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鼻门
鼻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一
鼻门 【鼻衄详载血门,此不复入】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
【注 西方金位,白者金色。肺属金脏,鼻者肺之窍也。】 春善病鼽衄。
【注 所谓善病者,言五脏之经俞在外,风伤肌腠,则易入于经也。鼽衄,头面之经证也。春气在头,故善病鼽衄也。】 又曰: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注 按蹺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之气,是以病鼽衄也。】
阴阳应象大论
肺主鼻。
【注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肺主开窍在鼻。】
五脏别论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注 心肺居上为阳,肺乃心之盖而主气,开窍于鼻,故病则鼻不利也。】
热论
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注 阳明之气主肌肉。身热者,病阳明之气也。病虽在气,而阳明之脉侠鼻络目而属胃,故有目疼鼻干之形证。胃不和,故不得卧也。】
刺热篇
脾热病者鼻先赤。
【注 土位中央,故鼻先赤。】
缪刺篇
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令人鼽衄。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邪客之,则令人鼽衄。】
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 【注 胆气上升,则热随入脑。侠鼻两旁曰頞。辛頞者,鼻頞辛酸也。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盖脑为精髓之海,髓者骨之充也,脑者阴也,故脑渗则为涕。杨元如曰:肾主藏精而居下,脑为精髓之海而居上,胆者中精之府也。三者并主藏精,精气相通,故胆邪移入于脑也。热气上升,迫于络脉,则为衄。】
气交变大论
岁木不及,复则咳而鼽。
【注 肺开窍于鼻,故咳而鼽。鼽者,鼻流清涕也。复为母郁而子复也。】 岁金不及,民病鼽嚏。
【注 鼽嚏,肺病也。】
脉解篇
阳明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注 阴阳之气上下升降,内外出入,行于脉外之气分也。气分者,皮肤肌腠之间。上谓皮肤之上也。夫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足太阴之脉,亦见于皮肤之上而无所隐,是以阳明之气并于上,则迫于阳明之孙络,与太阴之经脉也。迫于阳明之孙络则头痛鼻鼽,迫于太阴之经脉则腹肿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阳司天,民病鼽衄。
【注 鼽衄,乃阳热中盛之病。】 少阴之复,烦躁鼽嚏,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
【注 鼽嚏,厥阴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甚则鼽衄。
解精微论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五常政大论
审平之纪,其脏肺,其主鼻。
【注 肺开窍于鼻也。】
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咳嚏、鼽衄、鼻窒。 【注 上从者,因司天之气下临,畏其胜制而从之也。欬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心气上从,鼽嚏善悲。 【注 寒气下临,则藏气上从也。火性炎上,水性润下。火气妄行于上,故霜寒以复之。鼽嚏善悲,火热铄金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嚏鼽衄,鼻窒。 阳明司天,初之气,民病鼽衄、嚏、欠、呕。 【注 鼽衄、嚏、欠、呕者,风木之气也。】 少阳司天,三之气,民病鼽衄、嚏、欠。 少阴司天,民病鼽衄,阳明所至为鼽嚏。 热至则鼽衄。
刺法论
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邪。 【注 天牝,鼻也。鼻受天之气,故曰天牝。】
邪气脏腑病形篇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注 宗气者,胃腑所生之大气,积于胸中,上出于肺,以司呼吸,故出于鼻而为臭。】
本神篇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 【注 肺主气以司呼吸,故肺气虚则鼻塞不利。】
经脉篇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 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上挟鼻孔。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下循鼻外。所生病者鼽衄。 【注 凡此皆经脉所循之分而为病也。】
口问篇
口鼻者,气之门户也。
【注 夫口、鼻、耳、目皆为空窍,故曰口鼻者 气之门户也。】
师传篇
鼻隧以长,以候大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注 鼻乃肺之窍,大肠肺之腑,故鼻以候大肠。膀胱者津液之腑,气化则出,鼻孔在外,谓鼻孔之气出在外,则膀胱漏泄,盖上窍通而下窍泄也。】
五阅五使篇
鼻者,肺之官也。肺病者,喘息鼻张。 【注 官之为言司也。阅其官之象,则可知其脏之有病矣。】
忧恚无言篇
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注 肝脉循喉咙入颃颡。颃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而分出于口鼻者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因颃颡不开,分气失也。】
脉度篇
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
扁鹊难经
鼻属肺其用属心
四十难曰:肺主声,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 【注 肺,金也。声出于金,故肺主声。心,火也,火之化物,五臭出焉,故心主臭。肺主声,鼻属于肺,不能听声而反知香臭,果何如耶?盖由肺属金,金长生在巳,南方巳午未,巳正火临官之地,火在脏为心,心主臭,鼻虽属于肺,肺金生于心火之位,故令鼻知香臭。】
金匮要略 【汉□张机】
鼻塞清涕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鼻燥
酒黄疸者,或无热,静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中藏经 【汉□华佗】
不闻香臭常流清涕
