏作猫儿声。见人则笑。不发搐便是好了。予曰。医要识证。药要对证。怪底前药之不效也。以导赤散服之。一剂而安。其父问是何故。予曰。
心脏属火。其声为笑。火生于寅属虎。猫者虎之类也。猫声而笑。知非肝病。乃心病也。故以导赤散泻其心火而安。闻者叹服。
卷之二
急惊风证
脐风发搐者难治。
初生月内。非脐风证。发搐者。此胎惊也。宜至圣保命丹。金银磨水送下。
或用全蝎一枚。薄荷叶包。炙为末。朱砂末三分和匀。猪乳调服。
常发者。名胎痫。不可治也。如变蒸发热甚。发搐者。只用导赤散泻青丸主之。效。
疮疹未出发搐者。此吉兆也。宜用导赤散煎调朱砂服之。效。或将靥发搐者。凶兆也。
气攻心。宜急解救之。用真牛黄脑子各一分朱砂末五分和匀。猪尾尖血和丸小粟粒大。每一丸。灯草煎汤化下。
丹瘤发搐。视其先后何如。先发丹后发搐者不治。此胎毒自外入里也。先发搐后发丹。
此名惊丹可治。此胎毒自内而外也。宜用大连翘饮主之。
连翘(一钱) 瞿麦(一钱) 滑石(一钱) 车前子(一钱) 大力子(一钱炒) 赤芍(一钱)木二钱) 荆芥穗(一钱) 蝉蜕(一钱) 上为细末。再加大黄。灯心水煎。
虫疥浸淫疮入腹。发搐。难治。急用雄黄解毒丸。升麻煎汤下。疮再发。儿搐止者吉。
发搐。视其病之新久。如初咳嗽时。痰盛气促。连声不止。而不能治。发搐者。宜葶苈丸。
苏叶煎汤下。利去其痰。咳止搐亦止矣。如久嗽不止者难治。宜用小阿胶散。服五分至一钱。煎去渣灌下。如发搐后变嗽者。此风邪入肺也。宜人参荆芥散再发之。
陈皮(去白) 荆芥穗 桔梗 半夏 桂枝 细辛 木通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 上各等分。水煎姜引。
泄痢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补涩之。钱氏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为末。山药粉糊丸。米饮水调之。
疟疾发搐。疟作热时发搐者。此宜截去其疟。疟止搐亦止矣。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日服。以截其疟。发过服辰砂五苓散。以定其搐。神效。如发搐后变疟者。此脾风之证也。
宜平疟养脾丸主之。
蕲水李中庵。吾婿也。一儿未周岁。因伤食发疟。间一日一发。在子丑时。疟发搐亦发发时切牙呻唤。大便黄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口。得乳即止。疟后汗出心下跳。腹中鸣。
退后顶上有小热。其父母爱惜之心。疟退搐退。则喜而称愈。疟搐俱发。则忧惧不胜。其母又不禁口。病未十日成疳矣。面色 白。囟陷发疏。儿渐羸瘦,请予治之。予曰。此儿先受暑湿。暑则为疟。湿则为痰。又伤饮食。助其暑湿之邪。暑则伤心。湿则伤脾。暑生热。湿生痰。脾土一衰。肝木随旺。疟曰食疟。疳曰食疳。当从虚治。且大哭手撤。皆肝胆之病。
子时属胆。切牙者心肝俱热也。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唤者。肾病也。肾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阴风木也。心跳者。少阴君火也。水火相搏。则内作搐。
故大便努黄而出。用口吮母之口。此内热作渴也。儿口不能言。得乳自解。汗出者。初发之时。邪气拂郁。及其退而有汗。此真气外泄也。故治疟之法。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有汗要无汗。养正为主。此儿汗泄于外。便泄于内。心下跳。腹中鸣。皆火盛证也。肝胆从火治。此其法也。退后顶热。儿顶出颠。亦厥阴肝经之脉也。予制一方两治之。于平疳止搐方中加治疳之药。于补脾消疟方中。加止搐之药。调理五日。疟搐俱止。儿亦渐肥。而疳瘦除矣。附其方于下。其平疳止搐加减于当归龙荟丸。用归身人参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钱。青皮芦荟木香各七分。胆草酒洗栀仁各五分。半夏大者三个。一本有黄芩陈皮神曲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寅卯时竹叶煎汤下。治疟补脾。加味参苓白术散。