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渴门
渴门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
渴门
黄帝素问
通评虚实论
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久不可治。 【注 五脏之精气皆虚,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肉,故为消瘅也。脉实大者,精血尚盛,故可治。脉悬小者,精气渐衰,故难治。】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气厥论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注 肺为金水之原,寒随心火消烁肺精,是以饮一溲二者,肺液并消,故为不治之死证。】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注 心肺居于膈上,火热移于肺金,则金水之液涸,是以膈上之津液耗竭而为消渴也。】
刺热篇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 【注 腰者肾之腑,故先腰痛。肾主骨,故胻酸。肾为水脏,津液不能上资,故苦渴数饮也。】
阴阳别论
二阳结谓之消。
【注 二阳,阳明胃也。阳明气结,则水谷之津液不生,以致消渴为病。】
风论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注 津液内竭,故口干善渴。】
奇病论
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注 厚味令人内热,甘者主于留中,津液不能输布于五脏,而独留在脾,脾气上溢,发为口甘,内热不清,转为消渴。】
至真要大论
少阳之复,嗌络焦槁,渴饮水浆。
【注 嗌络焦槁,肺金伤也。渴饮水浆,阳明胃金燥也。】 太阳司天,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 【注 此寒凌心火,逼其火气上炎也。】
气交变大论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渴而妄冒。 【注 脾气不能转输其津液故渴。】
灵枢经
五变篇
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曰:何以候柔弱之与刚强?少俞答曰:此人皮肤薄,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注 按本经有五脏之消瘅,有肌肉之消瘅。五脏之消瘅,津液内消而消渴也。肌肉之消瘅,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精血少则逆气反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强,刚柔之不和也。】
本脏篇
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脆、肝脆、脾脆、肾脆,则俱善病消渴易伤。 【注 五脏主藏精者也,脆弱则津液微薄,故成消瘅。】
师传篇
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 【注 便者,更人之逆也。热者更之寒,寒者更之热耳。】
邪气脏腑病形篇
心脉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
【注 消瘅者,三消之证。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肾主下消。滑则阳气盛而有热,盛于上则善渴。】 肺脉微小为消瘅。
【注 肺主精水之生原也。】
肝脉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
【注 小者血气皆少,少则木火盛也。】 脾脉微小为消瘅。
【注 脾虚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也。】 肾脉微小为消瘅。
【注 精血不足也。】
五味篇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中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本干而善渴。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注 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者,咸性之上涌也,注于脉则走于血气矣。血者中焦之汁,奉心神而化赤,咸乃寒水之味,故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燥结,而胃中之汁以滋之。胃中汁竭,则咽路焦枯,故舌本干而善渴。】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消渴病脉证治
消渴篇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劳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一作紧】 ,气盛t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艹舌)蒌瞿麦丸主之。 血痹篇曰: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肺痿篇曰:热在上焦者,因咳而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痰饮篇曰,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水气篇曰:太阳病脉浮而紧,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然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而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朮汤主之。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蘗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疸篇曰: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惊悸篇曰: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呕吐篇曰: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者,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脉诀 【晋 王叔和】
脉忌
