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门


     破裂

  心热,生疮破裂,单黄连汤。脾热,兼舌胎干濇如雪,薄荷蜜冰蘗丸。心脾热,升麻葛根汤加薄荷、黄芩、桔梗。
     胎色

  舌为心苗,肾主津液,无病则舌红而润,偶见红心点者,将欲发黄。如丹田邪热,则心苗枯槁,生胎如白胎然,是以邪在表则无胎,邪初传里则胎白而滑,胃寒热懊憹者,栀豉汤吐之。阳明病胁硬不大便而呕,舌胎白者,亦不可攻,小柴胡和之。如恶寒欲呕痰者,小柴胡加干姜。白胎滑而下利者,为脏结,不治。  热渐入深则胎白而濇,热深入胃则胎黄,或肥光,或尖白根黄者,表多里少也,俱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手足腋下汗出,讝语便闭,胎紫带黑,或生芒刺,虫碎燥裂者,承气汤下之。但舌黑亦有数种,有四边红而中灰黑成路者,失下也;有黑圈者,过经未解也;有黑尖者,虚烦也;有舌见黄而中有黑,至尖或乱黑点者,热毒深也;有弦红心黑,或白胎中见黑点者,表未解也;有根黑尖黄,脉滑者可下,脉浮者可汗;有尖黑而有乱纹脉滑实者,急下之。脉数无力者,必发渴而死。  凡舌黑不论多少,俱系危证。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乃无根虚火,可以化痰降火药治之。  阴证胎白,腹痛自利者,理中汤。中湿湿痹,舌上如胎,非真胎也。丹田有热,胃中有寒,五苓散。  外感风寒传经者,则舌胎自白而黄而黑者,死。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舌属心脾

  舌属心脾。经云:心主舌。又云:在脏为心,在窍为舌。又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是舌属心也。又云: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属脾也。
     重舌

  舌根下生形如舌而小者,曰重舌;其着颊里及上腭者,曰重腭;其着齿龈上者,曰重龈。皆刺之,去血可也。
     木舌

  木舌者,舌肿粗大,渐渐肿硬满口,不急治,即塞杀人也。其法用紫雪二钱,竹沥和匀,频抹口中,自消。
    口齿类要 【明 薛己】

     论证

  经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窍言也。以部分言之,五脏皆有所属;以证言之,五脏皆有所主。如口舌肿痛,或状如无皮,或发热作渴,为中气虚热;若眼如烟触,体倦少食,或午后益甚,为阴血虚热;若咽痛舌疮,口干足热,日哺益甚,为肾经虚火;若四肢逆冷,恶寒饮食,或痰甚眼赤,为命门火衰;若发热作渴,饮冷便闭,为脾胃实火;若发热恶寒,口干口渴,食少体倦,为脾经虚热;若舌本作强,腮颊肿痛,为脾经湿热;若痰盛作渴,口舌肿痛,为上焦有热;若思虑过度,口舌生疮,咽喉不利,为脾经血伤火动;若恚怒过度,寒热口苦而舌肿痛,为肝经血伤火动。病因多端,当因时制宜。凡舌肿胀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边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属肾经,虽宜出血,亦当禁针。
     验证舌法

