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七十一

血门

    黄帝素问

     五脏生成篇

  诸血者,皆属于心。
   【注 血者,神气也。中焦之汁,五脏之精,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诸血皆属于心。】
     平人气象论

  臂多青脉曰脱血。
   【注 臂内浮见之络脉多青,因血脱而不华于血也。】
     三部九候论

  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
   【注 血病者,邪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故身有痛也。】
     阴阳别论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注 阴气结于内,而不得留行,则血亦留聚而下泄矣。一阴结,便血一升;二阴并结,便血二升;三阴俱结,便血三升。此概三阴而言也。】
     腹中论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少年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注 胸胁支满者,肝虚则胸胁胀满。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气伤,故妨于食。肝臭臊,肺臭腥,不能淡渗皮毛则肺虚,无所归藏于肝则肝虚,肝肺两虚,是以病至则先闻腥臊臭也。肺气虚,出清腋;肝脏虚,先唾血也。不能充肤热肉,则四肢冷。肝开窍于目,故目眩也。肝主疏泄,时时前后血者,肝无所藏而虚泄矣。醉以入房,在男子则精伤,在女子则月事衰少不来。气生于精血,精血虚脱则气竭矣。】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鰞鲗鱼骨、一茹藘,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肠中 《素问》腹中论新校正云,按别本一作「伤中」。及伤肝也。   【注 鰞鲗骨主补益肾脏之精血。茹藘即茜草,能生血通经。丸以雀卵者,因气竭肝虚,补血而补气也。气血乃中焦所生,故宜饭后而服。鲍鱼味咸,气臭主利下行,故饮鲍鱼汁,以利肠中而后补肝也。】
     厥论

  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衄,治主病者。   【注 阳气厥逆,故僵仆。阳气上逆则呕血,阳热在上则衄血。此太阳之气厥逆于上,以致迫血上行。】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注 阳明悍热之气上逆,则迫血妄行。】
     气厥论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   【注 胆气上升,则热随入脑,脑渗则为涕;而热气上升于络脉则为衄;淡渗皮毛之血,不能化液为汗则为蔑;邪热伤气而阳气虚则目瞑。】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注 肝主血,故热甚则衄。】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注 胞移热于膀胱,是经血之邪移于膀胱,故溺血。】
     四时刺逆从论

