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门

   【注 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二之气乃太阴湿土,火土之气上逆也。】
     气厥论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注 肾为水脏,肺主生原,肺之寒邪下移于肾,而肾之水气反上涌于肺矣。大肠乃肺之腑,肺居膈上,故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有声,如以囊裹浆者,水不沾流,走于肠间也。】
     病能论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如何?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   【注 胃脉,右关脉也。人迎,结喉两旁之动脉。盖胃气逆则不能至于手太阴,而胃脉沉细矣。气逆于胃,则人迎甚盛,乃热聚于胃而不行,则留滞为痈也。】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微急为心痛引背,微滑为心疝引脐。   【注 微急乃邪薄于宫城之外,而脏之神未受伤;滑则阳盛在下,则少腹当有形也。】  肺脉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微大为肺痹引胸背。   【注 肺寒热者,皮寒热也。寒在皮毛,故微急。肺主气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痛,皆肺虚寒之所致。微盛于上则为肺痹引胸背,盖从下而上也。】  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   【注 肝脉抵少腹上肺,咳引小腹,经气逆于上下也。】
     寿夭刚柔篇

  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
   【注 此因风寒之病气,所谓气胜形者是也。】
     师传篇

  寒中之属则便热,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注 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者,寒热外内之相应也。】  脐已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已下皮寒,胃中寒则腹胀。   【注 寒热外内之相应也。】

     胀论

  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   【注 此卫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腑胀也。】
     寒热病篇

  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注 三结交者,足太阴阳明与任脉交结于小肠脐下也。】
     玉版篇

  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逆也。  【注 此荣卫血气之不调,逆伤于肾也。】
     经脉篇

  肺手太阴之脉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胸满。  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心下急痛。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循胸出胁,是动则病胸胁支满,心痛掌中热。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  肝足厥阴之脉所生病者胸满。
   【注 凡此皆经脉所循之部分为病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其实则支膈。   【注 手少阴之别络,与经相干,名曰通里。其气实,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注 手心主别络,与经相干于内关之间,心系实则心痛,心系与包络之相通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其别者入络肠胃,实则肠中切痛。   【注 足太阴之别络,与经相干于公孙之间,其别行者,入络肠胃,气有余而实,则为肠中切痛。】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   【注 盖言任脉之别络出于下极,以散于腹络,气实则腹皮急,虚则痒搔。】
     经筋篇

  手心主之筋,其病前及胸痛息贲。
  【注 手心主之筋散胸中,而结于胃脘之贲间,故前及胸痛息贲也。】  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其病下引脐痛。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循臂,下系于脐。
     营气篇

  营气入脐中。

     卫气篇

  卫气在腹者,止于脐左右之动脉。
   【注 阳明之血气,从冲脉而出于腹气之街,故与冲脉会于脐之左右动脉也。】
     百病始生篇

  积留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   【注 阳明之经乃胃之大络,故挟脐而居,饱则水谷之津注于外,故大,饥则津血少,故小也。】
     骨度篇

  胸围四尺五寸。
   【注 此胸骨围转一周之总数也。】
     热病篇

  热病挟脐急痛。
  【注 挟脐急痛者,外淫之风邪,客于心下而为伏梁也。】
     四时气篇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   【注 此邪在大肠而为病也。大肠为传导之官,病则其气反逆,是以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也。】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注 此邪在胃脘而为病也,食饮不下,膈塞不通,如邪在上脘,则不能受纳水谷,如邪在下脘,则不能传化糟粕也。】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
   【注 此邪在膀胱而为病也。膀胱主约下焦,邪客之,则小腹肿痛,不得小便也。】
     癫狂篇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将若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   【注 此足少阴之本气厥逆而为病也。少阴之气逆于内,故足暴清也。胸将若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者,厥气从腹而上及于心胸也。】
     厥论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注 夫四脏厥逆而为心痛者,从经脉而薄于心之分也。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心不受邪。若伤其真脏而为真心痛者,不竟日而死矣。】
     百病始生篇

  虚邪传舍,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拘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月真)满雷引,故时切痛。  【注 虚邪者,虚乡不正之邪风。孙络者,肠胃募原间之小络。盖胃腑所出之血气,渗出于胃外之小络,而转注于大络,从大络而出于孙络、皮肤,其着于内之孙络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其臂手孙络之居于外也,浮而缓,不能拘束其积而止之,故往来游行于肠胃之间,胃腑之水津渗注于外,则濯濯有声也。】
     痈疽篇

  痈发于胸,名曰井疽,其状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   【注 胸者,膻中之分,宗气之所居也。宗气出于阳明,不早治,则下入于腹而伤阳明胃气,胃气伤则七日死矣。】  发于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状如谷实、[艹(舌瓜)][艹(娄瓜)],常苦寒热。急治之,去其寒热。十岁死,死后出脓。   【注 膺乃足厥阴阳明之部分,故疽发于此,其名曰甘。色青状如谷实、[艹(舌瓜)][艹(娄瓜)]者,如米谷、如(艹舌)蒌之子实也。阴阳互交,故往来寒热。至十年而后发乃死,此即乳岩石痈之证也。盖脏腑之气将衰,则毒气发而溃烂死矣。】
    扁鹊难经

     腹痛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  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  脉有三部,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胸中诸病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阴弦故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艹舌)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艹舌)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胸痹缓急者,薏苡仁附子散主之。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尚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丸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痓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短气。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兴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腹中诸病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病者痿黄,躁而不渴,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上庶下虫)虫丸主之。  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师曰:寸口脉迟而濇,迟则为寒,濇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疽,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腹满舌萎黄,躁不得眠,属黄家。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诸劳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