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项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六十六

颈项门

    黄帝素问

     金匮真言论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春 原缺,据《素问》金匮真言论补。]不病颈项。  【注 俞者,经气之所注也,盖脏气实则病气,脏气虚则病脏也。按蹺者,按摩导引,引阳气之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夏长之气,是以有鼽衄颈项之经病矣。春病在颈,邪热而迫于经者,鼽衄,别出下项,则为颈项之病矣。】
     脉要精微论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注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者,其气下盛上虚,当主头项痛也。】
     玉机真脏论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注 内痛者,肺受其伤,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项也。肝病而已传及于所胜之脏,故当期以本月之内而死也。真脏脉见,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预之期日,当死于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脏见,十日之内死。   【注 肺病,故痛引肩背;传及于心,故身热也。夫心主血而生于肾脏之精,血气盛则充肤热肉,心肾伤而精血衰,故曰脱肉破(月囷)。真脏脉见大而虚,如羽毛中人肤,病传于心,故期以十日之内死。盖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月囷)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注 本经曰:肾病者,大小腹痛。肾传之心,故心中不便。心传之肺,肺传之肝,故肩项身热。肝传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脏脉见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如目不见人,肾之精气已绝,故立死。其见人者,余气未尽,至所不胜之时而死,谓当死于日昃也。夫肾为生气之原,生绝于下,故死之更速也。】
     风论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注 颈有风池、风府,乃经脉之要会,故颈多汗。胃腑受邪,故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也。胃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腹胀满,是以形寒则(月真)胀,饮冷则泄者,胃气虚伤也。胃者肉其应,腹者胃之郛,故主形瘦而腹大。】
     厥论

  少阳厥逆,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   【注 少阳主枢,是以少阳气厥而机关为之不利也。颈项者,乃三阳、阳维之会;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故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转行,项不可以回顾。】  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治主病者。   【注 手太阳所生病者,耳聋。小肠主液,故逆则泣出也。夫心主血脉,小肠主液而为心之表,小肠气逆则津液不能荣养于经脉,是以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俯仰,盖腰项之间,乃脉络经俞之大会也。】
     热论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注 太阳之气主皮毛,故伤寒一日,太阳受之。阳气在上,故头项痛。背为阳,故腰脊强。】
     腹中论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
     至真要大论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强,头项痛。   【注 湿淫于上,是以沉阴且布,草木枯槁,得化气之雨而变生胕肿阴痹,皆感寒湿气,病在阴者名曰痹,故按之不得也。肾主骨,而膀胱为之腑,故腰脊头项骨痛。】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   【注 阴湿之气淫于外,则火气内郁而疮疡于中矣。湿热之气流散于外,则及于风木而病在胠胁。甚则心痛者,木甚而传于火也。热格头痛,喉痹项强者,风火之气与湿气相杂,从颈项而上于巅顶也。】  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   【注 热反上行者,太阳之气,随经上入脑,还出别下项。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故目如脱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头项项 《素问》至真要大论作「顶」。痛重而掉瘈尤甚。   【注 头项痛重而掉瘈尤甚者,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湿气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也。】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   【注 少阴司天,初气乃太阳寒水,头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太阳寒水之气胜也。】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注 此五脏之气而发见于形气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邪之中人,中于项则下太阳。
   【注 以太阳之循颈项而上干于头面也。】
     论疾诊尺篇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注 足太阳之脉起于两目而下出于颈项,太阳之上寒水主之,大阳之气运行于肤表,此水随气而溢于皮肤之间,故目窠微肿。颈脉动而肤胀咳者,水留于皮毛而动其肺气也。风水者,因外受于风,风行而水涣也。】
     寒热病篇

  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背三;五脏之腧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注 伏兔,肾之街。腨者,脾之部。背乃肺之俞。五脏俞谓五椎之心俞也。项者,肝之俞。本经曰:痈疽之发,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五部之有痈疽者,乃五脏渐积之郁毒,外应于血气之不和而为之也。故五部有此者死。】
     本输篇

  缺盆之中,任脉也,名曰天突。
   【注 当缺盆中央动脉是。】
  一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   【注 挟喉两旁之动脉是。】
  二次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注 挟喉动脉之后,曲颊之前一寸后是。】  三次脉手太阳也,名曰天窻。
   【注 手阳明之后,当曲颊之下是。】  四次脉足少阳也,名曰天容。
   【注 曲颊之后,当耳之下是。】  五次脉手少阳也,名曰天牖。
   【注 耳后当完骨上是。】
  六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注 挟项大筋中是。】
  七次脉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注 凡此论三阳之脉,循序而上于颈项,应阳气之出于地外,而任督二脉出于肾,而通先天之阴阳也。】  足阳明,挟喉之动脉也,其俞在膺中。手阳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颊一寸。手太阳当曲颊。足少阳在耳下曲颊之后。手少阳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阳挟项大筋之中发际发际 原缺,据《灵枢》本输篇补。。   【注 此论阳气之上下,以应天气之升降也。】
     寒热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瘰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   【注 寒热之毒气,下藏于脏,上通于颈腋之间,留于脉而不去,则为瘰疬者,此肾脏先天之水毒也。天开于子,天一生水,其毒在外,故名曰鼠。夫颈腋之脉,少阳之脉也,少阳乃初阳之气,生于先天之水中,而少阳又与肾脏经气相通,故本经曰少阳属肾。】  黄帝曰:决其生死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而死。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注 厥阴少阳之形脏在于心下中焦之部分,而二气皆本于肾脏之所生。瞳子者,水脏之骨睛也。赤脉从上而下贯瞳子者,水脏之毒气,上交于包络之火脏,火脏之毒气,复下交于水脏之骨睛,此为阴阳交者,死不治。盖毒气在于阴阳之脏内往来不能出于末,而从脉溃,故为不治之恶疾也。一脉一岁死者,水脏之毒甚也。二脉二岁死者,水脏之毒传之于火脏也。三脉三岁死者,毒气分于二脏之间也。盖毒之专者,为害重,故死之速。分者,死之迟也。一脉半者,一二之间也。二脉半者,二三之间也。】
     痈疽篇