脾脉歌曰:脾脉实兼浮,消中脾胃虚。口干饶饮水,多食亦肌虚。 杂病歌曰:消渴脉数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论证
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然大寒凝海而酒不冻,明其酒性酷热,物无以加。脯炙盐咸,此味酒客躭嗜,不离其口,三觞之后,制不由己。饮啖无度,咀嚼酢酱,不择酸咸,积年长夜,酣兴不解,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木石犹且焦枯,在人何能不渴?治之愈否,属在病者。若能如方节慎,旬月可瘳。不自爱惜,死不旋踵。方书医药,实多有效,其如不慎者何!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又曰: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常须思虑有大痈,何者?消渴之人,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所以戒之在大痈也,当预备痈药以防之。有人病渴利,始发于春,经一夏服(艹舌)蒌、豉汁,得其力,渴渐瘥,然小便犹数甚,昼夜二十余行,常至三四升,极瘥不减二升也。转久便止,渐食肥腻,日就羸瘦,咽哽唇口焦燥,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食乃兼倍于常,故不为气力者,当知此病皆虚热之所致。治法:可长服(艹舌)蒌汁以除热;牛乳杏酪善于补,此法最有益。 夫内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人虚极短气。夫内消者,食物消作小便也,而又不渴。正观十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先服白石英久,忽然房道强盛,经月余渐患渴,经数日小便[小便 原缺,据《千金》卷二十一消渴补。]大利,日夜百行以来,百方治之,渐以增剧,四体羸惙,不能起止,精神恍惚,口舌焦干而卒。此病虽稀,甚可畏也。利时脉沉细微弱,服枸杞汤即效,但不能常愈。服鉛丹散亦即减,其间将服除热宣补[补 原缺,据《千金》卷二十一消渴补。]丸。 强中之病者,茎长兴盛,不交精液自出也。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凡如此等,宜服猪肾荠苨汤,制肾中石热也;又宜服白鸭通汤。 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极意房中,稍至年长,肾气虚竭,百病滋生;又年少惧不能房,多服石散,真气既尽,石气孤立,惟有虚耗,唇口干焦,精液自泄,或小便赤黄,大便干实,或渴而且利,日夜一石,或渴而不利,或不渴而利,所食之物,皆作小便,此皆由房室不节之所致也。凡平人夏月喜渴者,由心王也。心王便汗,汗则肾中虚燥,故渴而小便少也。冬月不汗,故小便多而数也。此为平人之证也,名为消渴。但小便利而不饮水者,肾实也。经云:肾实则消。消者不渴而利是也。所以服石之人,于小便利者,石性归肾,肾得石则实,实则能消水浆,故利;利多则不得润养五脏,脏衰则生诸病。张仲景云:热结中焦则为坚,热结下焦则为溺血热结中焦则为坚,热结下焦则为溺血 原作「热结中焦则为溺血」,据《千金》卷二十一消渴改。,亦令人淋闭不通。明知不必悉患小便利,信矣。内有热者则喜渴,除热则止渴;兼虚者,须除热补虚则瘥矣。 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致痈疽,羸瘦而死。亦忌有所误伤,但作针许大疮。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佳。
活人书 【宋 朱肱】
伤寒渴证
问渴曰:脉浮而渴,属太阳;有汗而渴,属阳明;伤风寒热,或发热恶风而渴,属少阳;自利而渴,属少阴。 切戒太阳证无汗而渴者,不可与白虎汤;阳明证汗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曰:然则太阳病渴,终不可与白虎耶?曰:太阳证得汗后,脉洪大而渴者,方可与之也。曰:阳明病渴,终不可与五苓耶?曰:阳明证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方可与之。此皆仲景之妙法也。 凡病非大渴不可与水。若小渴咽干者,只小呷滋润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烦躁甚,能饮一斗者,与五升饮之。若全不与,则干燥无由作汗,发喘而死。常人见因渴饮水得汗小渴,遂剧饮之,致停饮心下满结喘死者甚众,当以五苓散或陷胸丸与之。 若阳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 中暑伏热深,累取不差,其人发渴不已,酒蒸黄连丸主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消渴
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肾消。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膈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润燥。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黄。经曰:热能消谷,知热在中,法云宜下之,至不欲饮食则愈。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而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治法宜养血以肃清,分其清浊而自愈也。法曰:燥上而渴,辛甘而祛用润肺,故可用蜜煎生姜汤,大器顿之,时时呷之。法云:心肺之病,莫厌频而少饮。《内经》曰:补上治上宜以缓。又曰: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则肺气下流,故气下火降而燥衰,其渴乃止。又经曰:二阳结为消。王注曰:二阳结,于胃及大肠俱热也。肠胃藏热则善消水谷,可用甘辛降火之剂。黄连末一斤,生地黄自然汁、白莲花藕自然汁、牛乳汁各一斤,熬成膏子剂,黄连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少呷温水送下,日进。十服渴病立止。 治上焦膈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或加白虎汤,或钱氏方中地骨皮散内加芍药、黄芪、石膏、黄芩、桔梗之类是也。 又如胃膈瘅热烦满,饥不欲食,或瘅成消中,善食而瘦,或燥热郁甚而成消渴,多饮而数小便,狂阳心火燥,其三焦肠胃燥濇怫郁,而水液不能宣行,则周身不得润泽,故瘦悴黄黑而燥热消渴。然虽多饮,其水液亦不能浸润于肠胃之外,渴不能止,而便注为小便多出。俗未明,妄为下焦虚冷,误人多矣。 心移寒于肺,肺消,饮少溲多,当补肺平心,死而可治,乃心肺为贼也。 心移热于肺,名曰膈消,二者心膈有热,久则引饮为消渴耳,麦门冬饮子主之。 饮酒中风、或汗多,不可单衣,食则汗出,多如液漏,久不治为消渴疾,白朮散主之。 胃膈瘅热烦满,饥不欲食,或瘅成消中,善食而瘦,或燥热郁甚而成消渴,多饮而数小便。