人参黄 蜜炙归身九肋鳖甲使君子白芍药酒炒各一钱。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浓桂泽泻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陈皮七分。一本有干蟾莲肉共碾末。山药糊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巳戌二时服。炒米汤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汤。当归川芎赤芍药生地黄柴胡升麻麦门冬木通黄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叶七分。灯草水煎服。
卷之二
急惊风变证
急惊风变成痫者。此心病也。心主惊。惊久成痫。盖由惊风既平之后。父母玩忽。不以。使急痰停聚。迷其心窍。或一月一发。或半年一发。或一年一发。发过如常。近年可治。
久则不可治矣。宜服如神断痫丸治之。
黄连(五钱) 白茯苓(三钱) 石菖蒲(三钱) 胆星(一钱) 珍珠(一钱) 铁花粉(一钱)朱砂(飞三钱) 甘遂(五分) 上为细末。粟米粉煮糊。入 猪心血三枚同杵匀。为丸如弹子大。每一丸。取 心一枚。切开两片。入药在内。线扎定。水煮熟。分三服。本汤送下。
一儿三岁。病惊风后。未服豁痰安神之药。自后成痫。每发之时。面色青黑。两目连札如嚼物。涎出于口。昏眩仆地。当欲发之状。即以手探其口中。以吐其涎。如此调理。至七岁不作矣。
一儿四岁。病惊已绝。予用针刺其涌泉一穴而醒。自此惊已不发。予谓其父曰。此惊虽。未服豁痰之药。若不早治。恐发痫也。父母不信。未及半年。儿似痰迷。饮食便溺。皆不知也。时复昏倒。果然成痫病。其父来诉曰。不信先生之言。诚有今日之病。愿乞医治。不敢忘报。予乃问其子。尔病发时。能自知乎。子曰。欲昏则发。乃作钱氏安神丸加胆草服之。教其父曰。尔子病将发时。急掐两手合谷穴。如此调治。一月而安。
急惊风成瘫者。肝主风。风淫末疾。故惊风之后。有手足瘫痪而不能举者。此血虚不能养筋故也。宜地黄丸加当归牛膝川独活肉桂为丸服之。
一女子十四岁。病惊风后。右手大指次指。屈而不能伸。医用羌活防风天麻全蝎僵蚕蝉诸风药治之。病益甚。予叹曰。彼庸医也。不知手足不随。血虚也。伸而不能屈者。筋弛长也。屈而不能伸者。筋短缩也。皆血虚不能养筋之证也。手大指者。太阴肺经之所主。手次指者。阳明大肠之所主。肺与大肠皆属燥金。此血燥之象也。一切风药助风生燥。故血转虚而病转盛。口授一方。用黄 人参天麦门冬生熟地黄当归各等分。官桂减半为引经。横行手指之端。共为末。炼蜜丸芡实大。每一丸。食后汤化下。
一小儿惊风后。右手僵硬。五指拳曲。不能举物。兼口角流涎。语言謇涩。予曰。此脾有湿痰。脾不足而肝木乘之。不可治也。
卷之二:急惊风类证
天钓似痫
天钓者。壮热惊悸。眼目翻腾。手足指掣。或啼或笑。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
如祟之状。故宜和解风热。
钩藤散
主之。
钩藤(一两五钱) 白茯苓(一两五钱) 防风(二钱) 朱砂(飞二钱) 大黄(酒湿纸煨二钱五煎服。此泻青丸变化加减也。
卷之二:急惊风类证
病似天钓
病项背强直。腰身反张。摇头掣 。噤口不语。发热腹痛。镇日不醒。其状可畏受病与天钓不同。中风自汗。不可再汗。汗多则发 。中湿宜微汗。不可大汗。大汗过则发。有刚柔二 。无汗曰刚 。宜麻黄葛根汤。有汗曰柔 。宜桂枝葛根汤。二 并宜人参败毒散加防风主之。
麻黄葛根汤
麻黄(去节一两五钱) 赤芍药(一两五钱) 葛根(一两半) 葱白(二茎) 豉(半合) 上锉散。每服二字煎服。
桂枝葛根汤
桂枝 白芍药 甘草(各二钱七分半) 葛根(一两半) 生姜(一两) 大枣(四枚) 上锉散。每服三字。煎服。
卷之二:急惊风类证
内钓似痫
内钓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血者是也。此寒气壅结。只宜没药 木香 沉香 舶上茴香(炒) 钩藤(各等分) 乳香 全蝎(减半) 上为末。取大蒜研烂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钩藤汤化下。
卷之二:急惊风类证
盘肠似内钓
盘肠气痛干啼。额上有汗。是小肠为冷气所搏也。宜金铃子散主之。
