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

     五色篇

  雷公曰:小子闻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别之奈何?黄帝曰: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注 地者,面之下部,名地阁也。风乃天气,故常候于阙庭。寒湿者地气,故候在地部。风乃阳邪,故其色薄泽。寒湿者阴邪,故其色冲浊。言风寒湿邪,可并于脉中,可入于脏腑,而为卒死之不救。】
     论勇篇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冬之虚风也。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  【注 薄皮弱肉,则脏真之气虚,而不能胜四时之虚风矣。不伤于四时之风者,谓土旺于四季也。不病长夏之风者,谓土主于长夏也。设有皮厚肉坚而伤于四时之风者,必重感于寒也。色黑而皮厚肉坚之为病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谓外受天之寒邪,内伤肾脏之水气也。】
     百病始生篇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  【注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虚邪伤形,而正邪伤气也。正邪者,天之正气,风寒暑湿燥火也。盖天有此六气,而人亦有此六气。是以正邪中气,同气相感也。故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伤人者,伤人之形也。】
     论疾诊尺篇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  【注 津液淖泽于皮肤。故尺肤滑其淖泽者,知风在于皮肤而鼓动其津液也。脂者,肌肉文理间之脂膜。尺肤泽脂者,风在于肌肉间也。此以尺肤之淖泽滑濇,而知风邪之浅深也。】
     刺节真邪篇

  黄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注 所受于天者,先天之精气,谷气者,后天水谷之精气,合并而充身者也。正气者,大块噫气,其名为风。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此天地之正气也。虚风者,从虚乡来之贼风,伤人正气,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与真气合而自去。盖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  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  【注 洒淅动形,故搏于皮脉肉筋骨,而为痹挛痈痒。阴胜则为寒,寒则真气去,有伤卫气则为不仁。此皆邪气之所生也。】  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注 邪气偏客于形,伤其荣卫,则真气去而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盖偏枯者,邪直伤于筋骨也。】
     岁露论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注 八风之中人也,有寒风而有暑风。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盖因人气之虚实开阖,而入有浅深,不因寒暑之开闭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黄帝曰:可得闻乎?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焦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注 卫气盛,则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而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理者,肌肉之文理,乃三焦通会之处,故曰焦理。烟垢者,火土之余也。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故焦理薄则烟垢落。谓肌肉减,腠理开,则肌腠之气亦消散也。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师答曰: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黄帝曰:愿闻三虚。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三实。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实。  【注 逢年之虚者,六气司天在泉之不及也。逢月之空者,月郭空之时也。失时之和者,四时不正之气也。夫卫气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是年之虚,月之空,时之违和,皆主卫气失常。盖卫气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虚,则腠理疏而邪气直入于内,故为暴病卒死。】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中风病脉证治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沫。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心死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瞤瞤而短气。  脾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中藏经 【汉 华佗】

     风中有五生五死

  风中有五者,谓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其言生死各不同。心风之状,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语言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青白黄黑赤,其色不定,眼瞤动不休,心绝者,不可救,过五日即死矣。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证,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或可治者,手足不青而面黄,不然则死。脾风宜于脾俞灸之。肾风者,腰脚痛重。视胁下未生黄点者可治,不然则死矣。肾风宜灸肾俞也。肺风者,胸中气满,冒昧汗出,鼻不闻香臭。喘而不得卧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言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风宜于肺俞灸之。凡诊其脉,滑而散者,风也。缓而大、浮而紧、软而弱,皆属风也。又风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身直者,七日死。又中风人,口噤筋急,脉迟者生,脉急而数者死。又心脾俱中风,即舌强不能言者也。肝肾中风,则手足不遂。风之厥,皆由中于四时不从之气,故为病焉。有瘾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历节者,有癫厥者,有疼痛者,有聋瞽者,有疮癞者,有胀满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痒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风也。其脉浮虚者,自虚而得之;实大者,自实而得之;弦紧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饮酒而得之。癫厥者,自劳而得之。手足不遂者,言语蹇失者,房中而得之。瘾疹者,自痹湿而得之。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聋盲疮癞者,自五味饮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万状,莫离于五脏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

  人病中风偏枯。其脉数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言语蹇濇。治之奈何?在上则吐之,在中则泻之,在下则补之,在外则发之,在内则温之按之熨之。吐谓出其涎也,泻谓通其塞也,补谓益其不足也,发谓发其汗也,温谓驱其湿也,按谓散其气也,熨谓助其阳也。治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脉浮则发之,滑则吐之,脉伏而濇则泻之,脉紧则温之,脉迟则熨之,脉闭则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能一揆治者也。  风寒暑湿之邪中人,或痛或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濇,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缩,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侧,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语,或能言语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滞,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脏腑闭塞,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满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其于脉候证治之法,亦各不同焉。
     死候

  病中风,痿厥不仁,脉紧急者死。
  病风人,脉紧数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论杂风状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俞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偏枯者,半身不遂,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则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  风懿者,奄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舌疆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治之先补于阴,后泻于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  凡风多后背五脏俞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故也。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寻缝。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漫恍惚,狂言妄语。或少气惙惙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昔而死。即觉,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即灸当并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语,与肺病相似。然着缓,可经久而死。  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不可复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  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复治。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粢饼大者,尚可治,急灸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  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可服续命汤。  贼风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归于六腑则为热,不时卧止为啼哭,其脉坚大为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按之则痛也。经络诸脉旁支去者,皆为孙脉也。  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或风疹瘙疮。病邪入深,寒热相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邪客机关中即挛,筋中亦然。邪淫于脏,梦脏大形小;淫于腑,梦脏小形大。邪随目系入脑则目转眩,邪中精则散视见两物。风邪入脏,寒气客于中不能发,则喑痖喉痹舌缓。不时服药针灸,风逐脉流入脏,使人卒喑,缓纵噤痉致死也。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阳邪入阴病则静,阴邪入阳病则怒。  若因热食汗浴,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也。  凡觉肌肉中如剌,皆由腠理闭,邪气在肌中闭,因欲出也,宜解肌汤则安。  夫眼瞤动口唇动偏喎,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汤。将八风散磨神明白膏丹,三亦三亦 原作「参膏」,据《千金》卷八诸风改。依经针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