      白胎舌
  见图
  舌见白胎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将瘟舌
  见图
  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中焙舌
  见图
  舌见纯红,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凉隔散、大柴胡汤下之。
      生斑舌
  见图
  舌见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矣。宜用元参升麻葛根汤、化斑汤解之。
      红星舌
  见图
  舌见淡红,中有大红星者,乃少阴君火热之盛也,所不盛者,假火势以侮脾土,将欲发黄之候也。宜用茵陈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
  见图
  舌见红色,尖见青黑者,水虚火实,肾热所致。宜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里圈舌
  见图
  舌见淡红色,而中有一红晕,沿皆纯黑,乃余毒遗于心络之间,与邪火郁结,二火亢极,故有是证也。以承气汤下之。
      人裂舌
  见图
  舌见红色,更有裂纹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热毒炎上,故发裂也。宜用凉膈散。
      虫碎舌
  见图
  舌见红色,更有红点如虫蚀之状者,乃热毒炽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宜用小承气汤下之。
      里黑舌
  见图
  舌见红色,内有干硬黑色,形如小长舌有刺者。此热毒炽甚,坚结大肠,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厥阴舌
  见图
  舌见红色,内有黑纹者,乃阴毒厥于肝经。肝主筋,故舌见如丝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汤温之。
      死现舌
  见图
  舌见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无一治。治者审之!
      黄胎舌
  见图
  舌见尖白根黄,其表证未罢也,须宜解表,然后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凉膈散加硝黄泡服。小便濇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许,以白滚汤调服。
      黑心舌
  见图
  舌见弦白心黑而脉沉微者,难治;脉浮滑者可汗,沉实者可下。始病即发此色,乃危殆之甚也,速进调胃承气汤下之。
      十五舌
  见图
  舌尖白胎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恶寒,如饮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汤;下利者解毒汤。此亦危证也。
      十六舌
  见图
  舌见白胎,中有黑小点乱生者,尚有表证。其病之来虽恶,宜凉膈散微表之,表退即当下之。下用调胃承气汤。
      十七舌
  见图
  舌见如灰色,中间更有黑晕两条,此热乘肾与命门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汤下三五次,迟则难治;如初服,量加大黄酒浸泡。
      十八舌
  见图
  舌见微黄色者,初病即得之发讝语者,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以双解散加解毒汤两停主之。
      十九舌
  见图
  舌中见白胎,外有微黄者,必作泄,宜服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二十舌
  见图
  舌见微黄色者,表证未罢,宜用小柴胡汤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汤下之,表里双除,临证审用之。
      二十一舌
  见图
  舌见黄色者,必初白胎而变黄色也。皆表而传里,热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迟,必变黑色,为恶证,为亢害鬼贼,邪气深也,不治。宜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二十二舌
  见图
  舌左白胎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汤加人参三钱服之。
      二十三舌
  见图
  舌右白胎滑者,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必往来寒热。宜小柴胡汤和解之。
      二十四舌
  见图
  舌左见白胎滑,此脏结之证,邪并入脏,难治。
      二十五舌
  见图
  舌见四围白而中黄者,必作烦渴呕吐之证。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须待黄尽,方可下也。
      二十六舌
  见图
  舌见黄而有小黑点者,邪遍六腑,将入五脏也。急服调胃承气汤下之,次进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二十七舌
  见图
  舌见黄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天水散一服、凉膈散二服合进之;脉弦者,宜防风通圣散。
      二十八舌
  见图
  舌见黄而濇有隔瓣者,热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烦渴,急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身发黄者,用茵陈汤;下血用抵当汤;水在胁内十枣汤;结胸甚者大陷智胸汤;痞用大黄泻心汤。
      二十九舌
  见图
  舌见四边微红,中间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气汤下之,热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三十舌
  见图
  舌见黄而黑点乱生者,其证必渴,讝语,脉实者生,脉濇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见黑粪,亦不治。下,宜大承气汤。
      三十一舌
  见图
  舌见黄中黑至尖者,热气已深,两感见之十当九死,恶寒甚者亦死,不恶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调胃承气汤主之。
      三十二舌
  见图
  舌见外淡红心淡黑者,如恶风表未罢,用双解加解毒汤相半微汗之,汗罢急下之。如结胸,烦躁目直视者不治。非结胸者可治。
      三十三舌
  见图
  舌见灰色尖黄,不恶风寒脉浮者,可下之。若恶风恶寒者,用双解散加解毒汤主之。三四下之见粪黑,不治。
      三十四舌
  见图
  舌见灰黑色而有黑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三十五舌
  见图
  舌根微黑尖黄,脉滑者可下之,脉浮者当养阴退阳。若恶风寒者微汗之,用双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汤,十生八九也。
      三十六舌
  见图
  舌根微黑,尖黄隐见或有一纹者,脉实,急用大承气汤下之;脉浮,渴饮水者,用凉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  已上三十六舌,乃伤寒验证之捷法,临证用心处之,百无一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九

舌门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舌部所属

  属手少阴心经。
   【注 《素问》曰:心在窍为舌,畏寒。《内经》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病则舌卷短,颧赤,其脉搏坚而长。乔岳曰:心绝则舌不能收,及不能语。】  又属足太阴脾经。
   【注 李东垣曰: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灵枢》曰:足太阴之正,贯舌中。《素问》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故病在舌本。《灵枢》又曰:足太阴是动则病舌本强,所生病者舌本痛。又曰: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注舌下脉,脾脉也;瘖,不能言也。又孙景思曰:舌者,心气之所主,脾脉之所通,二脏不和,风邪中之则舌强不能言,壅热攻之则舌肿不能转。更有重舌、木舌、舌肿、出血等证,皆由心脾二经风热所乘而然也。】  又兼属足阳明胃经。
   【注 张鸡峰曰:脾胃主四肢,其脉连舌本而络于唇口。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由是水谷之精化为营卫以养四肢。 若起居失节,饮食不时,则致脾胃之气不足,而营卫之养不周,风邪乘虚而干之,则四肢与唇口俱痹,语言蹇濇,久久不治,变为痿疾。经云:治痿独取阳明,谓足阳明也,治法宜多用脾胃药,少服去风药,则可安矣。】  又属足少阴肾经。
   【注 《灵枢》曰: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元珠》曰:舌之下窍,肾之津液所朝也。注:下窍,廉泉穴也,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 《素问》曰: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又属足厥阴肝经。
   【注 《灵枢》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
    外科正宗 【明 陈实功】

     痰包

  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如匏肿,绵软不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若鸡子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搽之,内服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数服,忌煎炒火酒等件。
     重舌