金铃子(二钱) 舶上茴香(盐拌炒) 木香(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调酒服
当归散
治寒邪入肾经。小腹急痛。面青手足冷者。
归身 木香 肉桂 人参 炙甘草 加破故纸(炒) 小茴香(炒) 上各等分为末。姜枣汤调服。枣为丸亦可。
或问。天钓内钓。病 盘肠。属何脏。何以辨之。曰。经云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故天钓在上。生于风热。宜发之。内钓在下。生于寒。宜温之。二钓者。皆足厥阴肝病也。足厥阴之脉。外则与督脉同行。循脊而上。入于颠之顶。所以病则目上翻。背后仰。如角弓之反张也。内则循阴器。而入于小腹。所以病则小腹切痛。为囊肿也。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故二钓皆有搐掣似惊。但天钓或哭或笑。内钓则多啼为异耳。 病属足太阳膀胱经。上起两目。上头循项而下。行于背。循腰而下。于是与厥阴之脉下行者同。所以角弓反张之证。亦相似也。但天钓有搐掣。而 病无搐掣也。盘肠痛属手太阳小肠经。内行于小腹。与厥阴之脉内行者不同。所以小腹忽痛也。但内钓有螈 。而盘肠痛无螈 。可辨也
卷之二:急惊风类证
客忤似痫
客忤者。口中吐青黄白沫。水谷鲜杂。面色变异。喘息腹痛。反侧螈 。状似惊痫。但眼不上窜耳。治法宜辟邪正气。散惊安神。苏合丸至圣保命丹主之。
客忤者。谓客气忤犯主气之病也。如五气之邪。自鼻而入。则忤其心肝。五味之邪。自入。则忤其脾胃。有所惊恐。则忤其神。有所拂逆。则忤其意。当博求之。故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详见育婴家秘。
一儿半岁。忽日惨然不乐。昏睡不乳。予曰。形色无病。将谓外感风寒。则无外感之证。将谓内伤乳食。则无内伤乳食之证。此儿莫非有所思。思则伤脾。乃昏睡不乳也。其父母悟云。有一小 相伴者。吾使他往。今三日矣。乳母亦云。自小 去后。便不欣喜。不吃乳。父急命呼之归。儿见其童嘻笑。父曰。非翁之妙术。不能知也。
一儿一岁。啼哭不止。予审察之。非病也。其父母曰。无病何以啼哭异常。予问其乳母。此儿平日戏玩者何物。乳母曰。马鞭子。即以取至。儿见大笑。击人而哭止。
一儿九月。吐乳便黄。身有微热。予曰。此伤热乳也。吐作腥气。今已成积。母曰。未物。予密语其父曰。必伤交奶得之。父问何谓交奶。予曰。父母交感之后。以乳哺儿。此淫火之邪。忤脾胃正气也。不治之必成癖矣。何以致。曰。淫火者。肝火也。病则发搐。癖者脾病也。积不消则为癖。父问何以治之。曰泻肝补脾。乃以泻火胃苓丸服之。
卷之二:急惊风类证
中恶似痫
中恶小儿之危恶也。其病有二。如中恶毒之气者。病自外至。其证眩仆。四肢厥冷。两手握拳。不能喘息。先用
霹雳散。
踯躅花(一分半) 雄黄(三分) 麝香(少许) 上为末。用灯心三寸长。蘸药少许。插入鼻孔。得嚏即醒。苏合丸灌之。或摄生饮。
南星(煨一钱半) 半夏(洗一钱半) 木香(一钱半) 生苍术(一钱) 生甘草(一钱) 石菖蒲(一钱) 上锉入生姜。用水煎服。尽一剂以平为期。
如内生中恶毒之物。病自内生。其证心腹刺痛。腹皮青黑。闷乱欲死。宜急攻之。雄黄解毒丸主之。
卷之二:急惊风类证
白虎证似痫
白虎证乃流年白虎岁前九位之神。儿触犯之。则不精爽。而目视不转。手如数物。
宜服至圣保命丹。取太阳真土。伏龙肝杵碎。煎汤送下。取龙虎相制之义。
或问。客忤中恶白虎三证。何气使然。曰。皆客气也。客气不正之气也。儿之所禀。谓气。为之忤者。谓之客气。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儿之主气强者。虽有客气。不能忤也。主气弱者。稍有所忤。则成病矣。客忤者病之总名也。中恶则客忤之重者。白虎则客忤之轻者。治法皆以辟邪养正。安神和胃为主。苏合香丸治三病之圣药也。
卷之二:急惊风类证
虫病似痫
虫病乃蛔虫攻其心痛也。发则目直视。口噤不言。或大叫哭。口中流沫涎水。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强直。宜急攻之。雄黄解毒丸。苦楝根皮煎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