  痈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注 颈乃手足少阳阳明血气循行之分部,故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液,渊液乃足少阳胆经穴,在腋下三寸,盖从外而将入于内也。任脉居阳明、少阳四脉之中,故前伤任脉。内熏肝肺,此在外腑经之毒,内熏于脏,故至十余日而死。】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项强急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颈脉动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裹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九漏

  凡项边腋下先作瘰疬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面及诸热食。  凡漏有似石痈,累累然作疬子,有核在两颈及腋下,不痛不热。治者,用练石散敷其外,内服五香连翘汤下之。已溃者,治如痈法。诸漏结核未破者,火针,针使着核结中,无不瘥者。何谓九漏?一曰狼漏,二曰鼠漏,三曰蝼蛞漏,四曰蛊漏,五曰蚍蜉漏,六曰蛴螬漏,七曰浮沮漏,八曰瘰疬漏,九曰转脉漏。
    疮疡全书 【宋 窦汉卿】

     项疽毒

  此毒因五脏受毒,气壅血枯,伏在风府之间,恶证也。当用败毒流气饮治之,后用内托流气饮。
     风毒颈痈

  有人肥壮,素能饮酒,酷暑远行,酒醉居于舟中,卧于风内,又为日色暑气相侵,并有七情所干,归家不免于色欲,颈项间忽痛如失枕之状,其名曰何?乃风热锁喉毒也。久则红色绕于肩背,坚硬难消。急服清暑疏风散。
     瘰疬

  此证手少阳三焦经主之。大抵此经多气少血,因惊忧思虑,故生。此疾初起生于耳下及项间,并颐颔下,至缺盆,在锁子骨陷中,隐隐皮肤之内。初生如豆,渐长如李核之状,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则动而微痛,不发热,惟午后微熟,或夜间口干,饮食少思,四肢倦怠,则坚而不溃,溃而不合,皆因气血不足,往往变为劳瘵,自觉红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连串三五个,破溃遍项,渐流脓血,致成瘰疬。独形者为结核,续欲连结者为瘰疬,但此证原不系膏粱之变,因虚劳气郁所致,宜以益气养荣之药治之,其疮自消。若金石暴悍之剂,血气愈损不能生矣。若不速治,必致丧生也。马刀疮与瘰疬,同系少阳胆经主之,此经亦多气少血,或在耳之前后,或在耳下连及颐颔,或在胸及胸侧,或在两胁,久坚不溃,皆谓之马刀疮也,故多坚少软,脓白如稀糊似泔水状,治者求水清可也。形表如蛤者,为马刀疮。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颈痛

  膺肿颈痛,胸满腹胀,上实下虚,气厥而逆,阳气有余郁于胸也,不可针灸,宜服顺气汤、小茯苓汤主之。  肾热者,腰痛胻酸,苦渴数饮食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经曰:汗出脉躁盛,一死;脉不与汗相应其病,二死;狂言失志者,三死。皆是怫郁结不能解散,以致危殆。
     瘰疬论

  夫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连缺盆,皆为瘰疬。或在胸及胸之侧,下连两胁,皆为马刀。手足少阳主之。此二经多气少血,故多坚而少软,脓白而稀如泔水状,治者求水清可也。如瘰疬生在别经,临时于《铜人》内,随其所属经络部分对证之穴灸之,并依经内药用之。独形而小者为结核,续数连结者为瘰疬,形表如蛤者为马刀。
    明理论 【金 成无己】

     项强

  伤寒项强,何以明之?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臂,内挟脊,抵腰中。经曰:太阳之病,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太阳感受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颈为之急,项为之强耳。伤寒颈项强急者,太阳表证也,必发散而解之可也。太阳病,项背强八八,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八八,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是皆发散之剂也。二者均是项背强,而发散又有轻重者。盖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可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是以为治不同也。桂枝加葛根汤方是桂枝加麻黄、葛根,又葛根汤方亦是。桂枝汤中加麻黄、葛根,深详究之,无汗恶风为表实,正可发汗,则于桂枝汤中,加麻黄、葛根为当矣。汗出恶风为表虚,表虚者可解肌,恐是桂枝汤中,但加葛根而不加麻黄也。八,音殊,引颈之貌。八,短羽鸟也。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引其头耳。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若几按之几而偃屈也。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也。经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面动动 原缺,据《金匮》痉湿暍病脉证第二改。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项背强八八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痉,桂枝加(艹舌)蒌汤主之。虽项背强,然太阳病表证悉当发散。又有结胸病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主之。临病之际,审其表里,可汗可下,随证投汤,则万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