  少阴濇则病积,溲血。

     大奇论

  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注 脉搏击而血衄者,经热盛而迫血妄行。血脱,故身热也。悬钩者,心之脉也。浮者,肺之脉也。心主血脉,肺主皮肤,而开窍在鼻,心脉来盛,上乘于肺而致衄,此衄之常脉也。】
     五常政大论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  【注 喘呕、寒热、嚏、鼽、衄、鼻窒,肺之病也。】  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也。   【注 嚏、咳、鼽、衄,金之病也。】  少阳司天,咳、嚏、鼽、衄、鼻窒。   【注 咳、嚏、鼽、衄、鼻窒,皆肺病也。】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咳喘、血溢、血泄、注下,上临少阴少阳;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   【注 诸戊之岁,火运太过,火胜则克金,故金肺受邪。肺朝百脉,阳脉伤则血溢于上,阴脉伤则血泄于下。上临少阴、少阳,是司天与岁运相合,火气更甚。心主血脉,下甚则迫血下泄而不已也。太渊,肺金之俞穴,火亢极而金气已绝,故为不治之死证。】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不治。   【注 诸庚之岁,金运太过,燥气流行,则肝木受病。肝主藏血,故血溢也。太冲,肝之俞脉。】  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   【注 岁金太过,六乙岁也。金运不及,则所胜之火气乃行。肺俞在肩背,故民病肩背,肺是动甚则交两手而瞀。鼽嚏肺病也。血便注下,火迫血液下注也。】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其病气怫于上,血溢血崩。   【注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初之间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厥阴风木。血溢血崩,风火之为病也。】  三之气,民病血溢鼽衄。
   【注 民病血溢鼽衄,风火之气也。】  太阴司天之政,初之气,民病血溢。   【注 感风湿之气所致。】
  四之气,民病腠理热,血暴溢衄。
   【注 诸证乃热气为病也。】
  少阴司天之政,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嗌干、肿上。   【注 咳喘、血溢、鼽衄、目赤、眦疡、嗌干、肿上,热病生于上也。血泄寒厥,清病生于下也。】  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四之气,骨痿血便。   【注 四之加临,客气乃太阳寒水,主气乃太阴湿土。岁半以后,乃少阴君火主气,反为寒湿相加,故民病便血等证。】  火郁之发,民病血溢流注。
   【注 火热盛而精血伤也】
  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蔑。
   【注 此秋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岁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血见、嗌痛、颔肿。   【注 太阳在泉,丑未岁也。心主血而太阳寒水之气逼之,故血见、嗌痛、颔肿。】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溺赤,甚则血便。   【注 少阳在泉,巳亥岁也。热在下焦故溺赤,甚则血出于小便也。】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火行其政,民病唾血、血泄、鼽衄。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   【注 少阴司天,子午岁也。唾血、血泄,乃热淫而迫血妄行也。尺泽,肺之合穴脉。】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咳唾则有血,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   【注 太阴司天,丑未岁也。咳唾有血者,心火在上,而不得上下之相济也。太溪,肾之动脉。】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咳唾血、心烦、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天府绝,死不治。   【 注 少阳司天,寅申岁也。火淫所胜,故金政不平。唾血,火热盛也;鼽衄,甚而及于肺也。此火淫胜金,故病本于肺。天府,肺脉,肺气已绝,故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血变于中,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病本于心,神门绝,死不治。   【注 太阳司天,辰戌岁也。呕血鼽衄,乃阳热中盛之证。】  少阴司天,客胜,甚则胕肿血溢。
   【注 少阴司天,初之气乃太阳寒水,三之气乃少阴君火。甚则胕肿,太阳寒水之气胜也。血溢疮疡咳喘,君火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客胜则血溢。
   【注 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二之气,乃太阴湿土。血溢,感湿热而然也。】  阳明司灭,清复内余,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欬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注 清复内余者,清肃之客气,入于内而复有余于内也。咳衄嗌塞,心膈中热,皆肺病也。白血出者,血出于肺也。】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惊瘈咳衄,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甚则入肺,咳而血泄,尺泽绝,死不治。   【注 少阳之火,复发于秋冬之时,是以热乘心肺而为惊瘈咳衄,诸血证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微濇为血溢。   【注 缓者多热,心主血,热则上溢而时唾血也。濇者,多血少气,血多,故溢于上也。】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微滑,为上下出血。濇甚,为呕血。   【注 肺寒热者,皮毛热也。寒在皮毛,故微急。肺主气,怠惰,咳唾血,肺气虚寒之所致。滑主阳气盛,微则上下血出,血随气行也。濇主多血少气,血多气少,则血留不行,故为呕血。】  肝脉大甚为内痈,善呕衄。
   【注 大主肝气盛,盛则郁怒而不得疏达,故为内痈呕衄,肝气逆于上也。】
     经脉篇

  足少阴之脉,是动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   【注 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者,少阴之生气不上交于肺,而肺气上逆也。】
     玉版篇

  胸胀便血,其脉大时绝逆也。咳,溲血,形血脱,脉搏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逆也。如是者不过一时而死矣。   【注 此气血之逆于气分也。】
  衄而不止,脉大逆也。咳而溲血脱形,其脉小劲逆。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   【注 此气血之逆于经脉也。】

     热病篇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注 微细,少阴之脉也。少阴之上,君火主之。病者溲血,病足少阴之水脏也;口中干,病手少阴之君火也。】  热病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注 此为外热不解,而入于阴之经也。】
     五禁篇

  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血衃笃重,是逆也。   【注 淫者,酷虐之邪。夺形者,邪伤形也。色夭然白,及后下衃血笃重者,形气消于外,血液脱于内,血气外内之离脱也。】
     百病始生篇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注 阳络者,上行之络脉伤,则血溢于上而为衄。阴络者,下行之络脉伤,则血内溢而为后血。】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吐血

  吐血篇曰: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夫酒客欬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即寒栗而振。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衄血

  虚劳篇曰: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衄血篇曰: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尿血

  五脏篇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下血

  下血篇曰: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消渴篇曰: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
    伤寒论 【汉 张机】

     吐血

  辨脉篇曰:师曰:病人脉微而濇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着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濇,故知亡血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塞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而血乃成。营盛则其肤必疏,三焦既绝,名曰血崩。太阳篇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少阴篇曰: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衄血

  太阳篇曰: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汗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  阳明篇曰: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