肺风者,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 肺实则鼻流清涕。
死色
肺死则鼻孔开而黑,黑色起于鼻上,渐入于口者死。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仁斋直指方 【宋□杨士瀛】
鼻齆
鼻齆者,肺为风冷所伤,津液冷滞,鼻气不宣,香臭不知。宜芎藭散。
济生方 【宋□严用和】
论治
夫鼻者肺之候,职欲常和,和则吸引香臭矣。若七情内郁,六淫外伤,饮食劳役,致鼻气不得宣调,清道壅塞。其为病也:为衄,为痈,为瘜肉,为疮疡,为清涕,为窒塞不通,为浊脓,或不闻香臭。此皆肺脏不调,邪气蕴积于鼻,清道壅塞而然也。治之之法,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塞则通之,壅则散之,无越于斯。但时气鼻衄,不可遽止,如出三升以上,恐多者方可断之。《活人书》所谓衄血者乃解,盖阳气重故也。不可不知。 鼻者肺之所主,职司清化,调适得宜,则肺脏宣畅,清道自利。摄养乖方,则清道壅塞,故鼻为之病焉。盖肺藏于气,肝藏于血,邪热伤之则血熟,血热则气亦热,血气俱热随气上逆,故为鼻衄,甚则生疮。风寒乘之,阳经不利,则为壅塞,或为清涕,蕴积不散,则不闻香臭,或为鼻齆,或生瘜肉鼻痛之患矣。又有热流胆腑,邪移于脑,遂致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疮疡全书 【金□窦汉卿】
瘜肉 【即鼻痔】
鼻居面中,为一身之血运,而鼻孔为肺之窍,其气上通于脑,下行于肺。若肺气清,气血流通,百病不生。肺气盛,一有阻滞,诸病生焉。鼻孔中瘜肉名曰鼻痔,皆由六气七情所感而生。若生上入眼,名曰胬肉。若生下入鼻中,名曰瘜肉。窒塞不通,当戒酒节欲,除烦恼,戒忧愁。内服煎剂,外用点药,庶平复矣。
河间六书 【金□刘完素】
焦干
鼻孔燥干者,金肺之本,肺藏气,以血液内损,气虚或风,则皴揭。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皆能成燥。故经云,风热火兼为阳,寒湿燥同为阴。又燥湿亦异也。然燥金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燥阴盛于风热火也,故风热甚而寒湿同于燥也。然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者亦以此矣。故经云,诸濇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 夫伤寒之候,头项痛,腰脊强,身体拘急,表热恶寒,不烦躁,无自汗,或头痛,肌热,鼻干,或胸满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热在表,皆麻黄汤发汗之证也,或天水散之类甚佳。
鼻渊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浊涕不止,如涌泉不渗而以下,久不已,衄血为患。防风汤主之。
鼻鼽
鼽者鼻出清涕也。夫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乎鬼贼。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也。易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以火炼金,热极而反化为水,及身热极则反汗出也。水体柔顺,而寒极则反冰如地也;土主湿阴云雨而安静,土湿过极则反为骤注烈风雨淫溃也。木主温和而生荣,风大则反凉而毁折也。金主清凉,秋凉极而万物反燥也。皆所谓过极则反兼鬼贼之化,制其甚也。由是肝热甚则出泣,心热甚则世汗,脾热甚则出涎,肺热甚则出涕,肾热甚则出唾也。经曰:鼻热者出浊涕。凡痰涎涕唾稠浊者,火热极甚,销铄致之然也。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鼽嚏鼻窒,冒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热极怫郁,而病愈甚也。 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濇于小便,上为清涕。太阳直行从巅入络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止也。
鼻窒
鼻窒,窒、塞也。火主(月真)膹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月真)胀则窒塞也。或谓寒主闭藏,妄于鼻窒为寒者,误也。盖阳气盛于上而侧卧,则上窍通利,而下窍闭塞者,谓阳明之脉左右相交,而左脉注于右窍,右脉注于左窍。故风热郁结,病偏于左,则右窍反塞之也。俗不知阳明之脉,左右相交,注于鼻孔。但见侧卧则上窍通利,下窍窒塞,反疑为寒尔。所以否之道者,象其肺金之盈缩也。
病色
脾风鼻黄,脾热鼻赤。
嚏
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心火邪热干于阳明,发于鼻而痒则嚏也。或故以物扰之痒而嚏者,扰痒属火故也。或视日而嚏者,由目为五脏神华,太阳真火,日光耀于目,则心神躁乱而发热于上,则鼻中痒而嚏也。伤寒病再经衰而或嚏者,由火热已退而虚热为痒,痒发鼻则嚏也。或风热上攻,头鼻壅滞,脉浮而无他证者,内药鼻中得嚏,则壅滞开通而愈也。或有痛处因嚏而其痛不可忍者,因嚏之气攻冲结痛,而不得通利故也。
东垣十书 【元□李杲】
肺和则知香臭
金匮真言论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出于鼻而为臭。《难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使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又一说,《难经》云:心主五臭,肺主气,鼻者肺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不闻香臭矣。故经曰,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洁古曰: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得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矣。丽泽通气汤主之。
流清涕
冬三月阴气在外,阳气内藏,当外助阳气,不得发汗,内消阴火,勿令泄泻,此闭藏周密之大要也。盛冬乃水旺之时,水旺则金旺,子能令母实。肺者肾之母,皮毛之元阳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鼻流清涕,寒甚出浊涕,嚏不止,比常人大恶风寒,小便数而欠,或引行小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调,夜寒无寐,甚则为痰咳、为呕、为秽、为吐、为唾白沫,以至口开目瞪,气不交通欲绝者,吴茱萸丸主之。
窒塞
肺藏贼邪,燥热相合,鼻窒、鼽衄、血溢、血泄。其脉濇而浮大甚者,桃仁承气汤;微者,犀角地黄汤;极者,抵当汤,微极抵当丸。 鼻为肺之窍,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热,是皆伤于皮毛,气不利而壅塞,壅塞清道气不利,宜通。寒则表之,麻黄、桂枝之类;热则清之,芩、连、栀子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