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四诊抉微
四诊抉微
四诊抉微
柯序
自序
凡例
卷之一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管窥附余
跋
卷之一
望诊
察形气
察神气存亡
察五色
合色脉诊病新久
察五官
部分内应五脏四言诀
五色见于面审生死诀
五色兼见面部诀
五色外见面部审虚实生死诀
寒郁面赤
补遗
青色主病吉凶诀
黄色主病吉凶诀
白色主病吉凶诀
黑色主病吉凶诀
面目五色杂见生死诀
妇人女子活法全在望形察色论
察目部
察鼻部
察唇部
察口部
察耳部
卷之二
望诊
察舌部
白胎舌
黄胎舌
黑胎舌
灰色舌
红色舌
紫色舌
蓝色舌
霉酱色舌
妊娠伤寒观面色舌色法
妊娠辨分男女外验有四
女人受孕内外皆有征验者七
验胎贵贱寿夭法
虚里跳动
诊血脉
诊毛发
诊额
诊日月角
诊眉
诊项
诊爪甲
诊齿
诊诈病
五脏绝证
诊阴阳绝证
《内经》死症
六经死症
补遗诸死证
卷之三
附儿科望诊
病机
入门审候歌
观面部五色歌
审虎口三关法
三关脉纹主病歌
手指脉纹八段锦
虎口三关脉纹图
小儿死候歌
八段锦歌
辨虎口纹十三形
心鉴按眉端法
审小儿六症
面部形色诸证之图
玉枕穴之图
肢节见于面部之图
五脏六腑见于面部之图
经证考
足太阳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
闻诊
听音论
声审阴阳清浊新久
失守变动五脏之应
六腑之应
声审寒热虚实
脏诊
诊内外
诊诸痛
诊坏症
诊诸风
诊神志
诊形体上下诸证
诊息
问诊
人品起居
嗜欲苦乐
十问篇
卷之四
切诊
原脉体用
脉取寸口之义
释寸口气口脉口
析寸关尺
三部九候
附十二经动脉
六部脏腑分属定位
存疑
下指法
下指有轻重
诊视大法
七诊
脉审上下来去
推求上下内外察病法
因形气以定诊
脉审阴阳顺逆
脉有五逆
四塞脉
脉贵有神
脉贵有根
脉无根有二说
浮中沉候五脏说
脉以胃气为本
五脏平脉
频率
脉逆四时
五脏平病死脉
脉有溢覆关格
脉有伏匿
禀赋脉
肥人脉沉瘦人脉浮
反关脉
反诊脉
南北政司天在泉不应之诊
不应有尺寸反左右交
外感辨风寒风热凭证略脉说
脉有五邪
诊新病久病脉法
卷之五
切诊
病分新久易治难治不治
脉无胃气
无脉
祟脉
痰症似祟脉
怪脉
真脏脉
阴阳绝脉
行尸内虚脉
脉证不相应从脉从证论
方宜脉
脉分男女
脉以左右分阴阳气血说
假阴假阳脉
奇经八脉
《内经》脉决死期
仲景脉法
仲景辨脉体状
残贼脉
厥脉
损至脉法
妇人妊娠诊分男女脉法
预辨男女阴阳算法诀
卷之六
切诊二十九道脉析脉体象主病
提纲挈领说
脉分纲目说
浮(阳)
沉(阴)
迟(阴)
数(阳)
滑(阳中之阴)
涩(阴)
虚(阴)
实(阳)
长(阳)
短(阴)
洪(阳)
微(阴)
卷之七
切诊
细(阴)
濡(阴,即软字)
弱(阴)
紧(阴中之阳)
缓(阴)
弦(阳中之阴)
芤(阳中阴)
革(阴)
牢(阴中之阳)
伏(阴)
动(阳)
促(阳)
结(阴)
代(阴)
疾(阳)
散(阴)
清(《诊宗三昧》补)
卷之八
切诊
病脉宜忌
运气要略
六气之脉应节候之诊
五运六气图论
总论
平运总图
每年司天在泉正化对化之图
每年主气客气之图
子午岁气热化之图
丑未岁气湿化之图
寅申岁气火化之图
卯酉岁气燥化之图
辰戌岁气寒化之图
巳亥岁气风化之图
每年交六气时节日图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九宫分野总图
九宫八风图
运气十一法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生旺可推运气盛衰章
柯序
乌程林子宪百,着《四诊抉微》成,邮寄问序于余。余不知医,何以序林子之书为?虽然,余固不知医,余窃久知林子之志于医。盖林子为余桐岗徐夫子之族甥,昔年侍侧,夫子每向余啧啧道林子之医。少即专精笃嗜,博极群书,寒暑不辍,且遨游四方,遇岐黄宿硕名酬报,贵贱贫富,惟一体视。每遇疾病危急之家,诸医盈座,唯相向束手无策,或且唯唯诺诺,随人可否,林子独凭几出定见制方,病者立起死回生。以故夫子视学中州,日延林子至署,一时当路公卿,争聘无虚日,艺术之神,吾里士大夫迄今能道之。噫,林子之医,其学业彰彰若是。其所著述,不即可决其信今而传后哉。故不敢以不知医辞,而为之序。
固始柯乔年拜手题
自序