  大人小儿重舌,乃心火妄动发之,当以线针点刺患上,令出恶血,内服解毒泻心汤,外以冰硼散搽之。
     木舌

  紫舌、木舌,亦由心火而发,用飞盐加冰片少许,勤搽,出涎自愈。又有痰气结于舌上,成核作痛,硬强者,用线针点破出血,用冰硼散搽之。
    医方考 【明 吴昆】

     舌病方论

  《本事方》云: 一士人夜归,其妻熟寝,士人撼之。妻问何事?不答。又撼之,其妻惊视之,舌肿已满口,不能出声。急访医,得一叟负囊而至,用药掺之,比晓复旧。问之,乃蒲黄一物。昆按《内经》曰:热胜则肿。此证必心脾之火并于舌,故令肿而满口。蒲黄性寒,能清气凉血,故愈。  热证多舌出。有病愈而舌不能入者,以冰片分许,研末,掺其舌上,则入。所以舌出者,热实于内,而欲吐舌泄气也;所以不能入者,邪气久居,舌强而不柔和也。冰片味辛热而气清香,可以利窍,可以柔筋,可以泄气,故得之而舌入矣。  有人舌肿,舒出口外,无敢医者。一村人云:偶有此药,归而取至,乃二纸捻,以灯烧之,取烟熏舌,随即消缩。众问其方,村人曰:吾家旧有一牛,亦舌肿胀出口,人教以蓖麻油蘸纸作捻,烧烟熏之而愈,因以治人亦验。昆谓:舌肿舒出口外,经所谓热胜则肿也。然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其热当责于心脾二经。《本草》云:蓖麻主浮肿恶气,取油涂之,叶主风肿不仁,捣蒸敷之,则其能解风肿内热也可知矣。然用其烟犹有妙义,烟乃轻清之物,一入于口,呼吸传变,可使径达心脾,匪惟治标,亦可疗本。村人用之而不达其理,斯其所以为村人。医者闻之而不察其理,则亦村人而已矣!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胎色

  舌胎舌黑,虽云火证,然实火虚火俱能为之。凡治此者,但当察脉证,以虚实为主,而再以辨色之法参之,庶可无误。盖实热之黑,必兼红紫干渴,或多芒刺;若沉黑少红而带润滑者,本非实热证也。若其六脉细弱,而形困气倦,则又最为虚候,是必寒水乘心火不归原之病,此不救本而但知治标,则万无一生矣。此之治法:凡里热未甚而表散有未解者,宜柴胡诸饮之类,以解其表;里邪热甚者,宜凉膈散、犀角地黄汤之类以清其内,此治实热之法也。若阴虚火盛,而兼有表邪未解者,宜补阴益气煎之类兼表里而治之;若形气病气俱不足,寒水乘心而虚阳不敛者,必用理阴煎、理中汤或大补元煎之类,以单救其里,自可保其无虞,此治虚火之法也。若舌有白胎,语言蹇濇者,以薄荷、白蜜同姜片,蘸而揩擦之。  舌为心之官,本红而泽。凡伤寒三四日已后,舌上有胎必自润而燥,自滑而濇,由白而黄,由黄而黑,甚至焦干,或生芒刺,是皆邪热内传由浅入深之证也。故凡邪气在表,舌则无胎,及其传里,则津液干燥而舌胎生矣。若邪犹未深,其在半表半里之间,或邪气客于胸中者,其胎不黑不濇,止宜小柴胡之属以和之。若阳邪传里,胃中有热,则舌胎不滑而濇,宜栀子豉汤之属以清之。若烦躁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之类主之。大都舌上黄胎而焦濇者,胃腑有邪热也,或清之或微下之。《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然必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之。若微渴而脉不实,便不坚,胎不干燥芒刺者,不可下也。其有舌上黑胎而生芒刺者,则热更甚矣,宜凉膈散、承气汤、大柴胡之属酌宜下之。若胎色虽黑滑而不濇者,便非实邪,亦非火证,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此辨舌之概,虽云若此,然犹有不可概论者,仍宜详察如左。  按伤寒诸书皆云: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心主火,肾主水,黑为水色而见于心部,是为鬼贼相刑,故知必死。此虽据理之谈,然实有未必然者。夫五行相制,难免无克,此其所以为病,岂因克为病,便为必死?但当察其根本何如也。如黑色连地而灰黯无神,此其本源已败,死无疑矣。若舌心焦黑而质地红活,未必皆死证。阳实者清其胃火,火退自愈,何虑之有!其有元气大损而阴邪独见者,其色亦黄黑;真水涸竭者,其舌亦干焦。肾中水火俱亏,原非实热之证,欲辨此者,但察其形气脉色,自有虚实可辨,而从补从清,反如冰炭矣。故凡以焦枯干濇者,尚有非实非火之证。再若青黑少神而润滑不燥者,则无非水乘火位,虚寒证也。若认此为火,而苦寒一投,则余烬随灭矣。故凡见此者,但当详求脉证,以虚实为主,不可因其焦黑而执言清火也!伤寒固尔,诸证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