夫诣泰华者,非济胜之具,不能以登其巅。涉江汉者,非舟楫之用,未足以达其源。是以师旷不废律吕以作乐,般 难舍绳墨以在宗匠亦必借资于物,而成其工巧。技艺之士,又岂能舍规矩而成方圆者哉?余尝游于艺,因维医之为道,先哲往往比类于盐梅,此无他,以其调燮之功,与操鼎鼐者埒耳,上古有熊御极,咨询六臣,阐微穷奥,首重于诊;谆谆三复,亦以其审阴阳,察虚实,视表里,莫不由于此也。如临河问津,舍梁筏又乌能飞渡耶?然诊有四在,昔神圣相传,莫不并重。自典午氏以后,作述家专以脉称而略望闻问,后人因置而不讲,大违圣人合色脉之旨矣。殊不知望为四诊最上乘工夫,果能抉其精髓,亦不难通乎神明,闻问亦然,终是缺一不可。譬如人之行立坐卧,何者可废耶?余因不揣固陋,翻绎往籍,搜剔先圣之微言,造诣期登于神圣,钩致往哲之精华,指趋希抵于工巧,取义理之精确而有据、明白易晓者,汇而成帙,间附一得之愚,颜之曰《四诊抉微》。出以问世,使后之习是业者,有所凭借,庶足以操司命之权,而拯斯世之诸疾苦,或未必无小补云尔。
雍正元年嘉平月苕东逸老林之翰书于玉映堂中
凡例
一、四诊为岐黄之首务,而望尤为切紧。后贤集四诊者,皆首列切诊,而殿望闻问于后,简略而不能明辨,使后学视为缓务,置而不讲久矣。今余辑是编,先集经文,继附先哲之神髓,复分部而详之,于望遵《素》《难》之次序,用望为四诊之冠,欲学人,知所重而深求其义,则超上乘而进乎技,又何难哉?一、望诊在儿科尤为切要。口不能言,古称哑科,以其无从发问,而穷诘病因,惟赖望色察纹以验证,实难事也。临证之际,啼号躁扰,亦难聆音声之清浊长短,以究病情;至于切脉,更为难言。从古相沿,小儿半岁之际,《心鉴》有按眉端之法,兼辨脉纹以断病;三岁以下,始以脉诊焉,然亦不过以一指按高骨,分其三部,定其息数而已,外此无可凭借。至前人有谓小儿肌肤嫩薄,浮络易以呈形,以察虎口三关,为非是。必如其说,使业儿科者,何从下手而活幼乎?钱仲阳曰,小儿若凭寸口之浮沉,必横亡于孩子,盖亦有见。余因搜采小儿望诊而详其说,使来裔有所依倚而为之范,则非蛇足也。
一、听声审音,可察盛衰存亡,并可征中外情志之感。《乐记》云:其声 以杀者,哀心之感;其声 以缓者,乐心之感;其声发以散者,喜心中,而声应于外者,有若桴鼓之捷也。顾声音之道理亦渊深,义复宏邃,讵可不讲之有素乎,见先哲次于望而名之曰圣,洵非虚称,攻是业者,不可视为细务而忽略之,若能深自体察,则心领神会,超凡入圣之基,阶于此矣。( ,音焦。杀,音帅,言音之燥清而低怯。注云: 则竭而无泽,杀则减而不降可见矣。 ,音阐,宽绰之音又纾缓也。)
一、问为审察病机之关键。病家皆讳疾忌医,而不告医者,避嫌耻问而缄默,均失之矣。
苏长公云:吾有病悉以告医者,不以困医为事,旨哉言乎。若不问则无以悉病之因,多问则病者生烦而取厌。即有能问者,而所问皆泛,亦与不问者等耳。近代惟张景岳先生着《十问篇》,详略得中,纲举目张,有体用兼该之妙,可为后学之程序。余喜其切要,故录其全篇。学者果能熟玩而深思,则病之阴阳表里虚实,朗然炳照,已思过半矣。
一、切诊前人往往编成歌,以括其要,无非便初学之诵读,由浅入深也。诸家歌诀,未惬人意,惟李濒湖脉学,包括义理,可称美善,固为诸家之翘楚。余因取以弁之首,重抉往哲之精微,次第递附,前后互印,相得益彰。由是而深造,则何难登轩岐之堂奥,而入四氏之室哉?一、卷中多采取四言诀附入,亦便初学之记诵使然也。
一、管窥附余于后者,以一己之臆见,或理有未当,欲质正于时贤,故不敢混厕先哲之嘉言,恐遗 乱玉之讥,以取戾也。
卷之一
望诊
察形气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形盛气盛,形虚气虚),谓之可治;色泽以浮(明也),谓之易已;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形盛气虚,气盛形虚);色夭(晦恶也)不泽(枯焦也),谓之难已。
《素问?三部九候》云: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灵枢经》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盛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
形气皆邪,调其虚实。
慎庵按:邪盛正虚,当泻其邪,以扶正气。治若轻缓,迁延时日,使病邪日炽,真元日削,病必不治。今人多犯此。经文下一急字,最有关系,读者须着眼,毋轻看过。
东垣曰:病来潮作之时,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若精神困乏,是为病气不足。不问形气有余不足,只取病气有余不足也。夫形气者,形盛为有余,消瘦为不足。察口鼻中气,劳役如故,为气有余;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以息,为不足,当泻当补,全不在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精神困弱,语言无力,懒语者急补之。
慎庵按:东垣言虽如此,然予尝见伤寒热病,热甚者,则热伤气,亦必精神困倦,语言无力,问之不答,此大实有羸状也,然必有大实热之脉证呈见,方是实证。东垣所云,亦必有虚寒之证脉可参。故审形气,又当以脉证合观,方得真实病情也。
凡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形胜气者夭(肥白气不充),气胜形者寿(修长黑色有神)。
肥人多中风,以形浓气虚,难以周流,而多郁滞生痰,痰壅气塞成火而多暴厥也。
瘦人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
形体充大,而皮肤宽缓者寿;形体充大,而皮肤紧急者夭。
形涩而脉滑,形大脉小,形小脉大,形长脉短,形短脉长,形滑脉涩,肥人脉细小,轻虚如丝;羸人脉躁,俱凶。
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肥者能寒不能热,瘦者能热不能寒。(能读耐。)
美髯而长至胸,阳明血气盈。髯少血气弱不足则无髯。美髯者,太阳多血。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行迟者,痹也。或表强,或腰脚痛,或麻木风疾。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
《内经》云:阳引而上,阴引而下,则欠;阴阳相引,故曰无病,病亦即愈。
慎庵按:此只可指初病轻浅者言,若久病虚脱,呼欠连绵不已者,最为危候。服药后欠渐止者生,进者死,不可与此同日语也。
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
掌中寒者,腹中寒;掌中热者,阴不足,虚火盛。
诊时病患叉手扪心,闭目不言,必心虚怔忡。
《经》云: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眼胞肿,十指头微肿者,必久咳。
察神气存亡
《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善乎神之为义。此死生之本,不可不察也。以脉言之,则脉贵有神。脉法曰:脉中有力,即为有神。夫有力者,非强健之谓,谓中和之力也。大抵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此方是脉中之神。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无力也,若其太过,即弦强真脏之有力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采,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HT急异常,泄泻不已;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言语失伦;或无病而虚空见鬼;或病胀满,而补泻皆不可施;或病寒热,而温凉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再以治法言之,凡药食入胃,所以能胜邪者,必须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吐汗下,以逐其邪。若邪气胜,胃气竭者,汤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化,虽有神丹,其将奈之何哉?所以有用寒不寒,用热不热者,有发其汗而表不应,行其滞而里不应者,有虚不受补,实不可攻者,有药食不能下咽,或下咽即呕者。若此者,呼之不应,遣之不动,此以脏气元神尽去,无可得而使也。是又在脉证之外,亦死无疑者。虽然脉证之神,若尽乎此。然有脉重证轻,而知其可生者;有脉轻证重,而知其必死者,此取证不取脉也。有证重脉轻,而必其可生者;有证轻脉重而谓其必死者,此取脉不取证也。取舍疑似之间,自有一种玄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